面對花季生命的隕落
——校園危機事件心理幹預策略及生命教育反思
近年來,校園輕生事件時有發生,如何從心理危機幹預角度積極預防和快速有效應對可能發生或已經發生的校園輕生事件,保障學校正常的教學和生活秩序,維護廣大師生身心健康和生命安全,使危機損害降到最低,是學校必須嚴肅面對、亟待研究和解決的新課題。
建立健全學校心理危機幹預機制,是學校堅持以人為本,加強生命教育的重要標誌,它不僅體現在危機時刻對師生心理的救助,還體現在日常工作、學習和生活中對每一位師生個體心身健康的關注。
情景再現
2009年初春的一天,傍晚放學時分,某重點高中一名「品學兼優」的高二女生莉莉(化名)割腕後從教學樓頂墜落,希望以此了結自己的「悲苦」人生,身後留下兩封寫給父母和同學們的厚厚的遺書。那一天,正是莉莉17歲的生日。白天收到同學好友生日禮物和美好祝福時,莉莉還顯得非常幸福,放學後,老師同學剛剛離開校園,她卻決然地走上了「不歸路」。對面教學樓部分高三師生,目擊了跳樓事件的全程。
因搶救及時,莉莉生命得救。但莉莉的輕生行為,在校園內產生極大影響,尤其是事件目擊者、女孩的老師同學好友等反應更為強烈,大家很難接受通常在報刊媒體中看到的學生自殺現象居然會出現在自己的校園,更難以相信白天還「一切正常」、品學兼優又身為班長的莉莉會是自殺的主角……同學們陸續出現很多情緒和行為反應:
「我實在不敢相信班長會這樣做,昨天一夜未眠,頭腦中不斷地猜想著班長在承受的痛苦,她能順利度過這一關嗎?是什麼原因讓她選擇放棄自己的生命?人活著到底是為什麼?」
「聽到好朋友自殺的消息時,我好害怕,我們有著太多相似的心靈體驗,但我沒有她的勇氣。昨夜我失眠了,老師,我好擔心自己會是第二個……」
「同學跳樓自殺了,居然有同學根本不在意、麻木不仁的樣子,我好生氣,他們怎麼這麼沒良心?我今天差點跟同學吼起來,被好朋友勸住了。老師,我錯了嗎?」
「老師,我好害怕,昨天晚上我們從窗口看到了她跳樓的全過程,嚇得我一宿沒敢睡覺,頭腦中總是反覆出現當時的情景。」
「看著課本,我卻無論如何無法進入學習狀態,心裡慌慌的,馬上高考了,老師,我啥時候才能恢復正常學習狀態啊?」
這些文字都是事發後,學生在接受學校個體及團體心理危機幹預時提出的問題,也是危機事件發生後,學生們最常遇到的心理困惑。如果不能得到及時有效幫助的話,可能的傷害和影響不言而喻!
莉莉跳樓事件發生後,受衝擊的不只是學生。許多班主任老師對學生工作及班級管理充滿了疑慮和恐慌,不知道該如何面對學生,與學生一起共度難關。更有個別年輕教師,甚至不敢進教室上課。學校日常管理及教育教學工作都受到了強烈衝擊。一些家長也是人心惶惶,孩子的心理健康及生命安全話題備受關注,如何幫助孩子早日走出情緒陰霾、避免類似悲劇發生?
事發當晚,學校領導果斷決策,在全力配合醫護、公安及家屬對自殺未遂者進行生命救助的同時,立即啟動學校心理危機幹預應急機制,通過多種渠道和方式,對廣大師生尤其是重點受創人群實施及時、系統的心理危機幹預。實踐證明,校園輕生事件發生後,學校心理危機幹預工作,在整個危機事件的應急處理過程中,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