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自殺行為的預防

2020-09-05 心源泉教育黃幸

轉發自心理急救公眾號

作者 鎖朋


以流行病學為基礎的心理剖析研究為我們提供了自殺青少年的心理特點。研究結果提示了預防青少年自殺的策略。Dikstra, Kienhorst, Wildshe Hawton 討論了防止年輕人自殺的各種方法,其中包括學校的教育方案、控制和矯正自殺的方法、減少藥物濫用、媒體對自殺負責任的報導、專家服務——為嚴重自殺傾向的個體提供危機幹預,為蓄意自傷者提供事後護理。同樣,Shaffer和Craft也探討了學校的預防措施、方法控制,媒體導向和危機熱線。


1

學校開設

預防自殺課程


近年來,作為預防自殺的課程設計和教育幹預正引起人們的極大關注,美國關於自殺預防的課程也逐漸增多(Garland, Shaffer and Whittle)。除了美國之外,只有荷蘭和加拿大等少數其他國家提供了這方面的服務。學校教育課程主要在於提高人們對自殺問題的意識,通過警戒信號的描述及可疑情況的匯報來促進人們鑑別新的自殺行為。教育課程還提供心理健康資源的相關信息,提高個體的應對能力。教育課程由心理專家和教育家進行授課,主要針對中學生、他們的父母和老師。典型的教育課程包括以下內容:

1、青少年自殺流行病學的回顧

2、警戒信號的描述

3、社區心理健康資源的詳細情況

4、探討如何引薦學生或同伴進行諮詢,

包括保密性問題

5、溝通技巧、問題解決能力或壓力管理的培訓

指導預防課程的理論模型不是心理健康模型,而是壓力模型。從這個角度來說,自殺是對極端人際關係及心理社會壓力的反應。自殺和心理疾病的關係並不十分受重視,事實上,自殺的個體並不都有心理問題。對於自殺行為,我們每個人都很脆弱。課程通過這種方式希望能夠讓有自殺傾向的個體更可能找回自我,並降低自殺所帶來的恥辱感去尋求幫助。

然而,有些人對此課程設置存有擔憂,因為他們擔心這種做法會把自殺行為正常化,從而降低潛在的保護性禁忌。有時自殺行為被描述為青少年對普通壓力的反應,有時自殺事件會被誇大地理解為更普遍的、更容易接受的行為。通常是通過媒體呈現個案歷史,這樣學生就可以分辨出他們的朋友是否處於自殺的危險中。但是,學生可能會逐漸認同所描述的問題,並可能將自殺作為解決自身問題的合理方式。例如,德國在播放一個青少年自殺的紀錄片之後,自殺人數迅速增加(Schmidtke and Hafner)。預防自殺課程實際上幫不了極有可能自殺的學生,因為他們都不去上學了(Garland and Zigler)。

Ploeg等人系統地回顧了青少年預防自殺課程。該綜述關注學校開設預防自殺課程的效果,選取了11項以來訪者為中心的研究來評估這些課程。該綜述的目的是為了總結預防青少年自殺課程的效果。該綜述得出的結論認為:以往研究中沒有足夠的證據能支持預防自殺課程是比較好的,也沒有相關的亞分析資料。作者認為在考慮傷害與代價問題之前,需要有更多的研究來闡述課程對青少年健康的影響。

總之,不僅僅是研究數據不夠充分,某些數據在預防自殺課程有效性方面還互相矛盾。人們也擔心課程中對自殺的關注很可能會增加自殺行為的吸引力(Shaffer et al.)。所以建議課程更加關注心理健康問題和應對能力。


2

篩查有自殺傾向

學生的方案


在學校中篩查有自殺傾向學生的方案目前還不是很多。一個是哥倫比亞青少年篩查方案(Clumbia Teen Screen, Shaffer et al. 1996)。該方案包括了三個階段的篩查過程。首先,在健康課上,學生要完成一個簡單的自評調查問卷——哥倫比亞青少年篩查方案。有嚴重自殺傾向的學生要繼續完成DISC(兒童診斷訪談表Diagnostic Interview Schedule for Children, Shaffer et al 2000)。第三階段包括與臨床醫生面對面的訪談,以此判斷是否要接受進一步的治療或評估。此時將聯繫該學生的家長。高自殺傾向的學生包括那些報告有自殺意圖、自殺構想、重度抑鬱症或輕度抑鬱症或有酗酒、物質濫用問題的青少年。Shaffer等人考察了哥倫比亞青少年篩查方案的有效性,發現其他人並不知道很多具有高度自殺傾向的青少年所面臨的問題,因此他們從來沒有接受過治療。僅有31%有重度抑鬱症、26%有自殺構想以及50%自殺未遂的青少年接受了治療。總的來說,篩查學校中有自殺傾向學生的方案有一定效果。因此,人們一直使用著它。現在美國有45個地區也開始使用這個方案。

3

危機幹預中心


危機幹預中心提供24小時的熱線服務,以及其他心理健康或社會工作機構服務的引薦介紹。中心基本理念認為,自殺行為通常與危機狀況有關,此時個體陷於生或死的矛盾中。人們具有人際交流的基本需求,這通常表現為他們臨死前的「呼救」。危機幹預服務始於20世紀60年代早期,當時建立了倫敦的撒瑪利亞會,以及位於洛杉磯市的第一個危機幹預中心。這些組織機構可以調節自殺者壓力情境下的心理狀態,給他們帶來積極的效果。但是,研究指出他們對降低社區的自殺率收效甚微(Apsler and Hodas 1976; Bleach and Clairborn 1974; Miller at al.1984; Shaffer et al. 1990)。

對危機幹預中心的評估主要看它是否能夠拖住想要自殺的高危人群,以及是否能夠阻止他們的自殺行為(Bridge et al. 1977; Dew etal. 1987。研究結果是:危機幹預中心確實能夠拖住要想自殺的高危人群。但是中心能夠真正減少它所在社區的自殺率還不是很清楚。

4

減少藥物濫用

研究指出物質濫用和自殺行為之間存在高度相關。通過教育措施防止青少年酗酒和藥物濫用,應該會減少自殺行為。對青少年自殺傾向者的評估應仔細檢測他們是否存在物質濫用的現象,這一點很重要。物質濫用和一般醫院服務之間的緊密聯繫也需要逐步建立起來,以便為企圖自殺、酗酒或吸毒的青少年提供專家治療。


5

更加負責的

媒體報導

一些證據指出,媒體對自殺戲劇化的報導或記錄會助長青少年的自殺行為。Didkstra 和 Garnefski認為青少年自殺行為的增多和媒體對自殺頻繁地報導有關係。因此,媒體應認識到這一點,做出負責任地報導,例如在報紙或電視上不要具體描述自殺的方法。同樣重要的一點是,含有自殺行為內容的節目應附有心理危機幹預中心熱線服務電話,同時策劃此類節目時應尋求專家的意見。

關於媒體報導方面,世界衛生組織(The World Health Organisation, WHO 1993)提出很多觀點來幫助預防自殺行為。世界衛生組織認為,媒體應該避免聳人聽聞的自殺報導,自殺事件不能登在頭版,不能配有圖片,自殺行為不能被描述為解決問題的合理方式。報導中應呈現求助機構的地址和電話號碼,如熱線服務電話和撒瑪利亞會。這些建議現在已經被廣泛接受,也被大量的自殺預防機構所採納。如國際自殺預防協會,美國自殺預防協會,以及德國、奧地利和瑞典的自殺預防協會。


6

反覆自我

傷害的預防

蓄意自我傷害常常成為應對壓力的習慣性方式,最常見的就是割傷自己。許多策略對防止割傷自己可能會有幫助,包括:理解、最小化、轉移注意力、避免、阻止和談話等方式。理解個體為什麼以及什麼時候自傷非常重要;最小化降低了蓄意自我傷害行為的嚴重性,如割一個小傷口,而不是割一個大傷口;對於某些個體來說,通過做其他事情可以有效地轉移他們對自傷行為的注意力;其他人則會避免有效技術的可獲得性,比如房間裡有沒有剃鬚刀或者其他利器。相反,對於曾經自傷的人來說,將自傷工具視為自傷的提醒物不再使用而加以保護,可能也有效果;和一個「安全」的人交談也會有所幫助。


小結

我們能找到許多防止青少年自殺行為的方法。如:學校的教育課程、篩查學校中有自殺傾向的學生、對自殺方法的控制、減少物質濫用、媒體方針和危機幹預熱線。然而有些方法的有效性還值得探討。學校教育課程既會對青少年自殺行為帶來有利的影響,也可能帶來危害。因此,需要更多的研究來考察其效果。一般來說,謹慎檢測自殺行為的預測源可能是更好的方法。

相關焦點

  • 如何對青少年自殺行為進行積極預防?
    青少年自殺是因為青少年遇到了嚴重的心理危機首先我跟大家分享一個概念,青少年心理危機的一個樹理論。樹理論的含義,就是把影響危機的因素比喻成一棵大樹,從樹葉到樹枝到樹幹,最後到樹根,另外還有就是樹生長的環境,陽光、雨露,用它來比喻社會環境。
  • 青少年自殺是因為什麼?
    有意思的是,自殺常常還和其他青少年健康危險行為同時發生,例如,暴飲暴食、豪飲、抽菸、暴力、沒有保護措施的性交,所有這些行為的共同危險因素都包括上述長期不良的家庭學校養育環境。絕望感頻繁出現衝動敵意和攻擊傾向神經質完美主義低自尊社會技能缺乏自殺青少年與精神疾病的關係:根據對青少年自殺的心理解剖研究,發現70-95%的自殺青少年患有一種或幾種精神疾病,最常見的是抑鬱症(佔50-75%)、物質濫用障礙(佔60%)、破壞性行為障礙
  • 預防青少年自殺,人人有責
    每分鐘就有2個人死於自殺,還有8個自殺未遂。我們有義務和責任讓鮮花繼續開放,讓孩子的生命繼續成長01不要對青少年自殺的想法感到震驚,但需要認真地談一談。03直接提問是否有自殺想法,如果有,繼續詢問是否有自殺計劃。不要迴避自殺這個詞,對於真正有自殺想法的青少年,直接提問會讓他們感到有人真正地關注和想要了解他內心的想法,如果沒有自殺想法的青少年,並不會增加青少年自殺的風險。不要用隱晦的說法(如「你不是在想做啥事吧?」「你是不是有什麼想法?」)
  • 青少年自殺防治指南(二):自殺行為的危險因子和保護因子
    危險因子在某些情況下,由於文化、基因、心理社會和環境因素的關係,使得自殺行為更為常見。自殺身亡的青少年中,90%源自於精神疾患,其中最常見的診斷為情緒障礙症、焦慮症、藥物濫用和侵擾性行為(對立性反抗性障礙、行為規範障礙症)。自殺者通常比非自殺者的經歷更大的環境壓力,包括曾遭受虐待、家庭問題、文化期待、人際關係困難及暴露於極端或長期的壓力。
  • 青少年精神障礙性自殺
    ◎不同的精神障礙對青少年自殺未遂、自殺死亡發生的不同影響不同的精神障礙對青少年自殺未遂、自殺死亡發生的影響並不相同[1]:抑鬱障礙、雙相情感障礙、物質相關及成癮障礙、創傷及應激相關障礙及一些類型的人格障礙易直接導致自殺行為的發生,而共病精神障礙者也是易自殺的人群,應予密切關注;
  • 世界預防自殺日:父母要了解自殺背後的真相,才能真正地預防
    「世界預防自殺日」的設立就是為了提高全球大眾對自殺行為的了解,增強人們對不良生活事件的應對能力,加強識別、預防可能引發自殺的危險因素。而精神分裂症患者在出現幻聽,尤其是有命令性幻聽(如命令他們自殺的時候)時,最容易出現自殺行為。雖然在這種情況下,精神分裂症患者喪失了自知力,但從客觀上也屬於廣義上的自殺行為。很多人看到一些關於自殺的新聞事件時,總是本能地「站著說話不腰痛」。
  • 預防自殺,我們能做什麼?心理障礙是自殺的主因,世界預防自殺日來臨之際,記者專訪心理諮詢專家
    9月10日是「世界預防自殺日」,抑鬱症、精神分裂症等心理障礙是自殺的主要原因。世界衛生組織估計,每年超過80萬人死於自殺,自殺未遂的人數是這個數字的25倍。近年來,患抑鬱症的青少年人數也在不斷增加。昨日,記者專訪了曹長傑,在他看來,自殺可以預防,只要我們用心一點,就可以幫助深陷痛苦的人遠離死亡。
  • 該怎樣預防學生自殘自殺行為?教育學生要敬畏生命
    近年來,學生自殺事件屢屢發生,給學生本人及其家庭造成了極大傷害。倘若發生在校園裡,也會給學校造成很大傷害。這些自殘、自殺事件,多由生活中的小挫折引起。更有甚者,居然放棄自己寶貴的生命,跳樓自殺、跳水自殺,給家庭造成難以彌補的損失,給學校帶來難以承受之重,同時,也造成惡劣的社會影響。為什麼會這樣呢?    學生自殺,首先是家庭層面的原因。自殺的學生往往來自有問題的家庭,離異,暴力、親情冷漠、過度溺愛等。
  • 不可忽視的青少年心靈殺手 | 心理專家揭秘如何預防自傷行為
    本文內容節選自7月30日林烝增博士的微課《找尋希望的亮光-預防青少年自我傷害》,內容有刪改,點此查看完整視頻回顧。 各位朋友,大家晚上好,我是臺灣地區的心理師林烝增博士,我在臺灣地區是助理教授,也是一個實務工作者,有15年在初中、高中、大學裡的擔任諮詢心理師的經歷。
  • 父母可以做的十件事來預防青少年自殺
    了解可能導致青少年面臨自殺風險的因素很重要。花一些時間閱讀這十種方法,也許可以幫助防止發生悲劇。您知道的越多,您就越會做好準備,以更好地使您的孩子避免處於危險之中。
  • 青少年自殺頻發,如何讓悲劇不再重演?丨心悅教育周刊
    【編者按】近段時間以來,因為厭學,與父母鬧矛盾等問題,一個個孩子自殺的壞消息接踵而來,他們生前遭遇的困境在我們成年人眼中遠沒有到放棄生命的程度,但面對生活,他們卻都選擇了自行退出的方式。為了類似的悲劇不再重演,《心悅教育周刊》號召大家關注孩子的內心世界,本周我們特邀心理專家曹冉老師和我們談談「青少年自殺行為的原因分析和預防措施」。
  • 如何做好學生的自殺預防工作
    學生時代,特別是兒童青少年時代是自我概念形成的重要時期,也是心理危機的多發期,孩子的心理承受力非常脆弱,因此學生自殺行為屢見不鮮。
  • 世界預防自殺日|他們,為什麼會自殺?
    今天,9月10日,不僅是教師節,也是世界預防自殺日。世界衛生組織的數據顯示,全球每年大約有80萬人死於自殺。這是一個嚴肅且令人心痛的話題。從全球範圍來看,自殺在眾多死因排序中高居第13位。9月10日是世界預防自殺日,我們要做的,就是及時發現身邊的人情緒的異常,把自殺的苗頭,扼殺在萌芽中。01. 何為自殺?自殺是在意識清醒的情況下,個體故意損害甚至毀滅自己生命的主動或被動的行為。
  • 夜思| 藍鯨自殺遊戲是如何讓青少年心甘情願去自殺的?
    一個很多成年人眼中「荒誕愚蠢」的遊戲,青少年們卻沉浸其中不可自拔,匆匆走向生命的歸途。很多事情並非表象所看到的那般簡單。看完這篇文章,我們希望,那些掙扎在死亡邊緣的青少年,能夠得到向善的引導,走出這一小段人生路上的陰霾。  推薦給你,靜夜思。  藍鯨自殺遊戲是如何讓青少年心甘情願去自殺的?
  • 夜思 | 藍鯨自殺遊戲是如何讓青少年心甘情願去自殺的?
    一個很多成年人眼中「荒誕愚蠢」的遊戲,青少年們卻沉浸其中不可自拔,匆匆走向生命的歸途。很多事情並非表象所看到的那般簡單。看完這篇文章,我們希望,那些掙扎在死亡邊緣的青少年,能夠得到向善的引導,走出這一小段人生路上的陰霾。推薦給你,靜夜思。藍鯨自殺遊戲是如何讓青少年心甘情願去自殺的?
  • 青少年學生自殺的心理分析 (轉載)
    他朋友當時沒有領會,沒過多久,他就自殺了。所以,當家長、老師、同學、朋友發現青少年學生表現出反常的情緒、行為和言語時,就應該引起重視,這時也許恰恰是挽救一個人生命的最後時機。   (三)青少年學生自殺有明顯的模仿性。   青少年學生自殺的模仿性表現為青少年學生的自殺就像傳染病一樣很容易在一個地區、一個群體中頻繁發生。
  • 預防和減少「自殺」,佛教如何看,如何做?
    由於精神衛生相關疾病可能發生在各個年齡階段,例如留守兒童心理髮育不健全;父母溺愛子女,形成不良行為習慣;青少年情緒易波動,以及學習壓力;巨大的就業壓力,家庭責任等,都會不同程度地引發心理問題。於是,出現了醫護人員自殺事件頻發,就業者因工作壓力接連跳樓,學生因學習壓力及原生家庭不和諧而選擇自殺,等等。觸目驚心的案例在提醒我們,任何一個人都不能無視和迴避精神衛生問題。
  • 香港青少年自殺事件調查
    據財新記者統計,去年9月至今,發生在香港的青少年自殺案件已達26起,死者最小的11歲,最大的22歲。僅今年3月就連續發生9起。青少年自殺疑團牽動著社會各界的神經。香港特區政府3月30日緊急成立防止學生自殺委員會,該委員會將於六個月內向香港教育局提交報告及預防學生自殺的建議措施。
  • 頻頻出現青少年自殺,青少年心理健康何時才能被重視?
    俗語說,當局者迷,旁觀者清,雖然周圍的人覺得自殺的青少年十分愚蠢,責怪自殺的想法太糊塗了,但是,採取自殺的青少年本人往往自以為這是最好的選擇。「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嚴重的痛苦使他們心理發生了改變,產生了片面的、絕端的認識。研究表明,青少年自殺行為是缺乏精神力量的結果。
  • 世界預防自殺日 | 一個高中生的自殺心理危機幹預
    每年的9月10日為 「世界預防自殺日」,為了讓公眾對自殺引起關注,世界衛生組織和國際自殺預防協會呼籲各國政府、預防自殺協會和機構、當地社區、醫務工作者以及志願者們,加入到當天的各項地方性行動中,共同提高公眾對自殺問題重要性以及降低自殺率的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