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發自心理急救公眾號
作者 鎖朋
以流行病學為基礎的心理剖析研究為我們提供了自殺青少年的心理特點。研究結果提示了預防青少年自殺的策略。Dikstra, Kienhorst, Wildshe Hawton 討論了防止年輕人自殺的各種方法,其中包括學校的教育方案、控制和矯正自殺的方法、減少藥物濫用、媒體對自殺負責任的報導、專家服務——為嚴重自殺傾向的個體提供危機幹預,為蓄意自傷者提供事後護理。同樣,Shaffer和Craft也探討了學校的預防措施、方法控制,媒體導向和危機熱線。
1
學校開設
預防自殺課程
近年來,作為預防自殺的課程設計和教育幹預正引起人們的極大關注,美國關於自殺預防的課程也逐漸增多(Garland, Shaffer and Whittle)。除了美國之外,只有荷蘭和加拿大等少數其他國家提供了這方面的服務。學校教育課程主要在於提高人們對自殺問題的意識,通過警戒信號的描述及可疑情況的匯報來促進人們鑑別新的自殺行為。教育課程還提供心理健康資源的相關信息,提高個體的應對能力。教育課程由心理專家和教育家進行授課,主要針對中學生、他們的父母和老師。典型的教育課程包括以下內容:
1、青少年自殺流行病學的回顧
2、警戒信號的描述
3、社區心理健康資源的詳細情況
4、探討如何引薦學生或同伴進行諮詢,
包括保密性問題
5、溝通技巧、問題解決能力或壓力管理的培訓
指導預防課程的理論模型不是心理健康模型,而是壓力模型。從這個角度來說,自殺是對極端人際關係及心理社會壓力的反應。自殺和心理疾病的關係並不十分受重視,事實上,自殺的個體並不都有心理問題。對於自殺行為,我們每個人都很脆弱。課程通過這種方式希望能夠讓有自殺傾向的個體更可能找回自我,並降低自殺所帶來的恥辱感去尋求幫助。
然而,有些人對此課程設置存有擔憂,因為他們擔心這種做法會把自殺行為正常化,從而降低潛在的保護性禁忌。有時自殺行為被描述為青少年對普通壓力的反應,有時自殺事件會被誇大地理解為更普遍的、更容易接受的行為。通常是通過媒體呈現個案歷史,這樣學生就可以分辨出他們的朋友是否處於自殺的危險中。但是,學生可能會逐漸認同所描述的問題,並可能將自殺作為解決自身問題的合理方式。例如,德國在播放一個青少年自殺的紀錄片之後,自殺人數迅速增加(Schmidtke and Hafner)。預防自殺課程實際上幫不了極有可能自殺的學生,因為他們都不去上學了(Garland and Zigler)。
Ploeg等人系統地回顧了青少年預防自殺課程。該綜述關注學校開設預防自殺課程的效果,選取了11項以來訪者為中心的研究來評估這些課程。該綜述的目的是為了總結預防青少年自殺課程的效果。該綜述得出的結論認為:以往研究中沒有足夠的證據能支持預防自殺課程是比較好的,也沒有相關的亞分析資料。作者認為在考慮傷害與代價問題之前,需要有更多的研究來闡述課程對青少年健康的影響。
總之,不僅僅是研究數據不夠充分,某些數據在預防自殺課程有效性方面還互相矛盾。人們也擔心課程中對自殺的關注很可能會增加自殺行為的吸引力(Shaffer et al.)。所以建議課程更加關注心理健康問題和應對能力。
2
篩查有自殺傾向
學生的方案
在學校中篩查有自殺傾向學生的方案目前還不是很多。一個是哥倫比亞青少年篩查方案(Clumbia Teen Screen, Shaffer et al. 1996)。該方案包括了三個階段的篩查過程。首先,在健康課上,學生要完成一個簡單的自評調查問卷——哥倫比亞青少年篩查方案。有嚴重自殺傾向的學生要繼續完成DISC(兒童診斷訪談表Diagnostic Interview Schedule for Children, Shaffer et al 2000)。第三階段包括與臨床醫生面對面的訪談,以此判斷是否要接受進一步的治療或評估。此時將聯繫該學生的家長。高自殺傾向的學生包括那些報告有自殺意圖、自殺構想、重度抑鬱症或輕度抑鬱症或有酗酒、物質濫用問題的青少年。Shaffer等人考察了哥倫比亞青少年篩查方案的有效性,發現其他人並不知道很多具有高度自殺傾向的青少年所面臨的問題,因此他們從來沒有接受過治療。僅有31%有重度抑鬱症、26%有自殺構想以及50%自殺未遂的青少年接受了治療。總的來說,篩查學校中有自殺傾向學生的方案有一定效果。因此,人們一直使用著它。現在美國有45個地區也開始使用這個方案。
3
危機幹預中心
危機幹預中心提供24小時的熱線服務,以及其他心理健康或社會工作機構服務的引薦介紹。中心基本理念認為,自殺行為通常與危機狀況有關,此時個體陷於生或死的矛盾中。人們具有人際交流的基本需求,這通常表現為他們臨死前的「呼救」。危機幹預服務始於20世紀60年代早期,當時建立了倫敦的撒瑪利亞會,以及位於洛杉磯市的第一個危機幹預中心。這些組織機構可以調節自殺者壓力情境下的心理狀態,給他們帶來積極的效果。但是,研究指出他們對降低社區的自殺率收效甚微(Apsler and Hodas 1976; Bleach and Clairborn 1974; Miller at al.1984; Shaffer et al. 1990)。
對危機幹預中心的評估主要看它是否能夠拖住想要自殺的高危人群,以及是否能夠阻止他們的自殺行為(Bridge et al. 1977; Dew etal. 1987。研究結果是:危機幹預中心確實能夠拖住要想自殺的高危人群。但是中心能夠真正減少它所在社區的自殺率還不是很清楚。
4
減少藥物濫用
研究指出物質濫用和自殺行為之間存在高度相關。通過教育措施防止青少年酗酒和藥物濫用,應該會減少自殺行為。對青少年自殺傾向者的評估應仔細檢測他們是否存在物質濫用的現象,這一點很重要。物質濫用和一般醫院服務之間的緊密聯繫也需要逐步建立起來,以便為企圖自殺、酗酒或吸毒的青少年提供專家治療。
5
更加負責的
媒體報導
一些證據指出,媒體對自殺戲劇化的報導或記錄會助長青少年的自殺行為。Didkstra 和 Garnefski認為青少年自殺行為的增多和媒體對自殺頻繁地報導有關係。因此,媒體應認識到這一點,做出負責任地報導,例如在報紙或電視上不要具體描述自殺的方法。同樣重要的一點是,含有自殺行為內容的節目應附有心理危機幹預中心熱線服務電話,同時策劃此類節目時應尋求專家的意見。
關於媒體報導方面,世界衛生組織(The World Health Organisation, WHO 1993)提出很多觀點來幫助預防自殺行為。世界衛生組織認為,媒體應該避免聳人聽聞的自殺報導,自殺事件不能登在頭版,不能配有圖片,自殺行為不能被描述為解決問題的合理方式。報導中應呈現求助機構的地址和電話號碼,如熱線服務電話和撒瑪利亞會。這些建議現在已經被廣泛接受,也被大量的自殺預防機構所採納。如國際自殺預防協會,美國自殺預防協會,以及德國、奧地利和瑞典的自殺預防協會。
6
反覆自我
傷害的預防
蓄意自我傷害常常成為應對壓力的習慣性方式,最常見的就是割傷自己。許多策略對防止割傷自己可能會有幫助,包括:理解、最小化、轉移注意力、避免、阻止和談話等方式。理解個體為什麼以及什麼時候自傷非常重要;最小化降低了蓄意自我傷害行為的嚴重性,如割一個小傷口,而不是割一個大傷口;對於某些個體來說,通過做其他事情可以有效地轉移他們對自傷行為的注意力;其他人則會避免有效技術的可獲得性,比如房間裡有沒有剃鬚刀或者其他利器。相反,對於曾經自傷的人來說,將自傷工具視為自傷的提醒物不再使用而加以保護,可能也有效果;和一個「安全」的人交談也會有所幫助。
小結
我們能找到許多防止青少年自殺行為的方法。如:學校的教育課程、篩查學校中有自殺傾向的學生、對自殺方法的控制、減少物質濫用、媒體方針和危機幹預熱線。然而有些方法的有效性還值得探討。學校教育課程既會對青少年自殺行為帶來有利的影響,也可能帶來危害。因此,需要更多的研究來考察其效果。一般來說,謹慎檢測自殺行為的預測源可能是更好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