頻頻出現青少年自殺,青少年心理健康何時才能被重視?

2020-12-17 優眠心理諮詢中心

為什麼越來越多的青少年都有自殺心理?

社會發展迅速的今天,青少年心理未成熟,在生活的各種壓力下,很容易步入歧途。青少年自殺的心理特徵,主要表現為下列方面。

認識方面

青少年在採取自殺行為時,心理已經處於異常,總是以為這是唯一的選擇,除此以外就別無他法了。通常,他們的內心感到自己為解決問題已經竭盡全力了,深信只有走向死亡,才能擺脫痛苦。當然,他們會預計到,別人對自己的自殺可能不理解,會有種種看法,但是在些時此地,他們自己確信選擇自殺的合理的。俗語說,當局者迷,旁觀者清,雖然周圍的人覺得自殺的青少年十分愚蠢,責怪自殺的想法太糊塗了,但是,採取自殺的青少年本人往往自以為這是最好的選擇。「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嚴重的痛苦使他們心理發生了改變,產生了片面的、絕端的認識。

研究表明,青少年自殺行為是缺乏精神力量的結果。一些青少年的傳統道德價值觀念日趨淡薄,而新的社會主義的激勵人心的道德價值觀念又非常缺乏。當然這並不是責怪他們,社會、學校、家庭對此都負有責任。可結果是由於他們缺乏精神力量,一旦身處痛苦境地時,就無法從痛苦中解救自己,也無法在失望中看到生命具有的積極意義,於是心裡產生了扭曲,更強烈地為自己痛苦陷入絕望,這種循環加劇的絕望最終不可避免地導致自殺行為。

情緒、情感方面

顯而易見,自殺的青少年的情緒決不是積極的、愉快的。因為在積極的、愉快的情緒狀態下,絕對不可能發生自殺行為。通常,青少年自殺者具有嚴重的消極情緒,如極端的抑鬱,焦慮等。這不同於一般的消極情緒,過幾天或一段時間後就會解脫,而是已經達到無法擺脫的絕望的地步,因而這是一種危險性情緒,正是由此才導致了自殺行為的。

從近幾年關於青少年自殺的報導上看,一些中學生內心十分痛苦,感到缺乏理解,生活的壓力太大,分數的壓迫、考試的威逼、家長的訓斥、老師的不滿、社會上的諸多不快……。這樣,自殺就成了一些青少年學生擺脫痛苦的消極方法。青少年自殺行為具有衝動性,即是在情感情緒突發的情形下,輕率地自殺。如在中學生自殺中,有的女學生為「抗議」父母不給她買一條彩裙而自殺。還有一位農村中學生因個子小,他母親勸他不要騎自行車,他一意孤行地要騎車,對母親的勸阻十分氣憤,竟然服下大量農藥而自殺。這類衝動性自殺行為,往往是在情緒激動的情況下偶發的,自殺前也談不上什麼明顯跡象。

從社會性情感來看,企圖自殺的青少年已經喪失了生活的熱情,同時,又割斷了與親人和朋友之間的感情。當然,另一方面他們又是滿懷悲憤,甚至心中充滿著某種仇恨感。因此在生活中,我們常說某些青少年學生的自殺是抱恨而死的,含冤而死的。

意志和動機鬥爭

青少年自殺行為的實施,表示他們失去了生存的意志,已經沒有勇氣和力量來戰勝壓力和痛苦了。同時,採取走向死亡的決定是一種意志行為,他們立下了自殺的決心,顯示出死亡意志已經形成。在失去生的意志、形成死的意志的過程中,青少年自殺者是進行了劇烈的動機鬥爭的。那時候,他們的痛苦是極其深重的,這種痛苦的強烈程度遠遠超過了他們求生的欲望。在生的欲望與死的欲望的鬥爭過程中,結果是死的欲望戰勝了生的欲望,只有在這個時候,他們才真正形成了自殺的動機。

性格類型

雖然性格類型並不決定青少年自殺行為,但是青少年自殺行為與性格類型又有一定的關聯。因為,我們常把性格分成內傾型。性格傾向於內部即內傾型的人,一般表現為沉靜、謹慎、多思、孤僻、反應繪緩慢、適應環境困難;性格傾向於外部即外傾型的人,一般表理為開朗、活潑、善於交際、情緒外露、不拘小節、易於適應環境。從上述兩種性格類型的具體表現來看,應該說內傾型人格影響自殺的因素的較為明顯的。

但是,青少年的性格不是固定不變的,特別是中學生的性格具有一定的可塑性,在一定的環境和事件中,他們的性格會發生變化。正是因為這個道理,外傾型性格的人也不是不可能自殺的。青少年的性格類型又不能完全決定是否會產生自殺行為。

青少年自殺的感染性

有一種集體性的自殺,也叫擴大性自殺。前不久兩個女生相約自殺的新聞想必大家也有看到,這就是典型的集體性自殺。在這一事件中有的學生本來就存有自殺的意圖,而有的學生本來並無自殺念頭,而是在別的人的自殺意圖的感染、影響下,才產生了自殺行為。這表明,青少年自殺行為具有感染性、從眾性。

青少年的心理跟環境因素息息相關,作為父母一定不要忽視自己的孩子,不要給孩子太大的壓力,多與孩子交流,關注其內心的變化,如果發現異常應當及時開導或者就醫,一個溫馨充滿歡聲笑語的家才是青少年心理健康的保障!

相關焦點

  • 青少年心理健康你重視了嗎?
    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和世界衛生組織5日聯合發布數據顯示,目前全球大約每五個青少年中就有一人正遭受心理健康問題的困擾。 青少年心理健康你重視了嗎?目前全球12億10至19歲青少年群體中,約20%存在心理健康問題;10至19歲青少年群體遭受的疾病和傷害中,約16%由心理健康問題引發;在中低收入國家,10至19歲青少年中約15%曾有過自殺念頭;在15至19歲的青少年群體中,自殺已經成為第二大死亡原因。
  • 陳文華委員建議重視青少年心理健康,把挫折教育納入課程體系
    檢察日報 圖2020年全國兩會期間,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記者從全國政協委員、新餘市副市長陳文華處獲悉,今年她向全國政協十三屆三次會議提交了「關於高度重視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提案」。「青少年自殺、極端暴力犯罪問題頻頻見諸報端,且呈現低齡化趨勢,這些正值花季、人生路還很漫長的青少年,在面對家庭矛盾、師生衝突、學業壓力和人際交往等挫折時,卻選擇自殺、暴力、離家出走等極端手段應對,讓我們不禁反思,隨著經濟社會發展、物質條件充裕,加強對青少年心理素質的培養,必須引起家庭、學校和全社會的共同關注和重視。」陳文華在提案中寫道。
  • 疫情過後,青少年自殺事件頻發!關注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刻不容緩
    然而自複課以來,因青少年心理問題導致的極端事件在全國各地不時發生,這些事件則給當下青少年心理健康狀況敲響了警鐘。這一起起觸目心驚的事件,揭開的是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的冰山一角。「中國青少年心理諮詢在疫情發生前平均每天接2~3個諮詢求助電話。而疫情發生後,電話越來越多,他們還為此增加了一個熱線號碼。此外,經過調查後發現醫院的門診量或多或少都有所下降,唯獨兒童青少年心理諮詢門診不降反增,業務量比平常增加了將近三成!」
  • 教育熱點話題 青少年自殺問題應得到重視
    教育熱點話題【 青少年自殺問題應得到重視】 洞見計劃 陝西師範大學 校長、中國心理學會原理事長遊旭群:今年開學以來,學生自殺事件頻發,令人深感痛心。儘管各種心理防護與生命教育日益受到重視,但這些只能對負性心理因素的改變產生有限的影響。兒童及青少年的自殺問題還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
  • 呵護稚嫩的生命:青少年自殺與心理危機幹預
    自殺,一般始於心理挫折發生,個體在擺脫抑鬱的心理衝突的過程中,學生自殺主要是由於學業挫折、人際關係衝突、家庭不和等現實問題,在自卑、厭世、絕望的消極情緒支配下,為排解心理痛苦而自殺。心理學研究表明,青少年自殺行為是往往是缺乏精神力量的結果,一些青少年的傳統道德價值觀念日趨淡薄,新的社會主義的激勵人心的道德價值觀念又非常缺乏。
  • 青少年學生自殺的心理分析 (轉載)
    教師處於與學生的經常性的互動過程中,是與青少年學生接觸較多的成年人,教師具有良好的心育能力才能及時發現青少年學生的心理和行為異常,並給予及時的幫助和輔導,從而起到預防青少年學生自殺的目的。教師應該具有的心育能力表現在:1.教師應該具有識別青少年學生不良心理和行為的能力。
  • 青少年自殺是因為什麼?
    自殺青少年的性格和心理特點:自殺青少年往往存在敵意、攻擊、衝動的人格傾向(B型人格),敵視他人,較少計劃或者考慮行為的後果,情緒波動,遇到困難解決問題的技能和表達情感需要的社交技能差,容易認知歪曲、陷入心理絕境,產生無望、無助、無能的情緒,而這些都是和自殺密切相關的不良心理學特徵。
  • 青少年常出現的心理問題,應該如何解決?
    尤其是對於這種因青少年心理問題而導致的悲劇,背後的原因沒有完全非黑即白的明顯界限。所以,各位家長定要引起對孩子的心理健康引起重視。要知道:健康不僅僅是沒有軀體疾病的表現,而且是一種個體在身體上、心理上及社會功能完好狀態。青春期會出現哪些心理問題?
  • 如何避免青少年發生自殺悲劇?心理幹預和家庭關注才是正確的道路
    不可忽視的青少年抑鬱症近年來,因「青少年抑鬱症」引起的相關事件成為頻頻發生,這群處於風華正茂年紀的人每一件青少年自殺事件都應引起家長們的重視,在關注孩子的學習和身體健康的同時,保證他們的擁有健康的心理狀態,刻不容緩。
  • 「是誰忽視了青少年的心理健康?」
    青少年的健康問題一直是社會各界都十分關注的問題,可人們所關注的健康,往往更多的是身體上的健康!比如預防各類疾病,預防各類意外災害等等!可卻忽視了在小編看來,更為重要的心理健康問題!!你是否關注過孩子的心理健康?你知道什麼是心理健康嗎?你知道該如何維護孩子的心理健康嗎?
  • 青少年自殺行為的預防
    學校教育課程主要在於提高人們對自殺問題的意識,通過警戒信號的描述及可疑情況的匯報來促進人們鑑別新的自殺行為。教育課程還提供心理健康資源的相關信息,提高個體的應對能力。教育課程由心理專家和教育家進行授課,主要針對中學生、他們的父母和老師。
  • 「一個月十幾起青少年自殺」引熱議:孩子的心理健康勝於考100分
    很多網友都覺得現在的小孩心理怎麼如此脆弱,隨便拿自己的生命來開玩笑。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一度成為了這幾年的熱點話題。有因為失戀而自殺的、有因為就業困難而自殘、更有學生因為心理問題而做出傷害他人的行為。美國聖地亞州立大學有一項心理研究顯示: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問題突然大量增加,重度抑鬱的個案增加的五成。深以為然。
  • 濟南大千教育專家:如何避免青少年自殺
    青少年自殺事件應引起家長們的重視,在關注青少年學習和健康的同時,呵護他們的心理健康,同樣刻不容緩。  如今,父母對孩子的期望越來越高,而孩子也面臨著巨大的心理壓力。受傳統觀念影響,中國的父母更關注孩子的學習和生活,卻很少關心孩子的心理問題。
  • 加強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需家校形成合力
    事實上,自疫情暴發以來,全球青少年自殺率不斷上升,已經引起了人們廣泛關注。某城市醫院的門診數據顯示,今年以來,13~16周歲抑鬱症伴隨自殺傾向的患者佔學生患者總數的比例很高。學業壓力、親子矛盾、深度網癮、拖延慣性產生的心理衝突等已成為學生群體普遍存在的心理問題。父母的教養方式、教師的情緒問題正無時無刻不在傳導給孩子,考核壓力、排名焦慮等導致的負能量成為壓垮青少年的最後一根稻草。
  • 彭旭:青少年自殺頻發,家長該負責嗎?
    這件事讓公眾再次重視起青少年心理健康和自殺問題。今天我想跟大家討論:青少年出現心理問題甚至自殺,究竟應該問責於誰?3.突發的應激事件是第三兇手青少年長期在負性環境中或心理問題持續期間,如果出現特殊應激事件,在缺乏合適情緒表達渠道,環境也沒有給到足夠心理支持的情況下,結合青少年求助意願偏低的實際情況,很可能就會釀成悲劇。猶如被按下「自殺開關」。
  • 李香玲:關注青少年心理健康
    ■希望檢察機關積極關注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構建心理疏導機制,設立心理諮詢室,開通維權熱線電話,有效預防和遏制未成年人犯罪。    從事教學工作20年,第十二屆全國人大代表、山東省新泰市青雲街道實驗學校英語教師李香玲非常關注學生的健康成長。
  • 正視心理健康教育,幫助青少年走出困境
    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據學生生理心理發展的規律,運用心理學的教育方法,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促進學生整體素質全面提高的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實施「面向21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劃」落實「跨世紀素質教育工程」、培養跨世紀高質量人才的重要環節。
  • 青少年心理問題別迴避!這樣做才能科學引導
    2019年全球就有20%青少年受心理問題困擾,目前全球大約每五個青少年中就有一人正遭受心理健康問題的困擾。10至19歲青少年群體中,約20%存在心理健康問題;10至19歲青少年群體遭受的疾病和傷害中,約16%由心理健康問題引發;在中低收入國家,10至19歲青少年中約15%曾有過自殺念頭;在15至19歲的青少年群體中,自殺已經成為第二大死亡原因。
  • 「青少年心理專題」孩子劃手腕真的是為了自殺嗎?
    這些青少年割手腕是為了自殺嗎?經過詢問後發現,沒有一例是為了自殺,反之,有一位孩子說:「這是我的續命良藥,否則我早就死了」。研究也發現,大多數這種自傷的青少年表示自己從未考慮過自殺,而是為了緩解心理的痛苦。
  • 青少年自殺事件頻頻發生:抑鬱症將成為危害人們健康的第二把利劍
    據不完全統計,僅從2020年4月份至8月份,媒體報導的未成年人自殺事件就約11起。他們選擇自殺的原因有些是因學業的壓力,有些是因和家人的矛盾,有些是因校園的暴力.……但實際上,近幾年來,國內外抑鬱症的狀況卻更讓人堪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