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2日,四川瀘縣發生一幕悲劇,一名15歲女生從25樓跳下,父親在樓下試圖接住女兒被砸傷,兩人經搶救無效雙雙身亡。同日,警方也發布通報證實了此事。
孩子母親:
她有抑鬱症,主動提出想學鋼琴
事發後,小曾跳樓的原因在當地朋友圈廣泛流傳,有兩種說法,一是女孩牴觸補習鋼琴,另外一種說法是女孩因為成績差與家人發生矛盾。
小曾母親表示,小曾患有抑鬱症,在事發前曾住院治療。「查出孩子有病(抑鬱症)後,孩子主動提出想學鋼琴,這才報的班,還買了鋼琴。」小曾的母親說。
今年上半年,家人在小曾胳膊上發現劃割的傷痕,但怎麼問孩子也不說。「曾經說過『不想活』,也不願意與家裡長輩溝通。」小曾的哥哥告訴封面新聞記者,父母本來在外地打工,今年發現妹妹患有抑鬱症後,從外地回家照顧妹妹。
據不完全統計,全國每年約有25萬人死於自殺,自殺已成為我國15歲到34歲青壯年人群的首位死因。根據《中國兒童自殺報告》指出:在中國,每年約有10萬青少年死於自殺。每分鐘就有2名死於自殺,還有8名自殺未遂。
不可忽視的青少年抑鬱症
近年來,「青少年抑鬱症」成為頻頻見諸媒體的字眼,這些處於花季雨季的青少年,在燦爛的年齡,原本有著無限的可能。是什麼讓他們崩潰到想要放棄自己的生命?青少年自殺事件應引起家長們的重視,在關注青少年學習和健康的同時,呵護他們的心理健康,同樣刻不容緩。
如今,父母對孩子的期望越來越高,而孩子也面臨著巨大的心理壓力。受傳統觀念影響,中國的父母更關注孩子的學習和生活,卻很少關心孩子的心理問題。
特別是現在的獨生子女,面對著父母的期許和全部包辦的生活,加上缺少獨立鍛鍊的機會,心理變得更加脆弱,不具備應對突如其來的挫折,導致更易出現抑鬱問題,甚至自殺。
青少年抑鬱的症狀和徵兆
青少年面臨著一系列的壓力,比如青春期的身體變化、對自我的認識以及對未來的擔憂。從兒童到成人的過渡必然帶來與父母的衝突,孩子獨立性的發展與父母撫養之間也會有重重矛盾。這種劇烈的變化,使得區分青春期叛逆和青少年抑鬱變得非常困難。抑鬱的青少年不一定表現出「悲傷」的情緒或者「退縮」的行為,而是更多地表現為易怒和攻擊性增高。
常見的徵兆
悲傷或絕望
易怒或敵意
容易哭泣
與朋友和家人的疏離
對活動失去興趣
飲食和睡眠習慣的改變
煩躁不安
沒有價值感和負罪感
缺乏熱情和動力
容易疲勞或缺乏精力
難以集中注意力
死亡或者自殺的想法
如果你無法確定孩子是抑鬱,或者僅僅是「青春期問題」,可以評估一下這些症狀持續了多久,有多麼嚴重,或者與孩子之前的表現有多少差異。我們可以預期青少年會出現「成長的煩惱」,但是,劇烈而持久的人格、情緒和行為改變是值得重視的「警示信號」。
我們該如何避免青少年產生自殺悲劇?
如果你懷疑自己的孩子有抑鬱症,請立即說出來。即使你不確定是否是抑鬱症,當孩子出現問題行為和情緒時,進行及時的有效的溝通非常必要。無論這些問題是否會轉化成抑鬱症,建議越早解決這些問題越好。
(一)預防心理問題,從小做起
表面上,有的孩子與家長拌了幾句嘴出現一些衝動行為,實際上則是『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青少年的許多心理問題並不是進入青春期後才突然爆發的,其實有很多問題在從童年時就埋下了陰影。童年時父母對孩子關心不夠,或者某個突發的傷害事件,都會對孩子的一生留下相當長久的影響。
在孩子年幼時,父母就應重視孩子的心理健康,及時發現孩子出現的問題,例如精神發育遲滯、學習障礙、多動症等心理問題,從小提升孩子的抗壓能力,培養健全人格。
(二)出現問題,正確引導
初高中是青少年出現心理危機的高發期,當孩子出現問題時,不要動輒批評孩子,不恰當的教育方法,會給孩子造成意想不到的傷害。家長要和學校一起關注孩子的成長問題,遇到問題和矛盾以疏導為主,不要採取冷漠或粗暴的方式。
父母與孩子要多進行溝通,積極關注,理解和支持孩子,通過恰當的方式增進與孩子之間的感情。
如果和孩子發生矛盾和分歧,家長要保持情緒穩定,學會冷靜處理,千萬不要針尖對麥芒,當家長發現一個孩子有消極、反常甚至極端的現象時,要及時尋求專業心理機構的幫助。
(三)培養孩子的積極心態
通過增加與社會的接觸,鍛鍊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提高應付心理危機的能力,在遇到挫折、逆境時,能夠更快、更好地調節心態,直面解決問題,更加積極樂觀地生活學習。
另外,鼓勵孩子參與體育鍛鍊,運動會減輕抑鬱症狀,而社交活動可以幫助孩子走出孤獨感,獲得更多的社會支持。
以前提起孩子心理方面的疾病,總會覺得離我們生活很遙遠。但現在,當一件件悲劇就真真切切地發生在你我身邊時,問題的嚴重性已經不言而喻。濟南大千教育專家再次提醒家長朋友們,要重視孩子心理健康問題,做到早預防、早發現、早幹預,以免悲劇再次發生。
濟南大千教育
濟南大千教育經國家各級政府部門聯合審批、監管下的問題青少年教育學校,是一所專門接受家長和政府委託,對青少年在個體成長中所暴露的不良行為習慣及心理癥結如:
上網成癮、逆反出走、與父母老師溝通困難,性格孤僻、自卑、自閉、厭學、貪玩、早戀、吸菸、喝酒、打架鬥毆、暴力傾向、混跡社會、奢侈消費等問題進行」心理輔導、思想教育、行為矯正、素質培養和文化補習等」矯正與輔導的成長教育學校。
我們的老師已經累計幫助2000名孩子完成蛻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