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然父愛很偉大,但如今純粹報導父愛儼然無法挽回悲劇。背後的青少年的心理幹預;抑鬱症問題;激情自殺的預防乃至如何避免下一個悲劇,才是我們更應該要關注的話題。
文、編 | Coral
剛過去的周末,發生了一條讓人心碎的新聞。
四川瀘縣一名15歲女孩小曾從25樓跳下,女孩父親為了救女兒,在樓下徒手接住她,不幸的是兩人經搶救無效雙雙身亡。
昨天,女孩哥哥和母親接受了記者的採訪。
哥哥在電話裡頭聲音帶著哭腔,他說「爸爸很偉大,任勞任怨。希望我們在悲痛的時候,把爸爸跟妹妹安安心心地送走,我們這個家庭後面平靜地生活下去......」
女孩母親說女兒患有抑鬱症。在跳樓當天,她還去補習班練習了鋼琴。至於網友猜測的女孩自殺系父母逼迫她練琴所致,是不實信息。女孩母親說:「查出孩子有病(抑鬱症)後,孩子主動提出想學鋼琴,才報的班,還買了鋼琴。」
在今年上半年,家人在女孩胳膊上發現劃割的傷痕,但女孩什麼都不願意說。
這個新聞最讓人覺得悲痛和惋惜的地方,除了事件本身外,還在於父親的舉動。25樓,正常人都知道不可能接住,但女孩父親還是做了 。
對此,我看到網絡上有很多條留言,讓人淚目。
作為父母第一反應肯定是去接,可是跟接子彈有什麼區別?
25樓,或許這位偉大的父親已經做好一命換一命的準備了,這就是父愛。
父親以自身的死亡,證明了自己對女兒的愛,只是這種方式過於悲壯。
縱然父愛很偉大,但如今純粹報導父愛儼然無法挽回悲劇。背後的青少年的心理幹預;抑鬱症問題;激情自殺的預防乃至如何避免下一個悲劇,才是我們更應該要關注的話題。
青少年抑鬱比你想像得嚴重
在過去幾個月裡,很多孩子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選擇了以極端的方式離開人世。就筆者不完全統計,僅從2020年4月份至8月份,媒體報導的未成年人自殺事件就不下11起,涉及人數超過16名;其中有8人失去了生命。
有些是因為學業壓力,有些是因為和家人發生矛盾,有些是因為校園暴力...
而女孩小曾,我們縱然無法得知她自殺的具體原因,但抑鬱症無疑是主要誘因之一。
筆者梳理媒體報導時發現,小曾父母在懷疑女兒患病後,便帶她去了醫院檢查,在得知女兒患抑鬱症後,就辭去了外地的工作,回到老家陪她。即使最後還是無法挽回悲劇,但我想,就像小曾父親最後不顧一切的託舉一樣,全家人曾經竭盡了自己所能,想要「挽救」女兒。
事實上,近幾年來,國內外抑鬱症的狀況讓人堪憂。
世衛組織的數據顯示,全球有3.4億人患有抑鬱症,每年因抑鬱症自殺死亡人數高達100萬人;2009年《柳葉刀》上一篇流行病學調查估算,中國抑鬱症患者已達9000萬。
其中10-24歲青少年抑鬱症的發病率顯著增加,接近全球青少年抑鬱症患病率水平1.3%。預計到2020年,抑鬱症將成為僅次於心臟病的人類第二大疾病。
但與這讓人堪憂的數據形成對比的是,國人對它的了解少之又少:患病者往往得不到家人的支持,被視作脆弱、矯情、心情不好等。而又是這種不理解,加大了患病者的痛苦和無助。
我們採訪過的心理諮詢老師嚴老師告訴我們,「青少年本身就容易經歷痛苦,而由於年齡的局限使得他們並沒有足夠成熟的經驗或策略來處理這些痛苦。外加上大多數人又處於初中、高中這種學習高壓的時期。痛苦無處排解,自己又缺少經驗。這種雙側夾擊的&39;會讓他們非常辛苦。」
一旦這種&34;,但是她無動於衷,冷靜地看著我,像在看一個毫不相關的人...那一瞬間我突然想如果我拿刀自殺了,她是不是就能好好聽我說話,我甚至充滿快意地想像在我葬禮上她哭天搶地的樣子。」
這段灰暗的心理獨白,目前為止得到了將近六千個贊。
很多人說,和樓主有過類似的經歷。
即便這些經歷,在自己長大後回憶起來會覺得幼稚或者無法理解,但這也恰巧說明孩子的思維和成年人是不同的。孩子看待事物更為簡單和激烈。
而當一個孩子在選擇結束生命的那一刻,她(他)內心一定是裝滿了天大的孤獨和絕望,覺得身邊的人都無法理解自己。
大人的傲慢、不會溝通、不願意傾聽,這些看不見、摸不著,但又極具殺傷力的「暴力」構成了眾多青少年自殺悲劇的誘因。
怎麼做呢?建構良好的親子溝通是所有父母應該注意或者學習的課題。
此前,芬蘭赫爾辛基簡快治療研究所認證教練關軍老師,和我們分享了如何通過有效的家庭溝通,構建良好的親子關係。
如下圖所示,我們需要學會運用ABC理論。
簡單來說,我們遇到了「誘發性事件(A)」,大腦基於「對A的認知和評價所產生的觀念(B)」,從而引發了相應的「情緒和行為(C)」。
所以想要積極地解決問題,就有先儘量把自己對問題的觀念向積極的方向轉變。
對此,關軍老師舉了個例子,一位媽媽陪孩子寫作業的時候,孩子忽然聊起了其它話題。
如果媽媽認為,這是兒子故意拖拉,那麼不僅自己心情會不好,訓斥之下,兒子也不會願意去寫作業。
但是,如果媽媽向積極的方向調整了自己的觀念,從孩子的感受出發,發現兒子其實正處於「非常想和別人分享」的狀態,進而能夠調整心態,誇一誇兒子的閃光點,那麼也會贏得兒子的合作。
在溝通時,家長也要注意,少用下面這些「減分子彈」破壞親子關係,而是多接納孩子的情緒和需求,信任孩子的動機與能力。
回到抑鬱症話題,倘若我們發現孩子有以下症狀時,家長一定要留心。
除了常規的尋求心理醫生的幫助外,家長也應該思考自己和孩子的溝通方式。
下面這位家長的做法或許值得人參考。
2、學校生命教育課程必不可少
主持人白巖松曾經在一場講座上說,「中國人討論死亡的時候簡直就是小學生,因為中國從來沒有真正的死亡教育。」
事實上,死亡教育不僅是如何面對死亡的教育,更是如何生的教育。
遺憾的是,國內的生命教育始於2000年,但至今教育部都沒有給出全國統一的生命教育綱要或者課程標準。且在教學方式上,大多還停留在生物課、班會課或者活動課的形式,還沒有形成體系。
而有些歐洲國家,譬如丹麥,他們對於死亡就充滿了大智大慧。丹麥的很多學校甚至就建立在墓園裡,他們覺得墓園的環境安靜、優美,適合孩子學習。比起死亡,丹麥人更看重的是如何生,譬如他們更追求生活的高質量,當然這也跟這個國家的高福利有關。
藉此,我想說的是,在學校課堂上,相應的、有效的生命教育課程的建立和設置刻不容緩。我們要通過生動的課堂,不僅要告訴孩子生命的可貴,也要幫助他們找到生命的價值和意義,讓他們在這個世界中找到自己的位置,過好自己的一生。
3、社會專業機構也需要提升
除了學校和家庭,公共社會也需要建立一套預防自殺和心理幹預的機制。這次疫情期間,全國都開展了心理諮詢和疏導,也讓我們更加注重專業的力量。
說到在青少年自殺預防方面做得比較有成效的機構,就不得不提加拿大自殺預防中心(Kids Help Phone)開展的青少年自殺預防教育。經過30多年的發展,KHP已經將青少年自殺預防教育專業化,值得我們借鑑。
KHP下設了諮詢服務與項目部、收入發展部、財務與行政部、創新科技部、新聞編輯室五個部門,各部門各司其職,具有很強的專業性。
以新聞編輯室為例,這個部門的日常工作是發布有關KHP進行青少年自殺預防教育的相關信息,廣泛宣傳青少年可以尋求的預防自殺的幫助途徑,建設專家資源庫、專家評論欄目,定期發布 KHP的調查報告和年度工作報告。
同時,還負責發行有關青少年自殺預防教育的出版物,例如TeensTalk、ProofPositive、Impact Reports、Financial Statements、TaxReturn等。
這些方式都及時傳播了「自殺可以預防」的理念,也讓大眾了解如何預防自殺,在知識普及方面有重大貢獻。
在僱員和志願者方面,KHP也注重人員的專業性。
青少年的自殺預防涉及青少年可能遭受的「失業、失意、貧困、家庭糾紛、受到挫折的愛情和嫉妒、酗酒、犯罪者的自殺、肉體上的痛苦、精神病」等問題,這都需要 KHP僱員比一般的社會工作者有更豐富的教育經歷、專業的心理知識、良好的人際溝通技巧,能迅速感知求助青少年的困惑和痛苦,對他們的求助和諮詢作出靈敏反應和精準引導等。
KHP要求僱員「以誠實態度和準確的方式認識和描述其社會工作教育、培訓、經驗、職業關係、能力和服務性質等情況」,而不是僅僅參加一個講座、示範課,就宣稱自己在專門技能或培訓領域獲得了相關資質。
同時,KHP在招募志願者時,也會強調志願者必須具有善於溝通的技能和樂於奉獻的服務精神。一些從事特殊自殺預防項目的志願者,還必須具備相關的教育背景或專業證書。
結語
預防青少年自殺,這個話題一直都很沉重,但也是我們不得不面對的問題。而這當中,筆者認為父母的關心、學校教育的支持是最為重要的。家庭和學校應該是孩子的精神避風港,而不是深淵。
最後,希望每個孩子,都有一個陽光、明媚的童年乃至青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