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心理專題」孩子劃手腕真的是為了自殺嗎?

2020-09-11 胡長春心理驛站

本文共1981字,預計閱讀時間:6分鐘

文 | 胡長春

圖 | 網絡


如果不是親眼所見你可能難以置信眼前的這一雙雙小手,嬌嫩的手腕上一道道被刀片反覆割破的傷疤是出於他們自己,我問女孩:「你這樣疼嗎?」她一雙稚氣的眼睛眨巴眨巴朝我看看說:「不疼,感覺很舒服。」

這是一個亟待大家來關注的行為,每年的4-5月份,尤其是今年疫情之後,病房內陸陸續續地接收了10多個孩子,年齡在12-16歲之間,全部存在割手腕的行為,大部分年齡集中在14歲左右,基本上都是女孩子。


這些青少年割手腕是為了自殺嗎?


經過詢問後發現,沒有一例是為了自殺,反之,有一位孩子說:「這是我的續命良藥,否則我早就死了」。

研究也發現,大多數這種自傷的青少年表示自己從未考慮過自殺,而是為了緩解心理的痛苦。因此孩子們這種割手腕的行為並不是為了自殺。


這是一種什麼行為呢?有沒有普遍性呢?


這種行為我們稱之為非自殺性自傷(Non-suicidal self-injury,NSSI)是指個體在無自殺動機的情況下對自身組織的故意傷害,且不被社會所認可的行為。

非自殺性自傷行為和青春期的聯繫更為緊密,在中學生中有的人會用圓規戳自己,或者小刀割自己,或者用指甲掐自己,或者用頭撞牆,還有人把原子筆的筆水注入到皮膚表層以下。


這種自傷行為在成人中比較少見,長大後的我們,往往會覺得自虐是一個離我們很遙遠的、顯得病態的行為,但其實它在青春期,尤其是在青春期早期,非常普遍。

總體來說,青少年NSSI行為的發生率為17-18%,在伴有精神心理問題的青少年中患病率高達60-70%。

一般在青春期中期左右(約15至16歲)發病率達到高峰,並在青春期後期(約18歲左右)下降,通常在成年期就停止了,女孩子明顯多於男孩子,割手腕是最主要的自傷方法。


那麼這些孩子為何要這樣做?


我也經常問她們這個問題,她們回答我:「情緒非常糟糕的時候,用刀劃一下,看到血流出來的時候,似乎壓力也隨之一起被釋放了」

▶ 「你這樣劃下去,會不會痛呢?」

▶ 有的人說「感覺不到疼痛,如果心裡不能平靜下來,我會反覆的割,直到感覺到疼了,就停下了。」

▶ 也有人說「看到汩汩的鮮血冒出來,很舒服,感覺壓力得到了解脫。」

▶ 還有人說「可能會有一些疼痛,但是心情會舒暢好多,相比心裡的痛苦,我能忍受軀體的疼痛」

通過上面幾個孩子的描述,我們可以認識到他們是「用身體上的疼痛轉移和減緩精神上的痛苦」這是一種緩解心理壓力和負性情緒的方式。

當遇到嚴重負性情緒的時候,來自心理上的痛楚會讓孩子們難以承受,如果找不到恰當的應對方法減緩心理的痛苦,他們就會選擇自傷的方式來轉移心理的痛苦。

青少年心理問題越來越多,這是時代發展的產物,我們現在情況如同上世紀末的日本,社會競爭日益激烈、殘酷,生活節奏快,但是每個人心理承受力都有一定的限度。

當下的青少年面對的競爭壓力,學習壓力等相比之前更加殘酷,我們的家長也好,學校也好更加重視孩子的智力發展,卻忽視了心身健康的教育和發展,這就導致青少年緩解壓力的手段少的可憐,必然會採取一些不良的應對方式。

正如有的同學所說「每當我難受到受不了的時候,我就會用美工刀劃我的手臂,我喜歡血流出的那一刻,各種壓力和不爽都隨著血液流出被釋放了……」

所以說當家長或老師發現孩子手臂上有劃傷的傷疤,這是一個報警信號,說明孩子的心理壓力或情緒出了問題,需要我們的關注,另外有的孩子通過這種方式吸引別人關注或者控制別人。

心理學表明,青少年選擇自傷部分因為覺得自己不受關注,他們通過自傷的方式來吸引別人的注意或控制別人

這些中學生是這樣說的:「爸爸一罵我,我就自傷,只要在手臂上一划,爸爸就閉嘴了。」

「每次自傷後老師同學都來看我,關心我,我感覺很溫暖。」

在我們病房裡有一位12歲的女孩子,通過割手腕控制父母,剛來的時候雙手腕割得血肉模糊。

據說目前正「熱戀」,已經不上學了,兩個懵懵懂懂的孩子在大庭廣眾之下,旁若無人地摟摟抱抱,父母不敢管束,媽媽嘆氣地說:「管不了,一管就說要死給你看,動不動就要割腕。」


她們是如何學會這種自傷方式的呢?


我會問他們「劃手腕這種方法,你們是從哪裡學的還是被人告訴你的呢?」我得到的答案非常令人驚訝,大部分人告訴我,這種方法是自己想出來的,小部分人告訴我是跟班裡同學學的。

當心情不好的時候她們採用過很多種方式,哭泣,聽音樂,刷抖音,找同學傾訴聊天,或者用指甲掐自己,偶然的情況下用鉛筆刀或圓規劃了一下手臂,發現不疼痛,反而心裡好受多了。

於是當遇到壓力大或心情糟糕的時候不假思索的選擇了劃手腕的應對方式,由於這種方式比其它方式簡單,效果又好,於是成了一種習慣性行為。

並且這種行為具有成癮性可能,比如有的孩子告訴我,「以前可能劃一刀心情就好多了,現在要劃好多刀心情才能平靜」,「有的時候莫名無聊的時候也想劃幾下,這樣才能表明自己是真實存在的」,「這種方法越來越沒有效了,我閉著眼睛不斷地劃,當劃到20多刀的時候才感覺到痛」 。

也就是說,隨著時間推移,要達到與以往同樣的效果就需要越來越多的自傷行為,這就如同吸毒,賭博以及電子遊戲一樣,具有成癮的特點。

生物學研究也證實了這一點,這些群體內源性阿片系統出現過度的激活,以及獎賞網絡系統的非典型激活,該系統的激活會短時間增加個體的愉悅感。

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則會出現更多和更嚴重的自殘行為,來緩解不良的情緒,也就是出現了成癮的耐受性和戒斷症狀。

下期預告:

對於家長來說,由於缺乏對非自殺性自傷知識的了解,面對這種情況時會採用一些錯誤的應對方式。那麼如何識別和幹預這種行為呢?下期我們一起探討下這個話題~

相關焦點

  • 「青少年心理專題」孩子的教育與大禹治水的啟示
    本文共1401字,預計閱讀時間:5分鐘文 | 胡長春圖 | 網絡由於青春期本身的情緒波動性特點,我們會發現很多青少年存在心理問題,比如情緒問題、厭學問題、極端行為(自傷、自殺)問題等等。這也是我們目前處理青少年心理問題的現實,對於這些問題,我們不妨借鑑一下大禹治水的方法,大禹治水的故事相信很多人都耳熟能詳了。青少年的很多問題如同洪水他們心裡如同有一股洶湧的洪流,需要宣洩,他們嚮往自由,不想被約束,不想被控制,想要衝垮各種大壩,也就是父母的各種限制。
  • 「青少年心理專題」如何教育青少年,做一名權威型父母
    ,尤其是青少年自殺是一個不得不面對的社會問題,研究發現自殺已成為青少年死亡的第二位原因。在精神心理科門診10多年,我發現來醫院就診的青少年患者越來越多,尤其是周末的門診,基本上都是青少年患者,這一現象不只是出現在我們一家醫院,各家醫院的同行們都有此感受。作為精神心理科的醫生,大家還發現,青少年的問題最頭疼,不像成人焦慮抑鬱,經過系統的藥物幹預治療,基本得到不錯的療效。但是青少年的精神心理問題不是幾顆藥丸就能解決的,即使輔助相應的心理治療效果也不理想。
  • ​被誤解「叛逆」的青少年,與他們對抗精神疾病的戰爭
    「頭疼,心臟疼,呼吸疼,疼的不能講話,疼的流冷汗。」接著是耳鳴。後來是胡思亂想。「不想讀書,覺得做什麼都沒有價值,不管幹什麼都覺得累,有自殺念頭。」陳默去看精神科醫生,醫生告訴她疼痛是幻覺。「幻覺是假的,但疼痛居然是真的。」遵循醫囑服藥後,藥物的副作用很快顯現。
  • 「青少年心理專題」請允許青春期的孩子與自己「作鬥爭」
    即可滿足行為在嬰幼兒時期就已經存在,尤其是隔代培養的孩子更加的明顯,當孩子提出任何要求(不管合不合理)爺爺奶奶都會無條件滿足,這在中國的家庭很常見。當孩子無節制玩手機的時候,爸爸媽媽出面制止,這時孩子會大哭大鬧,爺爺奶奶就會說「孩子還小,玩一會有什麼關係」,於是把手機拿給孩子,類似這種場景在很多家庭都會出現。
  • 你了解你的孩子嗎?|關於青少年自殺現象
    // - 當黑夜降臨時 我會在你身後為你點燈- 01`你真的了解你的孩子嗎那爸爸媽媽們,知道他每天上網瀏覽的是些什麼內容嗎?你們知道你的孩子正在經歷什麼嗎?是否好好聽過他們內心的聲音?是否真正的了解過他們?許多青少年自殺後,父母一度無法接受,認為孩子是在學校受到壓迫,受到壞人的蠱惑,當然,這也是青少年自殺原因中其中因素之一。
  • 一門課搞懂青少年 | 青少年常見問題與心理諮詢實務工作坊
    2日浸泡學習,攻破青少年心理問題棘手課題青少年家長、教師、心理工作者的必修課孩子一進入青春期,似乎就戴上了「叛逆」的緊箍咒: 與大人一言不合,便開始怒目相對;搞「地下戀情」、遊擊戰,「早戀」;要求自己的獨立空間
  • 擺脫「抑鬱症」的汙名:你們真的了解抑鬱嗎?
    來源:GRANDIN MEDIA譯者/排版:Hazel配圖:Online我們真的理解憂鬱嗎當有人死於癌症、中風或是心臟病發作時,我們沒有像有人死於自殺時那樣的心理和道德焦慮,這麼看來那些自殺身亡的人能夠說是新的「麻風病人」。
  • 「青少年心理專題」對比《少年的你》,校園霸凌在毀掉孩子的人生
    ,有時也感覺無能為力,研究也發現,遭受霸凌的孩子甚至在45歲時,也會有更大的抑鬱、焦慮和自殺的風險。為什麼有的孩子會成為霸凌者?難道真的是「人之初,性本惡」嗎?相反,因為害怕被報復,他們常常會選擇逃學或裝病,有的孩子甚至想到死亡,比如《少年的你》電影開頭就是一位學生不能能忍受校園霸凌而跳樓自殺。
  • 呵護稚嫩的生命:青少年自殺與心理危機幹預
    有很多網友回復,不過回復的內容多是想搞清楚孩子自殺到底是誰的責任的問題,其實在這個時候探究誰該對此事負責倒不如研究一下從這件事情當中我們能吸取什麼教訓,避免和減少此類悲劇再次發生更有意義。所以,參考了心理學家朱月龍的著作《青少年的6堂幸福課》寫了這篇文章,作為對朋友們回復的回覆。目前,從世界範圍看,自殺已經成為了青少年,特別是18~30歲年輕人的主要死因之一。
  • 青少年學生自殺的心理分析 (轉載)
    有的學生家庭經濟狀況比較差,有著沉重的經濟壓力和思想包袱,當他們遇到挫折時,只是想著如何讓自己得到解脫,而不是考慮如何承擔自己應該承擔的責任,就可能走上自殺的道路。一名自殺的學生在遺書裡寫道:「我感覺自己對家裡人來說是個沉重的包袱,為了減輕家庭的經濟負擔,我決定自殺。」
  • 頻頻出現青少年自殺,青少年心理健康何時才能被重視?
    為什麼越來越多的青少年都有自殺心理?社會發展迅速的今天,青少年心理未成熟,在生活的各種壓力下,很容易步入歧途。青少年自殺的心理特徵,主要表現為下列方面。認識方面青少年在採取自殺行為時,心理已經處於異常,總是以為這是唯一的選擇,除此以外就別無他法了。通常,他們的內心感到自己為解決問題已經竭盡全力了,深信只有走向死亡,才能擺脫痛苦。當然,他們會預計到,別人對自己的自殺可能不理解,會有種種看法,但是在些時此地,他們自己確信選擇自殺的合理的。
  • 還為綻放已凋落—青少年自殺心理成因
    近些年來,青少年自殺的新聞頻頻見諸媒體,一個個含苞待放的生命早早凋落,每每讓人痛心不已。 據相關調查顯示: 中國是世界上青少年自殺第一大國,每年約有10萬青少年死於自殺,每分鐘就有2個人死於自殺,還有8個自殺未遂。
  • 預防自殺,我們能做什麼?心理障礙是自殺的主因,世界預防自殺日來臨之際,記者專訪心理諮詢專家
    9月10日是「世界預防自殺日」,抑鬱症、精神分裂症等心理障礙是自殺的主要原因。世界衛生組織估計,每年超過80萬人死於自殺,自殺未遂的人數是這個數字的25倍。近年來,患抑鬱症的青少年人數也在不斷增加。對這些患者來說,走過去了,便是重生……高二那年,小潔(化名)對學習失去了興趣,自殺的念頭不止一次出現在她的腦海裡。母親覺察到問題後,立即帶她來到了市三院。在這裡,小潔向曹長傑袒露了心聲:父親脾氣古怪,父母感情不好,媽媽支撐著家,她努力做個懂事的孩子。長時間的壓抑讓她患上了抑鬱,感覺生活灰暗,不止一次想結束生命,甚至付諸行動。
  • 不會日語也認識的「の」,真的可以和中文「的」劃等號嗎?
    不管什麼東西,只要加上「の」,似乎都可以瞬間提升逼格。但「の」真的可以和中文「的」劃等號嗎?用於提示三級主語,優先順序排在「は」「が」之後。這種用法比較抽象,建議聯繫用例記憶。相當於「もの」「こと」。 用例: 死しんだのはおまえの母ははじゃない!/死去的不是你的母親!諦あきらめたのも仕方しかたなかったから責せめないでください。/(我)也是不得已才放棄的,所以不要指責(我)。
  • 世界預防自殺日 | 一個高中生的自殺心理危機幹預
    」,為了讓公眾對自殺引起關注,世界衛生組織和國際自殺預防協會呼籲各國政府、預防自殺協會和機構、當地社區、醫務工作者以及志願者們,加入到當天的各項地方性行動中,共同提高公眾對自殺問題重要性以及降低自殺率的意識。
  • 我國青少年心理問題嚴峻的背後,家長需要的反思與啟示
    首先,焦慮與抑鬱等情緒障礙最為常見,我國青少年焦慮症狀檢出率為26%~30%,而抑鬱症狀檢出率平均為15.4%。我國中學生自殺想法(自殺意念)的發生率平均為17.7%。根據我多年的臨床經驗來看,青少年的孩子是極其敏感的群體,父母常常誤以為:我講的話有道理,孩子就要聽。但規律並非如此,規律是:「你講話的態度好,孩子才願意聽」。所以家長在幫助這類「問題青少年」時要秉承,「你溝通的態度(而不是溝通的內容)決定了孩子的反應」。
  • 嘴上說「要自殺」,心裡想「救救我」?這種論調讓人不自在!
    在我聽來,這種觀點,跟早些年,很多人認為女孩說「不是」就是「是」、說「不想」就是「想」、說「不要」就是「要」、說「不喜歡」就是「喜歡」……如出一轍。得承認,這種用反話來表達真實意圖的現象是有的,而且還不少。
  • 那個早出晚歸的孩子,抑鬱了|關注每個孩子的「至暗時刻」
    當代孩子讀個書,考個試真的有那麼簡單嗎?最近看到很多中高考孩子壓力大,心態崩潰甚至自殘自殺的新聞,不少網友在下面評論:「就讀個書,這點壓力就受不了,來到社會上也沒有用」「行了,就是心理承受能力太差。」不親身經歷你遠遠想不到,備考期間,孩子的壓力有多大?
  • 焦慮、抑鬱、自殺…有重大心理問題的青少年驟增, 耶魯大學給出的「藥方」竟然是…
    民調機構皮尤研究中心前兩年做過一個調查,發現2007年-2017年期間,在美國12歲到18歲的青少年當中,有過重大抑鬱問題的青少年比例從8%增加到了13%。這意味著在十年中,有嚴重抑鬱症的美國青少年增加了120萬人。 與此同時,5歲到11歲的美國兒童自殺數量增加了1倍。
  • 健康頭條 | 疫情下青少年自殺率飆升!對照這些症狀,聽懂他們的「求救」
    該研究調查了在中國COVID-19風險較低的地區,疫情暴發前(2019年11月上旬第一次調查)和學校重新開放兩周後(第二次調查)兒童青少年的心理狀況、自殘和自殺意念。結果顯示,疫情後兒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患病率增加。身病易治,心病難醫。全球青少年自殺率的飆升,正在成為這場疫情的次生災害。「我真的活不下去了」「我就是想死」……這是自殺者的「告別」嗎?不,這是他們的「求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