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個早出晚歸的孩子,抑鬱了|關注每個孩子的「至暗時刻」

2020-09-05 月波心理

當代孩子讀個書,考個試真的有那麼簡單嗎?

最近看到很多中高考孩子壓力大,心態崩潰甚至自殘自殺的新聞,不少網友在下面評論:

「就讀個書,這點壓力就受不了,來到社會上也沒有用」


「行了,就是心理承受能力太差。」

不親身經歷你遠遠想不到,備考期間,孩子的壓力有多大?來給大家分享一個考生真實的故事:

下述小寧為化名(故事來源於知乎「思yu」如侵刪)

「複習到凌晨2點,精疲力盡卻沒有成效」

這一天,小寧複習到凌晨2點,發現自己睡不著失眠了。在床上煩躁地打滾努力想要睡著,因為明天還要考試。

結果到了第二天早上5點,小寧還是沒有睡著,不得不拖著個昏昏沉沉的腦袋去學校。

小寧坐著地鐵急急忙忙地趕去學校,卻發現時間不夠了,還有10分鐘早讀就要開始了。

原本坐計程車很快就能到,但小寧沒錢一直坐計程車。於是小寧開始狂奔,賭上性命開始狂奔。

當小寧氣喘籲籲的跑到班級門口,滿頭大汗地卻發現早讀已經開始了5分鐘,小寧遲到了。

老師只是看了小寧一眼,就繼續開始上早讀課了。

小寧背著個書包,樣貌狼狽地站在教室門口,接受著同學們異樣的眼光,直到下課老師才讓小寧坐回原位,小寧感覺到自己肩膀被書包壓得很酸。

上午的考試開始了,當小寧拿到卷子的時候就懵了,卷子難得小寧無法想像,小寧嘗試著開始解題,卻發現自己束手無策。

旁邊的學霸同學奮筆疾書,飛快地做著題,縱然小寧複習到了2點,然而有些題小寧仍然不會做,最終小寧放棄了一些難度很高的題,中間的小題小寧想了很久,終於軟磨硬泡地寫了出來。

等到壓軸的答題,小寧發現自己動不了筆,而學霸早已將整張卷子寫得滿滿當當,趴在一旁睡覺了。

沒過多久就收卷了,小寧感覺自己有點委屈,這段時間的複習似乎並沒有什麼成效。

「同學,老師,喜歡的女孩都討厭我」

考完試自習了一段時間,小寧嘗試和其他同學說句話,卻沒人理小寧。

等到要吃午飯了,老師把小寧叫到辦公室,劈頭蓋臉地一頓臭罵,因為小寧早上遲到了。

小寧錯過了吃午餐的時間,食堂裡只剩下了殘羹冷炙,小寧失聲地把那些東西都吞了下去。

下午老師核對試卷,一道一道的錯題擺在小寧面前,小寧開始感到崩潰。

終於下了課,小寧去上廁所,看到了自己痴情已久的女孩子,小寧和她打了招呼,希望能看到她臉上甜美的笑容,她卻冷著臉,嫌棄地說希望小寧以後別再糾纏著她了,她不喜歡小寧,然後轉過頭去不再理睬小寧了。

小寧特別驚愕,不知道哪裡做錯了,小寧問她怎麼了,她只當作沒聽見,皺著眉頭回了教室,而小寧呆在了原地。

「你讀書就考這個分,對得起我給你花的學費嗎?」

放學回了家之後,小寧叫了外賣準備開始訂正那二十遍數學卷子。

這時候,小寧的爸媽工作完回來了,一進門就因為買股票虧了錢開始吵架,小寧不敢插嘴,安靜地在一旁寫作業。

小寧的父母把對方都罵了一遍,小寧的心裡極其煩躁,但也只能邊流著淚邊訂正。

接著他們又轉過來開始罵小寧,罵小寧不要讀書,好吃懶做,給你讀書就是浪費錢

他們把小寧剛剛訂正好的試卷撕得粉碎,劈頭蓋臉地丟在小寧的腦袋上,還把小寧的衣服全從衣櫃裡拿出來,讓小寧拿著這些和書包滾蛋。

小寧早就已經哭成了一個淚人,被打了一頓以後又被拖著扔出了家門。

父母在繼續吵架,小寧使勁拍打著門。兩個小時過去,他們還在吵架。

「下輩子,我再也不要做人了」

小寧背著包,拿著衣服,一個人迷茫的趴在地上。小寧決定去天台散散心,以前總會獨自一人站在上面,這裡的風景讓小寧心情得到僅有的一點慰藉。

小寧在天台上看著風景,無意間看到一個母親帶著一個孩子在散步,嬉笑有聲。

小寧摸了摸自己被打腫的臉,感覺到了一絲疼痛,眼裡的羨慕溢於言表。看著他們的笑容,小寧仿佛想明白了什麼。

小寧拿出了包裡的紙和筆,坐在天台上,寫下了一句話:

「我活著沒有意義,下輩子我再也不要做人了。」

05.

「從現在開始,關注孩子心理健康」

根據《中國兒童自殺報告》指出:

在中國,每年約有10萬青少年死於自殺。每分鐘就有2名死於自殺,還有8名自殺未遂。


不要讓悲劇重演!

當代中高考孩子,面臨的壓力遠比你想像得要大:

疫情背景下的2020年,高考報名人數超過1000萬,人數比往年不降反增。

來自家長老師的殷切期盼、同學親戚的相互比較、還有自身的期待和要求、傳統的教育成功理念,所有的聲音仿佛都在告訴孩子:

「你考不好,你一輩子就毀了。」

……

2018年9月1日,洛陽10歲孩子跳樓身亡。

2018年10月15日,13歲女生服用160片秋水仙鹼片自殺。

2019年4月17日,一個孩子因在學校與同學發生矛盾受到母親批評,於上海盧浦大橋跳橋自殺。

……

這則視頻裡的孩子拉下車門飛奔跳下,動作很快,連一絲怕和遲疑都沒有,母親緊隨其後奮不顧身穿過車流,趴前一看,癱倒跪地頓首。

那一刻,巨大的悲慟淹沒了母親,城市的燈光依舊輝煌,車輛人流依舊慣常前行。

這些令人痛心的事情每天都在不斷發生,與我們潛在相關又似乎離我們很遙遠,它時刻在提醒我們:每個孩子都值得被關注和認可。


現實生活中,又有多少中學的孩子們承受著這些巨大的壓力呢?

社區裡的家長群,每天自從孩子上幼兒園就開始激烈討論,拼命為孩子擇校、報培訓班。

曾經有一位中學生家長跳出來說,你們現在是孩子小,期望高是正常的,我們也經歷過這個階段,但是到了有一天你們會明白,只要孩子健健康康就挺好的了

有人真正聽進去了嗎?

沒有。

孩子跳樓自殺的背後,有著各種複雜的心理以及生理原因。如果我們不去關心和了解孩子的真實內心,而是只看到孩子今天考了多少分,有沒有乖乖聽話,這樣的父母是不及格的。

請記住,孩子也是獨立的個體,也會承受自己的壓力和痛苦,請允許並接納每個孩子的脆弱。


本文首發於公眾號(吳月波:yueboxinli;關注我,每天給你最鮮活、有趣的家庭教育乾貨)

相關焦點

  • 你家孩子,有自己「隱秘的角落」嗎?
    但我們今天想聊的,不是那條「心形曲線」,不是張東升約你「一起去爬山」,也不是朱朝陽的「黑化歷程」。我們想談的,是一個中國大多數家長都忽視的問題:你的孩子,能在城市裡,找到那個讓他們開心的那個「隱秘的角落」嗎?
  • 「成功的孩子」太多,請作為家長的你,多培養「好孩子」
    給我支支招啊」「5歲就會彈鋼琴?我也給女兒報個班」「學藝術多好,你看XX家的小X,多厲害」「別人家孩子那麼厲害,你怎麼就不能和他一樣?!」一項調查顯示,如果你再問他們一個問題:「你希望孩子未來成為什麼樣的人」, 81%的家長會回答「成功的、幸福的孩子」,而不是先前所說的,希望孩子成為「懂得關愛的好孩子」鼓勵寬容、慈愛的同時,卻不要求孩子具備這些品質,於是,「善良的孩子」越來越少,習慣、享受和別人競爭的「成功孩子」越來越多。
  • 那些一吵架就把孩子「支開」的父母,後來都後悔了
    你以為把孩子支開,你和愛人「大吵特吵」一頓,他就能不受影響了?「我們需要『爭執』和『爭論』,甚至觀點不斷交鋒的『爭吵』」家長是否應該當著孩子的面吵架?這個問題也引起了美國『大西洋月刊』的關注。,那些極具創造力的孩子,更有可能出現在「爭吵」的家庭中。
  • 治癒系丨如何度過人生中的至暗時刻?
    圖源pexels至暗時刻,或許是生活的常態,或許是一句輕描淡寫的話,或許是一段關係的破裂。這些都組成了人們的至暗時刻,彼時的絕望也是無法復刻的。2至暗時刻會導致什麼?▽小編帶大家看下,不同階段下的至暗時刻,會對人有著什麼樣的影響。
  • 9成的新手媽媽都有產後抑鬱情緒?
    「生完孩子後,總是好害怕好想哭。看到孩子哭我也跟著哭,跟老公、家人說自己不開心、心情難過,他們總說我太矯情,想太多。有一次我在給孩子餵奶時,望著窗外,突然就想到把孩子扔下去,然後自己也一了百了。」「這個孩子一降生,就好像只是我的責任一樣,哭了要哄,晚上才剛睡著就要爬起來餵奶。我才剛生完孩子,讓老公、家人幫忙照顧一下,大家都不願意。沒有人關心我的心情、關注我的情緒...那段時間真的是我的至暗時刻。」
  • 這個夏令營裡,我見證了孩子的「偉大」與「卓越」
    (也稱為「Aha時刻」)都串聯到這條主線裡,就像舞臺劇上的聚光燈,照到誰誰就是那一刻的主角。跟寫「看日常」時的狀態不同,我根本沒什麼頭緒該從何寫起。我又想著要給孩子們「支持」,又要讓它看起來像一個故事,又要讓每個孩子都有相當的篇幅和出場機會。最後寫出來的故事看起來好像說了很多話,但總覺得哪裡不對勁。
  • 弱肉強食的世界裡,太多家長把孩子的「善良」當「懦弱」
    給我支支招啊」「5歲就會彈鋼琴?我也給女兒報個班」「學藝術多好,你看XX家的小X,多厲害」「別人家孩子那麼厲害,你怎麼就不能和他一樣?!」一項調查顯示,如果你再問他們一個問題:「你希望孩子未來成為什麼樣的人」, 81%的家長會回答「成功的、幸福的孩子」,而不是先前所說的,希望孩子成為「懂得關愛的好孩子」鼓勵寬容、慈愛的同時,卻不要求孩子具備這些品質,於是,「善良的孩子」越來越少,習慣、享受和別人競爭的「成功孩子」越來越多。
  • 小時候表現越「乖」的孩子,長大後可能心理問題更多?
    而淘氣、叛逆、反抗的孩子總是會被處罰、批評。為了得到大人們的喜愛和表揚,為了少受到處罰和責罵,孩子們漸漸學會了將自己真正的感受壓抑到了一邊,努力做出那個「乖」的模樣讓自己討人喜歡。這些都是「嚴厲超我」的來源,它傾向於站在「本我」原始渴望的反對立場,對理性的「自我」也帶有侵略性。而「本我」、「自我」的壓抑正是造成抑鬱、焦慮、強迫越來越多的一個原因。2、「老好人」意味著不敢輕易拒絕他人。
  • 小時候表現越「乖」的孩子,長大後可能心理問題更多?
    在很多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家長們會有意無意的用「乖」來衡量一個孩子的好壞。在學校「孩子平時聽話嗎?」是家長最關心的問題之一。在家裡也總會對孩子說「你要聽話,聽話就會怎樣怎樣,不聽話就會……」家長們互相碰面,聊起孩子,也會互相誇獎「你家孩子真乖」等等。
  • 好好的孩子,為啥就抑鬱了?|遇見你的心理諮詢師Dr. Kok
    每個人的生命都是在講述一個故事,而每個故事的發展都有情節,有伏筆,註腳,還有故事進展的起承轉合與換淚點。所以我願意成為協助來訪者講述ta生命的故事,讓ta在敘事中發現自己,發現自己與主流故事的的不同,並看見自己的閃亮點,成為故事的主人,發展更有意義的故事。簡單心理諮詢助理:您從學習到從事諮詢印象深刻的一件事?Dr.
  • 到底該給孩子「補」點啥?
    在娃小時候,哪家孩子要是吃到了奶粉,那可是相當大的榮耀。現在則不然,溫飽問題解決了,生活條件改善了,母乳的好處在咱們心裡明鏡兒似的,然而其他方面的攀比卻在或明或暗地進行著。 是不是套路咱不去掰扯了,可媽媽們想把天底下一切最好的東西都給孩子的這份心讓人感動,不過感動歸感動,咱孩子真的需要「補」點啥嗎?
  • 「為了孩子上海澱小學,我一周上七節課」
    她把這點優勢完全復用到教育孩子上,周一和周四兩節 VIPKID 英語,周二火花思維數學,周三線上的英孚英語,周五編程貓,周六口才課,周日再去線下上一節英孚英語,「文理」穿插。最近,景利考慮不再續報編程課,一個原因是她不確定未來是否要讓孩子當「碼農」,另外 25 分鐘的課,要用兩個小時的課後作業來消化,「還是希望留出一點時間讓孩子盡情的玩。」
  • 正視和預防|產後抑鬱,看不見的「魔鬼」
    在中國家庭中,剛生完寶寶的媽媽本該是人生最幸福的時刻,為什麼有的寶媽忽然間性情大變, 甚至出現自殺傾向? 極少有人知道,因為激素的劇烈波動,尤其是雌激素和孕激素在產後的斷崖式撤退,伴隨著新的生命到來的,還有抑鬱。
  • 「啊哈時刻」的三種含義你get到了嗎?
    「啊哈時刻」?什麼是「啊哈時刻」?「啊哈時刻」英文叫「Aha moment」,又譯作「爽點」、「頓悟時刻」、「尤裡卡效應」(即偉大創意的誕生)。「啊哈時刻」最早由德國心理學家卡爾布勒在100多年前提出。
  • 留住那個心智覺醒的時刻「周國平」
    從這個時刻起,他相信事物中一定藏著某種秘密,等待著他去發現。愛因斯坦之成為偉大的科學家,就是從這個時刻開始的。在所有孩子的成長過程中,都會出現這樣的時刻:好奇心覺醒了,面對成年人已經習以為常的世界,他們提出了絕大部分成年人沒有想到也回答不了的問題。
  • 別讓盲目「雞娃」 坑害了你的孩子
    而最近比較火的大概就是「雞娃」了。所謂雞娃,是一種比較激進的教育行為。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父母們為了能夠培養出一個優秀的孩子或在未來實現階層升級,不斷給孩子打雞血,安排各種學習任務和興趣班等活動。但這個孩子的表現如何呢?沉默,不愛說話,沒有勇氣自我表達,甚至說「我沒有名字」。他是真的不知道自己的名字嗎?其實孩子想表達是「我沒有自我」,不知道自己的存在價值,不知道要成為什麼人,可以有什麼目標。孩子,成為了大人實現某種理想的工具。另一種雞娃代表是那些給孩子報了十幾個興趣班的父母。
  • 中北大學自殺事件:如何度過人生中的至暗時刻?
    中北大學自殺事件:如何度過人生中的至暗時刻我也想來說說這個事情,但我不是討論學校有沒有責任的問題,我想說另一個話題:如何度過人生中的至暗時刻?因為這幾年,緣於一點「小事」自殺的青少年,實在是太多太多了。
  • 教養方式:家長、老師、同學,是怎麼讓一個孩子抑鬱的?
    這時,你大概會覺得孩子怎麼了?2、大部分家長認為這是孩子「青春期」到了,變得不聽話了,不服管了。然後「對症下藥」,不服管是吧?4、是啊,好好的孩子,怎麼就抑鬱了呢?我所有的期待、所有的人生寄託都在他身上了,怎麼能抑鬱呢?
  • 《以家人之名》熱播:父母最大的失敗,是教出「太懂事」的孩子
    究其原因,每個「懂事」的孩子背後,都有一對不懂事的父母。請各位家長別忘了:再「乖」的孩子,在那個年紀,終究也只是個孩子。 最高贊回答是:「不快樂。」換成『孩子,你不需要太懂事,小時候開心最重要』。」作為父母,我們要時刻用行動告訴孩子:「無論你的成績是好是壞,無論你有多平凡,爸爸媽媽一直都愛著你。」
  • 為什麼我們「不」處罰孩子?
    接觸蒙特梭利教學十多年來資深園長何翩翩淺談蒙式教育中,為什麼不用懲罰或訓誡來教導孩子?男女生教養需用不同方式的原因?陪伴每個父母和小孩,成為更好的自己。身兼三子媽與園長的雙重身份,生活中有壓力、有挫折,但有更多感動與成長,用文字讓大家感受到在育兒的路上並不孤單,願意跟著孩子一起成長改變,身為父母的我們就是收穫最豐富的人。部落格【Mella的幸福蒲公英】,著有《蒙特梭利教養進行式》,並有在線課程《何翩翩:用「蒙特梭利」教養法,培養出獨立自主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