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為綻放已凋落—青少年自殺心理成因

2020-10-08 內觀心理成長

近些年來,青少年自殺的新聞頻頻見諸媒體,一個個含苞待放的生命早早凋落,每每讓人痛心不已。

據相關調查顯示:

中國是世界上青少年自殺第一大國,每年約有10萬青少年死於自殺,每分鐘就有2個人死於自殺,還有8個自殺未遂。

青少年在自殺原因的排列中,學習壓力過重佔第一位(45.5%),其次為早戀22.7%,父母離異13.6%。在自殺者的年齡排列中,12歲佔第一位40.3%,其次為14歲22.7%,11歲和13歲13.6%。在自殺者的性別對比中,女孩子遠遠高於男孩子:女孩佔72.7%,男孩僅佔23.7%。

看過這組數據後,不知大家有何感想?很多青少年自殺的原因,在不少成年人看來可能都是不值得一提的小事,比如考試沒考好、作業沒寫完、被老師批評了等等,所以,很多人將青少年自殺的原因歸結為現在的孩子太脆弱了,認為現在的孩子生活條件太好了,沒有了經歷挫折的機會,成了溫室裡的蔬菜,所以才會不堪一擊。

難道真的是這樣嗎?我們先來看看一些自殺的案例。

案例一:

5月份的時候,西安一9歲小女孩,從家裡墜下,當場離開人世。事後了解的情況是這樣的,下午的時候孩子給媽媽發了語音稱:「老師留了作業,要求寫一頁半的作業,可是自己只寫了一頁多一行,老師要求五點交,但是只有25分鐘了,自己完成不了」。

下午六點的時候,爺爺回到家中,敲門得不到回應,推開門才發現這樣的悲劇。據了解,一直在家裡上網課的孩子,每天的情緒都沮喪,狀態也不好,但沒想過會發生這樣的事情。

並且在孩子的書桌上留下了這樣一張紙,上面寫道:

「為什麼,我幹什麼都不行」

「媽媽對不起,這是我的決定」

案例二:

2018年9月15號,黃山市歙縣歙州中學高二學生小垚,從教學樓上墜下,後經醫院搶救無效,不幸身亡。原因大致為該生在開學典禮上微笑了,被訓導主任方某在一千多人面前扇過三個耳光!

案例三:

2019年3月31號,四川省遂寧市安居區聚賢初中初三學生陽陽,這日住校的他回到一路之隔的家中一個多小時後,服下農藥自殺。他用手機完整記錄了服藥前8分鐘的經過。遺留的視頻中,他燒掉了語文課本,言語中儘是表達了對班主任兼語文老師楊小容的不滿。「有些人活在世上本身就是錯誤,我可能也是其中之一」成了陽陽在世時說出的最難懂、最痛心的話。

案例四:

案例五

2017年1月26日下午,甘肅蘭州市安寧區一位8歲男童家中自殺身亡。有網友爆料稱,男童疑因寫作業問題遭家長斥責自殺。

案例六:

2014年2月20日,貴陽市某中學初二學生李淵在家中自殺。2月28日《貴陽都市報》刊登了這個14歲孩子的遺書,遺書中說:

我的成績從來沒有好過,我是一個廢物,樣樣不如別人……

一個個鮮活的生命,一個個還未綻放的花朵,就早早凋落,留下痛不欲生的父母家人……

從這些案例中觀察,那些孩子留下的遺言:

「為什麼,我幹什麼都不行」

「 有些人活在世上本身就是錯誤,我可能也是其中之一 」

「媽,對不起,不要想我,我配不上」

我的成績從來沒有好過,我是一個廢物,樣樣不如別人 ……

看看這些遺言,充滿了自卑感、內疚感,其他沒有遺言的兩個孩子則是被當眾打耳光或者斥責。

每次此類事情發生,總有些人說「 現在的孩子就是太脆弱,玻璃心,都是家裡嬌慣的,沒吃過苦頭,我們小時候經常被打罵 」云云……

要知道生命誠可貴,誰不想好好活著?求生乃人的本能,什麼樣的人才會結束自己的生命?是絕望的人,只有覺得活著萬分痛苦,毫無意義,生不如死的人才會自殺。

而人為什麼會痛苦絕望呢?就是需要得不到滿足的時候,當需要得不到滿足,人的內心會經歷恐懼/憤怒—悲傷—失望—絕望,人對需要的滿足徹底失去希望便是絕望,哀莫大過於心死, 人就會啟動死本能。

所以,那些自殺的孩子看似是因為某件事導致悲劇的發生,但其實那只是一個導火索,那些孩子的內心早已累積了很多痛苦,那一刻只是爆發,而父母老師還渾然不知。

可能有的人會說,什麼需要沒滿足他們,缺了吃了還是缺了穿了?還是缺了錢花了?確實,這些他們並沒有缺,因為這個時代物質是不缺乏的,孩子們的物質需要是極大被滿足的,但是人活著並不是只需要物質的滿足,人除了吃喝拉撒睡還有心理、精神層面的需要,特別在今天這個生存、安全得到保障,經濟飛速發展的時代,心理需要必然凸顯出來。而心理需要得不到滿足的痛苦要超過物質需要得不到滿足,物質需要得不到滿足時候,人會想盡辦法活下來,而心理需要得不到滿足,人則會尋求死亡。

案例中那些自殺的孩子可以看得出來是被接納和認可的心理需要長期沒有得到滿足,導致他們內心極度的自卑、內疚,在被傷自尊之後做出極端行為。

接納和認可是人類非常基礎和重要的一個心理需要,它與人的生存緊密相連。因為人是群體動物,是漫長的進化歷史形成的,作為群體動物,個體無法脫離群體生存,因此每個個體與生俱來的就尋求得到群體的接納和認可而恐懼被群體排斥和拋棄,這個是漫長的進化累積形成的本能需要,是儲存在基因裡面的。

我們經常說的「好面子 」,「死要面子活受罪」,「打腫臉充胖子」其實都是在意他人的認可的表現。

但是,在人的生命早期,如果沒有得到父母老師的接納和認可,往往就沒辦法內化為自我的接納和認可,或者說就會內化父母老師的否定,形成自卑感,成長過程始終就是在意別人的看法評價,嚴重者會導致一系列諸如社交恐懼症、抑鬱症、躁鬱症、強迫症等心理障礙,乃至自殺。

但是,現在十分嚴重的問題是,很多的父母老師在教育孩子過程中,打的行為雖然減少了,但是經常是各種否定、比較、批評指責,甚至是羞辱,有些老師更是全靠羞辱來管理學生,前段時間網絡上流傳的「鍾美美模仿老師」的視頻充分表露這一點。我們這裡不否認絕大多數父母、老師盡職盡責,但是,也不能忽視成年人這些對孩子施加的語言暴力,嚴重傷害和摧殘了孩子的自尊心,輕者導致孩子一生自卑的性格,重者就發生此類悲劇。

在這個時代出生的孩子,物質環境的富足,使得他們一出生的需求層次就會上升到心理需求層面,而很多的父母其實仍然停留在物質層面,因為他們出生在物質匱乏的年代,連物質需要都滿足不了, 心理需要 根本就顧不得,因此即使在當今他們已經相對很富足了,但內心依然是恐懼焦慮的,而且會把內心的生存焦慮投射到孩子身上,因此對孩子的成績看的非常重,對考大學有近乎瘋狂的執著,執著到忽略孩子的身心正常成長發展,一切圍著成績轉,孩子成績不好,不好好學習就非打即罵,各種逼迫施壓。

這就是導致那些孩子自殺的一種重要的心理根源。

在當今這個時代做父母,絕對不可以像過去那樣只管吃喝就行了,我們的物質生活好了,必然的要提升生命的質量,要追求精神的滿足,所以做父母,做老師的必須要學習成長,必須要了解人的心理,必須要學會尊重人的身心成長規律,我們承擔著養育、教育下一代的重責,如果我們繼續是過去野蠻粗暴的方式,那我們會不是在培育,而是在戕害下一代!

警醒!警醒!警醒!

註:相關案例和圖片來自網絡。

相關焦點

  • 從道醫角度談談青少年抑鬱症的成因
    我今天從道醫的角度談談青少年抑鬱症的成因。抑鬱症比較典型的症狀是情緒低落、思維遲鈍、焦慮失眠、社交恐懼。嚴重的對生活失去信心,有悲觀厭世自殺的傾向。其實,還有被人忽視的幾個特點。近年來抑鬱症發病率越來越高,特別是青少年的發病率上升很快,引起的社會的關注。最初比較多見的是產後抑鬱症。而現在急劇上升的是青少年學生,造成很多孩子休學無法正常到校學習,他們不願走出家門融入集體,甚至還有悲觀自殘自殺傾向。社會上公認的抑鬱症的成因,是因為壓力大造成的。
  • 青少年學生自殺的心理分析 (轉載)
    在15歲至34歲年齡段的青壯年中,自殺是首位的死因。]青少年學生自殺的事件屢屢見於報端和網絡,即是例證。青少年學生為什麼自殺?本文從心理學角度進行剖析。   一、青少年學生自殺的心理特點   我們認為,青少年學生自殺主要有以下四方面的心理特點:   (一)青少年學生自殺大多屬於衝動型,而較少理智型。   根據自殺的發展過程,一般可以將自殺區分為兩類。
  • 痛心,半年多起青少年自殺。怎麼辦?來看心理諮詢師的分析
    不能再列舉了,一朵朵還沒有來得及綻放的花,就這樣凋謝了。青少年這類過激行為破壞者穩定的家庭結構,也成為社會的痛點。三,從青少年心理特徵分析自殺原因與特點。青春期是一個生命綻放的最美的季節。日漸完整的身體,充沛的精力,敏捷的思維,強大的學習力,這些都讓生活充滿無限可能,讓人羨慕不已。那又是什麼原因讓某些孩子選擇了中途退場,決然離開呢?
  • 青少年自殺頻發,如何讓悲劇不再重演?丨心悅教育周刊
    青少年階段,是充滿陽光、激情、活力的階段,也是感受單純、快樂、幸福的階段。然而,就在這如花般美好的時期,一些青少年採取了自殺的方式結束自己的生命,花樣生命還未綻放就已黯然凋零,帶給周邊無法形容的痛苦、無限惋惜的感嘆。
  • 頻頻出現青少年自殺,青少年心理健康何時才能被重視?
    為什麼越來越多的青少年都有自殺心理?社會發展迅速的今天,青少年心理未成熟,在生活的各種壓力下,很容易步入歧途。青少年自殺的心理特徵,主要表現為下列方面。認識方面青少年在採取自殺行為時,心理已經處於異常,總是以為這是唯一的選擇,除此以外就別無他法了。通常,他們的內心感到自己為解決問題已經竭盡全力了,深信只有走向死亡,才能擺脫痛苦。當然,他們會預計到,別人對自己的自殺可能不理解,會有種種看法,但是在些時此地,他們自己確信選擇自殺的合理的。
  • 青少年精神障礙性自殺
    我常常很暴躁,我也有想殺人的念頭,並且計劃著如何在殺人後逃避警方的發現……」上述這些話語來自一位被診斷為雙相情感障礙的青少年小溪(化名),她有著很強的自殺傾向。言語中的悲涼與痛苦及其釋放的自殺危險信號讓我們為之擔憂、揪心。十幾歲的年紀想來應是慢慢綻放的模樣,但與死亡念頭糾纏讓她似乎走入了一個沒有任何光亮的阻塞之路。
  • 呵護稚嫩的生命:青少年自殺與心理危機幹預
    自殺,一般始於心理挫折發生,個體在擺脫抑鬱的心理衝突的過程中,學生自殺主要是由於學業挫折、人際關係衝突、家庭不和等現實問題,在自卑、厭世、絕望的消極情緒支配下,為排解心理痛苦而自殺。心理學研究表明,青少年自殺行為是往往是缺乏精神力量的結果,一些青少年的傳統道德價值觀念日趨淡薄,新的社會主義的激勵人心的道德價值觀念又非常缺乏。
  • 青少年自殺是因為什麼?
    2008年9月1日到9月4日開學的前四天內,上海楊浦、浦東、長寧等地區連續發生四起中小學生墜樓自殺事件,造成三傷一死的嚴重後果。因此,並不是每個遭遇負性不良生活事件的青少年都會自殺,而出現自殺行為的青少年往往較脆弱,由於家庭養育環境不佳、具有適應不良的心理個性特徵或者患有內在精神疾病,這些脆弱的青少年往往對壓力過於敏感,容易把生活中發生的負性不良生事件理解和感受為重大的、有傷害性的事件,產生焦慮、無助、無望及絕望等過度反應,最後出現自殺觀念及自殺。
  • 一門課搞懂青少年 | 青少年常見問題與心理諮詢實務工作坊
    2日浸泡學習,攻破青少年心理問題棘手課題青少年家長、教師、心理工作者的必修課孩子一進入青春期,似乎就戴上了「叛逆」的緊箍咒: 與大人一言不合,便開始怒目相對;搞「地下戀情」、遊擊戰,「早戀」;要求自己的獨立空間
  • 疫情過後,青少年自殺事件頻發!關注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刻不容緩
    然而自複課以來,因青少年心理問題導致的極端事件在全國各地不時發生,這些事件則給當下青少年心理健康狀況敲響了警鐘。這一起起觸目心驚的事件,揭開的是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的冰山一角。「中國青少年心理諮詢在疫情發生前平均每天接2~3個諮詢求助電話。而疫情發生後,電話越來越多,他們還為此增加了一個熱線號碼。此外,經過調查後發現醫院的門診量或多或少都有所下降,唯獨兒童青少年心理諮詢門診不降反增,業務量比平常增加了將近三成!」
  • 青少年自殺行為的預防
    以流行病學為基礎的心理剖析研究為我們提供了自殺青少年的心理特點研究結果提示了預防青少年自殺的策略。Dikstra, Kienhorst, Wildshe Hawton 討論了防止年輕人自殺的各種方法,其中包括學校的教育方案、控制和矯正自殺的方法、減少藥物濫用、媒體對自殺負責任的報導、專家服務——為嚴重自殺傾向的個體提供危機幹預,為蓄意自傷者提供事後護理。同樣,Shaffer和Craft也探討了學校的預防措施、方法控制,媒體導向和危機熱線。
  • 加強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需家校形成合力
    事實上,自疫情暴發以來,全球青少年自殺率不斷上升,已經引起了人們廣泛關注。某城市醫院的門診數據顯示,今年以來,13~16周歲抑鬱症伴隨自殺傾向的患者佔學生患者總數的比例很高。學業壓力、親子矛盾、深度網癮、拖延慣性產生的心理衝突等已成為學生群體普遍存在的心理問題。父母的教養方式、教師的情緒問題正無時無刻不在傳導給孩子,考核壓力、排名焦慮等導致的負能量成為壓垮青少年的最後一根稻草。
  • 預防青少年自殺,人人有責
    03直接提問是否有自殺想法,如果有,繼續詢問是否有自殺計劃。不要迴避自殺這個詞,對於真正有自殺想法的青少年,直接提問會讓他們感到有人真正地關注和想要了解他內心的想法,如果沒有自殺想法的青少年,並不會增加青少年自殺的風險。不要用隱晦的說法(如「你不是在想做啥事吧?」「你是不是有什麼想法?」)
  • 香港青少年自殺事件調查
    據財新記者統計,去年9月至今,發生在香港的青少年自殺案件已達26起,死者最小的11歲,最大的22歲。僅今年3月就連續發生9起。青少年自殺疑團牽動著社會各界的神經。香港特區政府3月30日緊急成立防止學生自殺委員會,該委員會將於六個月內向香港教育局提交報告及預防學生自殺的建議措施。
  • 大師親授、手把手教、實戰指導——青少年六大主要問題的諮詢技術與團體心理課程專題集訓
    在全方面解析青少年常見的心理問題成因、應對方法外,通過六大問題在團體輔導、個別輔導、班級心理課程中的實踐指導,手把手提高諮詢師們的輔導和幹預能力,現學現用,提高諮詢師在實踐中的勝任力。1.內容包含青少年常見心理問題的六大主題:考試焦慮、網絡成癮、厭學、人際關係、抑鬱自卑、自傷自殺,全方面解析當代青少年常見的心理問題。3.
  • 青少年犯罪節節飆升,揭開青少年犯罪心理類型及成因!
    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問題主要表現為喜怒無常,情緒不穩,自我失控,心理承受力低,意志薄弱,缺乏自信,學習困難,考試焦慮,記憶力衰退,注意力不集中,思維貧乏,學習成績不穩,難於應付挫折,青春期閉鎖心理,並在行為上出現打罵同學、說謊、考試舞弊、厭學、逃學,嚴重的輟學、流入社會導致犯罪,或者在學校內出現自傷或傷人現象
  • 淺議青少年犯罪的成因、特點及對策
    筆者試圖從青少年的犯罪成因、特點,談點淺陋的看法,以供同仁商榷。   一、青少年的犯罪成因  青少年自身素質不高,抵禦能力差。由於文化素質較低,分辨事非能力較差,其涉世的無知性、盲目性就很難應付來自社會各方面的影響,經不起誘惑,很容易被別人拉攏、利用,或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義氣用事,不計後果等,從而走上了犯罪的道路。
  • 夜思| 藍鯨自殺遊戲是如何讓青少年心甘情願去自殺的?
    截至2017年5月,已有超過130名青少年因為一款名為「藍鯨」的遊戲相繼自殺。更可怕的是,它像瘟疫一樣,已經藉由社交網絡從俄羅斯傳到世界上的其他國家,包括英國、阿根廷、墨西哥,甚至中國。  「藍鯨」遊戲的參與者多為10-17歲的青少年。
  • 夜思 | 藍鯨自殺遊戲是如何讓青少年心甘情願去自殺的?
    截至2017年5月,已有超過130名青少年因為一款名為「藍鯨」的遊戲相繼自殺。更可怕的是,它像瘟疫一樣,已經藉由社交網絡從俄羅斯傳到世界上的其他國家,包括英國、阿根廷、墨西哥,甚至中國。「藍鯨」遊戲的參與者多為10-17歲的青少年。
  • 「青少年心理專題」孩子劃手腕真的是為了自殺嗎?
    這些青少年割手腕是為了自殺嗎?經過詢問後發現,沒有一例是為了自殺,反之,有一位孩子說:「這是我的續命良藥,否則我早就死了」。研究也發現,大多數這種自傷的青少年表示自己從未考慮過自殺,而是為了緩解心理的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