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05-28 09:00:10 | 來源:中國法院網 | 作者:徐國俊
青少年被喻為早晨八、九點鐘的太陽,祖國的花朵、未來。但是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化,不利於青少年健康成長的因素逐漸增多,青少年違法犯罪亦日漸突出,已引起社會各界的普遍關注和人們的憂慮,更成為困擾各級政法部門的熱點問題。青少年犯罪也是世界各國普遍面臨的社會問題,我國對青少年犯罪實行綜合治理,控制了青少年犯罪增長的勢頭。但是由於一些因素的影響,青少年違法犯罪問題在一些地方仍然很突出,並且呈現出「四高一低」的趨勢,即:青少年暴力犯罪比例偏高;14至18周歲年齡段強姦、故意傷害、殺人、尋釁滋事、搶劫犯罪比例偏高;18周歲至25周歲年齡段盜竊、搶劫犯罪比例偏高;農村青少年犯罪比例偏高及青少年違法犯罪年齡偏低,潛伏著巨大的社會危害性。 由此可見,對青少年違法犯罪的特點、成因及相應對策加以研究尤為重要。 筆者試圖從青少年的犯罪成因、特點,談點淺陋的看法,以供同仁商榷。
一、青少年的犯罪成因
青少年自身素質不高,抵禦能力差。由於文化素質較低,分辨事非能力較差,其涉世的無知性、盲目性就很難應付來自社會各方面的影響,經不起誘惑,很容易被別人拉攏、利用,或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義氣用事,不計後果等,從而走上了犯罪的道路。 目前,青少年犯罪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受社會上不良風氣的影響。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全面發展,促進了社會的全面進步。近年來,受拜金主義、享樂主義、腐朽生活方式的偏激傾向等不良社會風氣的影響,一些青少年幼小的心靈裡種上了貪慕虛榮的種子,講排場、講穿戴、講吃喝,好逸惡勞,夢想一夜暴富,導致他們不擇手段地侵犯公民和法人的合法權利。 加之,見權忘義、唯利是圖、坑蒙拐騙、以權謀私、權錢交易、貪汙受賄等社會不良現象時有發生,對社會風氣造成較大的不良影響。而青少年正處於人生觀、世界觀形成階段,缺乏社會經驗和明辯是非的能力,受這種不良風氣的影響,一些青少年經受不住各種物質享樂的誘惑,在一定條件和某種因素的作用下,就有可能走上犯罪的道路。?
(二)受社會環境及不良文化影響。
我們知道,優秀的文化可以提高人的思想,促使人們奮發上進,低級、庸俗的文化會腐蝕人的靈魂,阻礙社會文明的進步。
1、目前在文化市場上,圖書報刊、音像製品、文化娛樂等中充斥著大量的封建迷信、兇殺暴力、淫穢色情以及其它有損人民群眾健康的內容,對社會文化環境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汙染。尤其是國家宣傳媒體部門的決策失誤,無論是中央電視還是地方媒體,大量引入港澳臺電視,渲染兇殺暴力、淫穢色情等情市節, 這種受汙染的社會文化生活環境對涉世不深的青少年產生極大的消極影響。 這些年來,不良書刊和影視、網絡文化(尤其是港臺影視片、外國影視片)所渲染的色情、恐怖、暴力等等情節,這些文化糟粕中「黃色」書刊的毒害,新聞媒體播放的暴力等影視製品的影響,使一些青少年效仿而犯罪。很多對青少年,經營性的書攤充斥校園周邊,宣傳的誤導,使青少年中滋生了貪圖享受,追求吃喝玩樂,導致有相同想法的青少年聚集在一起走上犯罪道路。青少年,尤其是十五、六歲的學生可塑性強,處在危險年齡段,辨別和自控能力差,受社會陰暗面影響,欣賞哥兒們義氣,受劣跡青少年的勾引,幹壞事膽大妄為,事後又後悔莫及。
2、社會影響也是誘發青少年犯罪的一個原因。目前正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很容易產生高消費意識盲目膨脹,追求物質金錢的欲望及腐朽思想嚴重侵蝕了青少年的身心健康,一時間拜金主義、享樂主義重新抬頭,經濟收入的差距加大,造成了青少年心理上的不平衡,誘發青少年嚮往金錢物質,使得一些青少年為獲不義之財瘋狂作案。 改革開放以來,人口管理的混亂,外來人口在當地犯罪現象的嚴重性,直接誘發青少年犯罪。近幾年,除正當打工做生意外,也有不少犯罪分子,為逃避打擊、實施不法活動遠離家鄉,除自已作案外,還有一些人以做買賣、打臨工為掩護教唆引誘青少年,由於對青少年的培養教育管理不細,抓得不實,使這些青少年遊蕩於社會,思想空虛,有強壯的身體卻不願意從事艱苦的勞動,致使有地不包,有田不種,尤其是在缺乏嚴格教育培養管理情況下,便被不法分子所利用,一遇適宜土壤,就有可能誤入歧途,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
(三)受家庭不良教育的影響。
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教師。家庭的教育培養,深刻影響著子女人生觀、道德觀的形成,家庭教育的缺陷是子女形成不良個性的基礎,潛伏著青少年走上違法犯罪道路的危機。放任子女不良習慣和行為,使他養成任性、執拗、蠻橫、粗野、放縱等畸型性格,當其不斷增長的需求欲望在家庭得不到滿足時,就很容易採取犯罪的手段。有的家長則是奉行「棍棒成材」的信條,導致子女離家出走、流浪在外,極易被社會不法分子拉下水。有的家長因其本身就有惡習,子女耳濡目染,自然而然沾染上不良習氣,發展為違法犯罪。另外,離異單親家庭中,青少年的犯罪率明顯高於正常家庭,其原因在於離異單親家庭中,子女缺乏家庭教育,失去家庭幸福,或在新家庭中成為多餘的人,使他們飽受離異家庭的痛苦,從而到社會上尋找「關心」、「同情」,往往被壞人拉攏、引誘,走上犯罪。 近期,有新聞媒體在報導青少年犯罪時提出了「十五六歲現象」,報導中引用的中國青少年犯罪研究會的統計資料表明,近年,青少年犯罪總數已經佔到了全國刑事犯罪總數的70%以上,其中十五六歲少年犯罪案件又佔到了青少年犯罪案件總數的70%以上。另外,還有媒體稱,據全國公安部門的抽樣調查:在全國犯罪總量裡有一個「17歲現象」,就是說17歲左右的犯罪特別多。在整個青少年犯罪中,18歲以下的青少年犯罪達80%以上。青少年犯罪是世界各國普遍面臨的社會問題。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對青少年違法犯罪實行綜合治理,控制了青少年犯罪增長的勢頭。但是由於各種因素的影響,我國未成年人的犯罪人數呈現出逐年增多(以上數據可以說明),並向低齡化、團夥化、惡性化發展的趨勢,對社會穩定造成了一定的危害,局部地區已成了一個嚴重的社會問題。造成青少年違法犯罪比率上升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有家庭教育不當的因素,也有學校和社會教育沒到位的因素。但筆者認為,家庭教育不當和家庭結構異常是導致青少年違法犯罪的關鍵因素。強調良好的家庭教育對預防青少年尤其是對在校生違法犯罪方面發揮的根本性作用。家庭環境,尤其是家風對孩子起著潛移默化的滲透作用,它雖然近於無形可切有很大的力量,能從多角度、多方位、多層次上影響孩子。家庭是人們接受道德教育最早的地方。家長要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循循善誘,以事明理,引導其分清是非、辨別善惡;要在家庭生活中,通過每個成員良好的言行舉止,相互影響,共同提高,形成好家風。這對孩子的健康成長是至關重要的。但是,很多家長都忽視了家庭教育,有的甚至出現「真空」現象。家長更多的時候,只在乎自己的工作或事業,很少關心自己的子女,缺乏情感教育和為人處事方面的教育,也缺乏彼此溝通。而孩子的成長離不開父母的關愛和正確的引導。尤其是青少年正處於青春期,逆反心理嚴重,表現為心理上的狹隘、自私、惟我獨尊、好佔上風,被稱為「易發犯罪的高危年齡」又稱「犯罪年齡」。倘若,這時他們缺乏有效的監督和正確引導,有可能就會走上了違法犯罪的道路。
李嵐清同志指出:「家長必須了解現代教育的特點、規律和發展趨勢。」同時,他又指出:「家庭教育應當由經驗教育向科學育人轉變;由片面注重書本知識向注重孩子怎樣做人轉變;由簡單命令向平等溝通轉變。」這說明,在網絡盛行時代,要作為一名合格的家長,對現代的教育理念、家庭德育觀念和人才觀要有所了解,要轉變育人觀念。但是,很多家長對孩子的成長規律以及家庭教育的方式和方法知之甚少,對孩子存在的心理問題更是不知所措。例如,越來越多的網絡失蹤案、甚至因網絡引發的青少年犯罪現象,不得不引起我們的深思:在當今社會信息傳播極為發達的網絡時代,家庭教育的傳統方式面臨哪些挑戰?作為一代處於社會劇烈變動時期的父母,如何適應現代社會做一名稱職和合格的父母?很多時候,家長們通常忽略與孩子們在思想、情感上的交流,普遍存在所謂的「代溝」現象。父母「望子成龍」心切,但「育子成才」的能力又偏低,尤其在新興的網絡面前,多數家長感到「力不從心」或「束手無策」,所採取的教育方式依然是傳統的「打壓模式」。在這樣的環境中生活,孩子們始終感到壓抑,需要一個出口,於是網絡便成為一個很好的宣洩渠道。而網絡沒有地域、時空、年齡、性別等方面的限制,孩子們容易沉迷進去而無法自拔。事實上,信息的流通,網絡的普及,從實質上改變了中國傳統的長輩與晚輩的關係,促進了家庭的民主,使兩代人變得平等起來,關鍵是一直接受傳統教育觀念的家長們,如何理解和適應這種「平等」。一個正常的家庭包含著公平、理解、平等、信任和超越,而非過去的權威、聽從、規矩和控制。網絡時代的父母如能放下家長的架子,改變傳統的「簡單而又粗暴」的教育方式,順應時代的潮流,接受現代社會新的價值觀念,更新知識,加強對孩子的人文關懷,則可以從思想根源上解決類似的網絡失蹤案和違法犯罪行為。 有關教育人士分析,人的教育,尤其是在心理、性格、品德、求知慾、上進心等內在素質形成上,其四分之三來自家庭教育。馬克思也說過:「法官的行業是法律,傳教士的行業是宗教,家長的行業是教育子女。」革命導師的教導十分深刻。作為家長,必須以教育子女為天職,否則就是不稱職的家長。儘管孩子在入學後學校教育起著主導作用,但家庭德育仍然是經常起作用的重要因素。17世紀英國詩人喬治·格爾貝說:「一個父親勝於一百個教師。」德國教育家福祿倍爾說:「國民的命運,與其說是操在掌權者手中,倒不如說是掌握在母親的手裡。」這都充分強調家長對孩子成長的重要影響。而且,沒有家庭教育的支持和有效配合,學校是不可能單獨把孩子教育成才的。因為孩子的活動場所不僅僅在學校,還要在社會上、家庭裡生活。所以,科學的、民主的、現代的家庭教育勢在必行,刻不容緩。
家庭教育構成了我們整個教育大廈的基礎。如果忽視家庭教育的結果,往往是毀掉了一個人通過教育得到全面發展的可能。但從教育的方法和技術上看,它是整個教育大廈最難也是最複雜的一個部分。然而正確地選擇家庭教育的方式,巧妙地營造一個健康又向上的教育氛圍,這並非一件易事。對家長來說,懂教育、會選擇,那本身就意味著自己首先已受到必要的健康的教育。但是,很多家長對現代的教育規律把握不準,有的甚至缺乏最基本家教常識,至於孩子出現的個性心理反常等問題,更是束手無策。這在農村家長裡頭是普遍存在的。所以,作為家長,也要構築「終身學習」的理念。
(四)國家在法制道德教育滯後。
近幾年來,雖然在中小學設立了法律知識和品德教育課,在社會上開展「送法上門」、「法律進家」等多種形式的普法教育活動,方式是為應付課程,甚至教育者本人就是法盲,加之青少年自身不重視此方面的學習,致使一些青少年缺乏是非、榮辱、善惡觀念。當前,教育理念的扭曲是學校教育的漏洞 。從某種程度上講,是教育理念扭曲的結果,也是整個東亞教育模式在從傳統向現代轉型的過程中共同具有和經歷過的。比如,日本政府在二十世紀80年代中期就把自60年代以來學校教育中出現的問題概括為「教育荒廢」,主要包括:兒童惡作劇導致的違法犯罪、自殺、逃學、行為不良、校內暴力、家庭暴力;教師對學生的體罰和變相體罰等等(柳斌:《關於素質教育的思考》,載楊東平編《教育:我們有話要說》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9年版,第200-201頁)。這些情況在今天的中國教育中並不少見,而且很多方面有過之而無不及。
具體表現在:1、在今天的學校教育中,隨著結構化的學科知識的不斷膨脹和整體性知識的日益細化,考試變得越來越頻繁,其內容變得越來越刁鑽,同時評分標準也變得越來越呆板和機械。顯然,如今的考試已經成為了教育的目的,它一方面完全扭曲了考試作為評價人的發展的一種客觀而公正的手段的本來意義,更為嚴重的是,它正在逐漸侵蝕和傷害著教育理念本身。教育從理念上講,應該是一種體現著人的生命創造的事業,它通過教師創造性的教和學生創造性的學來培養真正具有創新品質的人,並不斷生成與人的生命同步發展的嶄新文化。但是,長期以來我們的教育聽命於考試,學生聽命於分數,教師和家長聽命於升學,這些都在不知不覺中吞噬著教育的創新性本質。更為嚴重的是,這種情況不僅在基礎教育中普遍存在,甚至已經蔓延到了高等教育中,直接影響了未來高層次人才的創造性品質的培養。由於整日忙於應試或為考試而埋頭學習,直接造成青少年出現了很多異常的生理現象。有一項心理測試的結果也表明,當前中學生心理素質的合格率僅有17%,也就是說,大多數中學生的心理素質是不完全合格的。心理障礙和人格偏離等心理疾病已取代傳染性疾病成為學生休學、輟學的主要原因。這些情況說明,應試教育導致了學生在情感和認知發展上的嚴重失調,進而也使學生在思維方式、個性和人格發展上愈加片面和扭曲。一旦走上社會,他們往往難以適應社會的發展需要,在其他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極易出現行為異常,嚴重的甚至發展成犯罪行為。
2、教育愛的失落。所謂「教育愛」,是指教師對教育事業、學生和自我的尊重、關愛、信任與平等的態度。可以說,教育的本質決定了這一理念的無私性、無差別性和恆常性等基本特徵。但是,在現今的教育中,不尊重學生、抑制學生的個性發展、不關懷學生的身心健康、甚至摧殘學生身心健康的事例比比皆是。例如教師對學生的普遍不尊重、懲罰性作業、體罰和變相體罰等等。也許夏丐尊先生在上世紀20年代所說的一段話至今仍然切中時弊:「學校教育到了現在,真是空虛極了。……教育沒有了情愛,就成了無水的池,任你四方形也罷,圓形也罷,總逃不了一個空虛。」(意 亞米契斯著,夏丐尊譯:《愛的教育》「譯者序言」,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1995年版,第1-2頁)。教育理念中「愛的失落」,反映到教育實踐中,表現出權力觀念的逐漸強化、控制的日益嚴格化等不良現象。在這種環境中成長的青少年,其人格構成是不完善的。最突出的表現就是暴力傾向的增長,以暴力手段解決問題成為很多青少年犯罪行為的典型特徵。當學生所受到的各方面壓力不能轉化時,很容易形成逆反心理,由反家長、反老師到反社會主流的道德、行為規範、價值觀念等等。人民日報報導的發生在浙江的兩起青少年犯罪案件,以血的事實充分說明了教育理念中「愛的失落」的嚴重後果。一起發生在溫州的橋頭鎮中學,兩名學生因勒索錢財將一同學亂刀砍死;另一起更令人震驚,金華市17歲的高二學生徐力因學習問題與母親發生爭吵,徐力一怒之下竟用榔頭將母親活活砸死!令人擔憂的是,這種暴力傾向如果發展到社會上,極有可能成為社會危害性最為嚴重的集團犯罪。中國教育報《警惕:少年黑惡勢力犯罪》(2001年6月3日第2版)一文提出,隨著年齡的增長,這類少年犯罪團夥極易發展成為黑社會勢力;我國少年「黑社會」犯罪已露端倪。據某法院統計,近年來,在青少年犯罪的案件中帶有黑社會性質的少年犯罪佔50%,這一比例,可以說觸目驚心,發人深省。
3、教育與生活的脫節。教育作為人類最古老的社會實踐之一,與生活有著天然而直接的源流關係。但是,自我國恢復高考制度以來,由於特殊的歷史背景和迅速啟動的現代化進程,使得現存教育中制度化的因素、非人文的因素進一步彰顯。這種教育正像當年杜威指出的,「是非常專門化的、片面的和狹隘的。這種教育大體上只能投合人性的理智方面,投合我們研究、積累知識和掌握學術的願望,而不是投合我們的製造、做、創造、生產的衝動和傾向」。(杜威:《學校與社會進步》,載華東師範大學教育系、杭州大學教育系編譯:《現代西方資產階級教育思想流派論著選》,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年版,第27頁)特別是新技術革命和全球現代化進程的不斷加快,對現代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遺憾的是,教育世界對此卻反應遲鈍,以至於進一步加深了與生活世界的隔閡。這也是與現實生活相互脫節的,與當代日趨個體化的學習方式也是格格不入的。在這樣的理念指導下,教育實踐中學生很難學到生存的本領,高分低能現象比比皆是。因此,個別學生步入社會以後,因為自身的知識難以致用,不僅不能貢獻於社會,還有可能因為缺乏生存能力,而被社會拋棄,從而尋求其他途徑滿足自身的需求。如果思想稍有偏差,便很容易走上犯罪的歧途。
4、義務教育的錯位。自《義務教育法》頒布之後,我國小學至初中階段教育的性質就被明確規定為義務教育。但是,從目前我國的教育實踐來看,義務教育存在著一定的錯位。首先,義務教育的強制性是單方面的。《義務教育法》規定適齡兒童的父母和監護人有義務使孩子接受九年制義務教育,否則應追究其法律責任。但是,一些學校和教師剝奪學生上課的權利,卻無一人因此受到法律的制裁。其次,義務教育的免費性名存實亡。免費性是義務教育的本質,然而在實踐中,學費免了,雜費卻是在以原來的十幾倍、幾十倍徵收。在一些農村,甚至「鄉鎮統籌」中的收費項目也放到了學校。再次,義務教育的平等性難以落實。一是入學機會上的不平等,主要表現在城鄉和兩性之間,特別是農村女童,是義務教育階段受教育機會最少的弱勢群體,儘管有各種援助計劃,但整體效果甚微;二是學校資源的配置不平等,在物質資源和師資方面,城鄉之間、地區之間差異極大,其中最讓人不能容忍的是同一區域重點和非重點校之間的差異,為了進重點校,為了孩子接受好的教育,人們在拼權、拼錢,而那些既無權又無錢的民眾的孩子只好上普通校,這與傳統的等級制教育有驚人的相似;三是受教育過程的不平等,由於在個別教師的觀念中,學習成績是衡量學生優劣的唯一標準,致使學生的臉上始終貼著「好」與「壞」的標籤,進而對學生的情感投入存在著嚴重的不平等。
嚴格來說,由於上述原因,目前的義務教育更多地還是停留在應然狀態或形式層面。也正是由於義務教育的錯位,引發了對青少年受教育權利的侵害,才激活了個別青少年犯罪行為的發生。
(五)青少年自我控制力脆弱。
青少年無論在生活上還是在心理上都處於過渡階段,其特點是可塑性大、自我控制力差。他們在這一時期雖有一定的辯別是非、控制行為的能力,但自控力是非常脆弱的。若缺乏積極引導,在一定內外因素作用下,好奇冒險的心理極易導致犯罪行為產生。
二、目前青少年犯罪的心理類型及家庭的原因
從某市1999年以來辦理的56起青少年犯罪案件看,青少年犯罪的心理主要有以下幾種。
1、好奇 。青少年對外界事物充滿了好奇,這是他們的天性。但由於他們的社會閱歷淺,辨別是非的能力差,有時對好壞良莠缺乏全面正確的判斷,在缺乏良性誘導的情況下,就會在好奇心的驅使下隨心所欲,甚至走向違法犯罪的道路。如少女禾某,本是一位品學兼優、多才多藝的中學生,因看到一些大齡青年吸食毒品,在好奇心的驅使下也試了試,結果一發而不可收,最後發展到以賣淫換取毒資的地步。
2、盲從 。在一些共同犯罪中,相當一部分青少年並沒有完全認識自己的所作所為,只是隨其他成員盲目幹事,人云亦云,沒有明確的犯罪動機。如一個少年搶劫、盜竊團夥,6人中有3人不滿12周歲,這3人跟隨一個16歲的「頭目」在兩年內作案數十起。當問到他們為什麼犯罪時,他們都說:「他(指『頭目』)讓我們幹的。」像這樣的作案人佔總數的20%還多。
3、攀比虛榮 。 近年來,受拜金主義、享樂主義等不良社會風氣的影響,一些青少年幼小的心靈裡種上了貪慕虛榮的種子,講排場、講穿戴、講吃喝,好逸惡勞,夢想一夜暴富,導致他們不擇手段地侵犯公民和法人的合法權利。
4、逆反 。從生理角度講,青少年正當逆反心理強烈的時期,對一些家長的「棍棒教育」和學校片面追求升學率、歧視差生的做法,一些青少年「不堪忍受」,產生了強烈的對立情緒,嚴重時他們甚至會採取暴力手段進行反抗。如16歲的少年劉某,因偷家裡的錢玩電子遊戲,受到母親的打罵批評,心生不滿,竟然活活勒死了親娘;一個12歲的初中生,因違反學校紀律,被老師罰站,竟將老師打成重傷。青少年本是天真無邪的,如此駭人聽聞、喪失人性的案例,也給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的不當敲響了警鐘。
5、報復 。蓄意報復是青少年故意傷害、故意殺人的主要動機之一。由於青少年心理狀態不穩定,控制力不強,容易衝動,當遇到別人的挑釁時,往往表現得格外煩躁,缺乏理性思考。如18歲的劉某,因為誰先上樓的問題和鄰居發生口角,竟然喪失理性舉刀將鄰居砍成重傷。
6、尋求刺激 。由於一些腐朽的精神文化產品的腐蝕和誘導,一部分青少年對物質和精神生活有著畸形的追求,喜歡尋求一些所謂的刺激,甚至超越了法律和道德的範疇。如一名16歲的初中生,因受黃色書刊、錄像的影響,採用暴力手段將一個7歲的幼女姦淫後又將其殺死滅口,犯罪手段特別殘忍,令人吃驚,發人深省。
當前,青少年犯罪一直居高不下,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而每一方面的原因又是多種多樣的,家庭原因是其中的一個重要的因素。家庭是孩子心靈的港灣,父母是孩子天然的教師。而大量的事實表明,惡劣的家庭環境和不稱職的父母是導致孩子犯罪的直接原因。具體表現為:
1、家長過分溺愛,一味嬌慣,使子女的欲望不斷升級。現在大部分家庭都是三口之家,而孩子又往往是獨生子女,有的父母認為孩子少,應該讓孩子過得幸福一些,特別是那些過去經歷過苦日子的人不願讓孩子再「吃苦」。因此,對子女總是百依百順,要啥給啥,讓獨生子女成了家庭的「小皇帝」。在家庭無來源或不充足時,那些被嬌慣的孩子便以非法手段在外「撈」錢,以滿足自己的心理上的「不平衡」。
2、家庭教育的錯誤引導。有的父母一貫好逸惡勞,不務正業,貪圖享受,往往表現出舉止不端,品行不正,素質低下,自身形象差,客觀上不能為孩子當好「第一教師」,使子女在潛移默化中受到不良品行的影響。如有的家長經常搓麻將、逛舞廳,不僅無暇顧及孩子的學習和生活,更無精力管教孩子,疏於對子女的家教,導致子女放任自流,是非不辯,美醜不分,最終由「小皇帝」淪落為「小囚犯」。
3、父母管教方法粗暴,動輒打罵訓斥,嚴重地挫傷了孩子的上進心,這些父母認定「棍棒底下出好人」的歪理,信奉「不打不成才」的古訓,對待子女的態度簡單粗暴,看到子女哪一方面不順眼就拳腳相加。年僅20歲的王曉宇之所以殺害女大學生王曉菊,就是因為父母希望孩子出息太急,王曉宇不理解父母的心情,他常常夜不歸宿,小偷小摸,成為當地派出所掛上號的「人物」。父母在別無辦法的情況下選擇了「不打不成才」的「教子經」,然而在父母的棍棒下,王曉宇不僅沒有知錯悔過之心,相反卻以殺害女大學生的罪惡被司法機關槍決。
4、不健康的家庭(包括單親家庭或父母離異或一方死亡)子女得不到應有的父母之愛,有的夫妻感情不和,常常吵鬧不休,有的把孩子當「出氣筒」開口就罵,動手則打,傷害孩子幼小的心靈。由於對子女缺少愛撫和管教,使孩子產生自卑和怨恨心,或自暴自棄,或沾染事業心,逐步走上犯罪道路。
目前,從青少年犯罪家庭的狀況看,下面五種家庭易導致青少年犯罪。 1、父母離異家庭子女犯罪率是健全家庭的 4.2 倍 。據有關部門統計,我國每年夫妻離異超過百萬對。在父母離婚後, 1/3 的孩子在五年內感到壓抑,缺少目標的抱負。父母離異子女常出現品行障礙問題。孩子的父母,由於缺乏必要的心理健康知識,對這一問題缺乏正確的認識,誤認為這些出現品行障礙的孩子道德敗壞,就放任自流,使這些孩子的心理與行為越來越不能適應社會生活環境,產生危害他人、危害社會的行為傾向,部分人甚至走上犯罪道路。 2、好勝心理的扭曲和演變。 好勝心理是青少年普遍的心理特點,也是他們奮發上進的內在動力。如果在這一時期給予健康的思想教育,就能使其向正確方向發展。當前,在放像廳、電視節目中,放映武打片甚多,他們分辨能力差,抵制能力弱,受封建「行幫」思想的影響,甘為哥們赴湯蹈火,兩肋插刀。常常為哥們去打架鬥毆、搶劫、盜竊,甚至行兇殺人。他們視打架鬥毆為「英雄」,視冒險亡命為「快樂」。將好勝心的滿足,建立在暴力與他人的痛苦之上。這種好勝心的扭曲和演變,是青少年暴力犯罪的又一因素。 3、性心理的扭曲與強化。 他們對性有一種好奇心、神秘感和「嘗試欲」。在人性道德和法律的約束下,少數青少年的性心理產生了扭曲,偷偷看黃色小說、色情報刊、黃色錄像,甚至想模仿嘗試其中的黃色情節,尋求剌激。這種扭曲心理的不斷強化,一旦條件適宜,少數青少年會失去控制能力,實施攻擊性的「性發洩」,走向了性犯罪。 4、利已欲、消費早熟心理的惡性膨脹 。在現實生活中,有些孩子的家長,不對子女進行適當的教育,反而對子女過分嬌慣、溺愛,使子女養成任性、自大、自私自利的不良性格。強烈追求個人吃喝玩樂往往會產生低收入高消費的矛盾,在心理上出現挫折感,為達到這種不正常心理的平衡,便走上偷、搶、騙的犯罪道路。5、道德水準失調,守法心理結構不健全 。少數青少年不學法、不知法,不懂法,不畏法;沒有建立健全的守法的心理結構,失去了起碼的道德水準。人們厭惡的事,他們卻讚美;人們讚美的事,他們卻反對。如的人在失戀後,竟向女友臉上潑硫酸,認為是開玩笑;有的人認為持刀劫錢是小事一樁。這種心理道德水準的失調,導致了行為上的犯罪。
三、當前我國青少年犯罪的「四化」與「五點」
「四化」是1、犯罪類型多樣化。青少年犯罪常以盜竊、搶劫、打架鬥毆、流氓滋事居多及以侵財性犯罪為主。近幾年來,青少年在搶劫、傷害、殺人等暴力型犯罪中所佔的比例很高。僅搶劫犯罪就有五種方式:一是蒙面搶劫,二是施暴搶劫,三是持刀持棍搶劫,四是攔路搶劫,五是在光天化日下搶劫。 2、犯罪形式團夥化。 青少年這一特殊的年齡階段,決定了他們勢單力薄、求眾好勝的犯罪心理。他們通過結夥,相互壯膽,增加安全感,減少恐懼感,在同夥之間,互相教峻,互相利用,互相依存。因此,他們多是三五成群、七八一夥共同作案。青少年犯罪團夥一般以糾合型為主,他們中的人多為「哥兒們義氣」重,與社會上有劣跡的青少年三五成群拉幫結夥,結「拜把子兄弟」,做文身標記,排位分,喝血酒,有預謀地進行團夥犯罪,這些犯罪團夥相對穩定,他們多是臭味相投,有一定的組織形式,首犯和從犯比較明確,有的帶有黑社會性質。團夥犯罪十分猖獗,社會危害性較為嚴重,遠遠超過了單個或一般的共同犯罪。 3、犯罪成員低齡化。通過調查了解,目前,青少年犯罪中「四化」現象極為明顯。一是成人化、智能化。青少年求知探索欲旺盛,模仿性極強,尤其對壞事物的接受力強,感染快,再加上現代信息的傳播便利,人們的交流增多,使犯罪方式、作案手段在青少年中的傳播速度很快,犯罪的方式和手段趨於成人化、智能化。二是暴力化。青少年犯罪往往膽大妄為、不計後果,作案手段殘暴,持刀攔路搶劫、入室搶劫、殺人、綁架勒索、劫持計程車等案件時有發生。三是低齡化。以前,青少年犯作案的高峰年齡,以16至18歲年齡段為多,而近幾年,則以13至15歲年齡段為多,一些青少年犯從10歲、11歲就開始小偷小摸,到12至14歲就已經能「小人作大案」了。 犯罪手段趨於成人化、智能化、暴力化和低齡化? 17歲以下的未成年人犯罪呈上升趨勢,不滿14歲的兒童惡性犯罪屢屢出現,令人震驚。四、犯罪成份的高智化。目前大學生犯罪呈上升勢頭,令人擔憂。
「五點」 是(1)貪婪性特點。在目前市場經濟的形勢下,面對激烈的競爭和收入的差距,加之錯誤的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的導向,使一些青少年貪圖物質生活的享受,陷入對物質利益的極端追求,甚至為達到目的依靠拳頭,進行盜竊、搶劫等違法犯罪活動。例如,1997年遼寧省丹東市發生的一起全國罕見的殺人騙賠案,居然是兒子為了獲得保險公司的巨額賠款而將自己的親生母親活活燒死的血腥慘案,再一次向人們敲響了警鐘。 (2)瘋狂性特點。青少年時期正處於人生由幼稚走向成熟的時期。某些青少年在走向社會的過程中沒有形成健全的人格,容易走向歧途;且由於年輕人的逞強好勝,在進行犯罪活動的過程中,常常帶有很大程度的瘋狂性。具體表現為:①行兇殺人、嚴重傷害。有的青少年謀財害命、焚屍滅跡;有的報復殺人;有的因鄰裡糾紛打架鬥毆,嚴重傷害他人。②暴力搶劫。近年來,青少年搶劫犯罪已由原來的隨意性向特定性方向發展,犯罪手段由原來的僅僅憑藉拳腳施暴、口頭威脅轉向使用武器,如手持匕首、棍棒、屠刀、槍枝等作案。③暴力強姦。 (3)團夥性特點。青少年違法犯罪多以團夥形式出現,社會危害性極大。這些犯罪團夥少則三五人,多則上百人。據有關部門調查,在青少年犯罪案件中,約有60~70%屬於團夥犯罪。據黑龍江省公安廳研究室對哈爾濱少管所700名在押犯調查,團夥犯罪佔88.23%,其中殺人團夥佔17.1%,搶劫團夥佔43.75%,盜竊團夥佔27.38%,強姦犯罪佔7.25%。在青少年團夥犯罪中,有的屬於一般性團夥犯罪,但也有相當數量的犯罪團夥向犯罪集團發展。當前許多少年犯罪團夥不僅有名稱、頭目,而且有紀律,實施犯罪時有計劃、有分工。犯罪團夥的精神紐帶主要是「哥們義氣」和性格志趣的一致性及犯罪意識、犯罪利益的相聯性。他們憑藉人多勢眾,稱霸一方。許多大案、要案為青少年犯罪團夥所為。 (4)從單一性向多樣性發展的特點。隨著社會治安形勢的變化,青少年犯罪不僅由輕微向嚴重化、簡單向複雜化發展,而且其犯罪類型也呈現出由單一性向多樣性發展的特點。例如,由過去的盜竊向搶劫方向發展,由簡單的衝動冒險向有組織、有預謀方向發展等等。 (5)反覆性特點。青少年的思想具有很大的可塑性,極易受外界的影響,往往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違法犯罪的青少年,經過幫助教育,痛哭流涕,表示要改邪歸正,表現出易於接受教育改造的一面。但另一方面,也存在較大的反覆性。例如,出獄以後,經其同夥一拉,又管不住自己,照樣違法犯罪。有的青少年犯罪過去只是「一面手」,勞教後則變成「多面手」,重新犯罪。據有關資料表明,近年來,青少年重新犯罪率不斷增加,達到15~20%,個別地區達到30%以上。青少年重新犯罪的一個突出特點,就是所犯新罪往往比以前的犯罪嚴重得多。當前我國的許多大案、要案和惡性案件,多是重新犯罪分子所為。所以加強研究重新犯罪的特點和規律,預防和控制重新犯罪率是一項極其重要的任務。
此外,就少年犯罪而言,還具有突發性、連續性、傳導性的特點。突發性之所以成為少年犯罪的特點,由於少年的犯罪動機往往比較簡單,其目的單一,隨意性強。一般地說,較少預謀,沒有經過事前的周密考慮和精心策化,常常是受到某種因素誘發和刺激,或一時的感情衝動而突然犯罪。這種突發性行為反映了未成年人情感易衝動,不善於控制自己。所謂連續性,是指有偷竊、搶劫等犯罪行為的少年,一般在初次作案得手之後,僥倖心理便得到強化,從而對物質享受產生了貪得無厭的欲求。所謂傳導性,青少年有強烈的模仿性,然而由於他們年齡幼小,辨別是非能力薄弱,易感性強。這種傳導性在團夥中犯罪表現的最為明顯。在團夥中少年犯常以老帶新,多面手帶單面手,把自己違法犯罪的「技術」、「經驗」傳授給新夥伴。所以,有人比喻青少年犯罪像滾雪球一樣,越滾越大。
四、加強對青少年進行心理健康教育至關重要
主要針對以下幾個方面的心理教育。 1 . 要正確認識和對待父母的離異 。青少年渴望得到母愛和父愛。父母離異時,必須對孩子加以引導,教育他們正確對待父母離異的客觀事實。幫助孩子自尊、自愛、自立、自強。同時,離異父母要多給孩子一份愛,要避免家庭陰影籠罩到孩子的身上,保證父母離異後子女的健康成長。 父母離異子女的心理健康應引起社會、學校和家庭的重視,要認真對待,加強防範。 2 . 要對青少年進行心理衛生教育。 要創造良好的條件,讓他們學習英雄人物,不要學「幫派義氣」。組織他們收看一些健康向上的電影、錄像、電視、書畫、報刊,家長和教師必須注意榜樣的作用,要給孩子和學生做出表率,要在耐心教育他們懂禮貌、守紀律、講道德、講文明,樹立正確的人生觀。 3 . 要對青少年進行適當的性教育 。對青年(中學生)要講性解剖、性心理及性行為的課程。讓他們了解性科學,用科學的性知識保護自己的健康。引導他們開展有益的社會活動。 4 . 積極開展道德、法制教育 。 應加強對青少年進行法制教育,增強他們的法制觀念,提高他們明辨是非和抵制錯誤的能力,養成遵紀守法的良好習慣。要對青少年進行道德、理想教育,使他們建立正確的世界觀和人生觀。 青少年的健康教育要多方位、多渠道地進行。家庭是子女成長和接受啟蒙教育的場所,學校是青少年接受教育的第一課堂。社會苛求、簡單粗暴、歧視譏諷起不到教育的作用,也會傷害他們的自尊心,激起逆反心理。因此,採取多種形式、多種渠道的啟發、誘導、鼓勵的教育方法,才能達到較為滿意的效果。
五、遏制青少年違法犯罪對策
未成年人犯罪」在世界範圍內已被列為吸毒販毒、環境汙染之後的第三大公害。我國未成年人的犯罪人數呈現逐年增多,並且向低齡化、團夥化、惡性化發展的趨勢,對社會穩定造成了危害。我國青少年法律知識水平、法律意識和法律素質有待提高,一項調查結果顯示,我國中學生對未成年人保護法和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基本了解的分別只有24.7%和16.4%。青少年自控能力較差,如果法制意識薄弱,容易走上違法犯罪道路。 據統計,全國2.2億青少年學生中,平均每分鐘發生一起刑事案件。中國青少年犯罪研究會的統計資料表明,近年來,青少年犯罪總數已經佔到了全國刑事犯罪總數的70%以上,其中十五六歲少年犯罪案件又佔到了青少年犯罪案件總數的70%以上。 由此來看,維護青少年合法權益,預防和減少青少年犯罪現象的發生,讓法律在青少年的頭腦中紮根,是全社會的重要任務。 預防與遏制青少年違法犯罪,我們應從以下三個方面抓好預防:
1、構築社會防線。現實需要全社會的人都要有一顆「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博大愛心,需要全社會支持「希望工程」,把那些失學、輟學、生活無著落的孩子當作自己的孩子長期關心、愛護;要加強社會教育,積極開展社區教育活動,發揮綜治辦、民政、團委、婦聯等部門的作用,採取多種形式對青少年進行法制教育、行為規範教育和科學知識教育;要舉辦青少年父母的法制學習班,對不完善家庭的子女和臨近犯罪邊緣的青少年要進一步關心和照料;對刑滿釋放、解除勞教的違法犯罪青少年,社會上不要歧視,要做好幫教和安置工作,減少重新犯罪。
2、構築學校防線。要通過培訓和再教育等途徑提高教師隊伍素質,尤其是優秀的品德和法制觀念;要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注重教書,更注重育人,加強對後進學生的幫助教育和關心,不能把「雙差生」推向社會犯罪的邊緣;要堅持開設思想品德教育課,把對學生的德育教育和法制教育的工作真正納入學校教育的整體計劃,讓青少年學生除接受科學文化知識外,還要系統接受思想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和愛國主義、集體主義、人生觀、世界觀教育。
3、構築家庭防線。搞好家庭教育是預防和減少青少年違法犯罪的基礎。為此,家長要以身作則,為子女樹立一個楷模;要盡到撫養教育子女的義務,為子女創造一個良好的家庭環境,為其社會化形成奠定好早期基礎。
另外對現已存在的問題屬於哪個部門的,就由哪個部門解決。
1、公安機關應做好以下工作:(1)應加強對流動人口的管理,加大打擊流動人口犯罪的力度,特別是對教唆、引誘未成年人盜竊,向未成年人出售管制工具、獵槍從而非法牟利的人要嚴厲打擊。(2)會同綜合治理部門加強對娛樂場所的管理,堅決打擊賣淫、嫖娼、賭博等犯罪活動,對於引誘未成年人嫖娼的賣淫婦女要從重打擊。對搶中小學生錢財、欺負小同學的犯罪活動進行嚴厲打擊。(3)要配合學校切實把對青少年的思想教育納入法制軌道,安排法制課程,搞好專題教育。
2、文化出版部門、廣播電視部門,一方面要和公安等部門一道堅持不懈地開展掃黃打非活動,剷除「毒源」;另一方面在引進外來書刊和影視作品中也要採取慎重態度。對雖然有進步意義但渲染色情、暴力、教唆犯罪內容的要堅決杜絕,不能單純追求經濟效益,要注重社會效益。
3、教育部門和所屬中小學校應做好以下工作:(1)端正辦學指導思想,把德育放在首位,德、智、體全面發展,解決好片面追求升學率和學生功課過重的問題,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用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和革命英雄主義武裝青少年的頭腦。(2)對中小學生存在的問題不能採取停課、推向社會的不負責任的辦法,堅決制止以罰代教。學生之間發生較大的問題,如把人打傷要通過法制和學生家長來解決,決不允許發生學生自己找錢解決的這種瀆職行為。(3)堅持以學校為主渠道,學校、家庭、社會緊密結合,形成「三位一體」的教育合力,保障青少年健康成長,學校應全面貫徹執行黨的教育方針,在抓智育的同時,規範德育的教育內容和形式,與智育一併考核驗收,克服片面追求升學率,或只重智不重德的錯誤育人傾向。幫助學生樹立起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和榮辱觀,使學生無論是在學校內還是在學校外,始終處於一種愛祖國、愛人民、愛集體、講道德、守紀律的氛圍裡。
(作者單位:河南省汝南縣人民法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