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隨著社會多元化的發展,社會人口的流動性增大增快,社會文化對青少年的成長影響愈來愈加明顯,其導致青少年通過對網絡、電視等媒體的機械模仿從而走上犯罪的機率也大大增加。青少年違法犯罪不僅在案件數量上急劇增加,而且犯罪成員在案件總數中所佔比例也大幅度上升。筆者通過實際的公訴檢察實踐經驗以及對相關理論、調研進行查閱,對農村青少年的犯罪特點、犯罪成因進行分析,從而提出預防青少年違法犯罪的對策。
一、農村青少年犯罪的特點
(一)犯罪青少年的文化程度普遍較低。根據有關資料顯示,在我國青少年的犯罪當中,75%的青少年犯罪集中在農村或者是在城市務工的農村青少年,其中90%的犯罪青少年的文化程度為高中以下。也就是說,在當前的社會教育和學校教育中,這些農村青少年沒有接受完整的基本法律的學習,法制觀念淡薄,並且社會提供給這些青少年的發展空間相對單一,基本上都是社會一線的體力勞動崗位。
(二)農村青少年犯罪多表現為享樂性、侵財性。在我國目前經濟轉型時期,不可避免的導致部分人收入差距的不均及貧富差距的加大。尤其是農村青少年缺乏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引導,其貪圖一時的物質享受,走向違法犯罪的道路。根據司法部門的統計結果顯示,當代青少年的犯罪以盜竊、故意傷害等傳統犯罪走向搶劫、搶奪、強姦、賣淫、販毒等形式,在這些犯罪類型中,侵財型的青少年犯罪佔所有犯罪案件的三分之二。換句話說,農村青少年對金錢利益的追求成為其主要的犯罪動力。
(三)「性」犯罪在農村青少年犯罪中佔據一定比例。青少年時期是一個充滿矛盾的時期,處於青春期的青少年顯示出旺盛的生命力和好奇心,對異性有著接近和接觸的欲望,情緒激動而又難以自控。尤其是農村青少年,由於對性知識的缺乏以及農村對性知識的羞恥感,很多農村青少年沒有得到有效的性知識引導,導致其「嘗試」各種「禁果」而走向犯罪。由於青少年處於心理和生理發展的特殊階段,社會各類媒體的不正當廣告宣傳,家庭學校教育的失職等原因,農村青少年接受了不恰當的性知識,為追求「性解放」,衝破「性束縛」,走上了性犯罪的道路。
二、農村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分析
造成農村青少年犯罪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也是各種因素同時作用的結果,但是綜合起來,可以概括為以下幾個方面:
(一)農村青少年自身的原因。青少年時期是一個人成長過程中必須經歷的一個階段,這一時期青少年的身心發展處於不成熟性、不穩定性,很容易被社會上的不良現象而影響他們的行為,使其產生畸形的思想,從而可能實施犯罪行為。尤其是農村青少年,其很多父母長期在外務工,長時間的留守山區,導致其內心孤僻、自卑,當積累到一定階段的時候,他們的畸形行為就會爆發。而且青少年時期,是知識儲備、長身體的最佳時期,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正在形成之際,很多事情都處於好奇狀態,自我意識增強,渴望獨立沒有自己的經濟能力,這種情形下極易導致他們侵財性的犯罪心理產生,待時間積累到一定程度,就轉化成他們的行為,實施犯罪。
(二)家庭方面的原因。家庭是社會組織的最小細胞,家庭的穩定給社會的穩定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青少年的走上社會的首屬環境就是家庭,對其一生或許都有奠基的作用。但是隨著經濟的發展,生活節奏的加快,很多農村的富餘勞動力流向了工業、服務業領域,而往往留守在農村的都是婦女或者兒童。長期在外的務工者由於生活的需要,重新新家庭的可能性和機率大大增加。家庭結構的重新組合,常常又與家庭關係不和諧、家庭衝突、敵意以及攻擊性行為聯繫在一起,很容易導致青少年走上犯罪道路。根據某行政機關對全國16個省市區18個少管所6495名少年犯問卷抽樣調查顯示,26.6%的少年犯來自破碎家庭。一個家庭的完整性和穩定性遭到破壞時,子女的內心也會受到一定程度的傷害,形成一種反社會心理等情緒,引發他們走上犯罪的道路。
(三)學校教育方面的原因。青少年的大多數時間是在學校裡度過的,而且學校是我國目前相對正規、相對專業的教育模式。我國現階段的教育模式也顯示出了其不可忽視的弊端。比如盲目的追求對「尖子生」的培養,忽視了對「後進生」的教育;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家庭教育的脫節;教育方式的保守落後;尤其是農村教育資源的嚴重落後,師資力量「少、差」等綜合素質相對較低等現象,導致青少年沒有得到良好的教育,沒有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尤其是基本的法治觀,從而讓他們視法律的不存在或者僥倖心理,陷入了「失足」的陷阱。
(四)社會方面的原因。社會環境為其每個成員平等的提供了生活環境,但是這種平等是不加選擇的選擇了其內部的成員。尤其是部分人崇尚金錢主義、享樂主義、自由主義等不良價值取向,成為青少年違法犯罪的社會根源。如果青少年長期生活在骯髒落後、犯罪頻發的社區環境中,就會逐漸形成與這種環境相適應的低下錯誤的道德品質和行為方式,為其犯罪心理的形成和犯罪行為的發生奠定了基礎。有關資料顯示。有50%以上的犯罪青少年居住在社會環境混亂的社區(農村)中,且當地經常發生打架鬥毆、酗酒等不良行為;有25%以上的青少年罪犯的鄰居中有因違法犯罪被公安機關處理過的情況。因此在這種不良社會風氣和社區(農村)氣氛影響下,青少年容易產生犯罪心理,自毀青春。
三、預防農村青少年犯罪的對策
(一)構建綠色和諧穩定的家庭關係,引導農村青少年健康成長。構建和諧綠色穩定的家庭關係,讓青少年剛剛走入社會感受到陽光、正義。家長不斷地提高自身的素質,摒棄一些傳統觀念,尊重青少年的成長選擇,正確、健康的引導青少年樹立積極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家長要時刻增強自己的責任意識,已建立穩定的家庭關係未提前,儘量給青少年樹立積極的榜樣,儘量注意培養青少年非智力因素的培養,傳承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努力培養青少年健康、積極、向上的生活心態和人生志向。
(二)充分發揮學校教育的正面能量。學校教育在青少年的人生中佔據大多數的時間,尤其是在中國廣大農村,教育資源分布不平衡,加之青少年時期輟學率相對較高,很多農村青少年沒有得到應有的學識教育和道德教育,青少年正確的價值觀和行為觀。農村學校教育對青少年的成長起著不可估量的作用,加大學校教育力度,擺脫傳統的「尖子生」優惠思想和「後進生」就要挨打的教育理念,做好學校特有的社區矯正功能,讓青少年全面接受德智體美勞全面的均衡發展,採用各種形式的教育,防止農村青少年犯罪。
(三)完善青少年司法預防和保護制度。與成年人不同的是,青少年尤其自己身生理和心理的特徵,青少年身心還處於不斷健全和穩定的狀態。因此,不論是在青少年犯罪預防的形式上,還是在青少年犯罪審理的過程中以及刑罰處罰的執行過程中,時刻堅持「處罰為輔、教育為主」的思想,讓青少年一個重新生活的機會。尤其是很多農村青少年都是因為一時的衝動或者是因為社會不良風氣的感染而「失足」,給他們改造的機會,同樣會給社會創造財富,為社會做出貢獻。
(四)社會要努力為青少年營造良好成長氛圍。各類社會媒體宣揚社會的真善美、引導青少年樹立正確價值觀。全社會開展紮實的「淨網」活動,讓一切圍繞在青少年身邊的各種價值導向、文化理念體現綠色、健康、環保,有條件的社區、農村適當的建立青少年心理輔導中心,有效排除化解青少年成長中的困惑和煩惱,共同為他們撐起一片藍天。
(作者單位:河南省遂平縣人民檢察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