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犯罪低齡化問題的原因分析

2020-12-11 中國法院網
 

    青少年正處於一個「危險」的年齡時期,思想單純,識別能力低,經不起誘惑,容易被社會環境汙染,誤入歧途,走上違法犯罪道路。青少年犯罪日見增多,已經成為當今社會關注的重要社會問題。筆者對于都縣青少年犯罪做了初步的調研,以期對青少年犯罪預防提供參考。
    一、青少年犯罪呈現的特點

    對江西省于都縣人民法院2002年至2007年青少年犯罪的案件做了初步統計: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青少年犯罪總數(起)

8

7

9

10

11

14

人身損害型犯罪數(起)

4

3

5

4

4

5

財產型犯罪數(起)

2

3

4

5

5

8

其他犯罪(起)

2

1

0

1

2

1

最小年齡

18

18

16

15

14

12

根據上述表格所統計的內容,我們分析出青少年犯罪的所呈現的主要特徵:

     1、從犯罪的客體來看,青少年犯罪的主要集中於對人身損害和財產型犯罪。人身權利的侵害主要表現在於,故意傷害、性侵犯犯罪、聚眾鬥毆等犯罪。財產型的犯罪主要表現在盜竊、搶劫、敲詐勒索犯罪,如於都某中學一名學生為了買方便麵而實施了搶劫行為。

    2、青少年犯罪日益增多,出現人身損害性犯罪數量減少,財產刑犯罪成日益增多的趨勢。並且大多數的人身損害性犯罪都涉及到財產方面的因素。從表中可以看出,財產型犯罪由2001年的2起到2006年的8起。

    3、犯罪主體的低齡化趨勢加強。侵害的對象有選擇性,大部分是在校的學生。如2004年5月一天夜晚,易某等五名某學院成人部學生竄至某學校對某同學的弟弟李某(學生)進行毆打、搶劫,伺後用贓款吃喝揮霍。

    4、青少年犯罪傾向團夥有組織犯罪,犯罪手段日趨成人化,夥同社會閒雜人員作案成為青少年犯罪走勢。如該院2003年審查批捕的一起四名在校學生夥同社會閒雜人員饒某等搶劫、盜竊十三起,作案時間長達六個月,情節嚴重,社會危害性大。一些案件充分表現犯罪不斷向成人化、智能化和多樣化發展。

    二、青少年犯罪的成因分析

    根據以上調查分析,青少年犯罪的主要原因從誘因方面可分為情感因素和經濟因素,從犯罪的是否受外界因素影響可分為主觀方面的個人因素和客觀方面的社會因素。

    1、情感因素,青少年還屬於未成年人正處於一個「危險」的年齡時期,思想單純,識別能力低,經不起誘惑,容易被社會環境汙染,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青少年缺乏情感的慰籍是青少年走上犯罪道路的家庭因素。從家庭方面來看,青少年缺乏情感的慰籍,這主要來源於單身家庭和留守家庭。離婚已成為十分普遍的現象,造就了大量的單親家庭。單身家庭中成長的孩子普遍具有個性孤獨,性格內向,因為父母的離異給他們幼小的心情帶來創傷難以得到情感方面的慰籍,自尊心脆弱,一遇到挫折便有可能轉化為犯罪。而對於留守家庭的孩子來說,因為父母外出,對青少年缺乏必要的監管,而使得青少年出現放任狀態。一旦受社會不良風氣的侵涉,很難經得起誘惑而走上犯罪的不歸路。

    第二,自我錯誤的定位加劇了青少年犯罪。自我的定位包括對自己的正確評價、自我的認同感、自我成就感。青少年處於一個特殊時期,具有易衝動的特性,為了尋求刺激,14歲陳萬紅竟因為別人一句「你敢不敢殺人」的刺激語言,竟然拔刀捅死一名無辜的路人。情感衝動有一種強烈的、疾風暴雨般的感情體驗,心理學上謂之激情,由於激情導致的違犯罪稱激情犯罪。他們由於對社會採取敵視態度,由於自卑而總覺得周圍人每時每刻都在斥責自己,其心理格外敏感,激情十分突出,即容易產生激情而難以自我控制,以致導致違法犯罪,因而這樣的違法犯罪行為常帶有偶發性、殘暴性。因為家裡父母對孩子過於苛刻的要求,孩子的行為老是得不到家長的認同和欣賞,有些青少年本來在學校就成就不好,得不到老師的重視和同學們的尊重,導致青少年無法從其生活的環境中獲取成就感。為了尋求追求成就感,青少年便選擇其他的追求方式,如通過打架獲得同齡人的崇拜,而走上犯罪的道路。對於青春期孩子來說,同伴特別重要,沒有夥伴就不能從家庭走向社會。但是中國城市中大都是獨生子女,家庭內同伴為零,以及現實生活的人與人之間隔閡很難得到交流,青少年就會尋找其他的替代品如網絡,網絡的虛擬性加劇了青少年犯罪。
 
    第三,青少年的假早熟是青少年犯罪的一個誘因。近年來,社會 大眾傳媒、網絡對兇殺、暴力、恐怖、色情等過分渲染,已經給學生的健康成長造成極不利的影響,兇殺暴力促使崇拜罪犯。青少年的自我意識能力較強,但對是非的判斷能力較差。對於電影、電視、網路遊戲中出現的兇殺暴力情景,他們可能會從自我的角度理解,會把兇殘的罪犯當做有膽識講義氣的英雄。這種心理偏差是促成少年犯罪的誘因。黃色文化的泛濫,色情電影的腐化,為了追求性滿足而進行的性侵犯犯罪。情感體驗的低級性和庸俗性。他們的喜怒哀樂,是與他們無節制地吃、喝、玩、樂等欲望的滿足與否相聯繫的,他們由此獲得快感,又進一步增加無節制的欲望的產生。情感發生的衝動性和不穩定性。一些青少年的犯罪行為是在感情衝動的情況下發生的。違法青少年有一種孤獨感,覺得自己是社會中多餘的人,不管是由於犯罪而遭遇、孤立,還是因孤獨而犯罪,他們確實強烈意識到自己受社會、近鄰白眼相視。

    2、經濟因素是青少年財產型犯罪的根源,也同時伴隨著人身傷害犯罪的發生。該院所審理的青少年犯罪罪其中有85%與財物有著密切的關係。無論是青少年實施的盜竊犯罪,還是為了搶劫行為均來源於經濟因素。因為沉迷了網路遊戲,為了支付上網費用而進行了盜竊,為了滿足個人的奢侈消費而進行搶劫,因在搶劫中未能得手進而為了發洩私憤而實施的故意傷害,都跟錢財有著千絲萬縷的關聯。

    3、青少年犯罪最根本的原因在於青少年自身的素質。青少年正處於生理和心理髮育成長階段,辨別是非、區分良莠和抵禦外界影響的能力差,自控力弱,行為不穩,模仿力強,好衝動,易被誘惑實施犯罪;有的青少年對社會上不良風氣、各種誘惑,以及一些低級趣味的色情文化,有一種神秘感,想試試的心理;有的學生成績差,受到老師、同學的歧視,自尊心受挫,產生強烈的逆反心理和報復心理。  正是由於大多數青少年犯文化素質不高和其脆弱的心理,使得他們分辨事非能力較差,其處世的無知性、盲目性就很難應付來自社會各方面的影響,經不起誘惑,很容易被別人拉攏、利用,或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義氣用事,不計後果等,從而走上了犯罪的道路。主觀上法律意識淡薄。學校教育的針對性不強,思想品德教育及法制教育無效化問題嚴重。不少學校仍未走出「應試教育」的陰影,普遍存在著思想品德教育薄弱,法制觀念單薄,竟很多青少年不清楚搶別人幾毛錢就構成犯罪,為了哥們義氣而拔刀相助竟將法律國法拋擲腦後。

     4、校園周邊環境成為培養青少年犯罪的土壤。學校周邊環境淨土不「靜」,治安狀況惡劣。一些地方從發展經濟著眼,對學校周邊的娛樂場所、市場攤點持放任態度,導致狀況日益惡化,對學生的人生安全構成威脅、身心發展造成危害,促使部分學生「學壞」。

    三、結語

   「找準病源,方能準確用藥,進而達到根除疾病的效果」。通過對青少年犯罪特點分析,進而剖析誘發青少年犯罪存在的主要因素,這為我們在今後預防青少年犯罪這一問題上提供了參考。預防青少年犯罪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我們要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因素來預防青少年犯罪 ,不斷完善社會風氣,消除各種隱患,減少負面影響,加強對失足青少年的幫扶工作,將著眼點放在對孩子的感化挽救上,使他們早日回歸家庭,回歸社會。

作者單位:江西省于都縣人民法院

相關焦點

  • 我長期研究青少年犯罪心理,如何有效預防犯罪低齡化,問我吧!
    我長期研究青少年犯罪心理
  • 市中院發布少年審判白皮書 青少年犯罪低齡化
    案件呈現犯罪低齡化、類型多元化等特點  大眾網記者從新聞發布會上獲悉,2014至2016年5月,菏澤中院共受理各類涉及未成年人的刑事、民事、行政案件共計640件,審結590件,案件呈現犯罪低齡化、犯罪誘因受不良文化影響居多、犯罪類型多元化的特點。
  • 對青少年犯罪原因的探析
    摘要:據研究調查:近年來我國青少年犯罪率一直在穩步增長,這為國家和社會的和諧有序發展埋下隱患。青少年的健康成長不僅關係到一個家庭的和諧,一個民族的未來,更是關係到一個國家的命運。因此,為了保障青少年的健康成長預防其犯罪,針對這個現象我們應該從其原因入手,找出其中的核心問題,更好的對青少年犯罪進行防禦與矯正。本文主要是從什麼是青少年犯罪及其犯罪原因的探究兩個方面進行論述。
  • 未成年犯罪低齡化:法律不能解決根本問題
    ——梁啓超《少年中國說》梁啓超先生在《少年中國說》中,重點強調了青少年在國家發展中至關重要的基礎地位,國家青少年的底蘊決定了未來國家的發展趨勢。近幾年,我們驚恐的發現,青少年整體素質有明顯下降的趨勢,特別是青少年犯罪率逐漸升高,更加趨向於未成年人犯罪低齡化、手段成人化、危害嚴重化,其手段之殘忍往往令人後怕,對於生命的漠視更加令人心寒。
  • 淺析影響青少年犯罪的家庭原因
    ,並呈現不斷低齡化的特徵。為此,筆者對2006年以來江蘇省豐縣人民法院審結的53件(79人)青少年犯罪案件進行了調查和分析,以引起社會的重視和家庭的關注。  調查顯示,青少年犯罪除了社會的一些因素之外,其中因家庭教育是一個重要的原因,此類犯罪佔51.28%,如不健全的家庭結構,家庭的不良影響,家庭教育方法不當等都容易導致青少年犯罪。
  • 青少年犯罪的原因與對策
    過去未成年人犯罪的平均年齡在17歲以上,而現在青少年犯罪的平均年齡只有15歲,有的案犯甚至不到14歲。據統計,某地區1998年以來14至18周歲的未成年人犯罪佔青少年犯罪人數的41.7%,其中剛剛達到刑事責任成齡的14歲孩子競佔13.5%。我國青少年犯罪向低齡化方向發展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從總的方面講,由於人民的生活水平進一步提高,使青少年的成熟期提前。
  • 調查稱未成年人犯罪低齡化顯著 14歲犯罪比例上升
    □ 漫畫/高嶽  中國預防青少年犯罪研究會近日完成了《2013年我國未成年犯抽樣調查分析報告》。對此,黨和政府高度重視,中央綜治委預防青少年違法犯罪專項組積極協調推動各方面工作,並取得了積極成效。但同時我們也應注意到未成年人犯罪出現了一些新情況、新問題,未成年人犯罪的主體特徵、客體特徵、心理特徵、外在環境、犯罪年齡、犯罪罪名、危害後果和組織程度等都發生了較大變化,需要進一步高度重視、加強工作。」中國預防青少年犯罪研究會秘書長路琦近日在接受《法制日報》記者採訪時如是說。
  • 青少年犯罪低齡化趨勢加劇,且手段極其殘忍
    我國的青少年犯罪佔全部犯罪的70%以上,且低齡化趨勢明顯,犯罪率急劇上升。人民法院《未成年人案件綜合審判白皮書(2009.6-2017.6)》顯示,截至2017年6月,該庭共受理涉未成年人刑事一審案件72件、二審案件173件,判處未成年罪犯234人;減刑假釋案件1631件。
  • 青少年犯罪的特點、原因及對策
    為更好地預防和減少青少年犯罪,本文對青少年犯罪的特點、原因及對策進行簡要的分析。   一、青少年犯罪的特點  1.犯罪低齡化。隨著物質水平的提高和社會環境的影響,青少年身心早熟,比二十世紀提前四至五年。根據鄒城法院近三年刑事案件的統計,14歲至16 歲的未成年罪犯佔青少年罪犯人數的12.24% 。  2.案件類型比較集中。
  • 青少年犯罪現狀研究
    為了有效地控制青少年犯罪,預防和治理無疑是研究青少年犯罪問題的出發點與歸宿。然而,每一個解決方案都必須對應相關的實際現狀加以提出,青少年犯罪防控機制也不例外。近年來,未成年人犯罪形態呈多樣化,犯罪手段暴力化、兇殘化,團夥犯罪現象層出不窮。青少年是祖國的未來,我們必須根據實證調研來了解當前青少年犯罪的現狀,對其予以研究分析,採取有效的防控機制,以防更多的青少年踏上犯罪的迷途。
  • 農村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分析及預防對策
    筆者通過實際的公訴檢察實踐經驗以及對相關理論、調研進行查閱,對農村青少年的犯罪特點、犯罪成因進行分析,從而提出預防青少年違法犯罪的對策。  一、農村青少年犯罪的特點  (一)犯罪青少年的文化程度普遍較低。
  • 澳門:如何應對青少年犯罪的低齡化、暴力化
    澳門關於刑事歸責年齡的討論2009年2月12日,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鑑於澳門青少年犯罪出現了低齡化、暴力化及犯罪率趨增的趨勢,向澳門立法會提出了《修改刑事歸責制度》的法案,呼籲推出針對青少年犯罪的新制度及措施,以應對社會變遷對青少年健康成長帶來的衝擊。根據該提案,如果14至16歲的青少年實施「極度嚴重的犯罪」時,應追究其刑事責任。
  • 網絡引發的青少年犯罪的調查分析
    目前,網際網路已成為青少年學習知識、獲取信息、交流思想、開發潛能、休閒娛樂的重要平臺。然而,網絡又一把雙刃劍,它既有助於青少年開闊視野,接受前衛觀念,關注世界前沿問題,又會傳播一些頹廢、黃色下流甚至反動的垃圾信息,對青少年的健康成長造成嚴重的負面影響,由此引發的青少年犯罪日益增多。不僅嚴重危害社會冶安和社會秩序,也給青少年自身和家庭帶來不幸和災難,已成為一個迫切需要解決的重大問題。
  • 淺析青少年犯罪心理因素
    如今未成年人心智成熟越來越早,犯罪行為低齡化趨勢凸顯,而導致未成年人犯罪低齡化有多重原因。未成年人心智並不夠成熟,才會被周圍不良風氣及網上的不良信息影響,才會受到好奇心、攀比心、追求刺激等本能的驅使,導致涉嫌犯罪行為的發生。未成年人犯罪心理十分複雜,未成年人出現了生理髮育迅速而心理髮育明顯滯後的矛盾現象。
  • 湖南:雅禮融城學校開展預防青少年違法犯罪講座
    為進一步加強學生思想道德建設和法制教育,淨化青少年成長環境,全面提高青少年道德、法制素質,有效預防和減少青少年違法犯罪,12月24日下午,雅禮融城學校特邀司法部註冊心理諮詢師蔣維為全體學生開展了「提高法制意識,預防青少年犯罪」專題講座。
  • 青少年犯罪低齡化,現提倡將刑事責任年齡下降至12歲,你怎麼看?
    至於他殺人的原因,沒有什麼特別的原因,就是單純變態。警方懷疑他對女童有性衝動,並且渴望體驗殺人。蔡某某未滿14歲,因「年齡太小」暫時被赦免刑事責任,只收容教養3年。3.2018年12月31日,湖南衡陽市發生一起「13歲學生錘殺父母案」。當事人羅某沉迷上網,當日向父母要錢去網吧上網未果,遂錘殺父母,然後逃跑,後被抓獲。
  • 試論青少年犯罪及預防體系構建
    近年來,青少年犯罪呈多發趨勢,青少年自身以及家庭、學校、社會某種程度上缺位,致使部分青少年因性格缺陷、網絡成癮等造成人際交往的障礙,過度自閉等心理問題,致使犯罪率的居高不下,成為當今社會關注的熱點。如何預防和控制青少年犯罪成為當前亟需解決的問題。
  • 關於預防和遏制青少年犯罪的建議
    近年來,在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下,未成年人司法保護政策總體得到較好落實,但各地未成年人保護方面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仍較為突出,青少年犯罪問題仍不容忽視。一、青少年犯罪問題現狀2020年6月,最高檢發布的《未成年人檢察工作白皮書(2014—2019)》顯示,2014年至2019年,未成年人涉嫌嚴重暴力犯罪總體下降趨勢明顯,檢察機關受理審查起訴的未成年人涉嫌故意殺人、故意傷害致人重傷或死亡、強姦、販毒等嚴重暴力犯罪人數,除強姦犯罪有所上升外,其餘均明顯下降,降幅達48.69%
  • 人工流產低齡化 青少年性教育缺乏
    昨天上午, 「守護青春·孕育未來」青少年生殖健康公益講座在中央民族大學舉辦,本次講座圍繞「人工流產低齡化」展開探討,國家衛生計生委科學技術研究所研究員、亞太避孕理事會委員吳尚純在主題演講中強調,青少年性健康和避孕安全教育迫切需要家庭
  • 青少年犯罪事件頻發——為什麼?
    在青少年犯罪趨勢日漸上升的今天,我們必須要去反思一下其中的原因。隨著時代的發展,我國的青少年犯罪問題突出且呈現出一種更加偏向於低齡化的特點。據權威資料顯示,20世紀90年代青少年犯罪的初始年齡與20世紀70年代相比,提前了2~3歲,15歲以下的青少年犯罪行為增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