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正處於一個「危險」的年齡時期,思想單純,識別能力低,經不起誘惑,容易被社會環境汙染,誤入歧途,走上違法犯罪道路。青少年犯罪日見增多,已經成為當今社會關注的重要社會問題。筆者對于都縣青少年犯罪做了初步的調研,以期對青少年犯罪預防提供參考。
一、青少年犯罪呈現的特點
對江西省于都縣人民法院2002年至2007年青少年犯罪的案件做了初步統計:
| 2002年 | 2003年 | 2004年 | 2005年 | 2006年 | 2007年 |
青少年犯罪總數(起) | 8 | 7 | 9 | 10 | 11 | 14 |
人身損害型犯罪數(起) | 4 | 3 | 5 | 4 | 4 | 5 |
財產型犯罪數(起) | 2 | 3 | 4 | 5 | 5 | 8 |
其他犯罪(起) | 2 | 1 | 0 | 1 | 2 | 1 |
最小年齡 | 18歲 | 18歲 | 16歲 | 15歲 | 14歲 | 12歲 |
根據上述表格所統計的內容,我們分析出青少年犯罪的所呈現的主要特徵:
1、從犯罪的客體來看,青少年犯罪的主要集中於對人身損害和財產型犯罪。人身權利的侵害主要表現在於,故意傷害、性侵犯犯罪、聚眾鬥毆等犯罪。財產型的犯罪主要表現在盜竊、搶劫、敲詐勒索犯罪,如於都某中學一名學生為了買方便麵而實施了搶劫行為。
2、青少年犯罪日益增多,出現人身損害性犯罪數量減少,財產刑犯罪成日益增多的趨勢。並且大多數的人身損害性犯罪都涉及到財產方面的因素。從表中可以看出,財產型犯罪由2001年的2起到2006年的8起。
3、犯罪主體的低齡化趨勢加強。侵害的對象有選擇性,大部分是在校的學生。如2004年5月一天夜晚,易某等五名某學院成人部學生竄至某學校對某同學的弟弟李某(學生)進行毆打、搶劫,伺後用贓款吃喝揮霍。
4、青少年犯罪傾向團夥有組織犯罪,犯罪手段日趨成人化,夥同社會閒雜人員作案成為青少年犯罪走勢。如該院2003年審查批捕的一起四名在校學生夥同社會閒雜人員饒某等搶劫、盜竊十三起,作案時間長達六個月,情節嚴重,社會危害性大。一些案件充分表現犯罪不斷向成人化、智能化和多樣化發展。
二、青少年犯罪的成因分析
根據以上調查分析,青少年犯罪的主要原因從誘因方面可分為情感因素和經濟因素,從犯罪的是否受外界因素影響可分為主觀方面的個人因素和客觀方面的社會因素。
1、情感因素,青少年還屬於未成年人正處於一個「危險」的年齡時期,思想單純,識別能力低,經不起誘惑,容易被社會環境汙染,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青少年缺乏情感的慰籍是青少年走上犯罪道路的家庭因素。從家庭方面來看,青少年缺乏情感的慰籍,這主要來源於單身家庭和留守家庭。離婚已成為十分普遍的現象,造就了大量的單親家庭。單身家庭中成長的孩子普遍具有個性孤獨,性格內向,因為父母的離異給他們幼小的心情帶來創傷難以得到情感方面的慰籍,自尊心脆弱,一遇到挫折便有可能轉化為犯罪。而對於留守家庭的孩子來說,因為父母外出,對青少年缺乏必要的監管,而使得青少年出現放任狀態。一旦受社會不良風氣的侵涉,很難經得起誘惑而走上犯罪的不歸路。
第二,自我錯誤的定位加劇了青少年犯罪。自我的定位包括對自己的正確評價、自我的認同感、自我成就感。青少年處於一個特殊時期,具有易衝動的特性,為了尋求刺激,14歲陳萬紅竟因為別人一句「你敢不敢殺人」的刺激語言,竟然拔刀捅死一名無辜的路人。情感衝動有一種強烈的、疾風暴雨般的感情體驗,心理學上謂之激情,由於激情導致的違犯罪稱激情犯罪。他們由於對社會採取敵視態度,由於自卑而總覺得周圍人每時每刻都在斥責自己,其心理格外敏感,激情十分突出,即容易產生激情而難以自我控制,以致導致違法犯罪,因而這樣的違法犯罪行為常帶有偶發性、殘暴性。因為家裡父母對孩子過於苛刻的要求,孩子的行為老是得不到家長的認同和欣賞,有些青少年本來在學校就成就不好,得不到老師的重視和同學們的尊重,導致青少年無法從其生活的環境中獲取成就感。為了尋求追求成就感,青少年便選擇其他的追求方式,如通過打架獲得同齡人的崇拜,而走上犯罪的道路。對於青春期孩子來說,同伴特別重要,沒有夥伴就不能從家庭走向社會。但是中國城市中大都是獨生子女,家庭內同伴為零,以及現實生活的人與人之間隔閡很難得到交流,青少年就會尋找其他的替代品如網絡,網絡的虛擬性加劇了青少年犯罪。
第三,青少年的假早熟是青少年犯罪的一個誘因。近年來,社會 大眾傳媒、網絡對兇殺、暴力、恐怖、色情等過分渲染,已經給學生的健康成長造成極不利的影響,兇殺暴力促使崇拜罪犯。青少年的自我意識能力較強,但對是非的判斷能力較差。對於電影、電視、網路遊戲中出現的兇殺暴力情景,他們可能會從自我的角度理解,會把兇殘的罪犯當做有膽識講義氣的英雄。這種心理偏差是促成少年犯罪的誘因。黃色文化的泛濫,色情電影的腐化,為了追求性滿足而進行的性侵犯犯罪。情感體驗的低級性和庸俗性。他們的喜怒哀樂,是與他們無節制地吃、喝、玩、樂等欲望的滿足與否相聯繫的,他們由此獲得快感,又進一步增加無節制的欲望的產生。情感發生的衝動性和不穩定性。一些青少年的犯罪行為是在感情衝動的情況下發生的。違法青少年有一種孤獨感,覺得自己是社會中多餘的人,不管是由於犯罪而遭遇、孤立,還是因孤獨而犯罪,他們確實強烈意識到自己受社會、近鄰白眼相視。
2、經濟因素是青少年財產型犯罪的根源,也同時伴隨著人身傷害犯罪的發生。該院所審理的青少年犯罪罪其中有85%與財物有著密切的關係。無論是青少年實施的盜竊犯罪,還是為了搶劫行為均來源於經濟因素。因為沉迷了網路遊戲,為了支付上網費用而進行了盜竊,為了滿足個人的奢侈消費而進行搶劫,因在搶劫中未能得手進而為了發洩私憤而實施的故意傷害,都跟錢財有著千絲萬縷的關聯。
3、青少年犯罪最根本的原因在於青少年自身的素質。青少年正處於生理和心理髮育成長階段,辨別是非、區分良莠和抵禦外界影響的能力差,自控力弱,行為不穩,模仿力強,好衝動,易被誘惑實施犯罪;有的青少年對社會上不良風氣、各種誘惑,以及一些低級趣味的色情文化,有一種神秘感,想試試的心理;有的學生成績差,受到老師、同學的歧視,自尊心受挫,產生強烈的逆反心理和報復心理。 正是由於大多數青少年犯文化素質不高和其脆弱的心理,使得他們分辨事非能力較差,其處世的無知性、盲目性就很難應付來自社會各方面的影響,經不起誘惑,很容易被別人拉攏、利用,或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義氣用事,不計後果等,從而走上了犯罪的道路。主觀上法律意識淡薄。學校教育的針對性不強,思想品德教育及法制教育無效化問題嚴重。不少學校仍未走出「應試教育」的陰影,普遍存在著思想品德教育薄弱,法制觀念單薄,竟很多青少年不清楚搶別人幾毛錢就構成犯罪,為了哥們義氣而拔刀相助竟將法律國法拋擲腦後。
4、校園周邊環境成為培養青少年犯罪的土壤。學校周邊環境淨土不「靜」,治安狀況惡劣。一些地方從發展經濟著眼,對學校周邊的娛樂場所、市場攤點持放任態度,導致狀況日益惡化,對學生的人生安全構成威脅、身心發展造成危害,促使部分學生「學壞」。
三、結語
「找準病源,方能準確用藥,進而達到根除疾病的效果」。通過對青少年犯罪特點分析,進而剖析誘發青少年犯罪存在的主要因素,這為我們在今後預防青少年犯罪這一問題上提供了參考。預防青少年犯罪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我們要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因素來預防青少年犯罪 ,不斷完善社會風氣,消除各種隱患,減少負面影響,加強對失足青少年的幫扶工作,將著眼點放在對孩子的感化挽救上,使他們早日回歸家庭,回歸社會。
作者單位:江西省于都縣人民法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