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10-22 17:13:33 | 來源:中國法院網 | 作者:周釗華
網際網路是現代社會信息交流的先進工具,為我們的工作、生活、學習、娛樂提供了巨大的便利,成為吸納、交換、傳遞、品味信息和分享文明進步的大平臺。目前,網際網路已成為青少年學習知識、獲取信息、交流思想、開發潛能、休閒娛樂的重要平臺。然而,網絡又一把雙刃劍,它既有助於青少年開闊視野,接受前衛觀念,關注世界前沿問題,又會傳播一些頹廢、黃色下流甚至反動的垃圾信息,對青少年的健康成長造成嚴重的負面影響,由此引發的青少年犯罪日益增多。不僅嚴重危害社會冶安和社會秩序,也給青少年自身和家庭帶來不幸和災難,已成為一個迫切需要解決的重大問題。為了有效預防和減少青少年從網絡引發的犯罪,筆者試就從網絡引發的青少年犯罪的現狀特點,原因,預防及對策談些粗淺意見,但願對青少年引起一些思考和啟發。
一、非健康觸網給青少年帶來的犯罪隱患現狀
網絡以驚人的速度飛速發展,據2009年CNNIC第24次調查數據,我國共有青少年網民1.67億人,佔網民總體的55.9%,其中未成年網民佔55.6%。青少年在網吧上網的比例為57.5%,其中,有48.4%的中學生在網吧上網。在青少年網民中,有9.72%的人有網癮,也就是1600多萬青少年有網癮。大約87%的網癮青少年是對網路遊戲成癮。農村青少年網民在網吧上網比例達65.4%,農村未成年網民在網吧上網比例高達61.6%。這一系列的數據,既包含了網際網路普及程度提高的喜悅,也有對青少年不能健康上網所帶來犯罪情況的擔憂。青少年的不健康上網數量的龐大,不僅這些問題在讀上面數據時會躍然心頭,甚至上面的數據會讓我們觸目驚心。特別是網路遊戲成癮給孩子帶來的傷害所急需的解決措施已是刻不容緩。
下面是作者在CNNIC第24次調查網癮分析上摘錄的相關報導:
在臨沂網戒中心,看到幾個來了兩三天的孩子,長發及肩,佝僂著後背,臉色蒼白,說話口齒不清。
「我們把患上網癮叫走偏,這些孩子剛來時性格明顯偏離或扭曲,有的甚至伴有程度不等的精神病性症狀。」臨沂網戒中心主任楊永信說。
一位姓王的家長指著右臂上一條10多釐米長的傷疤告訴記者,那是他在勸阻16歲的兒子別再去網吧玩遊戲時,發生爭執,被兒子用刀劃傷的。
還有一位媽媽回憶起自己看到兒子自殺時的那種複雜心態。「我當時真盼著他死掉,自己甚至都動過殺他的念頭。」
「小孫子玩遊戲成癮後,幾天幾夜在網吧玩,人不像人,鬼不像鬼。」一位姓劉的爺爺告訴記者,兒子出車禍去世早,是他一手把孫子拉扯大,他曾經想僱人把孫子打一頓,嚇唬嚇唬他。還想過僱三個人,一人8小時,輪番看著他。
患上網癮的遠非那些未成年的孩子。在臨沂網戒中心,記者見到了兩個大學生,一位是來自中國科技大學的小肇,一位是來自西安理工大學的小鞠。小肇在治療,小鞠已經出院,回到原來的大學繼續完成學業,這次來是和這裡的孩子們分享他成功脫離網癮後的心得。
「原來以為孩子考上大學就進了保險箱了,哪想到卻染上了網癮。大一下學期就掛了四科,大二下學期根本就沒上課。」小鞠的母親說。
「學校周邊有很多網吧,有時和同學集體去包幾個房間,一玩就是通宵,第二天上課時睡覺。」江蘇淮陰師範學院的一位大學生網癮患者表示。
「我們已經救治了3000多個孩子,走偏的從小學生到成年人都有,家長們有政府官員、大學老師、企業主,也有個體商販、工人和農民。有很多孩子因為網癮和家裡鬧僵,離家出走,打架鬥毆,有的偷竊、搶劫、吸毒、販賣人口,更有甚者掐死或用藥毒死家長,已經走向了犯罪。這些孩子如果不改變,將會給社會帶來多大的安全隱患?」楊永信說,我們要求父母必須至少有一方和孩子一起接受治療,一般四至五個月為一個療程,這些四五十歲的家長很多正是單位的骨幹,他們長期不在崗,對社會是一個很大的損失。
中國青少年網絡協會秘書長郝向宏說:「網癮孩子集中在11-25歲這個年齡段,正是學習、長身體、做好職業生涯規劃的高峰期和黃金期,把時間和精力消耗在網路遊戲上,得不償失。因此,必須由專業治療機構進行幹預,而且越早幹預效果越好。」
上面摘錄的具體案例無不是觸目驚心,青少年是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如果這些人因為使用了高科技產物網際網路而損害了身心健康,那網際網路就成了幫兇,我們成年人也因此成了罪人。這不是危言聳聽,在我國網際網路高速發展的今天,保護青少年上網的安全已到了刻不容緩的緊要關頭。
二、網絡引發青少年犯罪的原因
1、消極的網絡文化對青少年道德觀念不良影響
由於我國法制建設並不完善各級各種法律條例規範仍有較大缺陷,對於網絡文化生活折管理和約束出現了薄弱環節,有些方面甚至空白,由於法律不健全導致法律適用難,無從下手、執法不嚴,甚至有些情況所造成的危害出現了無法可依的非常現象,特別是對青少年立法執法上,存有很大缺陷。而隨著西方各種不良思潮通過網絡迅速的蔓延,我國社會道德體系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這種消極的網絡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青少年的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的形成,再加上青少年生理、心理髮育期的特殊情況,如果缺乏有力的網絡道德影響,很容易誘發各種犯罪行為。
2、虛擬的網絡交往弱化了青少年的社會責任感
網絡作為一個虛擬化的空間,人們在網上的交往本質上都是虛擬的,並以一種符號化為媒介的交往方式。在網絡上人們可以忽略現實環境的條件,可以隨心所欲的編造自己的身份,來滿足在現實世界無法達到的事實存在來滿足人的虛榮心理。同時,可以隱藏自己在現實世界的真實身份,而與另個不知性別身份以及職業的人毫無拘束性的進行交往,來彌補思想、心理在現實世界中存在的落差。通過網絡來獲取成功價值的滿足感。但過分的人機互動卻會讓青少年嚮往虛擬社會中的間接交往,逃避真實社會中的直接交往,若沉迷於網絡交往,將嚴重地影響他們在現實社會中的自我表現,令他們只有在網絡上才能得到自如感,才能充分發揮自己的智慧和自身潛能,從而出現青少年人際交往受阻的現象。青少年在現實社會中的人際交往中碰到冷遇和挫折時,往往不是積極地去調節和完善,而是選擇放棄,轉而沉溺於網絡交往,轉向虛擬社會尋求安慰和滿足,消極地面對現實社會的人際環境,對身邊的人和事漠不關心、冷漠無情,陷入孤立疏懶、空洞貧乏的人生狀態,如此惡性循環會造成青少年人際互動的簡單化和片面性,這不能不說是人的異化和片面化。
3、網絡環境具有隱蔽性,利用網絡犯罪易逃法律的懲罰
由於網絡環境具有隱蔽性,社會難以進行有效的監控,因而它給人們提供了逾越社會規範的機會空間,在網絡中,人們可以自如的張揚自我,不必去擔心現實社會中輿論和法律的懲罰,特別是在虛擬的世界裡面道德界限顯得模糊不清。在這種情況下,就極易誘發那些自控力和責任感較弱的青少年產生破壞欲心理。其中,存在無聊、好奇或發洩不滿,衝動地進行一些破壞性的操作。或為了證明自己而非法進去他人網絡系統,破壞他人的網絡數據和資料,非法使用他人的網絡系統。同時,網絡技術使人們的身份可以變成電腦上的一串字符,任何人都可以隨便用不同的名字、性別、年齡與人交流而不會被人察覺。特別是由於網絡監管的不完善,這類的犯罪被發現的機率便大大降低,使的網上犯罪層出不窮。
4、學校和家庭的教育薄弱
學校教育是未成年人獲取知識的基本途徑,全面教育是學校的基本責任。但是,許多學校片面追求升學率,道德法制教育明顯薄弱。青少年對有關刑法知識知之甚少。法制教育盲區相當嚴重。不少學校辦學宗旨有失偏頗,重智育,輕德育,埋下了導致青少年違法犯罪嚴重的隱患。同時,家庭教育也存在很大缺陷。許多父母忙於工作,對子女關心很少,很少去顧及子女的心理變化。特別是在農村地區的留守少年,父母一般交了學費便一年在外,更談不上對孩子的教育,孩子下課後便呆在網吧,而涉世不深的青少年無法對網絡成員進行正確的角色判斷,當上當受騙時,就會產生不解,憤恕茫然等情緒,如果不加分析地把這種情緒帶到更加複雜的現實社會中,則會使其對現實產生認同危機,從而不能正常參與社會生活,甚至產生報復社會的心理,從而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
5、網吧管理不規範
有的網吧經營者為了獲取更多的利益,不惜違反國家有關「未成年人不得進入網吧」的規定,故意在學校周圍200米範圍內設立網吧,吸引在校學生上網或者接納未成年人上網。有的還幫助學生逃避學校管理和家長追查,對發生在網吧內的各種違法犯罪行為聽之任之,甚至縱容、包庇,為犯罪的發生提供了場所。同時,有關職能管理部門各自為陣,對網吧的管理存在漏洞,為違規網吧提供了生存的空間。
三、網絡引發青少年犯罪的特點
1、利用網絡犯罪案件數量不斷增長,並有繼續快速增長的趨勢。
由於青少年的自律意識較差,使他們感到網絡帶來的無比自由和寬鬆。在網絡的隱密性、無監管性、虛擬化特徵的引誘下,許多青少年網民肆無忌憚地通過網絡這隻「看不見的手」,瘋狂地進行違法犯罪活動。網絡違法犯罪事件已出現快速攀升的勢頭,由於缺乏有效的監管手段,這種趨勢有進一步加快的可能性。
2、青少年網絡犯罪呈低齡化的傾向和由城市向農村擴大的趨勢。
據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完成的調查顯示,目前上網用戶主要集中在青少年,其中20~40歲的用戶佔整個網絡用戶總數的83.5%,其中有超過半數的為大、中(包括中專)學生。青少年「觸網」的比例很高,給這些青少年用戶提供了進行網絡犯罪的充分機會。前段時間媒體報導的安陽縣幾個平均年齡不到18歲的孩子,為了給網遊充點券,將一計程車司機殘忍殺害。世界上第一位將黑手伸向計算機系統,成功打入「北美防空指揮中心電腦系統」,並將美國瞄準前蘇聯的核彈頭絕密資料一覽無遺的美國少年米尼克年僅15歲。據河南省某區檢察院的一份調查資料顯示,2008年該地區因涉網而引發的刑事案件中有28名犯罪嫌疑人,其中未滿18歲的未成年人就有21名,佔涉案人員的75%。網絡犯罪中罪犯的低齡化傾向,令人震驚!同時,隨著網絡的進一步普及和廣泛應用,使得農村的青少年具備了進行網絡犯罪的基本條件,可以預見,網絡犯罪有由城鎮走向農村的可能性。
3、青少年利用網絡犯罪均為侵犯財產性暴力犯罪。
此類犯罪一般侵犯財產為目的,通過聊天,並以交朋友、網戀等方式將人約出見面,將被害人約至一偏僻的地方對其實施敲詐、搶劫、強姦甚至殺害。2007年某市公安局接到一男青年許某的報案,他說在網吧上網時,結識了一個網名叫「純情」的17歲女網友,並相約到一個網吧見面。當兩個人見面後,女網友說身體不舒服要回家,將男青年騙一偏僻的地方,由已經埋伏那邊的幾名男青年實施搶劫,搶走其一部手機和1200餘元現金。經公安機關偵查,這個犯罪團夥4男1女,年齡大多是十七、八歲,最大的21歲。他們先由以「純情」「一夜情」等具有挑逗性的網名和男網友聊天,再將受害人騙到一些偏僻處實施搶劫、敲詐。據統計,到案發時,這一犯罪團夥共涉嫌實施搶、盜、詐等案件十餘起,涉案案值4萬餘元。
4、網絡犯罪由於其隱密性和高智能化,偵破的難度越來越大。
隨著網絡的發展,網絡普及率越來越高,接觸網絡的人員層面也越來越廣,網絡技術的運用手段也越來越先進,一些網絡黑客更是其中的佼佼者。據《中國網友報》第86期報導稱,一名資深網絡安全專家說「反黑」工作很困難,像他這樣接觸網絡六七年的老手都很難及時追查黑客的行蹤。網絡犯罪分子技術越來越高超。武漢市公安局計算機管理監察處偵破的非法入侵並破壞多家政府網站的嫌疑人王群,通過境外代理伺服器,隱藏真實IP位址等手段,利用一種經他改造的「流光」黑客軟體,在國際網際網路上搜索到國內一些漏洞的網站後,逐一進行攻擊,連監察處的專家都稱其技術和手段之新,在國內尚屬罕見。在這種情況下,為網絡犯罪的偵破帶來很大的困難,使得犯罪分子逍遙法外,並不能得到他應有的嚴懲。
三、預防和制止網絡引發犯罪的對策
1、把握青少年的心理特點,對青少你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實行正確的引導,樹立止確的網絡使用意識。
青少年時期,是個體從不成熟走向成熟的過渡期,同時也是個體人格塑造的關鍵時期。青少年生理髮育開始成熟,精力充沛,富於想像力和創造力,但心理髮育尚不健全,辨別是非能力低下,自我控制力差。網絡的出現,給青少年帶來了全球意識、競爭意識、效率意識的同時,也帶來一些消極的影響。因此,應當教育青少年樹立止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培養他們正確的上網心理,讓他們看到網絡世界與現實生活的差距,不要把上網當作逃避現實生活或者排遣消極情緒的工具,同時幫助青少年認清網際網路的複雜性和虛擬性,教會他們鑑別,學會選擇,知道哪些可為,哪些不可以為。同時,應該加強對青少年生活空間的監控,防止青少年(特別是未成年人)進入公共網吧,對於經濟比較寬裕的家庭,可以讓孩子在家裡上網,這樣既比較容易控制上網時間,又容易控制上網內容。在上網的過程中增強青少年在網絡中的自我保護意識。學校應該採取多渠道、多層面的做好宣傳引導工作,通過身邊發生的實例讓學生認識到沉溺於網絡的危害性,加強網絡德育工作。家長應該多與孩子進行必要的溝通,了解孩了的各種需求,帶領孩了參加一些有益於其身心健康的活動,讓孩了能夠找到自己的興趣愛好,轉移孩了的注意力,避免形成對網絡的依賴。
我們傳統的思政教育的手段較為單一、宣傳陣地比較少、內容陳舊、已經不能滿足青少年的需要,不適應網絡時代的要求。從青少年的角度講,他們在思想上是全新的,所以和新事物結合得較為緊密。所以傳統的思政教育面臨著反思、重新拓展渠道和搶佔陣地的迫切性。從事青少年思政教育的工作者,要對網絡進行充分的接觸和了解,對網絡犯罪的特點和成因進行研究,探索新方法、解決新問題、增強教育的新成效。並且這種網上教育並不代表可以放鬆傳統思政教育的方法,網上網下的教育是相輔相承,相互促進的,只是目前在保持傳統的方法的同時要適應青少年生活的新變化,拓展網上思政教育的新空間,以求思政教育功能和效果的全面實現。
2、加強對網際網路的監管力度,創造良好網絡環境。
在防止網絡犯罪的同時,我們必須對信息的來源進行一定的審查和限制,加強網絡自身安全的防範。目前網上的信息量多,信息的質量良莠不齊,各種暴力、黃色、反黨反共、反社會反人民等等網絡信息流毒非常猖獗。這種信息往往被表面合法現象所掩蓋,青少年知識體系、生活經驗使得其缺乏辨別能力。涉世不深的青少年難以抵禦這些不良影響,不知不覺地成為「汙染的對象」。所以,加強對網際網路信息傳播的監管力度,淨化網絡環境,為青少年營造一片健康、安全的網絡空間。利用網絡技術,開發些專門能屏蔽那些色情等具有不良影響的網站。同時,相關部門,應當加強網路監管力度,實行24小時監管制度,堅決取締打擊那些黃色、暴力等對青少年具有不良影響的非法網站,並加大處罰力度。建立專門舉報熱線,並給予舉報者一定物質精神獎勵。有關主管部門應當適應當前形勢的需要,改變傳統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力一法,針對目前針對青少年建立的網站幾乎空白的狀況,建設適合青少年的網站,把青少年的網上注意力吸引到這類網站上來,減少青少年對不良信息的接觸。同時,應當加強對網吧監督管理的力度,堅決取締那些非法網吧,嚴厲打擊那些接受未成年人上網的網吧,防止網吧成為藏汙納垢的場所。
3、完善法律制度,加強法律意識教育。
加大宣傳力度、完善立法技術,對青少年網民進行法律意識的教育,對預防青少年網絡犯罪將會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我國的網絡立法工作還處於起步階段,還沒有一部專門針對青少年網絡犯罪的專項立法。青少年網絡犯罪基本上是被作為網絡犯罪來加以防範的,並沒有考慮到作為這類犯罪主體的青少年在年齡、生理及心理等方面的特殊性,「專門適用於青少年的實體性、處置性、程序性規定簡單、粗疏,沒有真正形成一個統領全局、全面合理、科學實用的法律制度」 這充分顯現了我國現行立法對青少年網絡犯罪重視不足,不利於青少年網絡犯罪的有效防治。
作為防範青少年網絡犯罪的「底線」,刑法在眾多青少年網絡犯罪防範立法中具有無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因此,為了有效防範青少年網絡犯罪,還必須正確理解刑法對青少年健康成長方面的作用,正確運用刑法這一「底線」。青少年作為尚不具備完全行為能力、還不能完全預知自己行為後果的一類特殊主體,應當受到包括立法者在內的社會各界的關注和保護。然而,對青少年的特殊關注與保護並不意味著青少年可以儘可能地逃避刑罰的制裁,更不是對已經觸犯刑律的青少年給予「以罰代刑」的待遇,而是指在具體適用刑律時應考慮青少年健康成長的特殊需要,通過建立專門的青少年法庭以及通過不對青少年犯罪案件進行公開審判或者通過在量刑幅度內選擇從輕處罰等方式來保護其利益。
目前世界各國制定的法律都有一定的滯後性和缺乏實際操作性。由於法律制定不成熟,使得在認定這些犯罪行為以及對犯罪行為處罰時,就會碰到各種難題。如韓國的網絡自殺協助案中,因為韓國的法律目前尚未能觸及此類案件,在證據認定、量刑輕重等問題上都是全新的問題,已引起韓國司法界、學術界、新聞界的激烈爭論。網絡犯罪的立法工作與一般常規犯罪的立法不同,具有較強的專業性。所以,要制定一部完善的有關網絡犯罪的法律必須要由法律專家、網絡技術專家等共同來完成,且網絡具有較快的升級更新特徵,所以這部法律還必須有一定的超前性和預見性。
4、網絡犯罪是一個系統的社會問題,需國家、社會、學校、家長的共同努力,才能使網絡犯罪得以預防和制止。在北京、上海、廣州、成都、長沙五城市青少年網際網路狀況及影響的調查報告中顯示,只有8.4%的家長完全不限制子女上網的時間。雖然如此,由於大多數的教師、家長缺乏網絡知識,孩子的作為無從察覺。當網上的誘惑向孩子襲來時,父母往往不知情,也不知如何應對。由此可見,網絡犯罪的制止是一項系統工程。社會、學校、家庭應該建立一個有效的宣傳體系,各電臺、報紙、電視等媒體展開宣傳攻勢,多開展「青少年健康上網指導」、「如何辨別網絡不良信息,拒絕網絡垃圾」、「網絡犯罪帶來的危害」、「網絡犯罪法制宣傳」等專題宣傳活動。倡導、帶動社會良好上網風氣,前段時間一些高校、中學、小學出現了學校、家長、學生共同發起告別網絡汙染的行動,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創建青少年豐富的業餘生活,關心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大量的青少年網絡犯罪顯示,青少年上網去查找資料等有用信息的較少,大多數是上網擺脫枯燥的業餘生活,排遣心中的孤獨寂寞。特別是大部分的學校為追求高升學率的情況影響下,學生學習壓力、心理壓力較大。學生的業餘生活,心理活動往往也被忽視。在這種情況下「個性、自由」的網絡成了學生排遣壓力,舒緩情緒的最好去處了。所以,相關部門應舉辦一些有益青少年展現自我、彰顯青春個性的各種有益的活動,加強地區與地區,學校與學校,班級與班級之間的交流活動,以豐富的業餘生活和良好的人際交往促進青少年全面的身心健康,能使他們在上網時有良好的心態,能冷靜地分析和處理碰到的各種信息和各種不良誘惑,避免網上的犯罪行為。
三、結束語
網絡的簡捷高效是有目共睹的,但是網絡也是一刃雙面鏡,青少年利用網絡帶來的負面影響也不容忽視。社會、學校、家庭對青少年網絡犯罪必須引起高度重視。只有加強青少年德育和智育,呼籲整個社會來關注這一現象,社會各屆:包括立法、司法、學校教育、家長等多方共同努力,才能有效預防和制止青少年網絡犯罪,引導他們全面健康地成長。
(作者單位:河南省安陽市北關區人民法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