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告稱家庭影響網絡誘惑成青少年犯罪「幫兇」

2020-12-11 中國新聞網

  「我們想把這項調查研究作為一個長期項目,逐步建立青少年犯罪研究權威資料庫。」

  中國預防青少年犯罪研究會秘書長操學誠近日向《法制日報》記者透露,中國預防青少年犯罪研究會於去年進行的「我國未成年犯抽樣調查分析報告」已經脫稿,即將呈報有關部門,並於適當時機對外公布部分內容。

  調查重點為未成年人犯罪原因

  2010年第三季度開始,中國預防青少年犯罪研究會組織人員選取北京、天津、黑龍江、河南、山東、陝西、浙江、江蘇、湖南、雲南10省、直轄市所屬未成年犯管教所和女子監獄,通過召開座談會、發放調查問卷、個案訪談、實地考察等形式,對未成年人犯罪情況進行深入了解,獲得了大量第一手數據和資料。

  操學誠告訴《法制日報》記者,此次調查是繼2009年我國未成年犯抽樣調查之後再次進行的同類抽樣調查。2009年9月10日至11月27日,調查人員前往北京、天津、黑龍江、河北、江蘇、雲南、廣東等18個省、直轄市未成年犯管教所、女子監獄,對未成年人犯罪情況進行調研,共發放問卷1800份,收回有效問卷1793份,對各種類型的180例個案進行了訪談。

  《法制日報》記者注意到,中國預防青少年犯罪研究會在2010年僅調查了10個省、直轄市,發放問卷1225份,收回有效問卷1209份。與2009年的調查相比,調查範圍、問卷數均有縮減。

  「抽樣調查不在數量多。2009年調查問卷設計中有些問題比較簡單。」據操學誠介紹,2010年的調查雖然在選擇城市數量和問卷總量上大幅度減少,但有一個重要變化,即問卷中的調查數據量大了,調查內容更細緻了。2010年抽樣調查增加了1000份與未成年犯同年齡普通中學生對同一問題回答的調查,還增加了在每個省、直轄市選取5名未成年犯的父母、同伴、老師和幹警進行深度立體訪談。

  「未成年人從正常行為到不良行為再到犯罪行為到底是由什麼原因導致的,是家庭原因、網絡因素、還是不良交往引起的,這是我們這次調查研究的重點。」操學誠說,中國犯罪學研究有許多理論是從西方引入的,而相關研究又多從司法角度出發,真正從社會學、心理學、文化學、人類行為學展開的調查探究相對較少,立足於中國本土的犯罪學理論概括相對滯後的現狀,2010年抽樣調查內容的變化是試圖在調查研究基礎上提出一些理論假設,建立有關理論模型,著眼於建立未成年犯罪預防幹預模式的嘗試。

  未成年人犯罪以侵財為主

  《2010年我國未成年犯抽樣調查分析報告》對未成年人涉及的18項罪名統計顯示,「搶劫」是未成年犯涉罪人數最多的一項罪名,接近調查總人數的60%,其次為「盜竊」,接近20%,而其他罪名依次為故意傷害、故意殺人、強姦、尋釁滋事、聚眾鬥毆。值得注意的是,上述罪名大都與暴力有關。

  調查設計者認為,不良行為是判定未成年人是否有犯罪傾向的重要指標和直接指標。

  2010年抽樣調查發現:逃學曠課、與不良少年來往、夜不歸宿、吸菸喝酒、打架鬥毆等不良行為的發生率在受訪者中逾60%以上,而離家出走、看黃色錄像、瀏覽色情網站、賭博、敲詐勒索的發生率也達到40%以上。

  「兩次調查都顯示出這樣的事實:十三四歲是未成年人心理成長的關鍵階段,也是犯罪的危險期。」操學誠說,在2009年接受調查的未成年犯中,14歲佔12%;15歲佔25.6%;16歲佔36.6%。而在2010年接受調查的未成年犯中,16歲為最多(35.44%),其次為15歲(27.65%),14歲(14.36%),兩次調查結果類似,文化程度初中以下接近80%。

  「值得關注的現象是共同犯罪現象比較突出。84.2%的未成年犯屬於『共同犯罪』,其中65.4%的未成年犯表示在犯罪活動中有成年人參與。」操學誠說。

  《法制日報》記者在《2010年我國未成年犯抽樣調查分析報告》中看到這樣的歸納文字:「未成年犯罪的主要形式是暴力作案、團夥作案,犯罪動機主要是對金錢的渴求(內部原因)和朋友的慫恿和教唆(外部原因),犯罪帶有一時衝動的即意性心理特徵,傷害對象主要為個人或2至3人的小群體,且獲刑期限相對較短,體現了未成年犯罪的基本特徵。」

  逾六成犯罪因「一時衝動」

  操學誠兩次參加我國未成年犯抽樣調查,先後前往15個未成年犯管教所和女子監獄與被訪的男女未成年犯交談。

  「河南女子監獄有個女孩子。」操學誠對《法制日報》記者說,這個女孩子到同學家玩,同學說要出門買東西,一會兒就回來,請她幫著照看一下8歲的弟弟。等同學買東西回來,卻發現自己的弟弟竟被這個女孩掐死了,而起因僅僅是由於小男孩與這個大他七八歲的「姐姐」之間發生了一些小小的爭執。

  「你說這女孩有多壞?談不上。」操學誠說,一些90後未成年人在處理眼前發生的現實矛盾或解決現實問題的能力比較弱,往往用極端的方法和手段解決現實中一些小的問題或矛盾,在人格或能力上有缺陷,常常在情緒失控後採用極端手段。

  記者了解到,山東省有一個初三女生,剛剛參加完中考,在暑假期間上網聊天,從網上結識一名中年男子,那名中年男子要她為其介紹女朋友並威脅她,她給那名中年男子介紹了一個不到14歲的女孩子,而被介紹的女孩子又給那名中年男子介紹了另外3個女孩子。直到公安局以姦淫幼女罪來抓這名初三女生時,她還不知道自己的行為構成了犯罪。

  在2010年的抽樣調查中,受訪未成年犯在填寫「犯罪時主要想法」時,選擇「一時衝動」和「不知道是犯罪」的人數比例分別為65.38%和46.68%;選擇「知道是犯罪但難以控制當時情緒」和「雖然是犯罪但覺得不大可能被發現」的人數比例也分別佔到了總人數的27%和16.94%。

  近41%的未成年犯曾恨過父母

  「父親打過你嗎?」

  操學誠曾經向一名未成年女犯發問。

  「我這輩子住過兩次醫院。」回答提問的女孩子年僅15歲,她並沒有直白地回答。與這名女孩子交談的整個過程給操學誠留下深刻的印象,「她像個小哲學家一樣回答問題」。而在這名女孩子的涉罪案情裡記有如下過程——女孩的兩名男同學將她的父親和父親的同事殺死,行兇時她在現場但未動手。當父親被殺死後,她衝上前,在父親身上狠狠砍了十幾刀……

  據操學誠介紹,這名女孩有著難以詳述的悲慘身世:她父親不喜歡女孩,第一次婚姻時,妻子生個女孩,他就把妻女拋棄了。第二次婚姻又降生了一個女孩子,他開始放蕩不羈,時時打罵妻子與女兒。這個女孩子從小生長在如此家庭環境裡,直至血案發生。

  「她從小就生活在一個無形的監獄中,殺了父親就能解脫自己嗎?未必,她會陷在另一種無形的心靈監獄中,可惜在漫長的過程中很少有人關心、幫助和幹預,否則悲劇就不會發生。」操學誠感嘆連連。

  據悉,《2010年我國未成年犯抽樣調查分析報告》在調查未成年犯「是否恨過父母」時,有近41%的未成年犯選擇恨過父親或母親。在回答恨父母的原因時,填寫「不夠理解」、「不關心自己的心理感受」、「不讓做自己想做的事」這三項的選擇率均超過40%。當調查轉向未成年犯在學校與同學關係方面時,有30.1%的未成年犯選擇「受到歧視」。值得注意的是,在受到歧視的原因中,有38.78%和31.86%的未成年犯選擇「學習成績不好」和「家庭貧困」,其次是「欺負同學」與「父母離異」。

  網絡不良信息誘發犯罪

  「這兩年調查發現,網絡對青少年影響確實很大,很多未成年人是因為接觸網絡不良信息或沉迷網絡而走上犯罪道路的。」操學誠說。

  抽樣調查顯示,未成年犯中上網聊天和玩遊戲的人佔60%以上,許多未成年人犯罪與網絡的不良影響有關。對未成年犯上網目的的調查結果顯示,網聊、網路遊戲、欣賞網絡電影這3項選擇均在70%以上。出於尋求感官刺激,未成年犯在網上能夠接觸到有嚴重暴力傾向的武打娛樂節目。

  據悉,山東一少年到同學家上網玩遊戲,深夜入睡後恍恍惚惚起床,在莫名的瘋狂狀態下將同學爺爺殺死。

  另一個極端案例的案情為:有一名初三男生上網沒錢,經謀劃後將一名收廢品的中年婦女騙到偏僻處打昏。中年婦女醒來哀求說自己家裡還有孩子,可以把幾千元錢拿去,但千萬別要了她的命。但這名初三男生毫無憐憫地把她的頭摁到河水裡,沒能弄死,又在岸邊挖個坑埋她,犯下故意殺人罪。

  相關調查顯示:未成年犯上網年齡段集中在12至15歲,專家發現,這一調查數據與未成年犯的犯罪高發期吻合,恰恰證明對於那些沉迷於網絡暴力、淫穢內容的未成年人來說,其不良影響的程度是毋庸置疑的。

  外來流動青少年犯罪高發

  由於《2010年我國未成年犯抽樣調查分析報告》尚未正式對外公布,《法制日報》記者沒能看到這份報告的全部內容。

  據操學誠介紹,這份調查報告目前剛剛脫稿。《法制日報》記者請操學誠對這一調查報告作個評價,他坦率地表達了自己的個人見解:2010年這次調查可以說基本上了解了我國未成年犯罪的基本特點,並且試圖做一些理論分析,但由於缺少更加深入地研究、缺少科學有效的理論模型,有些指標欠缺一些相互的因果關聯,所以還不能說由此作出的分析很深入透徹。

  「這個調查研究是基礎性工作。」操學誠最後說,「我們打算將這項調查作為長期項目,建立一個較為權威的未成年犯罪調查資料庫,以利於未來科學系統地進行研究。」

  抽樣調查還發現,閒散青少年、留守青少年、離異和單親家庭未成年人等人群,總體上權益受侵害率和犯罪率比較高,特別是在北京、上海、江蘇、廣東等發達地區,外來流動青少年犯罪佔80%以上。部分未成年人犯罪與權益保護和社會融入問題聯繫在一起,希望引起社會各界關注。本報記者杜萌

相關焦點

  • 網絡引發的青少年犯罪的調查分析
    上面摘錄的具體案例無不是觸目驚心,青少年是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如果這些人因為使用了高科技產物網際網路而損害了身心健康,那網際網路就成了幫兇,我們成年人也因此成了罪人。這不是危言聳聽,在我國網際網路高速發展的今天,保護青少年上網的安全已到了刻不容緩的緊要關頭。
  • 淺析家庭對青少年犯罪的影響
    除父母離異、畸型家庭子女犯罪的多,結夥犯罪的多,二人以上共同犯罪的多,侵犯財產的案件多,不計後果、追求哥們意氣的多等等這些長期以來所固有的原因和特點外,還有一些網絡犯罪、利用先進科學技術犯罪等特點。應當說,引起青少年犯罪的原因是多方面,既有社會的原因,也有學校教育不完善的原因,最主要的應當家庭對青少年影響。現筆者僅就家庭在青少年犯罪中的影響談一下粗淺的看法。
  • 公安部:青少年犯罪近80%通過網絡受到誘惑(圖)
    新華網 陳競超 攝   新華網4月19日北京消息公安部新聞發言人武和平今天說,據初步的統計,被抓獲的青少年犯罪當中,有近80%的人通過網絡受到誘惑。  武和平介紹說,近年來,我們在破案當中發現,青少年當中的犯罪人員因為沉湎於網絡,或者受到網絡黃色信息的侵蝕,作案甚至作大案,進行詐騙、強姦、搶劫、搶奪的犯罪比例非常高。
  • 校園欺凌事件頻發 近7成青少年犯罪受不良網絡影響
    校園欺凌事件頻發 近7成青少年犯罪受不良網絡影響 原標題:   北京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近日發布的《未成年人權益保護創新發展白皮書(2009-2019)》披露,過去10年,在該院審理的未成年人受侵害案件中,性侵類犯罪的受害人數佔到一半以上
  • 近七成青少年犯罪受不良網絡影響 校園欺凌惡性事件頻發
    近七成青少年犯罪受不良網絡影響□ 本報記者 徐偉倫北京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近日發布的《未成年人權益保護創新發展白皮書(2009-2019)》披露,過去10年,在該院審理的未成年人受侵害案件中,性侵類犯罪的受害人數佔到一半以上,其中校外培訓機構的從業人員侵害未成年人的犯罪案件呈明顯上升趨勢
  • 家庭因素對青少年犯罪的影響及防治
    「導致青少年犯罪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家庭的因素,也有學校和社會的因素,還有青少年自身的原因」⑵,且各個因素的影響在不同的時期、不同的形勢下表現不同。本文擬在當前社會遷徙發生比較普遍和頻繁這一形勢下,從家庭因素方面對青少年犯罪的原因進行分析,並提出相應的對策。
  • 青少年犯罪低齡化問題的原因分析
    1、情感因素,青少年還屬於未成年人正處於一個「危險」的年齡時期,思想單純,識別能力低,經不起誘惑,容易被社會環境汙染,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青少年缺乏情感的慰籍是青少年走上犯罪道路的家庭因素。從家庭方面來看,青少年缺乏情感的慰籍,這主要來源於單身家庭和留守家庭。離婚已成為十分普遍的現象,造就了大量的單親家庭。
  • 淺析影響青少年犯罪的家庭原因
    為此,筆者對2006年以來江蘇省豐縣人民法院審結的53件(79人)青少年犯罪案件進行了調查和分析,以引起社會的重視和家庭的關注。  調查顯示,青少年犯罪除了社會的一些因素之外,其中因家庭教育是一個重要的原因,此類犯罪佔51.28%,如不健全的家庭結構,家庭的不良影響,家庭教育方法不當等都容易導致青少年犯罪。
  • 青少年網絡犯罪的原因,青少年犯罪急劇增加的原因
    青少年犯罪——青少年網絡犯罪的原因青少年網絡犯罪的原因青少年網絡犯罪產生的原因有哪些呢?青少年時期正處在青春期,在生理和心理上都發生了較大的變化。由於個體生理和心理上存在著種種矛盾和衝突,加上現實生活中不良因素的影響,青少年在個體的社會化過程中容易發生偏差和扭曲,從而誤入歧途,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
  • 論網絡文化對青少年犯罪的影響以及解決措施
    在給青少年的學習、生活及身心發展帶來積極影響時,不良網絡文化也日益侵蝕著青少年的靈魂,不良網絡文化使部分青少年迷失了方向甚至走上了犯罪道路。不良網絡文化對青少年犯罪的影響日漸突出。為此,本文就此做了相關探究,並提出了一些解決措施。
  • 未成年人犯罪呈六化特點 家庭和網絡成犯罪誘因
    在審理過程中,主審法官了解到,程某等4人打架時均系北京市豐臺區某職業學校學生,由於法制觀念不強,哥們義氣重,家庭管理教育不嚴,加之受社會不良因素影響,走上犯罪道路。  「在這起案件中,未成年人的犯罪動機可謂十分隨意。」
  • 大量出售銀行卡,福州兩男子成網絡犯罪「幫兇」
    N海都記者 陳晉 通訊員 李明敏近日,閩侯法院公開審結首例幫助網絡信息犯罪活動案,被告人林某慈、陳某分別被判處有期徒刑一年三個月、有期徒刑十一個月,並處罰金2萬元、1.5萬元。2020年6月,林某慈得知林某偉與「叔叔」(代號)等人收購銀行卡、網銀、電話卡用於賣給上家實施「殺豬盤」等網絡詐騙使用,便將該情況告知陳某,告知其不僅可以自己辦卡出售,還可以叫身邊朋友一同辦卡販賣以賺取差價。
  • 電信網絡詐騙分工日益精細弱勢群體成幕後「幫兇」
    日前,上海市浦東新區檢察院以涉嫌幫助信息網絡犯罪活動罪將趙某等三位「兼職者」批准逮捕。趙某最初在百度貼吧中看見有人發布消息稱可以「帶人賺錢」,聯繫上對方後便以每張300元至500元的價格出賣自己的銀行卡,此後開始「反客為主」發布兼職消息。當時正值疫情期間,幾乎每天都有人想來「面試」,於是他以賭場洗錢、炒比特幣等藉口要求對方辦理銀行卡。
  • 不要做網絡詐騙的幫兇
    當前,警方持續打擊電信網絡詐騙犯罪,而涉及到電話卡、銀行卡的非法買賣,給警方追查和打擊電信網絡詐騙造成了巨大的困難。而一些嫌疑人受利益的誘惑將自己的電話卡、銀行卡販賣給詐騙團夥,也間接淪為了詐騙分子的「幫兇」。
  • 青少年學生:如何面對網路遊戲的誘惑?
    青少年學生:如何面對網路遊戲的誘惑核心提示:上世紀末,中國已經進入了國際網際網路,成功實現了與國際網際網路全功能的連結,從此網路遊戲也走進了人們的生活;隨著網絡的發展與普及,網際網路走進了千家萬戶,網路遊戲植入網絡平臺後,如同強力磁鐵一樣吸引著無數的青少年學生進入網絡世界,被遊戲中的虛擬世界所誘惑著,他們沉迷於遊戲當中,不能自拔、遊戲裡的暴力、色情、賭博、爾虞我詐的夢幻世界讓多少孩子喪失意志
  • 青少年犯罪的特點、原因及對策
    青少年犯罪的案件集中在盜竊、搶劫、尋釁滋事、聚眾鬥毆等案件中,據統計,青少年犯罪在盜竊罪中佔38.89%、搶劫罪中佔25%、尋釁滋事罪中佔15.56%。  3.犯罪的偶發性強。 一般情況下青少年的作案都沒有什麼思想準備,常受外界影響比如網路遊戲的影響而突發犯罪。   4.犯罪主體以待業人員和初中學生居多。
  • 別讓「自己的卡」成犯罪幫兇
    經濟日報 2020-11-03  郭元鵬  在打擊「卡類犯罪」過程中,有些地方的公安部門發現,不少「卡類犯罪」背後有不少「幫兇」——有的市民將自己的銀行卡、手機卡出租出售出借給不法人員。警方對「出借自己卡」的市民予以了懲戒。
  • 青少年犯罪現狀研究
    三、青少年犯罪的現狀  所謂青少年犯罪的基本特徵,是指青少年受其帶有普遍性的生理和心理特點的影響,在犯罪的發生和形成原因方面所形成的相對於成年人犯罪的一系列基本特點。受中國傳統思想文化的影響,女性青少年受到家庭、社會的關注往往要高於男性,這是導致女性青少年良好自我約束的外在原因之一,當然也是女性犯罪率低於男性的犯罪率的原因之一。根據對湖北省未成年人管教所的100名在押犯的統計,其中男性未成年人93人,女性未成年人7人。在7名女性未成年在押犯中,其中1人實施搶劫與綁架、1人實施搶劫行為、1人實施非法拘禁行為,2人實施強迫賣淫行為,2人實施運輸毒品和走私毒品行為。
  • 市委發青少年不良行為報告 壞同伴影響大
    在最需要幫助時反而被放棄  在這次調研中,課題組將調研對象鎖定為233名2010年以來京籍未成年犯罪嫌疑人,247名北京各區縣看守所京籍青少年犯罪嫌疑人,162名北京市未成年犯管教所的犯罪青少年,以及47名來自5所北京普通中學及技校的不良行為青少年。通過文獻法、焦點小組法、個案法、問卷法4種方式進行調研並形成報告。
  • 《中國青少年網絡素養調查報告(2020)》重磅發布
    來源:新浪財經報告從青少年個人能力、家庭網絡素養教育、構建青少年網絡素養教育的生態系統、青少年網絡素養培養的社會環境四個方面,對青少年媒介素養教育提出建議。論壇上,來自國內各高校與教育單位的專家學者分別針對此次報告及青少年網絡素養研究的最新成果發表互動演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