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4-10 15:48:01 | 來源:中國法院網 | 作者:孔凡靜
山東省鄒城市人民法院通過對近幾年審理的刑事案件統計發現,青少年犯罪案件已由原來的波浪式上升轉為直線上升,在比例上已佔到罪犯總人數34.71%。為更好地預防和減少青少年犯罪,本文對青少年犯罪的特點、原因及對策進行簡要的分析。
一、青少年犯罪的特點
1.犯罪低齡化。隨著物質水平的提高和社會環境的影響,青少年身心早熟,比二十世紀提前四至五年。根據鄒城法院近三年刑事案件的統計,14歲至16 歲的未成年罪犯佔青少年罪犯人數的12.24% 。
2.案件類型比較集中。青少年犯罪的案件集中在盜竊、搶劫、尋釁滋事、聚眾鬥毆等案件中,據統計,青少年犯罪在盜竊罪中佔38.89%、搶劫罪中佔25%、尋釁滋事罪中佔15.56%。
3.犯罪的偶發性強。 一般情況下青少年的作案都沒有什麼思想準備,常受外界影響比如網路遊戲的影響而突發犯罪。
4.犯罪主體以待業人員和初中學生居多。據統計,待業的青少年犯罪佔青少年犯罪總人數的72%,學生佔13%。
5.犯罪團夥性突出。統計表明,青少年罪犯中有66%系共同犯罪。
6.可塑性、可改造性強。青少年犯罪後,悔過程度比較大,只要加強管教,做好防範,80%能改過自新。
二、青少年犯罪的原因
未成年人之所以走向犯罪道路,是由一定的內在因素與外部環境所致,內因上,主要是青少年自身原因,外因上,主要來自家庭、學校和社會三個方面。
1.青少年自身原因:
①未能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及人生觀
許多青少年犯因沒有正確的世界觀和人生觀,常將社會上正面的東西看成是反面的,而反面的東西則認為是正面的。如部分青少年認為在社會上橫行霸道,打架鬥毆的人是英雄,將吃喝玩樂、「闊少爺」的生活方式看作是自己追求的目標。盲目的崇拜和盲目的追求,導致某些青少年接受了反面「偶像」和不良文化的影響。為了達到他們所謂的「高尚生活」,走上犯罪道路。
②道德觀、意志力薄弱、心理上不健康
在豐裕的物質生活條件下長大的部分獨生子女,唯我獨尊的意識特別強,個人利益高於一切,常因一句話、一點小事吃了虧就圖報復,走極端。如某些在校學生會結夥逃學、玩遊戲機、泡網吧,當超越消費能力時,他們就會通過盜竊、搶劫、敲詐等非法行為獲取錢財。
③文化素質較低
成年人犯罪一般是與文化程度成反比,文化水平越高,犯罪率就越低。而未成年人則是兩低一高,即小學文盲犯罪率低,高中以上文化的犯罪率也較低,初中生犯罪率較高,在近幾年的青少年犯罪中有75%為初中文化程度。原因是我們九年制義務教育的普及使文盲幾乎沒有,而初中畢業後未能升入高中的較多,這些無工作可幹的青少年,整天遊手好閒,在心理上比較空虛,好奇心較強的他們,又不甘在家中寂寞的呆著,總想到社會上找點事情乾乾。他們走到社會上處處感到很新鮮,對很多事物有一種神秘感,法律意識淡薄的他們不管什麼事情總想試一下。社會上的一些不法之徒,抓住他們的這一心理,趁機拉他們入夥,部分不諳世事的少年便稀裡糊塗的走上了犯罪道路。
2.家庭原因。犯罪的青少年家庭主要有表現以下幾種:一是殘缺型。調查顯示,青少年違法犯罪的有24%屬於家庭殘缺,他們大部分從兒時就沒有了家庭的溫暖和良好的家庭教育,一些最基本的權益受到侵害,甚至被人為的剝奪。不少長期在社會上流浪,在一定環境條件的影響和感染下,走向了違法犯罪的道路。二是溺愛型。隨著生活條件的提高和獨生子女的增多,有些父母對子女百依百順,嬌生慣養,對其缺點不但不予指正,卻當成優點鼓勵,導致孩子隨心所欲,從小養成了自傲、享樂、蠻橫的不良習慣。三是粗暴型。有的父母在管教子女時,不講道理,棒打辱罵,簡單粗暴,使子女產生逆反或報復心理,忍受到一定程度而爆發,不少因此成為罪犯。四是放縱型。有的父母對子女的思想、學習不管不問,任其發展,最後導致子女犯罪的惡果。
3.學校原因。 目前,個別學校和老師還單純追求高學分和升學率,放鬆思想品德和素質教育,素質教育並沒有全面推開,學生的思想教育僅僅流於形式。而且部分學校教師的素質也較差,鄙視後進學生的現象仍然存在, 體罰、訓斥差學生的現象時有發生,導致部分學生不能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產生了逆反和破罐子破摔的心理。還有一部分學生對填鴨式的教育方法產生厭煩情緒,不願去學校,卻到社會上去遊蕩,時間久了就會結交社會上的部分壞人,從而走上犯罪的道路。
4.社會原因。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發展,外國一些腐敗的生活方式,通過各種渠道滲透到我們的國家,不同程度的汙染青少年的心靈。社會對青少年的影響主要表現在:一是金錢萬能的誘惑。隨著人民群眾消費水平的提高,使部分青少年產生了追求享樂和高消費的念頭。部分青少年為了吃得好、穿得好、玩得好,鋌而走險,走上了犯罪道路。二是社會不良媒體的影響。部分不良網站、歌舞廳根本不顧及是否有利於青少年的健康成長,使一些不應向青少年開放、傳播的東西進入了他們的視野。三是不良群體的影響。青少年若接觸了社會上遊手好閒或有犯罪前科的不良群體,會在其誘惑或教唆下參與共同犯罪。
三、青少年犯罪的措施
預防青少年違法犯罪是一項龐大的系統工程,扼制青少年的違法犯罪,需要全社會參與,形成整體合力。
1.家庭措施。 家庭是青少年生長發育的「第一課堂」,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教師」。在孩子成長過程中,父母應當在日常生活中遵守法律、遵守社會公德,注重思想品德的修養,給青少年創造一個良好的成長環境條件,樹立良好的榜樣。對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出現的行為差錯,要從正面引導、啟發、教育、糾正。克服簡單、粗暴、放任等教育方法,用愛心來啟迪孩子的心靈,真正擔負起教育下一代的偉大使命,為社會培養出有用的人才。
2.學校措施。學校作為青少年健康成長的重要場所,不僅要始終堅持科教興國的戰略,更要大力推進素質教育,並從以下三方面切實加強青少年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法制教育、品德教育、紀律教育:一要加強教師隊伍的建設。教師是學校各項教育的具體實施者,要教育培養出一代德、智、體全面發展的青少年學生,必須建立起一支高素質的教師隊伍。二要加強學校秩序的管理。學校有個好的管理秩序,學生學習生活就有保障,教育任務就能順利完成,學生就沒有機會逃學、輟學,從而有效的預防和控制青少年犯罪。三要加強開展多種形式的法制教育活動。學校要把加強對青少年的遵紀守法,預防犯罪的教育與學生的道德品質和思想政治素質教育有機結合,增強學生的法制觀念和自律意識。
3.社會措施。預防青少年犯罪,不僅與家庭、學校有關,還與社會有關,因此全社會要通過開展各種形式的法制教育,採取有效措施,從根本上預防和減少青少年違法犯罪。一要積極開展對青少年的法律保護,切實保障他們的合法權益。近幾年來,《未成年人保護法》和《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頒布實施,為青少年的健康成長提供了良好的法制環境,各地要通過開展各種法制宣傳,使「兩法」真正落到實處。同時建立一批未成年援助聯絡中心,切實維護青少年的合法權益。二要積極發揮社會基層組織的管理功能。基層組織群治群防,是我國社會主義制度下多年來積累的一種獨特成功經驗和機制。因此,充分發揮基層組織的作用,開展社會綜合治理,防患於未然,超前疏導,對青少年的不良思想苗頭和劣跡行為積極調處幫教。
總之,在時代不斷發展的今天,青少年所接觸到的新事物更多,知識面更廣,思維與行動方式也更早趨於成人化,青少年應該自覺抵制負面因素帶來的不良影響,遠離不健康的社會風氣,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增強自己的法律觀念,提高自己的法律意識,以堅強的意志力和較強的自制力來指導自己的言行。同時讓社會、學校、家庭攜起手來,共同讓青少年遠離犯罪。
作者單位:山東省鄒城市人民法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