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一篇文章裡,小Q粗略講了一下古代廁所的演變過程,這一篇繼續聊一下重口味的話題,那古人上完廁所後用什麼擦屁屁呢?
先看看海外,據說古羅馬帝國時期,就有了公共廁所,廁所共用一塊海綿,用完之後,將海綿插在棍子上放入專門儲存高濃度鹽酸的池子裡消毒,倒也科學,只是,這麼多人共用一塊海綿,不會有交叉感染的風險麼?
最早記載上廁所工具的是在漢朝三國時期,工具叫做「廁籌」,俗名叫「攪屎棍」,這是一種二十多釐米條形木片或者竹片,古人如廁之後就用這個解決,具體使用方法大概跟木片刮牆差不多,讀者朋友們可以盡情想像,記得古天樂版的《尋秦記》也有類似情節,具體滋味,不敢想像。有相關學者考證,廁籌很有可能是東漢時期隨著佛教從印度傳入中國的,後來又傳到日本,近年來日本還有相關的出土文物。至於漢朝之前上廁所用什麼,沒有文獻記載,不能考證,估計也就是樹葉、秸稈、石頭之類的,大家可以盡情想像一下。
可能有人會說,漢朝時期已經有了造紙術,為什麼不用紙?小Q想告訴讀者朋友的是,紙張在那個時候完全是奢侈品,一般人都是捨不得用的,按照古人勤儉節約的傳統,怎麼可能用紙去如廁。
到了元朝之後,隨著造紙術進一步的普及和推廣,市面上紙張成本的進一步降低,用紙上廁所才開始普及起來,但想必那個時候的衛生紙估計沒現在這麼柔軟,據《元史》記載,「裕宗徽仁裕聖皇后」當太子妃的時候很是孝順,其婆婆上廁所之前,他都會用自己的臉來測試衛生紙的柔軟度,柔軟度夠了才給婆婆使用,你就能想像那個時候的衛生紙大概是個什麼情況了。
我們今天所用的衛生紙,出現至今也就一百多年的時間。其發明過程也是充滿了巧合性。據說在20世紀初,美國史古脫紙業公司,在購紙的運輸過程中,因保管不善,導致紙面出現潮溼並且產生褶皺無法使用,公司老闆腦洞一開,在捲紙上打了一排排的小洞,便於撕成小紙片,然後就賣給了火車站、飯店、車站等地方,作為廁所用紙,因為其柔軟且好用,瞬間贏得人們青睞,很快就風靡美國,然後走向世界。
這種紙隨後又傳到了中國,成為了當時的奢侈品,一般人可是用不起的。這裡還有個小故事。在1948年,國民黨山東主席王耀武,在戰爭失利後,逃到壽光縣的一個小村,在村裡解手時,用了當時的高檔奢侈衛生紙,這引起了當地老百姓的警惕,老百姓隨即向解放軍匯報了這一情況,解放軍然後順藤摸瓜,抓捕了這一國民黨的高級將領,不得不說,一個國民黨的大人物,最終栽在這一小小的衛生紙上,不得不令人感嘆世事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