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有三急,古人是怎麼上廁所的?中國古代廁所發展簡述

2020-12-20 鬼谷白駒

人活一輩子,總是離不開吃喝拉撒這幾件事。作者在方便的時候突然想到一個問題,中國的老祖宗在方便的時候到底方不方便呢?

上廁所還有生命危險?

看到這個小標題是不是嚇了一跳,古人上個廁所竟然還要冒著生命危險?其實還真是有一定的風險。咱們先說一下廁所的起源,《周禮》中就有關於廁所的記載,早在三千多年前咱們的老祖宗就開始在道路兩旁建有廁所了,當然很大一種可能就是找個隱蔽的地方挖一個大坑。在春秋時期,貴族老爺們可能是不好意思和大家一塊上廁所,所以就開始使用獨立的廁所,這種獨立的廁所實質上還是在地上挖一個大坑。你想想長時間的使用,坑裡的東西越堆越滿,要是哪天下雨泥土溼滑,或者是便秘導致時間太長腰腿酸軟,這要是一不小心跌進坑裡面,這小命估計這就不保了。那不是在春秋時期就有一個倒黴蛋皇帝掉進茅坑給淹死了,只能說這晉景公實在是命不好啊。

為了避免這種情況的再次發生,或者是實在丟不起這人,老祖宗們開始做出了坐便器這種東西,儘可能地避免碰見個腿腳不好或者體質差的再發生掉進茅坑的悲劇。

這個豬肉不能吃?

看到這個標題或許又有朋友納悶了,今天講著廁所怎麼還跟豬扯上關係了呢?在古代廁所叫做「圂」,從字形上看你是否能發現這個字的另一個意思?沒錯,圂也是豬圈的意思!

在陝西潼關出土的東漢綠釉帶廁陶豬圈也許能讓你明白為什麼有的豬肉不能吃!古時候老祖宗們為了資源能夠充分地利用,可真是開動了腦筋。當你在上廁所的時候,不經意低頭一看,下面突然發現下面出現一張大嘴,那畫面太美簡直是無法想像。我想原因大概是古時候肥料缺少,人的排洩物和豬的排洩物一塊給漚肥,幹活的時候省事了。

用什麼來擦屁股?

咱們現在超市裡潔白柔軟的衛生紙是想都不要想了,現在的衛生紙在上世紀九十年代才開始在中國普及開來,在上世紀的農村,還有很大一部分是用不上或者是沒辦法經常用衛生紙的。那在古代到底是用什麼呢?雖然早在漢朝中國就發明了紙啊,但是以當時紙的價值來說,估計這也沒人會把紙拿來上廁所,直到宋元以後,廁紙才成為貴族階級的日用品。

再早之前的古人會用一種叫做「廁籌」的東西,這種東西十分的環保,就是竹片或者木片,還是循環使用的。講究的大戶人家會讓下人把廁籌進行清洗後再度使用,不講究的……在考古發現中就有很大一部分竹簡是從廁所裡發掘出來了,充滿了歷史的味道。《尋秦記》裡項少龍穿越到秦朝,擦屁股的時候還不是用了瓦片還是土塊來著。

廁所比五星級酒店還高檔?

在唐朝時期,貴族階級的廁所已經徹底脫離了群眾。當時的達官貴人,皇宮相府的廁所都堪稱奢華。首先有專門的人來清潔廁所,再高檔一點的就使用一次一清的缸桶。對於廁所異味的這個問題,古人會在缸桶裡方草木灰,木屑等來吸收掉臭味,然後點上香爐來緩和異味。也有往鼻孔裡塞東西,比如說香棗之類的,讓自己聞不見臭味。既然是高檔廁所,肯定要坐著舒服,廁床上鋪上軟墊子,貴人們坐在上面,解放了自己的雙腿。更誇張的是旁邊還有幾個端著洗手盆,拿著衣物,準備等你如廁完事後更衣,這種事一般人還真是無福消受,被人盯著估計半天都拉不出來。

馬子這個稱呼怎麼和廁所有關係?

熟悉香港電影的朋友一定知道「馬子」這個詞。馬子在唐朝以前叫做虎子。唐朝之後,因為李淵的爺爺叫做李虎,為了避諱才改成了馬子。最初是一種仰張大嘴的虎狀陶瓷壺,是用來裝男性的小便的東西,沒錯,它就是尿壺!至於古惑仔為什麼叫自己的女朋友「馬子」,咱也不知道是怎麼回事。

既然提到了尿壺,那也就順帶的說一下馬桶。馬桶應該是在唐朝以後出現的,最早的時候可能是方形的,後來發展成圓形的的模樣,馬桶幾乎家家都有,很多城裡百姓家裡空間小,沒有坑廁,只能用馬桶。

我們是大自然的搬運工?

前文有提到過,當家裡的廁所滿了的時候會有挑糞工來進行清理。早在唐朝時就出現了職業挑糞人,你可別看不起這份職業,挑糞工的利潤是很高的,以至於幫會大佬都要來分一份羹。他們把請走的分店轉手賣到農村去,用來當作肥料用。或者可以等上火的時候做「人中黃」去去火。

參考資料:《唐朝定居指南》 森林鹿 ;《中國古代廁所簡史》侯印國

相關焦點

  • 「人有三急」,古人如何上廁所?古代廁所又是什麼樣子的?
    古人云:「人有三急」,所以如(jiu)廁(shi)之(ce)地(suo)從古至今都是不可或缺的,雖說廁所在國人眼裡是個不願多提的汙穢之地,但是通過廁所的發展歷程,可以窺見其折射出的歷史文化,對研究中國古代歷史文化有極其重要的意義。據考古發現,廁所其實遠在新石器時代就已經存在了。
  • 人有三急,古代打仗時,幾十萬軍隊的排洩物是怎麼處理的?
    作為人類四大文明古國之一,中國古人創造的輝煌燦爛的文明,也使得古代中國有足夠的能力承載眾多的人口,早在春秋戰國時期,中國的總人口就已經超過千萬級別,也正是拜人口眾多的所賜,早在數千年前,中國的戰爭就已經達到了數十萬的規模。
  • 古人為何把如廁叫「出恭」?聊聊歷代「廁所文化」的發展與演變
    現實生活中,總能聽到「人有三急」這句俗語。所謂「三急」 其實指的就是,尿急、便急和屁急。雖然聽上去有一些不夠文雅,但卻能夠真實地反映出生理需求。當然隨著人們的需求不斷轉變,「人有三急」也逐漸演化為,排洩與飲食等問題的代名詞。
  • 古人沒有衛生紙怎麼上廁所,用什麼代替?
    古人沒有衛生紙怎麼上廁所,用什麼代替?紙巾可以說是最偉大的發明之一了,如今的人們生活上已經離不開它了,紙巾的用處多得很,在現代,人們上完廁所除了想到用紙巾,好像已經想不出第二種東西可以替代它了。而在秦漢之前,人們是沒有發明造紙術的,那麼古人上完廁所之後到底是用什麼東西代替紙巾的呢?大家應該知道,在古代的時候,條件可沒有現在這麼好,人們上廁所的地方環境比較惡劣,一般都是在很簡陋的一間小茅房裡,而上廁所的地方直接通到了後邊的菜園子裡,這也是順便給後邊菜園施肥了。環境簡陋不是關鍵,關鍵的是人們上廁所用來擦拭的東西非常奇怪。
  • 古代沒有衛生紙,人在上完廁所後,用什麼擦屁股?
    俗話說人有三急,作為一個正常人,拉臭臭是必不可少的。而拉完之後,屁股自然是要擦的。人生最痛苦的事情之一,莫過於上廁所沒帶手紙。那麼問題來了,在古代並沒有衛生紙,古人該用什麼擦屁股?這個其實得分時代。比如在秦漢甚至於更早的先秦時期,擦屁股沒什麼講究,基本上是有啥用啥。
  • 古代衛生紙還未被發明出來時,人們是用什麼東西上廁所的?
    俗話說「人有三急」,不僅是在我國古代時期還是現代,上廁所就是人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再加上人的身體是一個無限循環代謝的過程,吃進去的東西必然要通過另一種方式排洩出來,那就是古人常說的「如廁」了。雖說古代的硬體設備沒有我們現代那麼齊全,就連茅廁也是最為簡陋的「石磚式蹲坑」,但起碼還是能滿足老百姓日常所需的。但是上廁所除了需要茅廁之外,還需要一樣東西,那就是衛生紙。對於我們現代人來說,「衛生紙」就是一樣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東西,但對於古代人;來說卻並不是如此。
  • 古代房間沒廁所,古人晚上用的馬桶和尿壺你見過嗎
    俗話說得好,人有三急,都是不能忍者的事。可我們也知道,在古代茅房可是很少的,因為會有味道,所以和人們起居之地離得很遠,一般都會在院子的角落裡。這意味著每次上廁所都要繞遠路。所以如果半夜醒來想上廁所,不是很麻煩嗎?
  • 古代動輒百萬大軍,除了吃飯還要如廁,他們是怎麼解決廁所問題?
    這是一個味道的問題,而且很重……人有三急,尿急,便急還有屁急。這三項中有兩項與上廁所有關。古代動則百萬大軍,如廁問題僅排在糧草問題之後,因為沒人願意提及這個話題,因此討論也就變得更少了。這本書開始強調衛生健康問題,需要保證距離水源以及糧食有一定的距離,但是距離營房又不能過遠,防止糞便波及到糧食和水源,從而避免傳染病和瘟疫的產生和發展。在明朝戚繼光的《練兵實紀》中,還制定了更加嚴格的廁所管理條例。
  • 現代上廁所用衛生紙,那古代上廁所用什麼?
    在上一篇文章裡,小Q粗略講了一下古代廁所的演變過程,這一篇繼續聊一下重口味的話題,那古人上完廁所後用什麼擦屁屁呢?先看看海外,據說古羅馬帝國時期,就有了公共廁所,廁所共用一塊海綿,用完之後,將海綿插在棍子上放入專門儲存高濃度鹽酸的池子裡消毒,倒也科學,只是,這麼多人共用一塊海綿,不會有交叉感染的風險麼?
  • 經濟艙乘客被拒用頭等艙廁所,網友:人有三急,活人不能被尿憋死
    導語:當地時間25日,在一架原計劃從洛杉磯飛往紐約的飛機上,一男子在經濟艙廁所門外排隊,提出想到頭等艙上廁所卻被拒絕。男子隨後大鬧機艙導致航班緊急降落。此事引起熱議,有人認為,不讓乘客上空的廁所很不合理。
  • 為何人們常說「上廁所和下廚房」,怎麼不說「下廁所和上廚房」?
    北方屬水,東方屬木,取用了「水生木」的說法,因為古代人通常用廁所裡的「肥水」去澆灌蔬菜莊稼,正好照應了水生萬物。 所以,在古人的觀念裡,廁所是屬水的,而人只能在水的上面行走,一旦落入水下,就會有性命之虞,所以古代人往往會把去廁所說成「上廁所」。
  • 廁所用上,廚房叫下,一上一下弄懂方知古人智慧
    ▲古代的豪華廁所古人對上廁所不是很講究,所以根本沒有人會在上廁所這件事情上多做用心。但是和上廁所相對的廚房,作為烹調食物的地方,就是另一番景象了。自古以來中國就講究民以食為天,因此廚房和廁所作為兩個對立,二者在發展中都是有著古人的智慧的。
  • 在古代,上廁所都是那麼文雅,雅稱叫出恭
    「出恭」,在古代是對上廁所方便的雅稱。其實,起初的「出恭」並沒有方便之意,這個詞出自科舉。人有三急,參加科舉考試的考生也不例外,要知道,當時的科舉一呆就是幾天,所以期間上廁所是難免的。所以,從元朝開始,為了方便考生在考試期間出去上廁所方便,就設立了兩種牌子,一個叫做「出恭」,一個叫做「入敬」。字面意思很好理解,就是考場之地神聖,出入的時候一定要恭恭敬敬的。
  • 日本人上廁所不用衛生紙!那用什麼?奇葩的回答讓人完全無法接受
    廁所自古至今是人們日常必去的地方,俗話說「人有三急」也是由此引申而來,作為當今人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地方,當然除了印度人「三急」所至寧願隨地大小便也不願意使用廁所外,全世界幾乎所有國家的民眾都離不開廁所。
  • 在沒有紙的年代裡,古人用什麼來上廁所?廁所紙原來也大有來頭!
    今人上完廁所擦屁股,無一例外都用紙巾。可古代很長一段時間是沒有紙的,造紙術的發明與推廣,還要追溯到東漢時期。史料記載:「倫乃造意(發明、創造)用樹皮、麻頭及敝布,魚網以為紙。先搗製成漿,取膜而去水,後晾乾,而製成紙。」
  • 在沒有手紙的古代,古人上完廁所後是用什麼擦屁股的?
    我們都知道,古代的時候沒有手紙,那古人們上完廁所後,是用什麼擦屁股的呢?當然,有人會說是「廁籌」。那麼何為『廁籌』呢?其實說白了,就是指大便後用來拭穢的木條或竹條。比如在電視劇《尋秦記》中就有這樣一幕:項少龍從現代穿越到了戰國時代,夜宿趙國民居中,在內急之下,便向老翁要衛生紙。
  • 古代的故宮為什麼一個廁所都沒有,上萬人是如何解決方便問題的?
    故宮佔地面積極大,房間大大小小的擁有上萬間,居住的人最高峰時期也超過了萬人。 然而,令人驚奇的是,如此大的故宮裡面竟然沒有一一個廁所,不禁讓人納悶:古代住在裡面的人是怎麼解決「三急」的? 首先來看故宮為什麼不建廁。
  • 世界廁所日,聊聊我國古代那些與廁所有關的文化和趣事
    有人統計過,一個成年人平均每天要上廁所6—8次,算下來一年就有2500次。按照平均每次兩分鐘計算,人的一生中,大約有整整3年的時間是在廁所中度過的(女性則更長)。那麼與我們一路相伴的廁所,在我國古代又是什麼樣子呢?今天讓我們透過出土文物了解我國古代那些與廁所有關的文化和趣事。
  • 在沒有廁所的古代,古人都是用什麼擦屁股的?
    還好我們生活在現代,沒有帶紙的話,也可以用手機發消息讓別人來送紙,很少會有人遇到上完廁所後沒有東西擦屁屁的尷尬。那麼在紙還沒有被發明出來之前,我們的古人上廁所是用什麼來擦屁屁的呢?難道是提上褲子就走人,等它自然風乾嗎?古人會不會擦屁股?用什麼擦?
  • 印度廁所不分男女,女性如何上廁所,網友:幸虧我在中國
    哈嘍,大家好,我是你們的好朋友布丁,印度一直以來是一個很神奇的國家,他們總會做出一些讓人難以理解的事情,除此之外,他們還擁有謎一般的自信,關於印度這個國家的報導相比大家也看到過很多,比如印度的牛糞公交車,還有就是印度人們對於牛的敬仰,而今天我要和大家說的是印度的廁所,常言道,人有三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