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有三急,古代打仗時,幾十萬軍隊的排洩物是怎麼處理的?

2020-12-13 鳶飛九天

作為人類四大文明古國之一,中國古人創造的輝煌燦爛的文明,也使得古代中國有足夠的能力承載眾多的人口,早在春秋戰國時期,中國的總人口就已經超過千萬級別,也正是拜人口眾多的所賜,早在數千年前,中國的戰爭就已經達到了數十萬的規模。波瀾壯闊的東周時期,諸侯徵戰,動輒徵發數10萬人,場面之宏大,與在千年之後戰爭依然與村民械鬥無異的日本、歐洲等國不可同日而語。

不過,集結幾十萬大軍之後,就不禁讓人想到一個問題,古人這支幾十萬的大軍,究竟是如何上廁所的?這個問題乍一聽有幾分好笑,其實,這是一個關乎整支軍隊生死命運的嚴肅問題。俗話說得好:「人有三急」,如果連上廁所這個基礎問題都解決不了,不但大軍的秩序會毀於一旦,甚至有可能引發瘟疫等災難。那麼,古人打仗時,幾十萬軍隊的大便究竟怎麼處理的?

古代行軍

也有人說,古人地廣人稀,打仗又大多在一些荒郊野嶺的地方,隨地解手不就解決了大便問題嗎?其實,對於軍隊排洩物的處理,並沒有大家想像中那麼簡單,如果處理不好大便問題,還有可能會威脅到這幾十萬大軍的性命。

第一,沒有合理處置的排洩物,會導致軍隊衛生習慣欠佳,甚至會讓官兵們感染疾病。大量的排洩物如果沒有得到及時處理,士兵們隨地大小便,就會導致蠅蟲滋生,從而導致各種消化道疾病,一旦形成這種惡性循環,就會發展成為一場在軍隊之間快速傳播的瘟疫,古今中外因瘟疫而吃了敗仗的隊伍不在少數。

影視劇中的軍營

為了杜絕這一問題,即便野戰條件艱苦,即便是隨時安營扎地的古代戰場上,臨時廁所也是必不可少的存在。古代正規的軍隊在安定下來以後,就會尋找一個合適的位置挖建簡易廁所,這個廁所要避開水源、糧倉,以此避免排洩物中的細菌造成疾病的傳播。

當然,這個廁所也不能離營地太遠,因為,以強制徵發甚至拉壯丁而來的士兵,很可能會趁著廁所的時候逃離軍隊;而且,如果距離營地太遠,又容易被敵方偵探發現,給軍隊招來不必要的安全隱患,所以,軍隊臨時廁所的修建其實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

騎兵隊劇照

第二:有經驗的敵軍,會根據對方排洩物的數量、顏色,推測出敵軍規模的大小,士兵們身體狀況、衛生條件,飲用的糧食水源質量如何。這些軍事機密一旦落入敵軍之手,很有可能會對接下來的作戰計劃造成嚴重影響,所以古代行軍打仗,極少出現隨地大小便的情況。

如果是機動性較強的騎兵,由於不會在某一個地方停留很久,基本都是二三天就更改營地,所以這種時候就可以在特定地方,快速挖坑掩埋排洩物,然後拔營出發。比如《史記·李將軍列傳》中記載:「就善水草屯,舍止,人人自便」,不過也只有機動性較強的騎兵,才具備這種隨地解決排洩物的條件。

戚繼光著作

第三:一支訓練有素的隊伍,安營紮寨以後必然會搭建臨時廁所,拔營之後,也會對廁所進行掩埋,以免軍隊感染瘟疫,更避免了軍情洩露。比如在唐朝初年《衛公兵法》一書中記載,就提到了士兵每次安營紮寨共掘廁所之事;戚繼光的代表作《練兵實紀》一書中,對於軍營廁所的規模、使用時間都作了詳細規定。從這一些古代文獻中可以看出,幾十萬人行軍的過程中上廁所,是軍隊的頭等大事,因為只有處理好基本的生理衛生問題,士兵們才有心情、有條件繼續戰鬥。

相關焦點

  • 戰場神操作:古代軍隊成千上萬人,打仗時怎麼解決如廁問題?
    常言道,人有三急。 遇到內急問題,自己一個人怎麼都好解決,但如果是數萬人組成的編制化軍隊,那麼內急問題就會升級為: 集體衛生問題。
  • 古代動輒百萬大軍,除了吃飯還要如廁,他們是怎麼解決廁所問題?
    這是一個味道的問題,而且很重……人有三急,尿急,便急還有屁急。這三項中有兩項與上廁所有關。古代動則百萬大軍,如廁問題僅排在糧草問題之後,因為沒人願意提及這個話題,因此討論也就變得更少了。對於人來說,吃喝拉撒睡是人的天性,不可避免也無從改變。一個兩個的話這個問題並不會凸顯,在冷兵器為主的時代,正面的對剛基本是誰人多誰說了算,別提以少勝多,那畢竟是個位數的情況。那動輒幾十萬上百萬的大軍而言,這個問題就顯得尤其讓人頭疼。
  • 戰場上沒有公廁,打仗時突然拉肚子,將士們該如何解決的呢?
    俗話說人有三急,打仗的士兵們也不例外。在從古到今無論大小的戰場上,士兵解手和糞便的處理問題一直都很受到重視。想想當年的二戰,一場戰爭都要持續一天以上,長一點的可能要持續幾天幾個月,那麼在這幾天裡,人總要上廁所的吧,那打仗時突然拉肚子,士兵們又是如何解決的呢?
  • 火車上有「化糞池」嗎?乘客的排洩物要怎麼處理?今天算是知道了
    相信大家都有在火車上上廁所的經歷,畢竟人有三急,坐長途火車的時候,這種事還是忍不了的!大家在火車上上廁所時,不知道有沒有想過一個問題,就是我們上完廁所,那些排洩物排去哪裡了?火車上有「化糞池」嗎?乘客的排洩物要怎麼處理?今天算是知道了!
  • 古代打仗時,士兵想家了怎麼辦?最後一種讓人羞恥
    在古代,是沒有現在這麼發達的通訊技術的,現在的士兵們打仗還能通過各種科技手段向家中報平安,聊天等,但是在古代是沒有這個條件的。可別小看了士兵對家人的思念,古人出來當兵打仗為了什麼?一就是保家衛國,保護自己的家人,保護自己的國家;二就是立下戰功,升官發財或者是賺些錢讓自己和家人的生活變得更好。
  • 為何古代中國打仗十幾萬人都算小仗,而歐洲幾萬人的戰爭都能算上大...
    經常看古代影視劇的朋友們可能會熟悉,一般在影視劇裡面一打仗,基本上單方將領都會率領十幾萬大軍出徵,如果算上叛軍什麼的,雙方交戰人數基本都會維持在二十萬左右。漢武帝派衛青遠徵匈奴發兵十六萬,直擊漠北匈奴主力,交戰雙方總兵力二十四萬;始皇帝嬴政率幾十萬大軍蕩平六國實現中國統一;東漢末年,曹操率八十萬大軍直擊東吳,最後死傷慘重等等,這無數的史詩級大仗每天都活躍在電視屏幕上,給我們的感覺是:「哇,中國古代戰爭真是宏偉」。
  • 火車上的排洩物都是怎麼處理的?說出來你可能都不信!
    火車上的排洩物都是怎麼處理的?說出來你可能都不信!現在我國的鐵路四通八達,大家出行時的首選一般都是火車,因為不僅便宜而且十分方便。相信大家也都有過坐火車的經歷,不管長途短途,人都有三急,在火車上也免不了要去個廁所,火車上的廁所空間不大,一個車廂裡有那麼多人,大家共用一個廁所,就有很多人好奇了,那麼大家的排洩物都怎麼處理呢?
  • 為什麼說古代打仗耗費糧草,難道不打仗就不吃飯嗎?
    由此可見戰爭對糧草的需求量有多大,而且這還只是計算士兵的消耗量,實際上運輸糧草的後勤部隊本身也會消耗大量的物資。輜重隊自身消耗由於交通和科技的限制,導致古代行軍打仗需要強大的後勤隊伍來提供糧草、衣物和軍械等各種物資,所以出徵的隊伍中非戰鬥人員的比例是很高的,一般可以達到五分之三。史書上常常提及的十萬大軍,真正有戰鬥能力也就四萬左右。
  • 奇怪的知識增加了,古代軍隊動輒數萬人,該如何解決「大號」問題
    導言:奇怪的知識增加了,古代軍隊動輒數萬人,該如何解決「大號」問題?首先,這是一篇有味道的文章。最近《大秦賦》再次重現了古代戰場的經典攻守場面,開篇便以著名的「邯鄲之戰」拉開了帷幕,王齕率領數萬大軍,對趙國的都城邯鄲發起進攻。
  • 古代遊牧民族的軍隊,打仗前會模仿狼的叫聲,戰後才發現真高明
    正在嚎叫的狼古代的遊牧民族軍隊,有著特殊的戰術體系,而他們擅長使用的戰術,很多都是在打獵和觀察狼群時悟到的,可以說狼群時遊牧民族的老師。在歷史上,曾出現過許多驍勇善戰的遊牧民族軍隊,從古代的匈人到後來的突厥人和蒙古人,遊牧民族經歷了幾千年的演變,但是他們擅長使用的戰術,雖然也曾有過改良和融合,但是主體上仍然沒有太大的改變。
  • 古代打仗有多耗費糧食?運送糧食的隊伍到達後,僅剩一成糧食
    糧食對人類有多重要,想必大家心裡都有一個標準答案。中國現代社會就是因為有了袁隆平先生的雜交水稻技術,才保證了我們不再挨餓,而在生產力低下的古代社會,糧食問題一直是歷代皇帝最在意的大事,因為這關係到社會的穩定和發展。
  • 古時候打仗時為什麼士兵願意犧牲替將軍去擋刀箭
    古時候兩軍開戰時,將軍是一隻軍隊的大腦,他要指揮著所有士兵的行動,應該用什麼戰陣去對敵,在古代動輒幾十萬人的戰爭中,散兵遊勇是絕對不可能打贏行動統一軍隊的,所以古代打仗講究令行禁止,而將軍是一隻軍隊的靈魂,他的重要性毋庸置疑,所以在很多影視作品或者歷史故事中,我們經常聽到擒賊先擒王這個說法
  • 古代戰場上軍隊的戰鬥是怎麼樣的?看完有新認識
    本期我們來聊一下關於古代軍隊是如何打仗的這個問題,年代久遠很多事情我們也並不知道,只能從文獻等文學作品中去研究。各式各樣,千奇百怪的。但是真正是軍隊之間的抗衡戰爭我們就了解的比較少了。我們從看電視上可以知道,兩方軍隊開始打仗的時候,雙方就各派出一名大將,陣前走馬,大戰三百合,先等到兩位大將分出了勝負後,勝利一方的士兵掩殺上來,另一方則落荒而逃。似乎電視上都是這麼演的,那麼真實的歷史戰場上是不是這樣操作的呢?今天我們從一些小的知識點上跟小夥伴們聊一聊關於這個古代打仗的事情是不是跟我們在電視上看到的一樣。
  • 人有三急」是哪三急?「六親不認」是哪六親?
    如果你喜歡,請點擊左上角「好句分享」加關注👆人有三急、六親不認,這些日常生活中我們常聽到的成語,再熟悉不過了。
  • 「人有三急」是哪三急?「六親不認」是哪六親?
    但它們具體指的是什麼,有什麼樣的含義,恐怕我們還真不一定知道!今天就跟著詩詞君一起科普一下吧!01人有三急這一詞中的「三急」指的是:心急,手急,性急。現在「人有三急」也多用來指排洩、飲食等問題,即尿急,便急,屁急。
  • 人有三急,古人是怎麼上廁所的?中國古代廁所發展簡述
    看到這個標題或許又有朋友納悶了,今天講著廁所怎麼還跟豬扯上關係了呢?在古代廁所叫做「圂」,從字形上看你是否能發現這個字的另一個意思?沒錯,圂也是豬圈的意思!在陝西潼關出土的東漢綠釉帶廁陶豬圈也許能讓你明白為什麼有的豬肉不能吃!古時候老祖宗們為了資源能夠充分地利用,可真是開動了腦筋。
  • 人有三急是哪三急,五穀不分是哪五穀
    現在「人有三急」也多用來指排洩、飲食等問題,即尿急,便急 ,屁急,雖看著似乎不登大雅之堂,但卻與人的個性、心理、倫理等或多或少有些關聯,所以這種引用倒也形象貼切,無可厚非。舊時婚姻,由父母包辦,還必須有媒人介紹,表示鄭重其事。三媒具體是指:男方聘請的媒人、女方聘請的媒人還有就是給雙方牽線搭橋的中間媒人。
  • 古代打仗士兵願意犧牲自己去幫將軍擋刀擋箭。這是為什麼呢?
    在古代冷兵器時期,為了爭奪地盤或者資源之類的,戰爭時常發生,通常都是將軍帶領士兵一起打仗,今天小樹跟大家聊一聊士兵為什麼會代將軍去擋刀和擋箭呢。在古代戰爭,將軍是整支是軍隊的大腦,開戰時,他通過下達指令,告訴士兵怎麼去行動,怎麼去進攻,敵人入侵、進攻時,該怎麼去進行防禦,這些對一場戰爭的走向至關重要。
  • 古代行軍打仗,為什麼做飯時得往鍋裡放塊布?沒它士兵疲軟
    兵馬未動糧草先行,皇帝不差餓兵,這兩句俗語說出了,古代行軍打仗後勤保障的重要性,但古代社會因為地廣人稀而且生產力極度低下,使得貨物的運輸成本極高,所以有「百裡不販樵(柴火),千裡不販糴(買入糧食)。」當然軍隊出徵運送戰爭物資是不需要考慮賺錢的,只要考慮需不需要的問題。
  • 古代時故宮一個廁所都沒有,上萬人方便是如何解決的?
    故宮從明成祖朱棣到愛新覺羅.薄儀共住過二十四位皇帝,到現在為止有六百多年的歷史。 同時故宮的存在也讓現在人有機會了解更真實的歷史,故宮現在是國家5A級旅遊景點。 但就是有8707間房子的故宮,曾經繁榮的時候有差不多上萬人在裡面工作辦公的地方,據說在古時候卻沒有廁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