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打仗有多耗費糧食?運送糧食的隊伍到達後,僅剩一成糧食

2020-12-23 那樣的歷史挺有趣

糧食對人類有多重要,想必大家心裡都有一個標準答案。中國現代社會就是因為有了袁隆平先生的雜交水稻技術,才保證了我們不再挨餓,而在生產力低下的古代社會,糧食問題一直是歷代皇帝最在意的大事,因為這關係到社會的穩定和發展。

就比如古時候打仗,各方勢力都會在意自己軍隊的糧食補給問題,而如果能夠將敵軍的糧草截斷銷毀,基本就能取得一場戰爭的勝利,比如曹操當年就是燒毀了袁紹大軍的輜重,才以少勝多贏得勝利。同樣是在東漢時期,就已經發明了"平準倉"機構,專門負責控制民間的糧食價格,以確保各個時期不會因為糧價問題導致社會動蕩。

雖然說古時不是每個朝代都繁榮昌盛,但是毋庸置疑的是,每個朝代的皇帝包括大臣都會大力關注糧食問題,並在此問題上傾注了大量心血。按理來說,這麼舉國重視的大問題,為何一打仗,就還是會有糧食供給嚴重不足的問題呢?

其實這個問題的答案很簡單,主要是兩個方面的原因。

第1, 我們要知道的是,中國古代非常強盛,戰爭規模遠不是同時期的其他任何一個地方可以相比的。與一次戰爭幾萬人相比,中國則是動輒幾十萬大軍浩浩蕩蕩出徵。就比如秦始皇當年抗擊匈奴的時候,大將蒙恬直接率領了三十五萬士兵出發,將匈奴一戰打了出去。

戰爭勝利之後,蒙恬部隊並沒有就回朝領賞,而是選在駐紮於此,在邊境開始做起防衛工作。

但是在那個生產力低下的時期,猛然多出35萬個要吃飯的人,可不是一件小事,幾乎任何地區都無法短時間內承受下來。而且當時蒙恬部隊所在區域還是邊境的一個郡,根本沒法養得起這支大軍。

當地無法養得起,那只能由朝廷出手,將這些軍隊需要的糧食從中原運送給他們。但是,那時候的交通極其不便利,想要跨越千裡的距離,還要運送如此之多的糧食,難度可不比打勝仗要低。

當然,難度並不在於找尋人手,秦始皇最不缺的就是勞動力,主要難度就在於運糧途中會耗費大量糧食。

這損耗可不是小數目。首先,想要確保運送的糧食足夠35萬軍人的消耗,一次運送過去的數量就要非常龐大,而運送糧食的隊伍,也要足夠龐大。根據歷史記載,在一次運送途中消耗的糧食,直接達到九成九,也就是說一百斤糧食,到了目的地後,就只能剩下一斤糧食了。

從這裡,就足以看出雖然說打仗消耗糧食,但是真正消耗糧食的不是軍隊,而是運送人員。

第二點原因,則在於經濟問題。雖然說古時候的商人地位很低,但是由於商人這一特殊職業所能帶來的巨大利潤,仍然有相當一部分人願意從商。當國家要發動戰爭的時候,那些平常沒事的糧商就嗅到利益了,在打仗前夕就開始向當地百姓大肆高價收購糧食。

這些糧商就是做這個工作的,老百姓又怎麼能想到這些,為了賺錢,他們便將糧食都賣給糧商,甚至不惜賣出口糧,因為他們以為之後就沒有高價賣糧的機會了。

但是當朝廷打仗的時候,就要開始徵收糧食,糧食價格就會不斷上漲,而糧食都在糧商手裡,這些老百姓想要吃飯的時候,才發現自己連糧食都買不起了。而且儘管皇帝想要確保老百姓吃得上飯,但是在戰爭耗費的大量錢財面前,也不得不繼續增加賦稅,老百姓的日子只會更加難過。

因此,這兩點原因,就造成了古時候一旦發生戰爭,就會消耗大量糧食,很容易出現老百姓吃不上飯的局面。當然,說到底,也是生產力低下的原因。

相關焦點

  • 為什麼說古代打仗耗費糧草,難道不打仗就不吃飯嗎?
    由此可見戰爭對糧草的需求量有多大,而且這還只是計算士兵的消耗量,實際上運輸糧草的後勤部隊本身也會消耗大量的物資。輜重隊自身消耗由於交通和科技的限制,導致古代行軍打仗需要強大的後勤隊伍來提供糧草、衣物和軍械等各種物資,所以出徵的隊伍中非戰鬥人員的比例是很高的,一般可以達到五分之三。史書上常常提及的十萬大軍,真正有戰鬥能力也就四萬左右。
  • 古代打仗真的靠人多嗎?專家:瞎扯,十萬大軍抵不過一鬥糧食
    中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農業大國,但這個國度有一多半的記憶是伴隨著飢餓度過的,還有一多半的記憶伴隨著戰爭度過。說起來比較諷刺,中國農耕文明的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8000年以前,但是大部分的時期其實中國人都沒有吃過飽飯,所有中國人都能吃飽飯的歲月也就是在這幾十年,所以我們真的要感謝袁隆平。
  • 尋找關於糧食的記憶
    雖然現在谷礱已基本被機器所取代,但在少數地區仍有它的遺存。 重視倉儲 人們耕種出超過滿足日常溫飽數量的糧食後,古代糧食倉儲系統得到了發展。中國古代糧倉分為用來較長時間存儲糧食的倉窖和其他臨時儲藏糧食的設施,每種類型又有不同的形式,地上或底下,平房倉或樓房倉,方的或圓的等等。
  • 今年糧食收購價格上漲 豐收後的糧食怎麼賣
    不僅全年糧食產量再創新高,秋糧的收購價格也比去年漲了。今年糧食市場交易情況如何,豐收後的糧食怎麼賣,種糧食的農民收穫又如何?糧食收購價格穩中有漲稻穀、小麥、玉米三大主糧價格的收購價格均有上漲。糧食價格上漲的同時引發各界對產量的關注。今年,我國秋糧再獲豐收,全年糧食產量將創歷史新高。農業農村部總經濟師、發展規劃司司長魏百剛此前公開表示,夏糧早稻產量已達到3402億斤,比上年增加44.8億斤,特別是早稻面積扭轉了連續七年下滑勢頭。秋糧豐收已成定局。預計全年糧食產量再創歷史新高,將連續六年保持在1.3萬億斤以上。對農民來說,豐收後的成果有個好的銷路至關重要。
  • 「年」在古代其實是糧食豐收的意思,為什麼會演變成「年獸」呢?
    但在古代,「年」並不受老百姓的歡迎。為什麼?其實,在古人眼中,「年」是一種惡獸,這種惡獸在很多傳記中都出現過。比如,據說在古代,有一種怪獸叫「年」,它只有一隻角,像獅子一樣,牙齒和爪子都很鋒利,經常在一年的最後一個晚上出來,「每個男人都會吃它,有一次,」年「闖進村子吃人,突然,一個院子裡傳來噼裡啪啦的鞭炮聲。年害怕地逃走了。
  • 開學第一課,從珍惜糧食開始
    距離全面完成脫貧攻堅任務僅剩120天勤儉節約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如今生活雖然富裕了,但是這個傳統不能丟。開學第一課要從珍惜糧食開始,在校園提倡節約,反對浪費,具有「立德樹人」的重要意義。節約糧食意識要從「小」培養。「一粒米,千滴汗,粒粒糧食汗珠換。」節儉習慣的養成,應該從小抓起,從小事抓起。
  • 潼關縣力保糧食安全
    潼關縣想方設法保障糧食能源安全,紮實做好糧油市場保供穩價工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築牢安全線。把保障糧食安全放在突出位置,毫不放鬆抓好糧食生產,全縣糧食種植面積穩定在20.1萬畝、總產穩定在5.3萬噸左右。加強糧食生產功能區建設,完善農田水利設施,大力推進節水灌溉,新建5.5萬畝高標準農田。嚴格落實耕地地力保護補貼政策,建立動態調整機制,擴大夏播面積,做到應播盡播。抓好秋糧田間管理,嚴防嚴控重大病蟲害,千方百計提高糧食單產。
  • 浪費糧食會有什麼報應?浪費糧食的危害
    現在人大多數對房子非常珍惜,對車子很珍惜,但對糧食不珍惜,浪費糧食和水,這些浪費的果報比我們想得要嚴重。一個人是怎麼享受完福報的?其中最重要的兩個標準,就是糧食和水。如果命裡的糧食吃完了,人就會死;人活著,最基本也最必須的,就是糧食。沒有房子住,不會死;就像乞丐沒房子住,但不會死,因為乞丐有命裡帶糧食,而富翁有房子,但如果命裡的糧食吃完了,富翁就要死或者餓死。
  • 時事地理 | 糧食危機,到底有多可怕?(一)
    從去年下半年到今年目前為止,東非蝗災變成了亞非副熱帶、熱帶國家的共同蝗災,蝗蟲過境,寸草不生,甭說糧食減產,就是荒草也成了「瀕危」。我國多數地區位於季風區,季風氣候的不穩定性,再加上溼熱環境多病蟲害,僅在生產環節,我國就有近10%的糧食浪費。如果加上收穫及之後的運輸與乾燥環節,這個比例就會超過50%。
  • 二九一農場加快糧食銷售進度
    【中國食品報融媒體】(張藝偉 李娜 )10月26日,筆者在二九一農場第三管理區一作業站的烘乾塔前看到,兩臺鏟車正在往烘乾塔的入糧口運送潮糧,工作人員在隨時監測著各種數據。這是這個農場加快玉米銷售進度的一個縮影。
  • 糧食是從哪裡來的?
    這個不是虛構的故事,如果你到學生(不僅是學生)中去問:你知道糧食是從哪裡來的嗎?回答最多一定是:從超市買來的。有見識一點的會說:田地裡長出來的。農村出來的會說:是農民種出來的……,這些都沒說錯,其實都不對。
  • 穀賤傷農,讓糧食減產?不會
    這裡引入一個彈性的概念,彈性是兩個變量變化程度的比較,可以分為缺乏彈性和富有彈性,缺乏彈性指的是彈性比1小,比如有一種商品需求的價格彈性小於1,表示這個商品價格的變化對這個商品需求變化的影響不大。大伙兒的飯量是有限的,不會因為糧食價格下降了,飯量會突然暴漲,就算趁著白菜便宜,一頓多吃了很多,也不能提高一個國家整體的飯量。
  • 澳洲大麥登陸瀘州港 開啟四川第一單糧食入境
    這標誌著四川糧食進口指定口岸正式運行,也結束了國外進口糧食不能直接在四川入境的歷史。  進口糧食 澳大利亞大麥登陸瀘州港  裝有澳大利亞大麥的40個貨櫃漂洋過海,於15日登陸瀘州港。這是四川進境糧食指定口岸成功獲批後,迎來的首批進口糧食。
  • 關注糧食安全①|疫情衝擊的糧食安全憂思與應對
    隨著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加速擴散蔓延、對各國公共衛生安全提出嚴峻挑戰的同時,有關國家對糧食安全的擔憂也日益增加。外媒一篇僅500字的新聞稿「多國紛紛禁止糧食出口」,拉開了全球糧食市場恐慌的序幕。隨後短短10多天的時間,就有十幾個國家惶恐跟進,採取糧食出口限制措施,全球糧食危機風險驟然上升。那麼,這次全球糧食市場異動的成因是什麼?疫情對糧食安全會形成多大的影響?
  • 糧食進口「大國」菲律賓:明明有大片耕地,就是不去種糧食
    糧食「危機」,來了!因為美國兩房暴雷,2008年全球爆發了一場金融危機,但在此之前的2007年初,一場全球性的糧食短缺已經開始顯露苗頭,到2008年中旬到達頂峰,成為自1973年以來最嚴重的一起世界糧食危機。關於這場糧食危機的起因,人禍大於天災,和金融危機一樣,主要還是歐美這些國家作的,也只有它們這些國家才有這麼大的勁兒給全世界的爹挖坑。
  • 少喝茅臺,就是對糧食最好的節約​
    難不成每次一家三口出去吃飯,他都要餓肚子回家?所以說這類點餐模式,不僅不能節約糧食,還是對飯量大的人的一種冒犯。例如有些人為了應付點餐模式,他就故意只點一個菜——雖然只點一個菜,但是他卻要求廚師把這份菜的菜量做得足夠大,那此時這種點菜模式是不是立刻就成了一種擺設?
  • 大豐收為何要進口糧食?節約糧食,「糧食危機」絕不是說說而已!
    文:寒夜 每年我國的糧食總產量,往往都是眾人所最關心的,俗話說得好,民以食為天,一日三餐,一頓都不可少。而就今年關於糧食的最新消息,我國今年的糧食仍舊是大豐收,對比去年的產量總體還是有所上漲,但面臨糧食大豐收,為何我國還要進口糧食。
  • 世界糧食日|涼州區娃娃爭做「糧食小衛士」
    「農民伯伯種糧食很辛苦,而且節約糧食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作為小學生,我們一定要做節約糧食的『小衛士』。」五年級一班的杜曉鑫說。作為物質富足的00後一代,能真正懂得「粒粒皆辛苦」中所包含的道理嗎?蔡莊小學教師李燕雋一直在思考這個問題,她與其他教師和家長一同討論後認為,只有讓娃娃們真正了解糧食的種植過程以及糧食短缺年代時發生的故事,他們才會更加深刻地體會到當今生活的來之不易。
  • 江蘇浦口區糧食和物資儲備局開展全區糧食流通統計業務培訓
    江蘇浦口區糧食和物資儲備局開展全區糧食流通統計業務培訓 2020-12-15 09:20:27來源:浦口區糧食和物資儲備局作者:浦口區糧食和物資儲備局
  • 鄲城:節約糧食在校園蔚然成風
    鄲城縣各學校積極行動,多措並舉倡導師生節約糧食、杜絕餐飲浪費,打造文明節儉的校園食堂文化。等字樣的橫幅分外顯眼,許多學生在就餐前都會在橫幅上簽字署名,自願加入愛糧節糧、反對浪費的隊伍中來。」的橫幅上寫上自己的名字,寫上自己的名字之後,最大的感受就是要愛護糧食,要養成勤儉節約的好習慣,一米一粟來之不易,珍惜糧食更是每一個學子該做到的職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