糧食安全是國家安全的命脈,這一點我們一直做的不錯,但要是糧食不安全會發生什麼?今天咚咚跟大家分享一個完美的負面典型——菲律賓,順帶聊聊它的農業歷史和現狀,看它是怎麼一步步把自己玩死的。
菲律賓這個國家很有意思,在農業發展和工業化進程中,基本和咱們中國是反著來的,相同的問題,咱們搞定了,他們沒解決;而他們出的大招,咱們一直在極力避免,兩相對比,你會發現,一路走來,咱們躲了多少坑,排了多少雷,走到今天是多麼偉大,要不然很多人覺得現在取得的成績是天經地義的,一點感覺都沒有。
糧食「危機」,來了!
因為美國兩房暴雷,2008年全球爆發了一場金融危機,但在此之前的2007年初,一場全球性的糧食短缺已經開始顯露苗頭,到2008年中旬到達頂峰,成為自1973年以來最嚴重的一起世界糧食危機。
關於這場糧食危機的起因,人禍大於天災,和金融危機一樣,主要還是歐美這些國家作的,也只有它們這些國家才有這麼大的勁兒給全世界的爹挖坑。
原油歷史價格
從03年開始,國際原油的價格就不斷走高,那個時候美國的頁巖油技術還不成熟(2007年才產了100萬噸),油價一漲就渾身難受,更別說歐洲一眾小傢伙了,再加上70年代石油危機的後遺症,這些發達國家就一直在想轍,來減少對石油的依賴。
由於這些發達國家不缺糧食,於是盯上了生物燃料比如乙醇,想著用它來作為石油的替代品。小布希在2007年1月發表《國情諮文》中就說,未來10年美國將減少20%的石油消耗,並在2017年之前生產350億加侖的生物燃料。這樣一來,全球的糧食有些就不往嘴裡送了,都餵了機器。
因為有利可圖,很多地方的農民不種口糧,改種玉米、甘蔗、大豆,這些東西可以用來加工成乙醇和生物柴油出售,這就為07-08年的糧食危機埋了雷。
第二個原因就是自然災害,從2006年開始,非洲、南美、越南等地受到極端天氣災害的影響,糧食開始減產,很多國家的糧食庫存消費比下降到了17%(聯合國規定的的警戒線)以下,但糧食減產只是這次危機的導火索,不是本質原因。
另外還有一個經濟原因,美聯儲的貨幣擴張政策導致從2005年之後,全球很多國家開始通貨膨脹,連過去通貨一直緊縮的日本都開始膨脹了,於是一些國家的糧食價格開始上漲,但國際糧食產量出現了一些下滑,兩者加在一起,有些國家就開始劈裡啪啦打起了算盤,決定提高糧食進口額度和進口預算,想著趕緊多進口一些,否則這價要是漲起來,財政受不了。
基於這個現狀,聯合國農糧組織在2007年12月發出警告:如今全球的糧食安全有危險了,有37個國家面臨糧食危機(這詞兒熟不熟)。
聯合國一說不要緊,很多產糧國像泰國、越南的小心臟瞬間緊張了起來,以為全球性的糧食危機真的來了,紛紛出臺政策,收緊了出口糧食的口子,準備先觀望一陣子。
沒錯,去年就是照著07年這個劇本演的。你說糧食真缺到這個份上嗎?不見得,還是恐慌情緒鬧的,國家和人一樣,都會受到影響。
出現糧食危機誰最高興?自然是做糧食買賣的商家,最興奮的肯定是全球ABCD這四大糧商(A美國ADM、B美國邦吉、C美國嘉吉、D法國路易達孚),因為這四個百年老店壟斷了全球80%的糧食市場,從種子、種植、運輸、加工等各個產業鏈把控住了全球糧食的生產和交易,蒼天有眼,以前都是單路推塔,這次終於可以全軍出擊了,此時不出手,更待何時!
於是糧商們還有一些媒體和專家,天天在國際上放炮,比如路透社報導說:2008年度世界糧食庫存由2002年度的30%下降到14.7%,為30年來之最低;世界糧食儲備僅為4.05億噸,只夠人類維持53天。
國際穀物理事會也放話了:2009至2010年度全球糧食產量將低於需求水平,庫存下滑沒跑了。
他們這麼做,為的就是把氣氛渲染得更恐怖一些,讓那些糧食大國把貨都攥在手裡,別往外放,等這糧價一上來,那不好意思,這把韭菜我割定了,聯合國也攔不住我,我說的!
這下好,誰家也不敢再賣糧食了,生怕糧食賣光了自己的人跟著餓肚子,或者想著還能漲價牟利,所以捂盤惜售,反正都屯在家裡藏著。
於是這糧食價格噌就上來了,全球米價從2007年10月335美元每噸,直接飆升到2008年4月的1000美元每噸,半年時間漲到原來的3倍。
這一頓操作,讓國際糧商們賺瘋了,根據「B」美國邦吉的報表顯示,07年頭9個月它的淨收入暴增107%,更別說10月之後的糧價漲得更瘋狂。ABC加上日本的丸紅,這四家2007年的總銷售收入超過了2000億美元。
人家有糧的心裡自然不慌,比如咱們,那些缺糧食的手就開始哆嗦上了。
這手抖得最厲害的,就是菲律賓——當時全球最大的糧食進口國。進口雖多,但菲律賓的糧食(主要是穀物,包括大米、小麥、玉米等)儲備一直不夠,2006年有641.3萬噸已經是歷史最高了,但依然只達到全年消耗的30%,平常的年份更可憐,經常低於17%的警戒值。
而我們的糧食儲備能嚇死人,14億人吃個一兩年都沒有問題。
菲律賓當時有9000萬人口,大米是絕對的主糧,當時接近9000萬菲律賓人1/3的卡路裡攝入量是稻米提供的,根據中國駐菲律賓大使館2003年統計,一個菲律賓家庭,每年要花13.1%的收入來購買大米,人均年消費大米量為103公斤,所以大米的價格在菲律賓是極其敏感的。
而每天全國要消耗3.3萬噸大米,按照當時的最高糧價,要是全靠買的話,一天要消耗掉3300萬美元,一個月就要花9.9億美元,經事後統計08年大米的缺口在240萬噸左右(平均每年消耗共1200萬噸大米)。要知道2007年菲律賓全年GDP才只有1559.8億美元,財政收入更可憐,只有200多億美元,看著米價天天往上竄,心態就崩了。
要說菲律賓也是憨,這波糧食瘋漲之前就嚷嚷我們預計08年會進口200-270萬噸的大米(往年進口量在100-250萬噸浮動),直接亮了底牌。菲律賓對大米如此龐大額進口量和急迫的心情,甚至成為支撐國際市場大米價格保持在高位的一個因素。
這下攤上大事了。
糧食危機在菲律賓的版本,其實是大米危機。
為了解決大米緊缺問題,菲律賓政府想了四個辦法,開源、節流、穩價、查抄。
先說開源,菲律賓也知道,現在買糧絕對是當了韭菜,看看先找人借點吧,於是菲律賓拉下臉來跟東協的兄弟們借糧,總統阿羅約甚至親自打電話給越南領導人求援。泰國和越南這兩個產糧大戶倒是答應了,泰國借了1.5萬噸,越南借了1萬噸。
阿羅約
他們兩家當年的大米出口量一個870萬噸,一個450萬噸,是當時全球第一、二大米出口國,就借這麼點糧食,還不夠人家吃一天的。
不是不仗義,因為那是生意。
開源有點麻煩,那趕緊節流吧,菲律賓總統阿羅約要求顧客在飯店用餐時只要半碗米飯,同時政府要求民眾吃飯不能有剩菜剩飯,要想盡一切辦法節約糧食。不過這招是最不好使的,屬於頭痛醫頭的做法,靠節約是生不出太多糧食的,更多的是一個姿態。
但這時,國內已經爆發了上萬人的反飢餓示威遊行,很多地方已經發生了騷亂,有的貧困家庭甚至只能從垃圾堆裡撿爛菜葉吃,而且就算是撿垃圾,也得排隊輪流上,場面如同人間煉獄般,情況十分悽慘。
這種要命的時候,先穩住國內的糧價才是第一位的,這就是菲律賓政府的第三招——發低價補貼糧。為了讓窮人們吃得起糧食,幫助低收入者度過難關,菲政府動用國家儲備糧,讓普通百姓從"國家糧食署"授權的"國營糧店"那裡購買大米,用政府補貼的手段讓窮人能吃到低價大米,每天每人限購3公斤。政府還向30萬最貧困家庭發放了「代金券」,窮人可以從銀行領取500比索(約合12美元),幫助他們購買糧食。
但要想買低價糧也不是那麼容易的,得每天凌晨去國營糧店門口排隊,早上九點鐘這補貼糧就賣完了。因為國內缺米,有的國營糧店一個周只能營業三天,誰家要能搶到米那都跟過年似的。
兩個小孩因為搶到了大米很興奮
菲律賓政府下撥的大米都哪去了?
一般情況下,糧食危機並不是由糧食產量不足引起的,問題主要還是出在流通環節。泰國、越南、印度、埃及這些國家沒有米嗎?比誰都多,但就是不賣,這是大環境。菲律賓國內的小環境也一樣,很多大小糧商和外資企業趁著糧價到頂之前,一倉一倉地屯糧,就為大撈一筆。於是菲律賓政府用了第四招——查抄,政府下令:屯糧超過6個月的倉庫,一律查抄,性質嚴重的倉庫老闆可直接判無期。
於是政府人員開始突擊全國各地的糧倉,08年3月份政府人員「突襲」馬尼拉北部的一個糧倉,共搜出2萬袋50公斤裝大米。仔細一查傻眼了,這些不是一般大米,而且是原本用來給低收入者提供的政府補貼米,被以至少35比索(約合0.84美元)/公斤的高價出售,被人玩了個乾坤大挪移。
這性質就嚴重了,投機倒把好歹是奸商所為,現在變成了官商勾結,監守自盜,都到這個時候了,還玩這一手,這是真不管老百姓的死活了。由此可見,菲律賓政府的腐敗嚴重到了什麼地步。
一怒之前,阿羅約政府收回了發給"國營糧店"的許可證,讓軍隊上,由軍方提供運輸車輛,直接運米到各糧店出售,並向一些貧民區派出"流動米站",把米直接送到老百姓家門口。
但國內的糧食還是不夠,沒辦法,這大米還得買,阿羅約親自跑到越南談判。菲律賓政府頂著大米歷史最高價位段,在08年3月份和越南籤訂了供應備忘錄,買了越南100萬噸大米(70噸是07年談的),其中50萬噸大米於4月9日火速運抵國內,解了燃眉之急。
泰國和越南為什麼只借給菲律賓這麼點糧食?人家等的就是這一天,有錢賺它不香嗎,本來我們的糧食就是拿來賣的。
雖然有了些大米,但總缺口依然很大,菲律賓只能想盡各種辦法,通過各種渠道購買大米,除了越南,菲律賓還和泰國、柬埔寨、印度等國家談判購買糧食,並鼓勵國內的私人企業購買大米。在國際糧食市場上,菲律賓發布了一份50萬噸大米進口招標項目,收到投標書一看價格,「嘶嘶」地直吸涼氣,血壓也上來了,於是決定暫停招標買糧,還是和產糧國談判。
最終求爺爺告奶奶,花了大價錢苦苦支撐,終於熬到08年中下旬金融危機爆發,糧食價格崩盤,這才把命續上了,要不然麻煩更大。
菲的大米危機不僅僅是財政出血那麼簡單,更對經濟造成了破壞,世界著名金融服務公司瑞士信貸銀行預測,這麼一折騰,2008年菲律賓的國內生產總值損失1%。
沒有人針對菲律賓,這都是自己作的,要是真碰上故意碰瓷的,那估計比咱們東北邊那個小鄰居強不了多少。
其實菲律賓的糧食危機可不止這一次,95年也發生過一次大的,缺糧更是家常便飯。
菲律賓為什麼會走到這個地步?
為了滿足全國對大米的需求,全國1150萬農民以種大米為生,菲律賓水稻種植面積約達到了270萬公頃,全國30%的可耕地用來種水稻,稻穀的產值約佔農業總產值的15.5%,佔國內生產總值的3.5%。
但一直以來,菲律賓滿足不了國內對大米的需求,每年要進口100到240萬噸大米,以至於成了全球最大的大米進口國。這就奇了怪了,因為按我們中國過去的專家反饋來看,菲律賓的土地是非常適合種植水稻的,說是「天時地利」都有了,產量不夠就用「增產三寶」:擴大種植面積、使用化肥、選用優良種,你菲律賓面積也不小,怎麼會淪為亞洲糧食風險最高的國家呢?
因為這個國家做不了自己的主。
一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國家
菲律賓過去是西班牙的殖民地,美西戰爭之後,菲律賓雖萬般抵抗,還是被美國人「笑納」了。有人說菲律賓是美國的親兒子,那真是抬舉菲律賓了,啥叫殖民地?原材料進口和商品傾銷的地方,哪能允許你搞自己的,都得聽老子的安排,糧食不值錢,什麼掙錢就得給老子種什麼。
於是菲律賓的農業以種植經濟農作物(輕工業原材料)為導向,主要就是菸草、甘蔗、椰子、咖啡這幾樣,美國人通過投資、購買土地、引導等形式,基本控制住了菲律賓的農業發展方向,從1910-1920年,菲律賓的椰子、甘蔗和菸葉的種植面積擴大了一倍,但是水稻的種植面積只增加了25%,這就是美國等西方國家搞的,糧食不夠吃支持你們自己想辦法,但不能耽誤我賺錢。
所以菲律賓的經濟一直依附於美國和西方國家,殖民時代留下的畸形的農業經濟模式,即使二戰獨立之後也依然擺脫不掉,一直用這些經濟作物去換取工業產品和糧食農產品。
可能有人會問了,現在的菲律賓總統老杜不是挺剛的嗎?敢罵歐巴馬是「妓女的兒子」,這個天降猛男難道不能擴大水稻種植面積,逆轉乾坤嗎?
不能,這就是制約菲律賓獨立自強的第二個原因:菲律賓是個半封建國家。
菲律賓是土地私有制,大量的土地被地主控制,以種植園的形式繼續為西方國市場服務,土地問題就是制約菲農業發展的最大問題。
菲律賓精英們也不是不知道問題的嚴重性,一直都想完成糧食的自給自足,所以獨立後不久,菲律賓總統麥格塞塞制定了第一個土地改革法案,於1955年開始實施,準備大幹一場解決這個心腹之患。可誰也沒想到,1957年3月16日,這哥們在乘坐總統專機飛往馬尼拉時,飛到著名的「魔海龍三角」海域時失蹤了,和一大幫下屬一塊兒活不見人死不見屍,死因至今撲朔迷離,他所推行的土地改革也不了了之,沒起什麼作用。
拉蒙·麥格塞塞
不過菲律賓政府並未死心,1965年馬科斯上臺執政,繼續推行土地改革,主要目的是把佃農轉為自耕農,想給每家分個3、5公頃的土地,但不是全國,是拿呂宋島地區當個試點。因為土改過程中大量的腐敗和貪汙問題,最終也沒弄出什麼動靜。
馬科斯和他著名的漂亮老婆伊梅爾達,他本人貪腐問題亦非常嚴重
在馬科斯之後,科拉松·阿基諾(阿基諾三世的母親,亞洲第一個女總統,福建華裔)還想搏一搏,出臺了《全國土地改革法案》,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對於土地總體現狀改變不大,往後如阿羅約等歷屆政府雖然都想解決土地問題,但都因為缺乏強有力的政治和經濟條件,遭到了既得利益者的拼死抵抗,雖有進展,但並沒有觸動地主階層的基本盤,所以菲律賓依然保留了封建土地關係。
科拉松·阿基諾
一直以來,菲律賓地主階層和國外資本「緊密合作」,錢來得是又多又快,自然不會顧及普通百姓的死活,這也是為什麼即使菲律賓的糧食缺口這麼大,水稻種植面積一直不能擴大的原因。
因為要照顧菲律賓國內的海量低收入家庭,糧價必須夠低,所以種糧食不掙錢。
資本介入土地之後帶來的後果是危險的,資本對利潤的追求就像狗對屎的執著,哪怕洪水滔天,我能掙著錢就行,大不了自己出點血買點糧存著,我還能大賺一筆。07-08年這場大米危機,菲國內這一眾糧商的操作就是活標本。
就像1840年開始的愛爾蘭大饑荒,雖然導致1/4的愛爾蘭人口消失了,但即使在饑荒最嚴重的時候,控制住愛爾蘭土地的英國地主依然把糧食往英格蘭倒騰,別怪我,要怪就怪你們愛爾蘭人買不起,讓我賤賣是不可能的,這輩子也別想。
愛爾蘭大饑荒,被譽為「二戰前最大慘案」
所以咱們對於資本介入農業是高度敏感的,以至於現行的土地政策被很多人詬病,說太保守,太陳舊,殊不知誰也不知道放開之後會發生什麼。
之前有一些媒體說四大糧商忽悠菲律賓別種水稻了,說種這玩意不掙錢,最好是種經濟作物,我們包銷,菲律賓上當了,一共減少了900萬公頃(人家總共才1000萬公頃耕地)的糧食種植面積,這才導致菲律賓缺糧。
其實不用忽悠,100年來人間菲律賓都是這麼做的。
不過,菲律賓的糧食也不是一開始就進口,也努力過。和印度一樣,上個世紀70年代末期靠機械化和灌溉技術,菲律賓也引發了一場「綠色革命」,提高了糧食的單位產量,基本實現了自給自足,但架不住人口增長太快,1979年菲律賓有4610萬人口,到2007年漲到了8940萬人,到現在已經破1.1億了,年人均增長率在1——1.2%,是全亞洲人口增長最快的國家之一,可糧食產量雖有增長,要養活這麼多人確實越來越吃力。
所以別看杜大炮天天罵這個懟那個,禁毒又殺了這麼多人,這都是虛把式,你要是真把地主們給斃了,把土地都分了,或者讓地主種糧食,那才叫「天降猛男」,菲律賓還有指望。
逃過農業直接發展工業的「現代化之路」
既然農業上沒咒念了,國家還是要發展,那就發展工業和服務業,正好獨立後的菲律賓政府也認為農業是落後的象徵,建立起強大的工業體系,那才是正道的光,於是開始減少對農業的投入。
那糧食怎麼辦?買唄,反正這麼便宜,東協的兄弟們有的是。
這跟咱們又不一樣,咱們國家自建國之後,就對農業高度重視,中央強調「農業對國民經濟關係極大,全黨必須高度重視」,雖然也希望迅速實現工業化,但總體的道路就是「工農並舉」,用工業生產的機器來促進農業發展,即「農業的最終出路是機械化」,然後用農業提升帶來的資本反哺輕重工業,而且糧食必須自給,絕不能被人掌控。
沒有農業基礎的工業化,對於現代人口密集的新興國家來說,都是空中樓閣,除非你家全是礦,或者會站隊,爸爸叫得甜,還能幫上點忙,這樣就能要來大批的資金援助。
菲律賓這就叫耍小聰明,幾十年後,它將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價。
菲律賓為了完成工業化,大筆資金投入開始往城市傾斜,對應的人口也往城市裡流入,1975年,菲律賓的城市人口只有35.6%,但到了2010年已經到了66.4%,而咱們到了2019年末城鎮常住人口佔總人口才只有60.6%(國家統計局統計),也就是說菲律賓明面上的城鎮化率比我們高。
城市化進程這麼快導致了兩個問題,第一,資源大量往城市傾斜,導致農業缺乏資金支持,發展異常緩慢;第二,城市的擴張開始大面積侵蝕耕地。
這一點很好理解,城市需要大量的住宅用地和工業用地,盤子越鋪越大,自然就要佔用農業用地,在這個過程中,菲律賓官商勾結的情況非常突出,菲律賓政府可以強行改變土地的使用性質,迫使貧困農民出售自己的土地,這樣一來,一波一波的地就圈出來了。這也導致了很多地區的糧食產量出現了大面積下滑,比如大米主產區呂宋的很多農田被改造成購物中心、高爾夫球場。
按菲律賓自己的統計,僅1991至2002年期間,菲律賓耕地面積由997.5萬公頃下降到918.5萬公頃,共減少了約79萬公頃。同樣是城市化帶來的問題,咱們的思路是死死守住18億畝的紅線,為的就是糧食安全。
發現沒有,菲律賓但凡想做點事,貪汙腐敗就是躲不過去,美國爸爸那一套政治體制,在菲律賓一直就水土不服,基層腐敗和地方的宗族勢力把政策紅利吃的是乾乾淨淨,連選票都可以拿錢買。
人口暴增加上耕地下滑,導致菲律賓的人均耕地面積持續下滑。
來源:菲律賓國家統計局,製圖:前瞻資料庫
有的朋友可能會說,城市發展的好也不錯,發展起來反哺農業不就行了。看著沒問題,但這有個前提,把這麼多人吸引到城市裡,相應的要提供大量的工作崗位才行,否則大量的城市人口如果無事可做,而鄉村有沒有土地給無業者兜底,他們就只能變成住在貧民窟裡的流浪漢,或者是二流子,菲各個城市的流浪漢人數就比較多,據說有7萬。
其實菲律賓祖上也曾輝煌過,上個世紀5、60年代,靠著美國爸爸的大量資金援助和日本的戰爭賠款還有西方國家的投資,再借著朝鮮和越南兩次戰爭,菲律賓接到了大量訂單,工業水平發展的很快,人均GDP達到了254美元,僅次於日本,那個時候韓國是156美元、泰國是97美元,咱們就更不用說了,於是菲律賓被稱為「亞洲第二富」,經濟增長一直不錯,是亞洲四小虎之一,1982年聯合國還授予了菲律賓「中等收入國家」的榮譽稱號。
但從80年代開始,菲律賓就一直在走下坡路,戰爭訂單也沒了,西方國家也撤資了,通貨膨脹外加外債高企,工業模式和經濟一敗塗地,社會變得動亂起來,反政府武裝到處亂竄,就此沉淪,被日韓甩得越來越遠,很多人沒有工作。如果按照聯合國的標準,日工資2美元以下為貧困,那40%的菲律賓人是貧困人口。
因為沒有那麼多崗位,菲律賓的就業保障一直比較脆弱,去年因為疫情的關係,菲律賓失業率最高到了45%,這也就不難理解為什麼菲律賓有這麼多的年輕人以販毒為生,主要還是為了吃飯,要是真有這麼多合適的工作崗位,怎麼會有這麼多的人把頭別在褲腰帶上賣白粉?
為了生存,大批菲律賓人出國務工,除了大量的勞務輸出的工人,就是咱們熟知的百萬菲傭,人家掙了錢拼命往國內匯,一個菲傭能養活5個菲律賓人,為菲律賓帶來了珍貴的外匯。
一個工業之星變成今天這個樣子,確實讓人感慨。
這個時候菲律賓的死穴就暴露出來了,先跳過農業發展工業,讓人們都進了城,結果一旦經濟不行,城裡待不住,農村沒有地也回不去了,必然引發國內激烈的矛盾和衝突。
菲律賓錯在哪?
本來是農村問題,你不解決,結果變成了城市問題,農民問題變成了工人問題。一旦失業,所有問題就變成了社會和經濟問題,最終影響了菲律賓國家政權的穩定,衍生出嚴重腐敗,貧富差距,武裝叛亂等諸多不安定因素。
馬尼拉
繞了一個大圈,到頭來你還是要從頭開始,著手解決農業問題。
但問題是,積弊已深,積重難返,現在菲律賓依然要進口大量糧食如水稻小麥,可自己的單產很低,價格不具備優勢,大量的進口糧食打壓了菲律賓本土糧食價格,破壞了農民的積極性;小農們收入如此低,綜合素養也不高,類似於雜交水稻這種優良種的購買和推廣都是問題;重新發展農業要補上基礎建設的欠債,公路水利等設施都要大量的錢,錢從哪來?
這些都不是一朝一夕能夠解決的。
回頭再看看中國,立國之後做的第一件事就是革了全國地主的命,實現了耕者有其田。把西方列強的資產抄了個乾淨,社會主義三大改造把資產階級買辦掛了路燈,掀翻了西方資本對國內的影響和控制。幾十年來,我們一直走自己的路,再苦再難也不依附別人,不需要看任何人的臉色行事。因為獨立自主,我們堅守住了糧食安全的底線,同時建立起龐大的糧食國家儲備,跟國際炒家們在糧食上也交過幾次火,讓一幫奸商賠掉了褲子。
幹事不是動動嘴皮子,革命也不是請客吃飯,需要排除萬難的勇氣,鋼鐵一般的意志,高瞻遠矚的智慧,還有一顆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的心。
哪有什麼歲月靜好,只是有人在為你負重前行。
我們是如此幸運,但很多人感覺不到,這才是可悲的。
(原創不易,如果大家喜歡咚咚寫的文章的話,歡迎點讚、轉發、收藏、評論,謝絕轉載,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