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參加百家號 #科學了不起# 系列徵文賽。
其實,我國進口的美國糧食主要是牲畜糧食,人類食用的糧食主要是自產的。
根據18年數據顯示,我國18年累計進口大豆8803萬噸,穀物以及穀物粉進口數量達到了2046萬噸。
除此之外,美國農業部長在此之前曾經在推特上透露,我國在19年承諾再購買美國1000萬噸大豆,川普也隨即轉發。
那麼問題來了,我國也屬於農業大國,為什麼我們需要從美國進口糧食呢?
為什麼要進口糧食
雖然我國也是農業大國,但我國糧食的生產成本和美國的糧食生產成本並不相同。以美國大豆為例,美國西部地區地廣人稀,非常適宜發展規模化農業,而規模化農業會使得農業管理更為科學、高效,甚至還會因為規模化管理而使得生產農產品的成本降低。
根據美國農業部經濟研究中心的數據顯示,美國大豆、玉米的畝產量是我國的1.49倍以及1.42倍,而且成本更低。我國屬於精細化耕作,投入的勞動力以及肥料價格等成本明顯高於美國,這就導致美國畝產更高,但生產成本較低,所以在定價時非常有優勢。
這也造成了,美國大豆即使遠隔重洋運到中國,它們的定價仍然比我國便宜。而我國購買進口大豆比自己種更划算,所以我國大多數地區不再種植大豆,而是節約出土地,發展效益更高的農業,比如:經濟作物。
也就是說,雖然我們花錢從美國進口糧食,但是綜合算下來進口糧食比自己種植要省錢。
雖然我國大量進口大豆等糧食,但是大豆主要是牲畜的飼料,這些年來隨著我國養殖業發展,對大豆的需求量猛增,以至於我國成為了進口大豆的主要國家,只是恰好美國生產的大豆量又大,價格又便宜,從採購成本上看,我們採購美國大豆比較便宜。
反過來,我國也影響著美國的農業,由於我國是糧食主要進口國,所以一旦美國與我國交惡,我國將會停止採購該國的農作物,導致該國農作物被爛在地裡,或者賣不出去。甚至還影響著農民們下一季種植什麼品種,而這顯然對兩國都不利。
我國主要糧食
雖然美國的大豆生產成本較低,但是我國在小麥上比較有優勢,生產的小麥畝產量是美國的2.59倍,成本也比美國更低。
這主要是因為我國人口較多,對小麥、稻米的需求量更大,為了滿足人們的需求,我國很多科學家埋頭于田間地頭,開始鑽研小麥、稻米的育種問題,比如:袁隆平先生。事實上,除了袁隆平先生之外, 我國還有一大批這樣的科學家,目前我們主要食用的大米就不是袁隆平先生培養的品種,而是其他的科學家們。比如:謝華安院士培育出了「汕優63」連續16年穩居播種面積首位。周開達等人培育的雜交水稻種植面積約佔我國水稻種植面積的1/3。
而袁隆平先生培育的雜交水稻,由於口感不好,所以不受市場歡迎。不過,這種水稻可以作為備用糧儲存。
國外有一句非常有名的話:「誰控制了石油,誰就控制了所有國家;誰控制了糧食,誰就控制了人類」。
一般情況下,衡量一個國家的農業是否會發生危機的標準是看糧食自給率,糧食自給率達到100%,就屬於完全自給,在95%以上屬於基本自給;低於90%屬於糧食供求風險較大。所以我國的小麥、水稻等種植量較多,且達到了自給的水平,近些年來我國糧食自給率達到了97%以上,非常安全。而且還有大量的儲備糧可以應急使用。
如果我國沒有儲備糧,那麼當我國發生洪澇災害、乾旱等影響當年糧食產量時,此時別的國家將可能會提高糧食售價等問題來制裁我國,為了保證我國國民安全,國家會儲備一些糧食作為應急之用。
根據國際標準,一般儲備糧在3個月左右比較安全,但我國的儲備糧可以供我國人民使用9個月。
從糧食的角度來看,我國糧食的結構比較安全,雖然我國會大量進口大豆,但是大豆並不屬於我國人民的主食,主要是牲畜的飼料,所以一旦全球嚴重危機,全球農產品不能貿易時,那麼對於我國而言受影響的也不是主食,而是牲畜的糧食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