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糧油:中國糧食在進口與不進口之間的經濟學分析

2020-12-23 每日糧油

對於中國的糧食問題,我們長期是在強調一個「手中有糧,心中不慌」,由此樹立了我們自給自足的糧食安全理念,但近年來,隨著我國糧食進口數量的越來越多,我們又不僅要懷疑:糧食供應完全自給,能行嗎?

這是一篇非專業人士、也不懂經濟學的糧食人對市場的看法。

我的父母是地道的農民,生於農村、長於農村,在他們能下田勞動的年華裡,也都生活在農村,現如今,每月能領取百十元的養老金對他們來講,已經是非常幸福的生活:除了交公糧,他們從來沒想過,還能從國家手裡領錢。

母親也總對我說,你是幸福的,因為出生那一年正好趕上分地(家庭聯產承包),沒吃過黑面。

來自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顯示,在上世紀80年代,我國的人口約為1-1.1億,那時候全國的糧食種植面積約有11億畝,糧食產量約有4億噸。

說實話,我並沒有覺得小時候吃得有多好,那時候家裡吃的是那種黑乎乎的棉籽油、菜籽油,還有白色的動物油,白菜、蘿蔔是主要的冬季菜,一年到頭除了過年吃肉多外,其他時間都很少吃肉。

那時候,人們還是以填飽肚子為基本要求。

後來,村裡就慢慢發生了變化,原來村裡的魚塘被填埋,劃出了宅基地,一些乾涸的河溝也都逐漸消失變成了良田,就連小時候村頭的墳地都感覺縮小了一圈,而村西我們小時候的樂園——柿樹園,柿子樹也不知道何時被砍得乾乾淨淨,蓋成了農家小院。

還有一個明顯的變化是,小時候家家農忙完,都會互相嘮叨誰家打了多少糧,一般一畝小麥800斤就算高產,現在也沒人關注這個了,但作為一名糧食從業者,我知道現在老家一畝地基本小麥都在1100斤左右。

這時候我們看下,2019年我們的人口是14億,糧食種植面積依舊在11.6億畝左右,但由於單產的提高,糧食產量6.6億噸,即便如此,每年還要進口1.3億噸左右的糧食。

這個時候,人們不僅僅是要吃飽,更要吃好,無論城市還是農村,肉蛋奶正在逐漸變成日常消費品。俗話說,一斤肉五斤糧,也就不難理解為什麼我們的糧食消耗越來越大了。

從目前的情況來看,這種消費的增長還是持續,而國內糧食產量在目前的科技水平下,基本已經接近了飽和。

1996年,我國第一個主糧品種——大豆,逐漸放開了進口市場,經過近30年的發展,從最初的大豆出口,變成了全球最大的大豆進口國,目前年進口量沒有低於過9000萬噸的水平。

對此,很多基層農戶表示不解:為什麼進口?

是的,為什麼進口?不是我們不能滿足大豆的生產,而是我們無法滿足全部耕地上都種上大豆!

新中國的建立,就是為了讓所有的中國人都過上好日子,不僅僅要做到「老有所養,幼有所教,貧有所依,難有所助,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我們更希望大家都能住上寬敞的房子,每天都能吃上肉,享受良好的教育……

但,我國的國土面積只有960萬平方公裡,這其中還有西北的沙漠、西南的高山、中部眾多的丘陵,唯有東北、華北和傳統的江南地區適合大規模的糧食種植。

如果我們都種了大豆,那麼減少的就將是小麥、大米和玉米等作物

作物對比,大豆是主要的油料和飼料原料,而小麥、大米則是主食品種,相比較吃肉,吃飯更重要(何不食肉糜)。

從近年來我國的糧食進口來看,幾乎涵蓋了所有的主要農作物,連高粱、大麥都成了大宗進口作物。

實際上,在2008年之前,針對國內外糧食價差及國內糧食資源問題,有一段時間「進口糧食就是進口資源」的論調非常流行。這種觀點認為,與其高價的種植糧食,還不如購買國外的低價糧食,還可以節約耕地和水資源。

但在2008年之後,這種論調已經越來越沒有市場了,因為,當年的全球糧食大漲,讓人們發現「手中有糧,心中不慌」還是硬道理。此後這幾年,我們也會發現,多國、多品種採購正成為趨勢。

從側面來講,高粱、大麥的採購可避免我國對玉米需求的過度集中,分散品種和來源國,食用油、菜籽的進口也能有效緩解對大豆需求的過快增長,增加其他下遊農產品的進口也會降低我國對糧食直接進口的壓力。

但與潮流總在輪迴一樣,隨著我國新模式下的買買買,放開進口、甚至逼迫放開糧食進口的論調和糧食炒作開始再次抬頭:中國糧食就是不夠,必須儘快放開進口市場,不然糧食就只能不斷地漲價!

當前,中國的農業有多難?

這是一個很難討論的問題,目前我國對主要的糧油品種實施的是關稅配額管理,主要有小麥、稻穀、玉米、食糖、棉花——我們不知道為什麼是這幾個,但毫無疑問,糧、棉、糖很重要。

但現實的問題是,這幾年我國糧食價格面臨著「國內不高,國外奇高」的雙重擠壓:小農經濟下,每家每戶希望糧食價格越高越好;而在與國外農場經濟比拼時,我們的糧食又面臨著質量低、價格高的明顯劣勢,國內糧食價格全面高於國際市場。

目前,食糖進口已經打破了關稅配額管理的限制——因為國內糖價是國外的兩倍,即便支付高額關稅也能獲得高額進口利潤,很難想像下去,如果國內糧食價格全面達到國外的兩倍時,國內龐大的農民群體該如何自處——閉關鎖國,完全隔絕農產品的進出口貿易,顯然不是最終的選擇

數據顯示,目前我國仍是全球最大的經濟貿易體之一,相對於進口,我們出口的更多——沒有哪個國家願意和只出口不進口的國家合作。

市場需要開放,但目前迫切需求的是保護,在保護期內完成對國內糧食種植結構的調整。

在我國的種植結構中,除東北戶均耕地面積能達到四五十畝外(按人均10畝,一家4口測算),其他地區我國戶均耕地面積大部分集中在五六畝。

按照國家統計局2019年全國居民人均消費支出,當前農村居民人均消費支出13328元——數據的可靠性我們不做討論,但現在一家一戶一年支出2-3萬元應該是一個不算高的數值,如果指望種地實現,以當前我國的耕地資源來看,無疑是一件異常困難的事。

雖然種地不能致富,但卻可以讓中國式的土地流轉陷入困局。這幾年伴隨著糧食價格上漲讓很多人不敢承包耕地種植的,不是化肥、不是農藥,而是地租——地租正成為目前阻礙國內種植結構調整的核心因素。

這也是我國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運行多年之後,面對經濟的發展,第一次面臨需要調整適應經濟發展需求的局面。

農民要突圍,產業更要突圍,沒有產業的突圍何談長久的安逸?

此外,在我國糧食進口結構中,也有一種觀點認為:我們是否可以放棄弱勢產業,鞏固核心產業的自給性?

比如,我們現在大豆、食糖產業競爭優勢不足,是否可以減少種植,轉而將騰出的土地種植相對高效的稻穀、玉米等作物。

作為糧食作物其生產、生長都需要一定的生長環境,其特有的生長區域也是物競法則的必然選擇,從生產、加工到物流運輸是一個產業鏈條的延伸,一方面維繫著數百萬農戶的種植習慣,一方面在就業、稅收等方面,都不是進口所能解決的問題。

而最根本的是,這種拿來主義,或許對於小國可行,但對於我國的經濟體量而言,完備的工業體系才是我們能持續強大的根源,如果說晶片是中短期全球科技競爭的核心的話,生物環境則是最基本的。

短期來看,我們一直維繫的這種偏穩的糧食產業調控節奏,可能會給種植者,甚至參與的各個環節帶來生存壓力,但不可否認的是,這或許也是我們目前唯一可做的選擇:爭取在這種時間的維繫中,找出更佳的發展方向。

相關焦點

  • 美國大豆進口速度慢澳大利亞大麥反傾銷:糧食進口沒那麼輕鬆
    資料顯示,我國是全球最大的禽肉出口國,但受各方貿易關係影響,長期以來只能出口日韓等國,而美國則是全球最大的禽肉進口國。同樣在大豆貿易市場,我國則是全球最大的大豆進口國,而美國是全球最大的大豆出口國之一——另一家是巴西。不過,儘管近日各方報導稱,我國買家已經陸續購買了約500萬噸的美國大豆,但美國大豆價格還是下跌了!
  • 每日糧油:國產轉基因大豆國外種植 目前已獲批可進口至國內
    「國產轉基因大豆國外試點種植,目前已獲批進口至國內」——這題目讀起來是不是有點拗口?別急,下面看每日糧油細細給你道來。先看下新聞:昨天,我國農業農村部公布了一批2020年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證書批准清單,其中包括兩種新型轉基因大豆,一種是北京大北農科技集團開發的轉基因大豆,這也是中國首次批准進口國內公司研發的轉基因大豆。首先我們從貿易角度來了解些轉基因大豆。
  • 袁隆平:中國糧食不夠吃,需要進口一部分,人家一卡你就麻煩了
    這種布匹又細又白深受魯國人民和貴族的喜愛,這時齊國的管仲發動全國的錢來以高價收購魯縞,致使魯國的農民全都不種地了,改作魯縞為生。一開始大家還可以用賣魯縞的錢換取糧食,但是突然之間齊國宣布不進口魯縞了!而魯國這時便發生了糧荒,魯國因此不戰而滅。通過這個故事,我們可以發現:無論在任何時候,糧食都是一個國家的重要戰略物資。
  • 糧食進口增加了?專家:適度進口是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重要手段
    中國經濟網資料圖 施曉娟攝國內需求增長是主要原因國家發改委價格成本調查中心主任黃漢權認為,國內需求增長較快是糧食進口增長的主要原因黃漢權認為,把國際糧價上漲的原因歸結為中國大量進口糧食,這種說法是不負責任的,完全有悖於事實。從進口量看,我國糧食進出口量只佔全球貿易量十分之一左右,而且進口的大頭是大豆,對世界糧食價格上漲的影響有限。
  • 面對熱門話題「30年首次進口印度大米」你怕了嗎
    因每日糧油信息發布規則原因,導致微信公號文章發布略晚,如每日糧油原創文章本公號未發,請同行媒體在轉發時務必註明來源,對於惡意轉發者我們將點評批評。 註:每日糧油僅為傳遞市場信息,所有觀點僅供參考!
  • 多地搶購米麵糧油?中國口糧自給自足、米麵無憂
    近日,全國多地出現搶購米麵糧油的現象。社交媒體上流傳的視頻顯示,一些人扎堆在超市、糧油店購買米麵糧油。儘管多地均發布闢謠稱,糧油庫存充足,無需搶購。但是在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的心態之下,不少人還是開啟了囤糧模式。有電商平臺提供的交易記錄顯示,有人一下子買了40袋大米,花了1276元。
  • 中國糧食自給自足政策不變 未來不會大量進口
    一些媒體解讀稱,中國將糧食產量目標設定在低於國內消費量的水平,意味著中國糧食自給自足政策的內涵發生改變,並認為未來中國糧食進口將增加。事實情況是不是這樣?記者就有關問題採訪了農業部發展計劃司副司長張輝。5.5億噸只是底線目標張輝解釋說,《綱要》提出的「5.5億噸以上」的目標,主要基於以下三方面考慮:一是這裡的糧食主要是指穀物。
  • 糧食危機要來?有人開始囤糧,中國糧食夠吃嗎?
    近日,全國多地出現搶購米麵糧油的現象。社交媒體上流傳的視頻顯示,一些人扎堆在超市、糧油店購買米麵糧油。儘管多地均發布闢謠稱,糧油庫存充足,無需搶購。但是在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的心態之下,不少人還是開啟了囤糧模式。有電商平臺提供的交易記錄顯示,有人一下子買了40袋大米,花了1276元。
  • 中國人均糧食產量位於世界前列,為何還要年年進口糧食?
    70多年中國糧食年年增產,從2263.6億斤增加到2018年的13157.8億斤,世界首位,為何還是不夠吃,每年進口1億噸?說起中國的糧食產量,真是一個讓人自豪的事情。2019年數據顯示,我國糧食產量達到了6.6億噸(13277億斤),再創歷史最高紀錄。即便是人均糧食產量,我國也已經做到了世界前列。可是,問題是,為何我們還要每年進口1億噸糧食?是因為不夠吃嗎?
  • 大豆價格有點瘋狂 我國非轉基因大豆進口又增一進口國
    而在進口市場,眾所周知,目前是轉基因大豆的天下,想要進口非轉大豆,也不是件容易的事。就在近日,每日糧油大豆群中,有人發布消息稱,一批衣索比亞的非轉基因大豆將於近日到港(感興趣的朋友不妨私聊一下)。提起衣索比亞可能很多人第一印象是非洲的貧窮——說實話,每日糧油小編沒法反駁你,但每日糧油要告訴你的是,衣索比亞是非洲第三大國,也是農業大國,擁有適宜大多數糧食作物生長的氣候、土壤和充足的水資源,全國耕地面積16.5萬平方公裡。農業是埃塞經濟支柱,農業產值佔GDP約40%。
  • 解讀中國糧食進口:大豆、玉米大幅度增加
    但從2020年糧食市場的表現看,有兩大特點不能忽視: 一是糧食價格尤其是玉米價格漲幅較大; 二是飼料油料的缺口較大,導致進口的大豆增加。
  • 大豐收為何要進口糧食?節約糧食,「糧食危機」絕不是說說而已!
    ,7月進口糧食共計1361萬噸,同比增長了32.8%,其中,玉米和小麥的進口量最為惹眼。那麼究竟為何,在糧食大豐收的情況下,仍然要大量的進口糧食。 對此,有農業專家給出解釋,我國種植的糧食主要是供我國居民吃的,而從國外進口的糧食多用於釀酒、動物飼料等。儘管現如今,我國的糧食一直是大豐收的,但是我國的養殖業也是十分發達的,大量的養殖戶需要飼料來養殖家禽,因此,糧食仍然存在缺口,就需要向國外進口糧食。
  • 每日糧油小麥群加了一位日本留學生 然後群裡就炸了
    最近,隨著每日糧油在小麥玉米這塊小眾領域的關注,慢慢也積累了一部分業內人士的關注,特別是對於很多初學者而言,在這裡能獲得月個學習和成長的過程。最近,我們的小麥群就新增了一位專業的農業研究初學人員,是一位在日本的留學生,剛開始的時候,群裡的風氣是這樣的:再然後一分鐘不到,就變成了這樣:最後,不得不每日糧油小編親自出馬,才能平抑事態:
  • 糧食行情「異動」 哪些糧油股受益 哪些應警惕被爆炒?
    實際上,中國的糧食自給率高達98%,其中作為主糧的大米、小麥等進口率不足5%,儘管大豆嚴重依賴於進口,但是大豆也不屬於主要糧食作物。這意味著在主食方面,中國完全有能力實現自給自足。雖然不用擔心糧食的供給問題,不過在某些地區確實也出現了小麥、大米、玉米價格上漲的情況,那麼在食品行業中哪些股票有望從中受益呢?
  • 2019年中國大米進口量、進口金額及進口來源國家,越南進口量下降
    自2004年我國入世後的「調整磨合期」結束以後,我國糧食貿易由貿易順差轉變為貿易逆差,糧食進口量逐漸擴大。從2012年開始,中國超過美國成為世界第一位的大米進口國,進口額從11.3億美元增長到2019年的12.5億美元。
  • 每日糧油新觀察:趕在關稅實施前加緊進口 我國糖漿進口創紀錄
    為保障我國製糖產業的健康發展,確保千萬蔗農的甘蔗種植收益,從今年1月1日我國正式對進口糖漿徵收相關關稅。可能有些朋友還不是太了解白糖(食糖)這個產業,在我們的印象中,一直覺得糧食才是最重要的,其實,作為生活必需品,糧、鹽、糖都屬於戰略物資。
  • 經濟日報:我國糧食進口數量緣何增加
    外媒觀點認為,中國採購以及其他主要穀物生產國自身問題抬高了全球玉米、小麥和大麥價格。黃漢權認為,把國際糧價上漲的原因歸結為中國大量進口糧食,這種說法是不負責任的,完全有悖於事實。從進口量看,我國糧食進出口量只佔全球貿易量十分之一左右,而且進口的大頭是大豆,對世界糧食價格上漲的影響有限。
  • 我國為什麼要進口國外的糧食?是因為不夠吃嗎?看看專家怎麼說
    今天和大家分享的是:我國為什麼要進口國外的糧食?是因為不夠吃嗎?看看專家怎麼說真正糧食自給自足的日子是改革開放前的時候。這並不是說改革開放錯了,而是儘管改革開放聯產承包糧食大幅度增加,但是糧食的增產幅度還是沒有趕上糧食消費增長的速度。因為有錢了,消費水平極大提高了,人們不滿足於吃得飽,還要吃好好,肉蛋奶的比率急劇增加,肉蛋奶是高度消費糧食的產品。
  • 農業農村部:能守住口糧絕對安全底線,大豆等適度進口是我國糧食...
    8月26日,農業農村部就當前糧食市場運行和生產有關情況舉行新聞發布會。日前,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聯合發布的《中國農村發展報告2020》(以下簡稱報告)提出,到「十四五」期末,我國大概會出現1.3億噸左右的糧食缺口,其中穀物佔到了2500萬噸。
  • 糧油股票龍頭股有哪些?糧油股票值得買嗎?
    雖然中國的疫情已經得到了有效的控制,但國外的疫情還是很嚴峻,從而使得多國出現糧食儲備不足的情況,像伊拉克宣布需要進口上百萬噸小麥和20多萬噸的大米、印尼和菲律賓宣稱糧倉的儲存量最多能維持三個月。  在此背景下,多個國家宣告制止糧食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