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中國的糧食問題,我們長期是在強調一個「手中有糧,心中不慌」,由此樹立了我們自給自足的糧食安全理念,但近年來,隨著我國糧食進口數量的越來越多,我們又不僅要懷疑:糧食供應完全自給,能行嗎?
這是一篇非專業人士、也不懂經濟學的糧食人對市場的看法。
我的父母是地道的農民,生於農村、長於農村,在他們能下田勞動的年華裡,也都生活在農村,現如今,每月能領取百十元的養老金對他們來講,已經是非常幸福的生活:除了交公糧,他們從來沒想過,還能從國家手裡領錢。
母親也總對我說,你是幸福的,因為出生那一年正好趕上分地(家庭聯產承包),沒吃過黑面。
來自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顯示,在上世紀80年代,我國的人口約為1-1.1億,那時候全國的糧食種植面積約有11億畝,糧食產量約有4億噸。
說實話,我並沒有覺得小時候吃得有多好,那時候家裡吃的是那種黑乎乎的棉籽油、菜籽油,還有白色的動物油,白菜、蘿蔔是主要的冬季菜,一年到頭除了過年吃肉多外,其他時間都很少吃肉。
那時候,人們還是以填飽肚子為基本要求。
後來,村裡就慢慢發生了變化,原來村裡的魚塘被填埋,劃出了宅基地,一些乾涸的河溝也都逐漸消失變成了良田,就連小時候村頭的墳地都感覺縮小了一圈,而村西我們小時候的樂園——柿樹園,柿子樹也不知道何時被砍得乾乾淨淨,蓋成了農家小院。
還有一個明顯的變化是,小時候家家農忙完,都會互相嘮叨誰家打了多少糧,一般一畝小麥800斤就算高產,現在也沒人關注這個了,但作為一名糧食從業者,我知道現在老家一畝地基本小麥都在1100斤左右。
這時候我們看下,2019年我們的人口是14億,糧食種植面積依舊在11.6億畝左右,但由於單產的提高,糧食產量6.6億噸,即便如此,每年還要進口1.3億噸左右的糧食。
這個時候,人們不僅僅是要吃飽,更要吃好,無論城市還是農村,肉蛋奶正在逐漸變成日常消費品。俗話說,一斤肉五斤糧,也就不難理解為什麼我們的糧食消耗越來越大了。
從目前的情況來看,這種消費的增長還是持續,而國內糧食產量在目前的科技水平下,基本已經接近了飽和。
1996年,我國第一個主糧品種——大豆,逐漸放開了進口市場,經過近30年的發展,從最初的大豆出口,變成了全球最大的大豆進口國,目前年進口量沒有低於過9000萬噸的水平。
對此,很多基層農戶表示不解:為什麼進口?
是的,為什麼進口?不是我們不能滿足大豆的生產,而是我們無法滿足全部耕地上都種上大豆!
新中國的建立,就是為了讓所有的中國人都過上好日子,不僅僅要做到「老有所養,幼有所教,貧有所依,難有所助,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我們更希望大家都能住上寬敞的房子,每天都能吃上肉,享受良好的教育……
但,我國的國土面積只有960萬平方公裡,這其中還有西北的沙漠、西南的高山、中部眾多的丘陵,唯有東北、華北和傳統的江南地區適合大規模的糧食種植。
如果我們都種了大豆,那麼減少的就將是小麥、大米和玉米等作物。
作物對比,大豆是主要的油料和飼料原料,而小麥、大米則是主食品種,相比較吃肉,吃飯更重要(何不食肉糜)。
從近年來我國的糧食進口來看,幾乎涵蓋了所有的主要農作物,連高粱、大麥都成了大宗進口作物。
實際上,在2008年之前,針對國內外糧食價差及國內糧食資源問題,有一段時間「進口糧食就是進口資源」的論調非常流行。這種觀點認為,與其高價的種植糧食,還不如購買國外的低價糧食,還可以節約耕地和水資源。
但在2008年之後,這種論調已經越來越沒有市場了,因為,當年的全球糧食大漲,讓人們發現「手中有糧,心中不慌」還是硬道理。此後這幾年,我們也會發現,多國、多品種採購正成為趨勢。
從側面來講,高粱、大麥的採購可避免我國對玉米需求的過度集中,分散品種和來源國,食用油、菜籽的進口也能有效緩解對大豆需求的過快增長,增加其他下遊農產品的進口也會降低我國對糧食直接進口的壓力。
但與潮流總在輪迴一樣,隨著我國新模式下的買買買,放開進口、甚至逼迫放開糧食進口的論調和糧食炒作開始再次抬頭:中國糧食就是不夠,必須儘快放開進口市場,不然糧食就只能不斷地漲價!
當前,中國的農業有多難?
這是一個很難討論的問題,目前我國對主要的糧油品種實施的是關稅配額管理,主要有小麥、稻穀、玉米、食糖、棉花——我們不知道為什麼是這幾個,但毫無疑問,糧、棉、糖很重要。
但現實的問題是,這幾年我國糧食價格面臨著「國內不高,國外奇高」的雙重擠壓:小農經濟下,每家每戶希望糧食價格越高越好;而在與國外農場經濟比拼時,我們的糧食又面臨著質量低、價格高的明顯劣勢,國內糧食價格全面高於國際市場。
目前,食糖進口已經打破了關稅配額管理的限制——因為國內糖價是國外的兩倍,即便支付高額關稅也能獲得高額進口利潤,很難想像下去,如果國內糧食價格全面達到國外的兩倍時,國內龐大的農民群體該如何自處——閉關鎖國,完全隔絕農產品的進出口貿易,顯然不是最終的選擇。
數據顯示,目前我國仍是全球最大的經濟貿易體之一,相對於進口,我們出口的更多——沒有哪個國家願意和只出口不進口的國家合作。
市場需要開放,但目前迫切需求的是保護,在保護期內完成對國內糧食種植結構的調整。
在我國的種植結構中,除東北戶均耕地面積能達到四五十畝外(按人均10畝,一家4口測算),其他地區我國戶均耕地面積大部分集中在五六畝。
按照國家統計局2019年全國居民人均消費支出,當前農村居民人均消費支出13328元——數據的可靠性我們不做討論,但現在一家一戶一年支出2-3萬元應該是一個不算高的數值,如果指望種地實現,以當前我國的耕地資源來看,無疑是一件異常困難的事。
雖然種地不能致富,但卻可以讓中國式的土地流轉陷入困局。這幾年伴隨著糧食價格上漲讓很多人不敢承包耕地種植的,不是化肥、不是農藥,而是地租——地租正成為目前阻礙國內種植結構調整的核心因素。
這也是我國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運行多年之後,面對經濟的發展,第一次面臨需要調整適應經濟發展需求的局面。
農民要突圍,產業更要突圍,沒有產業的突圍何談長久的安逸?
此外,在我國糧食進口結構中,也有一種觀點認為:我們是否可以放棄弱勢產業,鞏固核心產業的自給性?
比如,我們現在大豆、食糖產業競爭優勢不足,是否可以減少種植,轉而將騰出的土地種植相對高效的稻穀、玉米等作物。
作為糧食作物其生產、生長都需要一定的生長環境,其特有的生長區域也是物競法則的必然選擇,從生產、加工到物流運輸是一個產業鏈條的延伸,一方面維繫著數百萬農戶的種植習慣,一方面在就業、稅收等方面,都不是進口所能解決的問題。
而最根本的是,這種拿來主義,或許對於小國可行,但對於我國的經濟體量而言,完備的工業體系才是我們能持續強大的根源,如果說晶片是中短期全球科技競爭的核心的話,生物環境則是最基本的。
短期來看,我們一直維繫的這種偏穩的糧食產業調控節奏,可能會給種植者,甚至參與的各個環節帶來生存壓力,但不可否認的是,這或許也是我們目前唯一可做的選擇:爭取在這種時間的維繫中,找出更佳的發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