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產轉基因大豆國外試點種植,目前已獲批進口至國內」——這題目讀起來是不是有點拗口?別急,下面看每日糧油細細給你道來。
先看下新聞:昨天,我國農業農村部公布了一批2020年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證書批准清單,其中包括兩種新型轉基因大豆,一種是北京大北農科技集團開發的轉基因大豆,這也是中國首次批准進口國內公司研發的轉基因大豆。
首先我們從貿易角度來了解些轉基因大豆。
儘管沒有權威的數據,但截至目前全球轉基因大豆的種植面積應該在70%以上,美國、巴西、阿根廷三大大豆主要生產國都是轉基因大豆的主要種植區域。在每年的全球大豆貿易中,轉基因大豆的比重應該佔到80%以上——從亞洲到非洲,從歐盟,也在2015年放開了對轉基因大豆的進口。
而就在今年,俄羅斯農業部門也開始支持轉基因大豆和豆粕進入其國內市場。
總而言之,在利益刺激下,轉基因種植正變得不可阻擋。
下面看看我國轉基因的管理情況。
作為全球最大的大豆進口國,隨著全世界都在供應轉基因大豆,我國的大豆進口中也是轉基因佔據絕對主導。
但在轉基因管理方面, 我國和歐盟一致,實施嚴格的審批管理制度,截止目前國內允許種植的轉基因作物只有棉花和木瓜。同時,為了滿足國內需求,我國允許一部分大豆、玉米等轉基因品種進口,也就是上面新聞中提到的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證書批准清單,不在清單內的嚴禁種植。
看到這裡朋友們也該明白了:雖然我們不種植,但我們在消費。
為什麼不國內直接種植呢?
實際上,作為全球最大的轉基因作物進口國,我國在轉基因技術研發方面也是走在全球前列的,之所以國內不讓種植,歸根結底還是一個生物安全問題。
有些技術性問題,或者說大道理每日糧油也解釋不清,從我國轉基因管理條例的字面意義上來看:我們進口的轉基因大豆、玉米都是封閉式管理,進入工廠之後直接進行加工處理,這樣的種子也就不存在在自然環境中生根、發芽,對周邊其他物種形成汙染的情況。
如果簡單點解釋,那就是「死的東西是沒有危害的」。
不種植那為什麼又要研發呢?
既然不種植為什麼要研發呢?國家還一度將轉基因技術寫入了國家重大科技攻關項目。
其實,這是一種對未來不可知的擔憂,「人活在世,吃飯第一」,當吃飯都解決不了的時候,一切都是空談。而不可否認的是,與傳統作物相比,轉基因作物確實在產量、減少農藥、降低化肥、防止病蟲害方面具有優勢——這個從轉基因作物上市以來種植面積的擴張速度就能看到。
而就以我國而言,大豆永遠是我們的痛,只能從美國、巴西進口,2018年以來中美貿易關係的變動更是讓我們尷尬:高科技不行,在農業方面也依賴。
所以,既然是一種國內已經消費,且又難以評估的東西,首先我們能做的就是研究好它。
2020年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證書批准清單
之所以今年的這份清單引起關注,歸根結底還是在發布這個清單的同時,農業農村部科技教育司還發文擬頒發1個玉米的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證書(北京大北農生物技術有限公司)和1個大豆的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證書( 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
上面的安全證書批准清單指的是進口,而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證書則指的是國內轉基因技術的研發。根據統計,如果此次證書獲批,那麼將會出現兩個轉基因大豆和三個轉基因玉米品種的局面,這在我國轉基因管理中並不常見,說明我國的轉基因作物研發進度在加快。
因為,從今年以來,我們看到國內主要糧油品種價格都出現了不同程度的上漲,特別是大豆、玉米粗糧品種漲幅最大,而玉米還面臨著未來供不足需的風險。
提速的中國轉基因:國內研發、國外種植
早在2009年我國曾頒發了兩個轉基因水稻和高植酸酶玉米的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證書,但直到兩個品種證書過期也只是在實驗室中做實驗,未實現商業化種植。
但這次有些不同。
據悉,北京大北農科技集團開發的轉基因大豆實際已經在2019年取得在阿根廷商業化種植的許可,此次我國批准進口後,即可實現在阿根廷的大規模推廣。
這裡需要給大家補充一個小故事:
早在2013年,當時國際玉米種子公司先正達在美國推廣一種MIR162轉基因玉米,但由於未取得我國有關部門的進口許可,導致當年美國種的這些玉米運抵我國港口後被拒收。當然後來的故事大家可能都熟悉了:先正達被官司纏身,據傳要賠付十幾億美元,隨後市場傳出中國化工收購先正達,2014年該轉基因玉米品種獲批允許進口至我國,在2017年最終的賠付金額為2.18億美元。
說這個意思就是:賣產品首先要有買家的保障,而我國國內市場恰恰就具備這樣的採購實力。
最終科普:轉基因種子真的不發芽嗎
任何新生事物的出現由於其前景的不可預知性,都會引發人們的質疑,轉基因技術也不例外。
截至目前,關於轉基因的一些前景科學界依舊有爭議,但民間的一些非理性質疑我們倒是可以排除:
1.轉基因種子不會發芽。2.吃了轉基因會導致不孕不育。
其他傳聞不再一一列舉,但可以肯定的是,轉基因種子是絕對會發芽的,不然轉基因的大豆怎麼結莢生產出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