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您閱讀本文前,您可以點擊右上方「關注」,以後您就可以免費收到「火種三農」每天推送的內容。感謝您的關注!
今年水果行情不好,從年初的砂糖橘開始,晚橙、菠蘿、芒果、荔枝……一路滯銷個不停。究其根本,都是產地果樹種植規模盲目擴大,導致水果集中上市的一段時間供大於求,銷量跟不上產量造成的。
種植果樹的經濟效益普遍比傳統的農作物要高,甚至經常有種植一些稀有果樹或稀少品種的果農出現「暴富神話」,吸引了相當多的人跟風種植。從國家統計局的數據來看,我國的果園面積確實是飛速增加,20年間總共增加了4333千公頃,約0.65億畝。
有不少網友擔心:「土地都拿去都去種果樹了,不種糧食,過幾年吃什麼?」
這話雖不全對,但也在理。在小編的家鄉,就有許多村民因外出務工,田土被棄耕撂為荒地,部分被人承包種了果樹;還有的水田因水土流失變為旱地,也改種了果樹、茶葉等,徹徹底底變成園地。另外,在一些大力發展水果產業的地區,幾乎所有土地都種上了果樹,糧食作物已經沒有了蹤影。
但口說無憑,種植果樹的土地大幅增加,究竟有沒有導致國內糧食作物的播種面積減少呢?這還是要用數據說話,小編又去網站找到了糧食作物播種面積的數據。
從圖中可以看出,2000-2003年期間糧食種植面積大幅減少,2003年以後,糧食作物播種面積幾乎連年增長,至2016年,共增加14235千公頃(約2.1億畝)種植面積,回到了上世紀末的種植狀態。隨之而來的,是糧食產量的一路增長,在2015年出現了「12年增」。
這和我們的想像完全不同,我國的糧食作物種植面積前後幾乎沒什麼變化。這就意味著,從數據上來看,種果樹的土地並不來源於種糧食的土地,種糧食的土地依舊在種糧食,那是否來源於種其他農作物的土地呢?
然而事實是,農作物的總播種面積也在大幅增加,而且和2003年之後增多的種糧食的土地來源於2000~2003年期間棄耕的土地不同,種植其他農作物的土地從數據上看是來源於其他類型的土地。
我國的土地分為8大類:耕地、園地、林地、牧草地、居民點及工礦用地、交通用地、水域和未利用土地,其中,耕地是專門用來種植農作物的土地。眾所周知,我國每年都在強調耕地的重要性,提出「守住18億畝耕地紅線」,於是,小編又去找到了耕地面積的數據。
不出所料,我國的耕地面積確實逐年在減少,這和很多農村的土地使用現狀是一致的。而且,我國自2002年通過《退耕還林條例》,從2003年正式開始施行法令以來,每年都有上百萬畝耕地被還林還草,再加上耕地的退化、汙染和建設用地佔用,我國的耕地在2016年已減少至20.24億畝了。
相信眼尖的朋友已經發現,上圖農作物的播種面積在2016年已經逼近166795千公頃(25億畝),而我國的耕地在2016年卻只20.24億畝,農作物的播種面積比耕地面積多了近5億畝!
為什麼農作物的播種面積會超過耕地面積???
小編經過查閱資料,終於搞明白了,原因在於南方地區很多農作物可以種兩季、甚至三季,即可以複種,這大大提高了耕地的利用率。在一年中,複種指數越高,即農作物播種次數越多,其農作物年種植面積也就越大。換句話說,一畝的耕地,一年內種一季小麥再種一季玉米,其播種面積就是兩畝了。
那麼可以理解為,種果樹確實佔據了部分耕地,這是現在很多農村地區表現出來的土地使用現狀,但近年來由於複種指數提高的原因,對於耕地的利用率提高了,我國的農作物播種面積和產量也隨之提高,國家「自產糧」的飯碗還是端穩了。
總的來說,對於農村裡農民「趨之若鶩」地跟風種植果樹而佔用部分農作物土地的現狀(提醒:佔用基本農田發展林果業是違法行為),目前還沒有導致出現糧食作物播種面積下降、產量降低的局面。但隨著複種指數的提高,這勢必會達到一個極限,如果一直放任一般耕地被佔用種果樹或其他佔地,長此以往,導致以後沒有足夠的土地去種植糧食,就很可能威脅到國家糧食的安全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