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時故宮一個廁所都沒有,上萬人方便是如何解決的?

2020-12-25 騰訊網

在《康熙王朝》中容妃就是因為忤逆了康熙,被罰去刷馬桶,最後被馬桶活活砸死。雖然只是劇情杜撰出來的,但側面的反應出一點,清朝皇宮裡面方便用的確是馬桶。

故宮又稱紫禁城,是現世界僅有的保存最完好的由木質結構製成的建築群。故宮從明成祖朱棣到愛新覺羅.薄儀共住過二十四位皇帝,到現在為止有六百多年的歷史。

同時故宮的存在也讓現在人有機會了解更真實的歷史,故宮現在是國家5A級旅遊景點。

但就是有8707間房子的故宮,曾經繁榮的時候有差不多上萬人在裡面工作辦公的地方,據說在古時候卻沒有廁所。

老話說人有三急「內急」「性急」「心急」。

其他兩「急」都可以緩緩,唯有這「內急」是刻不容緩,應該每個人都經歷過,知道什麼滋味。

但是在偌大的故宮裡面卻沒有廁所,有點不正常,讓在裡面生活的人怎麼方便。錯了,在故宮雖然沒有專門的公共廁所,卻還是有供人方便的地方叫「官房」,只是不像現在的衝水廁所那麼方便到處都是。

在古代沒有先進的下水道排水系統,但是在那麼多人居住的故宮,總不能用以前旱廁那樣,在地上挖個大坑,排洩物就排到大坑裡,等滿的時候在運出去。那樣的旱廁如果放在很多人居住的故宮裡面使用,天熱的時候味會非常大,而且不衛生,也不安全(傳說古代經常有人掉旱側裡面淹死),更有損皇家威嚴。

那用什麼呢?在故宮基本上宮苑都是獨立的,比如慈禧住的「儀鸞殿」,它就是主房加配房的形式建立,而且故宮這樣的格局很多。在別院的犄角旮旯裡面就設有「廁所」,在裡面放有馬桶、尿桶供人使用,而且有專門處理的部門,每天都換乾淨的(有專門刷馬桶存放的地方)叫「淨房」。

專門清理馬桶排洩物的人除了每天定時定點清理換放乾淨的馬桶,為了避免環境受到汙染,排洩物會專門有人拉出宮外,當做肥料。

據說在舊上海時期就有人專門上門收集別人的排洩物。就現在某些地區還有人專門下鄉買孕婦的尿液。

特別是供人使用的馬桶,為了避免味道特別大,就會在裡面放很多的木屑(現在有的商場的角落裡還有用木屑清除地上的水汙漬)、香料遮蓋氣味。

根據職位的不同「廁所」的等級用料也不一樣,舉例說明一下:像驕奢淫逸的慈禧老佛爺上廁所就是私人訂製的(據說慈禧用過的馬桶現在故宮博物院收藏)。

傳說慈禧太后上廁所是很講究的,每當慈禧內急的時候都說「傳官房」,不能說大小便,也不能向下人似的說「出恭」。

這時候心領神會的宮女奴才就用腦袋頂著慈禧太后專用的馬桶進來,放到慈禧的專用「廁所」裡面,其他人現在外面候著,等著慈禧方便完事後身邊的宮女再給其清理

慈禧太后的「馬桶」是用上好的檀香木(香味很濃)做成的,外表還雕刻著象徵皇權貴族的圖案,連馬桶的四條腿都是精美的圖案。

而且在慈禧如廁之前奴才還要在馬桶裡面放上慈禧喜歡的香料,避免排洩物燻著老佛爺。據說慈禧太后死的時候就是因為痢疾(拉肚子腸炎)導致的。

但普通的奴才上廁所的地方就是在其居住休息的地方,也有放馬桶的地方,不然都樹林花園裡面方便那植物都不長了。

相關焦點

  • 古代的故宮為什麼一個廁所都沒有,上萬人是如何解決方便問題的?
    故宮在古時候又稱為紫禁城,他興建於是公元1406年的明朝年間,共花了14年才建成。故宮佔地面積極大,房間大大小小的擁有上萬間,居住的人最高峰時期也超過了萬人。 然而,令人驚奇的是,如此大的故宮裡面竟然沒有一一個廁所,不禁讓人納悶:古代住在裡面的人是怎麼解決「三急」的?
  • 古代時故宮一個廁所都沒有,上萬人方便是如何解決的?看完後明白了!
    紫禁城是一個幾百年的帝都,整座城的設計的非常好,是幾百年積累的精華體現。如果您有時間,一定要去故宮走一走,感受一下帝王所在的恢弘。
  • 故宮一個廁所都沒有,上萬人上廁所怎麼解決?讀完佩服古人的智慧
    具有600多年歷史的故宮,曾經被作為皇帝的宮殿,它的規模大到能容納70多座宮殿和9000多間房屋。 故宮內各區域作用不同,如三大殿被用於舉行盛大典禮,養心殿和齋宮區被用於皇帝和嬪妃們居住,然而,偌大的一個故宮,竟然沒有一個像樣的廁所,那麼上萬人住裡面是如何解決上廁所的問題呢
  • 古代皇室如何上廁所?
    古代皇室如何上廁所?文丨波波論參觀過故宮的人都知道,偌大一個故宮是沒有廁所的,就算是有,也是後來重新才修葺的,那古代皇宮裡每天形形色色那麼多人,他們是怎麼上廁所的呢?其實古代最主早是有廁所的,只是故宮裡住的都是顯貴的人物,他們認為在故宮裡如廁是不吉利的,所以故宮裡才沒有。據記載,春秋時期晉景公腹脹去廁所,不慎跌進糞坑而死,可見當時廁所是多麼的簡陋。到了漢朝,有一次漢高祖劉邦因在朝堂上尿急,怕來不急上廁所,於是借用大臣的帽子來接。後人可能受到前人用帽子接尿的啟發,後世皇帝們就多半使用便壺來解決問題,而不親自上廁所了。
  • 故宮:一個廁所都沒有,如廁成為大難題?真相沒你想的複雜
    文|四季文史 故宮,是明清時期皇家一族辦公和生活起居的地方,諾大的地方怎麼可以沒有廁所呢,人吃五穀雜糧,不用上廁所嗎,顯然不是。在沒去過故宮之前,一直都覺得不可信,直至去了一次之後才有所了解,那裡確實沒有廁所。那麼古人是怎麼解決上廁所難題的呢,答案是:恭桶。這種東西是怎樣的存在?
  • 古代時紫禁城房屋萬間,卻沒有廁所?方便是如何解決的?
    紫禁城怎可能會沒有廁所呢! 皇帝、皇子皇孫、妃嬪,他們又不是神仙,也是普通人,而只要是普通人就有上廁所的需求。只要他們要上廁所,就定然會有廁所的存在。 因此,紫禁城內絕對是有廁所的存在。
  • 古代的故宮裡面不建茅廁,那些古人是如何解決生理問題的?
    古代的故宮裡面不建茅廁,那些古人是如何解決生理問題的?我們都知道在古代的時候,由於整體技術的限制,排水系統的落後,那些茅廁基本上都是蹲坑式的。如果要是在故宮修建大量的茅廁,我們可以到補一下這樣的畫面:恐怕整個故宮都要被沼氣所籠罩,尤其是在夏天,蚊子滿天飛,所到之處寸草不生……這對於視顏面比生命還重要的皇族來說,是不能容忍的。那麼問題也就隨之而來了,沒有茅廁,他們是如何解決生理問題的呢?
  • 故宮房屋近萬間,卻沒有一間廁所,上廁所怎麼辦?
    北京故宮(紫禁城),是明、清兩代王朝的首都,中國兩大帝國的核心,也是天子最高權力的象徵。整個故宮有著諸多奇異現象,至今有些仍迷霧重重。 那麼,為什麼偌大的紫禁城無一處廁所?
  • 戰場神操作:古代軍隊成千上萬人,打仗時怎麼解決如廁問題?
    遇到內急問題,自己一個人怎麼都好解決,但如果是數萬人組成的編制化軍隊,那麼內急問題就會升級為: 集體衛生問題。 由此可見,諸葛亮所率領的這八萬人軍隊,在臨時休整的過程中,進行了一系列科學系統的駐紮措施,而這些措施,都是提前就制定在軍法之中,不容有誤。 反過來說,假設某位將軍帶兵打仗時,並不在意這個問題,而讓麾下士兵隨意解決,那駐紮之地隨處可見排洩物,敵方偵查小隊估算後,將軍情上報,對於己方部隊來說,這就形成了實質意義上的不利因素。
  • 皇宮中有上萬間屋子,為何沒有一間茅房,皇帝和妃子是怎樣方便
    今年6月份,我去北京故宮遊玩,上廁所的時候突發奇想,想體驗一下古代上廁所是怎樣的感覺。但是找了半天,只是找到了現在式的廁所,而沒有古代的茅房,後來問了導遊才知道,原來古代故宮裡沒有廁所。沒有廁所,那麼皇宮裡面的人,皇帝和妃子甚至上千的宮女、太監是怎樣方便的呢?
  • 奇怪的知識增加了,古代軍隊動輒數萬人,該如何解決「大號」問題
    導言:奇怪的知識增加了,古代軍隊動輒數萬人,該如何解決「大號」問題?首先,這是一篇有味道的文章。最近《大秦賦》再次重現了古代戰場的經典攻守場面,開篇便以著名的「邯鄲之戰」拉開了帷幕,王齕率領數萬大軍,對趙國的都城邯鄲發起進攻。
  • 沒有抽水馬桶,古代穿長裙的女性如何解決問題?真相讓人不堪入目
    古代時期對於上廁所有挺多種說法的:春秋時期稱為「溷軒」,宋代稱為「雪隱」,清代稱為「宮廁」,這都是有些文化的人的叫法,還有個朝代將上廁所叫做「更衣」,這有點奇怪啊,表面上的意思,不就是穿衣服的意思嗎?實際上,這個上廁所的說法確實是和穿衣有關係。
  • 古代沒有紙,上廁所如何擦屁股?
    大家是不是好奇古時候的人們是如何解決如廁後的清理問題呢?現在我們有柔軟乾淨的手紙可以使用,但是古時候是沒有這些的,那他們都怎麼解決呢?在遠古時代的人類大便後是不清理的,自己身體裡出來的,不覺得髒,況且其他動物也都不清理。
  • 古代衛生紙還未被發明出來時,人們是用什麼東西上廁所的?
    俗話說「人有三急」,不僅是在我國古代時期還是現代,上廁所就是人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再加上人的身體是一個無限循環代謝的過程,吃進去的東西必然要通過另一種方式排洩出來,那就是古人常說的「如廁」了。雖說古代的硬體設備沒有我們現代那麼齊全,就連茅廁也是最為簡陋的「石磚式蹲坑」,但起碼還是能滿足老百姓日常所需的。但是上廁所除了需要茅廁之外,還需要一樣東西,那就是衛生紙。對於我們現代人來說,「衛生紙」就是一樣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東西,但對於古代人;來說卻並不是如此。
  • 古代后妃如廁那些事:上個廁所都要冒著生命危險
    人食五穀雜糧,都是凡人之軀,自然難免要有三急。三急中的內急,便是要如廁。如廁現在看來是再尋常不過,但是在某些國家,如印度依舊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不然,莫迪政府上臺的口號就不會是廁所革命了。現在人們已經發明了先進的如廁系統,那麼在古代,人們是如何解決如廁問題的呢?
  • 在古代,上廁所都是那麼文雅,雅稱叫出恭
    「出恭」,在古代是對上廁所方便的雅稱。其實,起初的「出恭」並沒有方便之意,這個詞出自科舉。人有三急,參加科舉考試的考生也不例外,要知道,當時的科舉一呆就是幾天,所以期間上廁所是難免的。所以,從元朝開始,為了方便考生在考試期間出去上廁所方便,就設立了兩種牌子,一個叫做「出恭」,一個叫做「入敬」。字面意思很好理解,就是考場之地神聖,出入的時候一定要恭恭敬敬的。
  • 在古代「上廁所」是如何稱呼呢?
    廁所在古代有許多雅稱,有「雪隱」、「宮廁」、「更衣室」「溷軒」等,既然廁所名字都如此雅致,那麼「上廁所」又怎麼會落俗套呢。那就看看古人對「上廁所」這一大俗行為有什麼不同的稱呼呢?「出恭」一詞本無方便之意,從元代起,科舉考場中設有「出恭」、「入敬」牌,以防士子擅離座位。士子入廁須先領此牌。因此俗稱入廁為出恭。並謂大便為出大恭,小便為出小恭。據說明代科考時,皇恩浩蕩,準許考生如廁,只是屆時須領取一塊牌子,上寫「出恭入敬」,憑牌進出廁所和考場,好比衙門裡要打出「威武」、「肅靜」的招牌,以示莊嚴。
  • 古代沒有衛生紙,人在上完廁所後,用什麼擦屁股?
    俗話說人有三急,作為一個正常人,拉臭臭是必不可少的。而拉完之後,屁股自然是要擦的。人生最痛苦的事情之一,莫過於上廁所沒帶手紙。那麼問題來了,在古代並沒有衛生紙,古人該用什麼擦屁股?這個其實得分時代。比如在秦漢甚至於更早的先秦時期,擦屁股沒什麼講究,基本上是有啥用啥。
  • 百年之前,大街上根本沒有女廁所,那麼,女士們如何解決內急呢?
    百年之前,大街上根本沒有女廁所,那麼,女士們如何解決內急呢?畢竟人有三急,內急、性急、心急,內急就是上廁所,誰也逃脫不了排洩這個問題。現代人上廁所環保又衛生,有蹲坑也有坐便器,擱在五千年前可不一樣。那麼古代沒有廁所,女性怎麼解決問題的那?
  • 古代的皇宮沒有茅房,宮女太監是怎麼上廁所的?原來用的這個!
    通過大部分的史書和影視劇中,我們都了解到古代的封建制度是多麼嚴苛,這樣的等級制度在皇宮裡最為明顯。皇宮對於百姓來說就是高高在上的地方,裡面上到皇帝皇后,下至宮女太監們都是很講究的。尤其是在衛生這方面,當時的百姓們估計半個月或者一個月才能洗一次澡。這個問題並不是所有人能關注到的,在古代由於沒有現在這麼先進的排水系統,因此她們的茅房味道還是很大的。為了不讓這些氣味在宮裡衝撞到皇帝的龍體,於是古人們在修建皇宮的時候就直接不建設茅廁了。那大家就很疑惑了,他們不要上廁所的嗎?其實方法很簡單,就是使用隨意移動的便盆或者馬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