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禁城怎可能會沒有廁所呢!
皇帝、皇子皇孫、妃嬪,他們又不是神仙,也是普通人,而只要是普通人就有上廁所的需求。只要他們要上廁所,就定然會有廁所的存在。
因此,紫禁城內絕對是有廁所的存在。
當然,紫禁城中的廁所並不是我們在民間經常見的那種開放式的旱廁(三邊一圍,底下挖一個坑)。為何不是這種廁所呢!想想看,紫禁城中常年居住著數千人,可謂是十分擁擠,如若採用的是這種開放式的廁所,那整個紫禁城豈不到處都要瀰漫著一股不可言喻的味道嗎!
試想,皇帝居住的皇宮到處瀰漫著這股味道,這成何體統?先不說皇帝住著舒不舒服,就單單是「帶味道的皇宮」這個事實傳出宮外,整個皇室都會臉面掃地。況且旱廁空間大則能容納多人,而空間小則顯得擁擠狹窄,自然與紫禁城不相匹配。
簡單的說,因紫禁城代表著皇權的至高無上,代表著皇帝的威嚴,同時皇帝、妃嬪都是居住在紫禁城中的,所以旱廁這種相對骯髒的就註定不會出現在紫禁城中。以古人的智慧,這樣的問題並不難以解決,相應的替代品隨之而生。
其實,皇宮中的廁所,也較為常見,那就是被譽為移動廁所的便盆,也就是我們今時今日所俗稱的馬桶。
彼時,居住在紫禁城中皇族有一種專用的馬桶,那就是「官房」(皇族自恃身份高貴,雖說用的就是馬桶,但為示自己人上人的身份,所以就取了一個另類的叫法)。每當他們想上廁所的時候,他們就會大聲地吩咐某個宮女或太監:「傳官房」 。太監或宮女聽後,就會立刻前往建在宮殿中的一個專門供皇族上廁所的小房間中準備。
先是將他們專用的馬桶放置在房間中。然後為了防臭,會在馬桶中撒入厚厚的一層香灰、香粉,這樣在皇族排洩的過程中,這些香灰香粉就會自動覆蓋住那些汙穢之物,繼而將不雅的味道壓制,讓它不會揮發出來。
除此之外,事先的預防也變得尤為重要。雖然香粉有一定作用,但是馬桶往往有蓋子,蓋住或事件久了之後,香粉的作用便弱化許多。為了徹底的壓制住臭味,他們會用上等的檀香木來做馬桶,因它自帶著一股淡淡的香氣,可以有效地防臭。
皇室御用的物品自然都十分精緻,即使是「官房」也會有別於他人。據清末出宮的太監回憶,晚清老佛爺慈禧所用的馬桶,就是用檀香木雕刻而成,且這個馬桶設計的十分巧妙,如果不看它的用途,實乃一件精美的工藝品。
據說慈禧所用的這個馬桶就是一個大壁虎的設計,壁虎的頭是用來放手紙;肚子是盛放汙穢之物的地方;尾巴是馬桶的把手,總之每個細節都做得十分巧妙,且精緻,當然這也更符合舒適度的設計,避免了慈禧情緒上的不滿意。
其次,皇宮自然不僅僅是皇室成員生活的地方,太監與宮女佔大多數。除皇族外,後宮中那些身份低微的太監和宮女們,因身份的關係,他們自然是不能用,也用不起那個極其奢華的馬桶。
雖然是侍奉者,但是「隨叫隨到」的特性要求他們也相應地享有一定便利。所以在當時皇宮中有幾處專門供他們解決排洩需求的淨房,在裡面會放上一些普通的馬桶,當他們想上廁所的時候,就可以去這裡解決。當然,雖然是一些普通馬桶也會區別身份,同時也會有專人照看。
最後,紫禁城常住者雖然多,但是每日將汙穢清出皇宮也不實際,這就需要有人在無人能夠發現的時候處理。皇宮中的汙穢之物,每逢初四,十四,二十四,就會由太監統一拉出宮處理,而最主要的目的,便是為了避免汙穢物在宮中堆積太久。
總得說,紫禁城中是有廁所的,只是這廁所並非是我們日常所見的那般旱廁,而是一種移動廁所,也就是馬桶。至於為何要用馬桶呢?第一是味道不易揮發,在當時只要他們上完廁所,馬桶蓋一蓋臭味自然就出不了,且皇族用的馬桶,底下還會蓋上一層帶有香味的香灰,這就更不容易發臭。第二方便,馬桶易拿易處理,那些主子什麼時候想用什麼時候就可以用,且也方便處理,用完就能拿走,不會讓皇宮變得臭味難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