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禁城有房屋9999間半,卻沒有一間廁所,皇帝后妃拉撒怎麼辦?

2021-01-18 騰訊網

古代皇帝都自詡為「天子」,天子居住的紫禁城,據說有房間共9999間半,住滿了皇帝、皇后、妃嬪,還有那麼多的太監和宮女,加起來怎麼也有七八千人了。

但奇怪的是這麼多的房間,卻沒有一間廁所,為什麼明清兩朝皇宮內不建廁所呢?沒有廁所,那麼住在裡面的將近一萬來人,是怎麼解決上廁所問題的呢?

其實,如果我們站在古代建築環境的角度設身處地去想,就會覺得偌大一個紫禁城不建任何一間廁所,當中的確有它天然存在的道理。

紫禁城之所以沒有廁所,主要有三個原因:

首先是古代還沒有發明抽水馬桶,也沒有現代這樣完善的下水道排水系統,產生的大量糞便沒法立刻進行處理。如果是在農村,可以挖一個當化糞池用的茅廁,時間長了,還可以挖出來當肥料用。

但是在皇宮中不行啊,總不能在皇帝、皇后寢殿附近挖個化糞池吧?那味也太大了,尤其是到了夏天,一旦積累起來,臭氣燻天,皇帝還怎麼能靜下心來思考國事?而且,皇宮之內,走哪都有臭味,豈不有損我天朝大國的顏面?

其次,糞便如果不能及時處理,非常容易滋生蠅蛆,傳播疾病,而皇宮內人員密集,流動性差,就更容易發生傳染性疾病。所以,出於衛生的考慮,皇宮內也不會修建廁所。

當前我們國家正在農村大力開展旱廁改水廁行動,也是出於改善農民生活環境、保護農民健康的目的。

「一個土坑兩塊磚,三尺土牆圍四邊,蒼蠅蚊子嗡嗡叫,又臊又臭滿庭院」,小時候農村老家的旱廁就是這樣的,不僅臭味燻天,而且上廁所的時候還得帶一把扇子,必須不停地扇,否則那群蒼蠅真的能吃了你。

如果有的人家直接把廁所修在豬圈裡,那樣的話就得拿根棍子,用來驅趕隨時可能過來吃屎的豬了。大家可以自行腦補一下那個畫面……

最後一個原因也很重要,那就是如果修建廁所,分不分等級呢?現代人分不分高低貴賤不說,最起碼在上廁所這件事上是一律平等了。

但在古代不行啊,尤其是等級制度最為森嚴的皇宮中,皇帝能和太監用一個廁所嗎?妃嬪們能和宮女用一個廁所嗎?就算是妃嬪們也是分等級的啊,皇后、貴妃、妃、嬪、貴人、常在、答應……

就算是同一個等級也是不行啊,大家伺候的主子不一樣,住的地方也不一樣,往往會相隔很遠。如果既要分出等級,又要按照就近修建的原則,皇宮之內要修建多少廁所啊?

而且,這些廁所還要分為三六九等,不同身份的人使用不同等級的廁所……這要是趕上「人有三急」,萬一走錯了的話,那可是僭越之罪,輕則挨板子降級處罰,嚴重點掉腦袋也不是沒可能,後果可不堪設想。

由於以上三個問題的存在,導致清朝皇宮內雖有房屋萬間,卻沒有一間廁所。但是沒有廁所,古人們是怎麼解決拉屎撒尿問題的呢?

大家不用擔心,不方便修建廁所,老祖宗們也有妙招解決這個問題。畢竟吃喝拉撒是人生頭等大事,即便貴為皇帝也避免不了。

清代皇宮裡主要是使用便器,皇帝和妃嬪們用的叫做「官房」,有專門的太監保管,需要時則傳「官房」,平時不放在寢宮中,其餘下等人的便器都叫做「便盆」。

而存放「官房」「便盆」的地方則叫做「淨房」,這個在故宮中是有的。皇家人員的「淨房」一般設在寢殿的床的一側,普通太監和宮女的「淨房」一般設在各宮院配房後的小屋內。

皇帝、妃嬪們使用的「官房」是十分講究的。這種「「官房」分為長方形和橢圓形兩種形式,用木、錫或瓷作成。

木質的官房為長方形,外邊安有木框,框上開有橢圓形口,周圍再襯上軟墊,口上有蓋,便盆象抽屜一樣可以抽拉,一般木質便盆都裝有錫質內裡,以防止滲漏。錫質官房為橢圓形,盆上有木蓋,正中有鈕。

這種便盆要與便凳配合使用,便凳比較矮,前端開出橢圓形口,便盆放在下面對準圓口。便凳有靠背,包有軟襯,猶如現在沒扶手的沙發一般,坐在上面,並不比現在的馬桶差,只不過不能衝水而已。

比如皇帝要出恭時,就會傳「官房」,太監拿著進來,服侍皇帝到「淨房」……皇帝完事後,再有太監拿出來,送到專門處理糞便的地方,每隔一段時間,就會有運送糞便的馬車拉出去。

如果是地位低下的宮女或者太監,就沒這麼講究了,自己走到「淨房」去解決,那裡有「便盆」,也有板凳、炭灰等物品,每過一段時間也會有專門的太監負責進行清理。

據說,當年慈禧太后傳「官房」時,太監要頂在頭頂上送到門外,慈禧完事後,太監還得頂在頭上送出去,以表示尊敬。

慈禧的「官房」是用檀香木製作而成,四周包金,裡面還要放上松香掩蓋臭味,排場大的很。以前只知道慈禧生活奢侈,吃的很貴,想不到拉的也很貴。

綜上所述,因為排水系統、等級森嚴等原因,故宮中沒有廁所這件事是真的,古人採用的辦法是使用「官房」「便盆」等便器,雖然麻煩了些,但沒有異味,乾淨衛生,也是一個很好的解決辦法。

現代人的廁所多使用衝水式,對旱廁不夠了解,難免會產生沒有廁所怎麼上廁所的疑問了。

相關焦點

  • 紫禁城有9999間房子,卻沒有一間是廁所,要是皇帝臨時內急咋辦?
    眾所周知,紫禁城是明清兩代皇帝居住的地方,在這偌大的故宮中,紫禁城的房子是9999間半。在古代,9是陽數,四個九就是極陽之地,十分吉利,所以故意只建9999間半,然而,大家現在在遊玩紫禁城的時候有沒有發現一個問題,這麼多間房裡卻沒有一間是廁所這。
  • 故宮房屋近萬間,卻沒有一間廁所,上廁所怎麼辦?
    故宮一共有9999間半的房子(由於年久損毀,現僅剩8704間),可以容納成千上萬的人,皇宮裡房子的用途和分類精細齊全,有議政的、會客的、就寢的、煮茶的、做飯的、換衣服的....
  • 9999間半還是8707間,昔日「紫禁城」到底有多大?說出來你別不信
    紫禁城關於故宮房屋有多少間房屋,社會上流傳一種說法,認為故宮共有房屋9999間半,其中的半間,即今天所見文華殿後文淵閣西側的樓梯間。為什麼要建造如此數額的房屋?據說是玉皇大帝的天宮有房屋萬間,皇帝雖貴為天子也不得僭越天地之制,所以建造9999間半。這個故事當然不能當真,但它也反映了作為天之子的皇帝雖不能與玉皇大帝並駕齊驅,卻又希望竭盡所能建造天下間最廣最大的宮殿的心願。因此,人們寧願相信紫禁城之所以建造9999間半房子也正是因為這個緣由。
  • 誰說紫禁城沒有廁所的?那是你不知道
    去故宮旅遊的時候確實沒有見過裡面的廁所,除了這個認知之外就是很多的網絡媒體上也說紫禁城沒有廁所,其實廁所是有的,只不過和我們傳統意義上的廁所不一樣,明清時候紫禁城內的廁所就是在專用的房間裡放置一個馬桶,那時候沒有發達的排水系統,條件肯定要簡陋一點,和咱們現代的廁所也是有區別的,當然了還是咱們現代的廁所相對乾淨和衛生的多
  • 古代時紫禁城房屋萬間,卻沒有廁所?方便是如何解決的?
    紫禁城怎可能會沒有廁所呢! 皇帝、皇子皇孫、妃嬪,他們又不是神仙,也是普通人,而只要是普通人就有上廁所的需求。只要他們要上廁所,就定然會有廁所的存在。 因此,紫禁城內絕對是有廁所的存在。
  • 紫禁城中傳說的那半間房,就藏在這扇門後面
    景山俯瞰下的紫禁城這紫禁城中到底有多少房間幾乎是人們心中的一個未解之謎,具體數字至今也沒個正解。但在早年間倒是有個說法,說這紫禁城中建有房屋9999間半,為什麼會有半間房呢?原本宮中是建有房屋一萬間的,但這玉皇的天宮中才只有房屋萬間,又怎能容下這人間的皇宮有僭越之心,偏偏這人間的「真龍」又不願放下身價,過於低頭。古人的房間是以「四柱為一間」計算的,最後的這一間房屋為兩柱一間,故稱之為半間房。
  • 遊故宮漲知識,北京故宮為什麼叫紫禁城?又有多少間房子?
    北京故宮又稱紫禁城,是我國明、清時期皇帝居住的地方,皇家宮殿,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為完整的木質結構古建築之一。它的建築分為外朝和內廷兩部分,外朝以太和殿、中和殿和保和殿三大殿為中心,內廷的中心是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
  • 《文明6》紫禁城歷史背景故事一覽
    現實中—簡介:紫禁城,也叫做北京故宮,是明清兩代的皇宮,位於北京中軸線的中心,是中國古代宮廷建築之精華。北京故宮以三大殿為中心,佔地面積72萬平方米,建築面積約15萬平方米,有大小宮殿七十多座,房屋九千餘間。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為完整的木質結構古建築之一。
  • 「紫禁城上元之夜」聊故宮
    ·故宮的房屋·  故宮的房屋究竟有多少間?  社會上普遍流傳的說法是9999間半。為什麼出現半間,而不湊個整數建成一萬間呢?原來,傳說天上玉帝所居的天宮共有房屋一萬間,皇帝雖然貴為天子,但也不能越天宮之制,超過天宮房屋的數量。
  • 故宮太和殿是紫禁城裡最彰顯皇帝至高無上皇權的「金鑾殿」
    故宮裡大小房間號稱9999間半,據考證8000間左右,能叫宮殿的有70多間,其中最大最高最重要的一間,就是太和殿。位於前朝三殿之首,建於明永樂18年(1420年),先後被稱為「奉天殿"、"皇極殿」,順治二年(1645年)改為太和殿。
  • 奢靡的紫禁城竟沒廁所,知道原因後,真佩服古人的智慧
    紫禁城是明清兩朝皇帝居住和辦公的地方,去過的人都知道,紫禁城據說有9999間房之多。但不知道朋友們發現沒有,偌大的紫禁城內,居然沒有一間房是廁所,您知道這是為什麼嗎? 其中一個原因恐怕與風水有關。紫禁城的設計建造都是非常講究的,比如在紫禁城內就有一個很多人都不知道的風水秘密。
  • 傳說故宮有9999間半房,實地勘測只有8600餘間,其他的去哪了?
    比如在傳說中,故宮是有9999間半的房子,但是經過實地勘察只有8600餘間,既然已經勘察了為什麼還要用餘呢?之所以會出現這樣一個模糊的數字,是因為在故宮房子實在是太多了。要統計出這麼多的房子,數數也難免會數迷糊。80年代初期的時候,統計過一次說是8707間房子。這個數字是怎麼出來的呢?
  • 紫禁城幾乎全是木建築,600年裡卻很少發生大火,靠的是什麼?
    世界一流的紫禁城裡的建築幾乎全部都是木質的,在氣候乾燥、沒有現代消防設備的明清時期,紫禁城是怎麼防火的?紫禁城號稱擁有9999間半的房屋,象徵著皇帝的「九五之尊」,其實並不是9999間房屋,而是一個擁有8707間房屋的龐大宮殿建築群,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宮殿建築群。這個房子有八千多間,幾乎全是純木造的,可以說存在致命的安全隱患,即火災。
  • 紫禁城幾乎全是木建築,為什麼600年裡卻很少發生大火?
    世界級殿堂紫禁城內的建築物幾乎全數是木製的,在氣候乾燥且沒有現代消防器具的明清時代,紫禁城是如何防火的呢?一、神奇的防火器具紫禁城號稱有9999間半的房屋,象徵著皇帝的「九五之尊」,實際上並沒有9999間房子,但也是一座有著8707間房屋的巨大宮殿建築群,同時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皇宮建築群。
  • 紫禁城防火:木構建築群的終極挑戰
    原標題:宮苑雜談︱紫禁城防火:木構建築群的終極挑戰紫禁城作為明清兩朝的皇宮,總建築15萬平方米,內有宮殿70多座,房屋 9000餘間,上至皇帝后妃下至太監宮女有上萬人生活在紫禁城之內,是名副其實的「天下第一家」。
  • 穿綾羅、吃珍味、鬥心計,清宮后妃們真的是這樣生活的嗎?
    歷史上的清宮后妃們真的是這樣生活的嗎?自古以來,人類的生活無非衣食住行吃喝拉撒幾件俗事。而清朝後宮不過是集封建集權享樂成就之大成者而已,如果非要說與其他朝代不同的話,那清朝後宮更在乎制度的嚴格執行。清朝後宮嬪妃等級制度嚴明,衣食住行都有嚴格規定,不能僭越。如果有不受宮規之處,立刻降罰,不能寬恕。如光緒皇帝的珍妃,因為年輕愛穿新鮮款式的衣服,就受到了慈禧太后的懲罰連降兩級為貴人。慈禧的懿旨中寫道:「珍貴人,平素妝飾衣服,據按宮內規矩穿戴,並一切使用物件,不準違例。」
  • 宮苑雜談︱紫禁城防火:木構建築群的終極挑戰
    紫禁城作為明清兩朝的皇宮,總建築15萬平方米,內有宮殿70多座,房屋 9000餘間,上至皇帝后妃下至太監宮女有上萬人生活在紫禁城之內,是名副其實的「天下第一家」。而第七座沒有「水」的文宗閣是因坐落在鎮江的金山之上緊鄰大江,並不缺水。可見,就連皇帝為了保護古籍也是費了一番心思的。放眼紫禁城在一片紅、黃的莊嚴之中怎麼混進了綠、黑二色?這座略顯「突兀」的建築就是上文提到的文淵閣。作為皇宮內的藏書樓,文淵閣以黑色琉璃瓦為頂,綠色琉璃瓦剪邊,這是因為在五行中黑色主水,以水壓火,保證藏書安全。
  • 在沒有監控設備的古代,紫禁城是如何做好安保系統的?
    作為兩朝的皇家宮殿,紫禁城不僅有歷史的風霜,還有著厚重的神秘感,即便現在部分區域已經向遊客放開,但是人們仍然好奇千百年前古人在這裡是如何生活的。特別是在沒有監控設備的古時候,這麼大的區域,皇帝們是如何做好安保,來保證自己生命安全的?紫禁城真的像我們在古裝劇中看到的那麼堅不可摧嗎?
  • 知識分享:故宮為何又叫「紫禁城」
    紫禁城可是名副其實的"禁區"。明清兩代的皇帝,出於維護皇權尊嚴和自身的安全的考慮,所修建的皇宮既富麗堂皇,又壁壘森嚴。紫禁城內不光是宮殿重重,樓閣櫛比,還圍以10米多高的城牆和52米寬的護城河,而且崗哨林立,戒備森嚴,平民百姓是根本沒辦法進去的。所以,明清兩代的皇宮既喻為紫宮,又是禁地,"紫禁城"的名稱也得以廣泛流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