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皇帝都自詡為「天子」,天子居住的紫禁城,據說有房間共9999間半,住滿了皇帝、皇后、妃嬪,還有那麼多的太監和宮女,加起來怎麼也有七八千人了。
但奇怪的是這麼多的房間,卻沒有一間廁所,為什麼明清兩朝皇宮內不建廁所呢?沒有廁所,那麼住在裡面的將近一萬來人,是怎麼解決上廁所問題的呢?
其實,如果我們站在古代建築環境的角度設身處地去想,就會覺得偌大一個紫禁城不建任何一間廁所,當中的確有它天然存在的道理。
紫禁城之所以沒有廁所,主要有三個原因:
首先是古代還沒有發明抽水馬桶,也沒有現代這樣完善的下水道排水系統,產生的大量糞便沒法立刻進行處理。如果是在農村,可以挖一個當化糞池用的茅廁,時間長了,還可以挖出來當肥料用。
但是在皇宮中不行啊,總不能在皇帝、皇后寢殿附近挖個化糞池吧?那味也太大了,尤其是到了夏天,一旦積累起來,臭氣燻天,皇帝還怎麼能靜下心來思考國事?而且,皇宮之內,走哪都有臭味,豈不有損我天朝大國的顏面?
其次,糞便如果不能及時處理,非常容易滋生蠅蛆,傳播疾病,而皇宮內人員密集,流動性差,就更容易發生傳染性疾病。所以,出於衛生的考慮,皇宮內也不會修建廁所。
當前我們國家正在農村大力開展旱廁改水廁行動,也是出於改善農民生活環境、保護農民健康的目的。
「一個土坑兩塊磚,三尺土牆圍四邊,蒼蠅蚊子嗡嗡叫,又臊又臭滿庭院」,小時候農村老家的旱廁就是這樣的,不僅臭味燻天,而且上廁所的時候還得帶一把扇子,必須不停地扇,否則那群蒼蠅真的能吃了你。
如果有的人家直接把廁所修在豬圈裡,那樣的話就得拿根棍子,用來驅趕隨時可能過來吃屎的豬了。大家可以自行腦補一下那個畫面……
最後一個原因也很重要,那就是如果修建廁所,分不分等級呢?現代人分不分高低貴賤不說,最起碼在上廁所這件事上是一律平等了。
但在古代不行啊,尤其是等級制度最為森嚴的皇宮中,皇帝能和太監用一個廁所嗎?妃嬪們能和宮女用一個廁所嗎?就算是妃嬪們也是分等級的啊,皇后、貴妃、妃、嬪、貴人、常在、答應……
就算是同一個等級也是不行啊,大家伺候的主子不一樣,住的地方也不一樣,往往會相隔很遠。如果既要分出等級,又要按照就近修建的原則,皇宮之內要修建多少廁所啊?
而且,這些廁所還要分為三六九等,不同身份的人使用不同等級的廁所……這要是趕上「人有三急」,萬一走錯了的話,那可是僭越之罪,輕則挨板子降級處罰,嚴重點掉腦袋也不是沒可能,後果可不堪設想。
由於以上三個問題的存在,導致清朝皇宮內雖有房屋萬間,卻沒有一間廁所。但是沒有廁所,古人們是怎麼解決拉屎撒尿問題的呢?
大家不用擔心,不方便修建廁所,老祖宗們也有妙招解決這個問題。畢竟吃喝拉撒是人生頭等大事,即便貴為皇帝也避免不了。
清代皇宮裡主要是使用便器,皇帝和妃嬪們用的叫做「官房」,有專門的太監保管,需要時則傳「官房」,平時不放在寢宮中,其餘下等人的便器都叫做「便盆」。
而存放「官房」「便盆」的地方則叫做「淨房」,這個在故宮中是有的。皇家人員的「淨房」一般設在寢殿的床的一側,普通太監和宮女的「淨房」一般設在各宮院配房後的小屋內。
皇帝、妃嬪們使用的「官房」是十分講究的。這種「「官房」分為長方形和橢圓形兩種形式,用木、錫或瓷作成。
木質的官房為長方形,外邊安有木框,框上開有橢圓形口,周圍再襯上軟墊,口上有蓋,便盆象抽屜一樣可以抽拉,一般木質便盆都裝有錫質內裡,以防止滲漏。錫質官房為橢圓形,盆上有木蓋,正中有鈕。
這種便盆要與便凳配合使用,便凳比較矮,前端開出橢圓形口,便盆放在下面對準圓口。便凳有靠背,包有軟襯,猶如現在沒扶手的沙發一般,坐在上面,並不比現在的馬桶差,只不過不能衝水而已。
比如皇帝要出恭時,就會傳「官房」,太監拿著進來,服侍皇帝到「淨房」……皇帝完事後,再有太監拿出來,送到專門處理糞便的地方,每隔一段時間,就會有運送糞便的馬車拉出去。
如果是地位低下的宮女或者太監,就沒這麼講究了,自己走到「淨房」去解決,那裡有「便盆」,也有板凳、炭灰等物品,每過一段時間也會有專門的太監負責進行清理。
據說,當年慈禧太后傳「官房」時,太監要頂在頭頂上送到門外,慈禧完事後,太監還得頂在頭上送出去,以表示尊敬。
慈禧的「官房」是用檀香木製作而成,四周包金,裡面還要放上松香掩蓋臭味,排場大的很。以前只知道慈禧生活奢侈,吃的很貴,想不到拉的也很貴。
綜上所述,因為排水系統、等級森嚴等原因,故宮中沒有廁所這件事是真的,古人採用的辦法是使用「官房」「便盆」等便器,雖然麻煩了些,但沒有異味,乾淨衛生,也是一個很好的解決辦法。
現代人的廁所多使用衝水式,對旱廁不夠了解,難免會產生沒有廁所怎麼上廁所的疑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