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四季文史
故宮,是明清時期皇家一族辦公和生活起居的地方,諾大的地方怎麼可以沒有廁所呢,人吃五穀雜糧,不用上廁所嗎,顯然不是。在沒去過故宮之前,一直都覺得不可信,直至去了一次之後才有所了解,那裡確實沒有廁所。那麼古人是怎麼解決上廁所難題的呢,答案是:恭桶。這種東西是怎樣的存在?
形態各異的恭桶
一、故宮是怎樣的存在
故宮,舊稱紫禁城,是明清時期的宮殿,是皇室成員辦公和起居場所。故宮始建於明朝永樂四年(公元1406年),歷時14年(1420年)建成。故宮包含大小宮殿70多座,房屋九千餘間,是世界上最大、保存最為完整的木質古建築宮殿群之一。
故宮是世界五大宮殿(法國凡爾賽宮、英國白金漢宮、美國白宮、俄羅斯克裡姆林宮)之首。1961年被列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7年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紫禁城鳥瞰
故宮雖然是皇帝的地盤,但除去皇帝之外,皇后、嬪妃、太監、宮女等,高峰期裡面也有近萬人居住,所以儼然是一個小城池的人數。就是這麼龐大的一個群體,生活在這座沒有廁所的豪華大宮殿裡,那麼他們都是怎麼解決內急的呢,他們的智慧還是讓人嘖嘖稱奇的。
二、紫禁城裡沒有廁所是真的
故宮裡的確沒有廁所。之前沒去故宮之前不相信,去了一次才知道,諾達的宮殿群,裡面居然真的沒有廁所。人有「三急」,不禁讓人浮想聯翩——以前這裡的人們是怎麼解決這個問題的呢?
先說說古人為什麼不在故宮修建廁所。前文已述,故宮主要是皇家成員待的地方,而且也是權力、威嚴的象徵。既然是一塊神聖的地方,就不容玷汙,換句話說,如果人人都在宮殿裡如廁,那麼到處充斥著難聞的氣味,既不雅、也會令龍顏不悅。所以古人為了能徹底杜絕這個隱患,在沒有抽水馬桶的條件下,只能不建廁所。可人吃五穀雜糧總要解決「內急」問題,皇帝也不例外,所以「恭桶」就誕生了。
民間所繪「出恭」圖
三、關於「恭桶」
翻看歷史資料不難發現,「恭桶」,簡單說就是移動式的馬桶。那麼在古代,故宮裡的人們出恭方式會一樣嗎?當然不一樣。皇家人員跟普通的太監、宮女所使用的恭桶不但有所區別,而且方式也迥然不同。
皇帝和嬪妃們使用的恭桶,不是普通的恭桶,而叫「官房」,可以理解為恭桶的升級豪華版,算是頂配吧。皇帝的官房類似小型沙發,如廁前,伺候出恭的太監宮女們會在恭桶裡灑滿香粉,待皇帝用完,會及時集中處理,所以就不會擔心有異味了。雖然官房也是木質,但為了突出主人身份的高貴,往往會精選好的木材,甚至會鑲金鑲玉,所以工藝還是非常考究的,例如大清慈禧太后的恭桶就是檀香木雕刻而成的。
慈禧的恭桶
區別於這些有身份的人,那些普通的太監和宮女他們出恭時,會去一個固定的出恭場所,所使用的就是簡單的恭桶,不會有那麼多的講究。
那些專門負責清理恭桶的人,往往是一些失寵的太監或宮女,甚至還有一些是失寵的嬪妃。所以在古代,除了那些在朝堂之上立即被裁決的犯人,需要接受法律的懲處之外,這些後宮大院失寵的人們,往往也要遭受精神和肉體上的折磨。
在永巷刷恭桶的婢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