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絡學說是中醫基礎理論的核心內容

2021-02-12 大誠中醫程氏針灸

以下內容見於即將本月出版的《百年程氏針灸傳習錄》

微店預售此書已經開始,籤名版的喲!需要預定請點擊左下角「閱讀原文」(下月初到手!)


為什麼說經絡學說是中醫基礎理論的核心內容呢?

中醫學非常重視人體本身臟腑組織的統一性、完整性及其與自然界的相互關係,認為人體是一個有機的整體,構成人體的各個組成部分,在結構上是不可分割的,在功能上是相互協調、相互為用的,在病理上是相互影響的,人體與自然界是息息相關的,由此構成了天人相應、神形相合、表裡相關的整體觀點。整體觀與辨證論治,並稱為中醫學理論的兩大特點。

而把人體聯絡為一個整體的,就是經絡。正是經絡的存在,將人體的各個臟腑組織官竅肢體關節聯絡為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

正是因為經絡是溝通內外的橋梁,是氣血運行的通道,是網絡周身的系統,而這一作用正是人體臟腑變化反應於外周被診查的基礎,也是在人體外周給予良性刺激後影響臟腑功能的基礎,更是臟腑之間相生相剋、人體陰陽平衡的基礎。所以經絡是針灸的「理」中的核心,同時也是中醫「理」中的基礎。

經絡是以十二經脈為主體,網絡周布全身的一個複雜體系。內屬臟腑,外絡支節,行血氣,營陰陽,應天道,是血氣運行的通路,是人體功能的聯絡、調節和反應系統。這一理論貫串到中醫學的生理、病理、診斷和治療等各個方面。

1、經絡與陰陽五行

古人在長期的醫療實踐中觀察到許多有關經絡的現象,但要深入地把握住這些現象的規律和本質,就不能不通過理論思維,而任何一個時代的理論思維又都是以哲學作為基礎的。

如果說經絡是在實踐經驗的基礎上,經過長期的觀察體驗和反覆醫療實踐,所發現的人體生理功能和病理變化之間相互關係的一種客觀存在,那麼經絡學說,就是對這一現象的解釋。換句話說,古代不同時期、不同地域、不同學派發現的不同的人體特定部位之間的聯繫規律,即經絡。古人給予我們的只是經絡存在的事實,並用經絡學說給出了相關的解釋,這其中不可避免地摻雜了許多中醫傳統哲學文化概念。

陰陽五行學說就是典型代表,它盛行於春秋戰國時代,是我國古代的一種自然觀,具有樸素的唯物論和自發的辯證法思想,對於當時我國自然科學的發展起了促進作用。古代醫家把它用於醫學領域,對中醫學的理論形成和發展影響很大。

《素問·金匱真言論》說:「言人之陰陽,則外為陽,內為陰,言人身之陰陽,則背為陽,腹為陰,言人身之藏腑中陰陽,則藏者為陰,腑者為陽。」在經脈的名稱上,也採用太陰、少陰、厥陰、陽明、太陽和少陽命名。除「厥陰」之外,其餘五詞均見於《易》學的術語。古代醫家再將十二經脈分別同三陰、三陽相配,並按經脈內屬臟腑、外絡支節的聯繫,構成了手足各三陰三陽的十二經脈體系。

藉助於當時盛行的陰陽學說,古人對其所發現的經絡現象至少做了兩方面的解釋工作,一方面對經絡現象在人體上的循行分布規律進行了定位描述,便於位置區分;另一方面在定位描述的同時對經絡的名稱進行了編號處理,便於稱謂區分。而更進一步地,古人還通過描述經絡所聯繫的相應臟腑的生理功能與病理變化,間接地解釋了經絡的功能及與臟腑功能間的影響關係。

五行學說,則將人體的臟腑分別歸屬於「木火土金水」五行,不僅以自然界這五類物質的特性,用比類取象的方法,說明臟腑的部分功能,而且用相生相剋說明了臟腑之間的某些聯繫。例如肝臟,「生我」者為腎,「我生」者為心,「克我」者為肺,「我克」者為脾,餘可類推,從而概括出了內臟的整體聯繫。經絡和臟腑有密切聯繫,是人體臟腑五行生剋制化關係之間進行聯繫的通路。經絡在臟腑五行關係之間,絕大部分都是直接溝通。如肝與心、脾、肺、腎之間的聯繫,從經絡來講,足厥陰經別貫心,足少陽經別貫心,足厥陰經挾胃,而脾胃表裡相合;足少陰經上貫肝;足厥陰經上注肺等。通過經絡在五行之間的聯繫調節,才使五行維持著相對的平衡和協調。

可見,古人借用陰陽學說對所發現的經絡現象進行了解釋,並在此基礎上逐漸形成了經絡學說。又通過描述經絡與臟腑的聯絡關係,結合五行學說,建立了認識與理解、平衡與協調各臟腑功能的獨特規律。經絡在陰陽五行學說具體應用於中醫學的過程中,起到了穿針引線、橋梁骨架般的作用,共同構建形成了中醫學對人體最基本的認識方法。

2、經絡與藏象

藏象學說是在中醫學理論中與經絡學說同等重要的核心內容之一。其理論的形成與經絡密切相關。

藏指藏於內,就是內臟;象是徵象或形象。就是說臟腑雖在機體的內部,但它們的生理活動和病理變化,都有徵象表現於外,所謂「髒居於內,形見於外,故曰髒象」(張介賓《類經·藏象類》)。

中醫學裡藏象學說的形成,是以廣泛的醫療實踐為其基礎的,主要有三個方面:一是古代的解剖知識,《靈樞·經水》說:「夫八尺之士,皮肉在此,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視之。其髒之堅脆,腑之大小,谷之多少,脈之長短,血之清濁,氣之多少……皆有大數」。《靈樞》骨度、腸胃、平人絕谷等篇以及《難經》中都有一些記述。可見,我國在公元前已開始從事人體解剖的實踐,這是形成藏象學說不可少的基礎;二是對生理、病理現象的觀察。例如,機體受寒而感冒,會出現鼻塞、流涕、惡寒、發熱、咳嗽等症狀,因而認為皮毛和鼻與肺有聯繫;三是長期而豐富的臨床實踐的總結。例如,應用補腎的方法治療骨折,可以加速骨折的癒合,從而產生「腎主骨」之說。總之,經過長期的反覆實踐,逐步形成了以五臟為中心的較完整的藏象學說。

然而,在對藏象學說形成過程的描述中,忽略了一個重要的部分,就是經絡的作用。經絡概念的形成,對於認識五臟六腑之間的相互關係,以及進一步認識身體內外、上下、左右各組成部分之間的關係起到了極大的推動作用,甚至是決定性的作用。

試想,古代認識人體的技術手段,不足以支持系統性、微觀化的解剖,因此古代的解剖實踐,僅停留在對具體臟器的形態、顏色和功能的粗淺認知上,更多地是藉助陰陽、五行等認識自然的哲學思維和方法來認識人體,結合對人體生理與病理現象的觀察,建立起外部現象與內在臟腑之間相互關係,例如皮毛與肺之間的關係,進而通過經絡學說加以記錄和詮釋。

而臟腑之間密切相關的理論,更主要是建立在經絡學說的基礎上。髒、腑之間通過經絡的聯繫,構成了表裡屬絡關係。例如:手太陰之脈,下絡大腸,上膈,屬肺;手明陽之脈,絡肺,下膈,屬大腸,從而構成肺與大腸的內在聯繫。其他如心與小腸、脾與胃、肝與膽、腎與膀胱等都是通過體內陰陽經脈的屬絡貫通,使每對髒、腑在生理和病理作用上密切相關。故《素問·調經論》說:「五臟之道,皆出於經隧,以行血氣」。由此可見臟腑的功能活動,臟腑的表裡相合,都是以經絡聯繫為根據。離開了經絡這種特殊的聯繫通路,各臟腑便成為孤立靜止的器官,也就失去其功能活動的意義。人體內部的經絡聯繫,不僅體現在臟腑的表裡屬絡的關係上,而且在髒與髒之間,腑與腑之間,也均有經絡相互貫通,構成錯綜複雜的內在聯繫。例如:足厥陰經在體內有一條支脈,「復從肝,別貫膈,上注肺」,與手太陰經相貫通,構成肺與肝的聯繫。足太陰經的一支脈「復從胃,別上膈,注心中」。交於手少陰經,構成脾與心的聯繫。此外還有腎與心、肺的聯繫,胃與大、小腸,肝與胃的聯繫等等,都是通過縱橫交錯的經絡,而互相網絡貫通。

由於經絡與臟腑在生理功能上互相聯繫,當某經脈受邪發生病變時,就可出現表裡經脈和相關臟腑互為影響,互相傳變的病理變化。例如:當肺經受邪,可直接影響大腸經,而使大腸腑發生病變,出現便秘或洩瀉等症。當脾運化功能失調,又可以影響胃與腎,出現納呆、脘腹脹滿和水腫等症。總之,了解臟腑之間的關係,必須了解經絡的聯繫及其病理傳變,才能更好掌握臟腑相關的理論去指導臨床實踐。

3、經絡與氣血津液

氣、血、津液是人體內維持正常生命活動的基本物質,也是臟腑組織器官和經絡進行生理活動的物質基礎。氣、血、津液和臟腑、經絡之間有著相互依存的關係,臟腑化生氣血,經絡運行氣血,氣、血、津液與臟腑、經絡學說相結合,共同構成了人體生理功能的理論基礎。

氣與血的生成,均來源於水谷精微和腎中的精氣,都有賴於肺、脾、腎等髒的功能活動,二者都是人體生命活動的物質基礎。氣的主要功能是溫煦、推動,血的主要功能是營養、滋潤。所以《難經·二十二難》說:「氣主煦之,血主濡之」。氣屬陽,血屬陰。它們之間的相互關係,概括起來就是「氣為血之帥」、 「血為氣之母」。氣為血之帥,是指血在其生成及運行的過程個,始終離不開氣。血液的物質基礎是陰精,而促使陰精化生血液,則有賴於氣。氣盛則化生血的功能自強,氣虛則化生血的功能自弱。因此,氣虛常可導致血虛,而治療血虛的病症,有時要配以補氣之品,就是因為氣能生血之故。血液的運行,有賴於心氣的推動,肺氣的敷布,肝氣的疏洩,稱為氣行則血行,如果氣虛推動無力或氣滯流通不暢,常可引起血行不利,甚至導致瘀血阻滯。故在治療瘀血時,不但要用活血化瘀藥,還常配以行氣或補氣之品,才能獲得較好的療效。血液之所以能正常循行於脈管之中而不致溢出脈外,是依靠氣對血的統攝作用,如果氣虛不足以統攝血液,常可導致各種出血,稱為「氣不攝血」。對於氣虛引起的出血,治療時必須用益氣的方法才能達到止血的目的。血為氣之母。是指氣依附於血,並需得到血的充分供給營養,才得以發揮其作用,推動人體各部分的生理活動。臨床上常見到大出血時,氣亦隨之而喪失,稱為「氣隨血脫」,說明血為氣之母是有一定道理的。

血與津液都是液體,都以營養,滋潤為主要功能。所以二者都屬陰。津液是血液的重要組成部分,血中的一部分,如滲出脈外,也就成為津液。由於津液和血可以相互轉化,因此有津血同源之說。所以,氣與津液的關係,也可以通過氣與血的關係來理解。

如果說,血與津液有形,代表著物質基礎,那麼氣無形,代表著功能活動。人體的功能活動依賴於物質基礎才能得以發揮,而物質基礎也要靠功能活動的化生和推動才能產生與流通。所以《靈樞·本藏》說:「經脈者,所以行血氣而營陰陽,濡筋骨,利關節者也。」指出經絡是氣血運行的通路,縱橫交錯,分而於體內和體表,「營行脈中,衛行脈外」,使人體的內外、表裡、上下、左右保持密切的聯繫,並維持正常功能活動的相對平衡。

氣血化生於臟腑,而運行於經絡之中,是指經絡可將臟腑化生的物質和表現的功能信息傳遞至體表、以及相關的組織器官、相聯繫的其他臟腑,經絡在發揮其通路、橋梁作用的同時,更實現了人體內物質與功能的協調統一。

4、經絡與診斷

經絡學說也是中醫診斷方法的理論基礎。如望診,《靈樞·邪氣藏府病形篇》中說:「十二經脈,三百六十五絡,其血氣皆上於面而走空竅。」說明通達全身的重要經脈和絡脈都匯聚於面部,全身的狀況也就通過經絡在面部相應的部位顯現出來。

又如舌診,足太陰經「連舌本,散舌下」,其經別「貫舌本」;手少陰經絡脈「系舌本」;足少陰經「挾舌本」,其經別「系舌本」。說明人體秉受於父母的先天腎精,化生於脾胃的後天氣血,以及統於心的神志功能,均可反映於舌。

中醫切診包括脈診和按診兩個部分。脈診的方法,特別是獨取寸口的診斷方法的依據也是經絡理論。《素問·經脈別論》:「經氣歸於肺,肺朝百脈,輸精於皮毛。毛脈合精,行氣於府,府精神明,留於四藏,氣歸於權衡,權衡以平,氣口成寸,以決生死。」肺主一身之氣,氣口為手太陰以所出之處,又兼周身百脈朝於肺,且會聚於氣口,所以,氣口脈象可以反映全身氣血盛衰。

按診,是對病人的脘腹、手足及各部輸穴等處施行觸摸按壓以了解疾病的一種診斷方法。其中按俞穴的方法,早在《內經》就有記載,《靈樞·背腧》說:「欲得而驗之,按其處,應在中而痛解,乃其腧也」,《靈樞·九針十二原》又說:「五藏有疾也,應出十二原,十二原各有所出。明知其原,睹其應,而知五藏之害矣」。近年來,通過大量的臨床實踐,發現患病後在經絡循行的通路上或經氣匯聚的穴位處,有明顯的壓痛或敏感反應,如胃痛可在胃俞(膀胱21)、足三裡穴(胃36)有壓痛,肝病在肝俞(膀胱18)和期門(肝14)穴有壓痛,腸癰每於大腸下合穴上巨虛(胃37)處有壓痛等,均可作為對內臟疾病的輔助診斷。

5、經絡與辨證施治

中醫辨證施治也是在經絡理論基礎上建立和發展起來的。例如六經辨證是經絡理論在臨床辨證方面的綜合應用。早在《內經》中對熱病、瘧疾等的論述,即以足六經為代表分析全身性證候;以後張仲景在《傷寒論》中又有了重大的發展。六經概括了十二經,以此為綱分析全身的病症,而且所包括的證候,又不局限於經脈本身,也兼及絡脈、經筋、皮部的範圍。又如《內經》認為疾病的發展過程,是由皮毛,經過孫絡、絡脈、經脈漸次深入臟腑。溫病學派結合「營在脈中,衛在脈外」的理論,認為人體最為外層是「衛分」,依次是「氣分」、「營分」、「血分」,並用這一層次概念創立衛、氣、營、血辨證來分析熱病的淺深先後,這是對經脈學說的靈活運用和發揮。

總之,經絡學說作為中醫學基本理論的綱領,貫穿於中醫的生理、病理、診斷、治療等各個方面。理、法、方、穴、術、藥、辨證論治無不以之為依據。經絡學說在中醫理論體系中的重要性,不僅只表現在對針灸治療的指導作用,宋代的朱肱《活人書》中指出:「治傷寒先須識經絡,不識經絡,如觸途冥行,不知邪氣這所在。」歷代醫家不論是在治療方面、著述方面也無不以經絡學說來作為診斷和治療以及說明病變的依據。近代針灸名家承淡安先生認為:「經絡實是古代醫學生理病理之基礎,也是從整體觀念出現的治療準則。」「整個《內經》書中的理論體系,就是建立在陰陽五行、十二經絡的基礎上的。」(《經絡之研究》譯本自序)對於經絡學說的重要性,《靈樞·經別》作了精闢的概括:「夫十二經脈者,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學之所始,工之所止也」,指出十二經脈是人體氣血運行的通路,對人體的生存、疾病的形成,以及保持人體的健康和疾病的痊癒都有密切的關係。所以初始學醫的人開始就應學好有關經絡的理論,即使學術造詣很深的人也必須深入加以研究,才能很好地掌握治療疾病的技術。

關注我們,了解更多中醫知識

分享,健康就在身邊

相關焦點

  • 運氣學說是中醫基礎理論的精華
  • 經絡學說,中醫核心中的核心!你了解多少?
    西醫是建立在對實體的觀察之上的,而中醫是建立在對關係的把握之上的,一個是人與自然的關係,一個是整體與局部的關係,在這兩種關係中,經絡學說都是認識它們的關鍵,不能夠正確理解經絡學說,中醫的靈魂就丟掉了。很多人迷信精密儀器的觀察,覺得觀察到的就是真的,觀察不到就不存在,也正是如此,不少人才基於經絡路線觀察不到而否定經絡學說。古人沒有精密儀器,他們是如何認識到現代人也觀察不到的關係的呢?
  • 中醫是否是偽科學?李連杰親身演示經絡學說
    馬教授首先表示,現在好多人都會對中醫有誤解,甚至覺得中醫就是騙術或巫術,這是不對的。現在中醫學院除了講授中醫以外,也在系統學習西醫,兩者並沒有特別大的衝突,而是各有所長,相輔相成。他說,中醫最核心、最基礎的理論之一,就是經絡學說。這已經存在了2000年,中國第一部醫學巨著《黃帝內經》最核心的概念就是經絡。
  • 中醫基礎理論——藏象學說
    藏象學說是中醫理論的核心,貫穿整個中醫學的各個方面,處於十分重要的地位。「藏」是指藏於體內的內臟;「象」是表現於外的徵象和自然界各種事物現象的映象。藏是內在本質,象是外在反映,以此作為診斷治療疾病的依據。
  • 中醫基礎理論
    中醫基礎理論作業答案麻沸散的發明者是()。
  • 劉渡舟:六經經絡學說之我見
    因此,他們挖空心思用種種說法來誹謗經絡的六經。殊不知如果經絡的六經格局被破壞,則《傷寒論》全局皆非。對發病時臟腑經絡的生理病理客觀規律,則全然不解。我們認為《傷寒論》的問世,乃是我國中醫學發展的總結。所以,它的來龍去脈都有秦漢時期的醫學痕跡,也都有它的繼承內容,例如仲景提的「撰用《素問》《九卷》《八十一難》《陰陽大論》」等書,就是一個很好的說明。
  • 2000年中醫傳承,重點在陰陽五行、還是臟腑經絡?8個字值得理解
    2000年中醫傳承,重點在陰陽五行、還是臟腑經絡?8個字值得理解。中醫,是我們民族優秀的文化傳承。在幾千年的歷史長河裡,為守護我們民族作出了偉大的貢獻。如果從《黃帝內經》算起,中醫已經傳承了2000餘年。那麼,它到底具有什麼特色,才能這麼多年曆久不衰呢?這就要說說中醫的代表理論了。有人說,中醫理論的核心代表,就是陰陽五行,也有的認為臟腑經絡才是它的精華。確實,從基礎理論來看,中醫的學說思想,都從陰陽五行衍生而來,也離不開臟腑經絡學說的支撐。
  • 藏象學說對中醫臨床有重要意義
    藏象學說的內容主要包括五臟、六腑、奇恆之府和精神氣血津液等,運用陰陽五行作為說理工具,以心為主導,通過經絡的聯屬關係把人體看成是一個密不可分的整體,並與自然界息息相通,是機體維持正常生命活動的基礎。如東漢張仲景的《傷寒論》和《金匱要略》均以臟腑經絡為理論核心,進行辨證施治,為藏象學說奠定了臨床醫學的基礎。如麻黃湯治肺衛風寒鬱閉之喘;承氣湯攻下陽明之熱等,對後世醫學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華佗《中藏經》亦以臟腑虛實辨證;唐代孫思邈《千金方》,以臟腑寒熱虛實概括雜證,作為立法處方的依據;宋代錢乙《小兒藥證直訣》根據藏象學說,結合小兒生理、病理特點,創立了五臟相乘的五臟證治體系。
  • 針灸師、正骨師、中醫推拿師等培訓 汕尾當地專業中醫學校
    成人推拿課程內容涵蓋祖國中醫學基礎理論,注重各種推拿技能手法培訓及實踐操作,以辨證施治作為指導原則,強化辨證。
  • 2014年考研中醫綜合大綱詳解(三)
    [詳細] 一、中醫基礎理論考查目標中醫綜合中醫基礎理論要求學生系統掌握本學科中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能夠運用所學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綜合分析、判斷和解決有關理論問題和實際問題。二、中醫基礎理論考點解析(一)緒論1.中醫學和中醫基礎理論的基本概念。2.中醫學理論體系的形成和發展《黃帝內經》、《難經》、《傷寒雜病論》對中醫學理論體系形成的奠基作用和意義。
  • 中經堂經絡文化:「純正」是中醫品牌生命線
    就在業界有識之士心生憂慮之時,有一個品牌卻堅持以「純正」為中醫企業的立身之本,始終屹立於紛紜變化的市場局面中,並以純正中醫技法和專業健康服務使自己成為整個行業的標誌性品牌——這就是中經堂(全名「中華經絡堂」),國內領風氣之先的以傳播中醫經絡文化和推廣經絡調理技術為核心業務的中醫養生健康管理機構。
  • 中醫經絡減肥的原理是什麼 如何經絡減肥
    核心提示:  炎熱的夏天馬上就要到來,對於大家來說夏天不僅可以享受各種各樣的冷飲,同時也是展露身材的極好機會,尤其是對於愛美的女性朋友來說,她們想必已經紛紛開始著手減肥了。而在減肥的方法選擇上,近年來中醫經絡減肥開始流行。
  • 王敬:人體經絡是先祖通過修煉後發現的
    現在高等中醫藥院校教材《針灸學》是這樣論述的:「經絡學說是我國勞動人民通過長期的醫療實踐,不斷觀察總結而逐步形成的。」並進一步指出,「經絡學說的形成,可能通過以下途徑①『針感』等傳導的觀察;②腧穴療效的總結;③體表病理現象的推理;④解剖、生理知識的啟發」。
  • 收藏 | 這裡不僅有十三五中醫教材,還有大量超經典中醫教材
    藥用植物學 藥理學醫用物理學 醫古文診斷學基礎 生理學經絡>中醫筋傷學 中醫診斷學中醫正骨學 針灸醫籍選讀中醫基礎理論 中醫各家學說中醫基礎理論 針灸學9版中醫教材中醫內科學 中藥學中醫診斷學 方劑學中醫基礎理論 針灸學
  • 【17中綜考點精析】中醫基礎理論第一版(1)
    點擊上方「藍色字體」關注我們❤點擊↗分享本文中醫基礎理論
  • 中醫經絡減肥的原理
    核心提示:現如今,在市面上,減肥方法越來越多,而有些肥胖者比較熱衷於通過傳統的中醫方式,其中中醫經絡減肥就是最為常見的一種中醫減肥方式,以中醫理論為指導,根據肥胖者的不同特點,不同部位的肥胖進行辨證施治,那麼,中醫經絡減肥的原理是什麼呢?我們一起來看下面的介紹。
  • 黃龍祥:經絡學說研究的新發現及其對生命科學的啟迪
    黃龍祥( 中國中醫研究院 針灸研究所, 北京 100700)關鍵詞: 經絡學說; 足厥陰經脈; 足厥陰絡脈; 史學研究中圖分類號: R2241.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6- 3250( 2005) 04-0241-04New Finds of Meridian Research and
  • 珍藏全套《中醫基礎理論》06/75 (視頻+音頻)
    珍藏全套《中醫基礎理論教學視頻》75集介紹了中醫基礎理論的基本結構和知識體系及其特點。然後分別從中醫學的哲學基礎,髒象學說、氣血精津液學說、經絡學說、體質學說、病因學說、病機學說、養生與防治。五運六氣學說九個方面,結合本人數十年的教學,臨床經驗,系統地闡述了中醫學的基本理論,體現了中醫學理論的學術特色和優勢。對教學難點和疑點進行了深入地分析,闡述,引發學生跨學科的思考和學習的興趣,以便掌握中醫學的思維方法。    本課程可供中醫院校師生,自學中醫者學習中醫基礎理論時參考,也適合臨床醫師的理論再提高及科研工作者參考使用。
  • 珍藏全套《中醫基礎理論》11/75 (視頻+音頻)
    珍藏全套《中醫基礎理論教學視頻》75集介紹了中醫基礎理論的基本結構和知識體系及其特點。然後分別從中醫學的哲學基礎,髒象學說、氣血精津液學說、經絡學說、體質學說、病因學說、病機學說、養生與防治。五運六氣學說九個方面,結合本人數十年的教學,臨床經驗,系統地闡述了中醫學的基本理論,體現了中醫學理論的學術特色和優勢。對教學難點和疑點進行了深入地分析,闡述,引發學生跨學科的思考和學習的興趣,以便掌握中醫學的思維方法。    本課程可供中醫院校師生,自學中醫者學習中醫基礎理論時參考,也適合臨床醫師的理論再提高及科研工作者參考使用。
  • 珍藏全套《中醫基礎理論》12/75 (視頻+音頻)
    珍藏全套《中醫基礎理論教學視頻》75集介紹了中醫基礎理論的基本結構和知識體系及其特點。然後分別從中醫學的哲學基礎,髒象學說、氣血精津液學說、經絡學說、體質學說、病因學說、病機學說、養生與防治。五運六氣學說九個方面,結合本人數十年的教學,臨床經驗,系統地闡述了中醫學的基本理論,體現了中醫學理論的學術特色和優勢。對教學難點和疑點進行了深入地分析,闡述,引發學生跨學科的思考和學習的興趣,以便掌握中醫學的思維方法。    本課程可供中醫院校師生,自學中醫者學習中醫基礎理論時參考,也適合臨床醫師的理論再提高及科研工作者參考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