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十二時辰配圖,這才是真正的良辰美景!

2020-12-17 騰訊網

古時一天分12個時辰,採用地支作為時辰名稱,並有古代的習慣稱法。時辰的起點是午夜。關於時辰的起源,顧炎武在他的《日知錄》中曾這樣記錄:「自漢以下。曆法漸密, 於是以一日分為十二時,蓋不知始於何人,而至今遵而不廢……一日分為十二,始見於此。」

在中國古代文學作品中, 這些計時名稱常常出現。白居易的《琵琶行》:「其間旦暮聞何物?杜鵑滴血猿哀鳴。」「旦暮」就是指平旦與黃昏的時 候,也就是清晨和晚上的意思。

子時

姑蘇城外寒山寺,

夜半鐘聲到客船。

——張繼《楓橋夜泊》

十二時的第一個時辰,就叫「夜半」。「夜半」所指的時間是前日夜23時~當日凌晨1時,這個時段用地支命名,稱作子時。

人們最早把「夜半」作為時間名詞來使用的例子,見於《左傳·哀公十六年》:「醉而送之,夜半而遣之。」

「夜半」是指天黑至天亮這一自然現象變化的中間時段,而人們平素所說的「半夜」則是籠統地指全部的天黑了的時間,其時間往往超出夜半的那兩個小時。

丑時

雞鳴而食,

唯命是聽。

——《春秋左傳正義》

從字面上來看,「雞鳴」確有「雞叫」之意,但它在十二時中卻是特指夜半之後、平旦以前的那一時段,即深夜過後的1~3時,以地支來稱其名則為丑時。

雞被古人褒稱作「知時畜也」。《韓詩外傳》中讚頌雞云:「守夜不失時,信也。」曙光初現,雄雞啼鳴,拂曉來臨,人們起身。

寅時

雞鳴洛城裡,

禁門平旦開。

——鮑照 《代放歌行》

太陽露出地平線之前,天剛蒙蒙亮的一段時間稱「平旦」,也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黎明之時。用地支表示這個時段則為寅時,即每天清晨的3~5時。

《孟子·告子上》中的「平旦之氣」,是我們所見到的「平旦」一詞的最早用例。這句裡的「氣」,係指「天空的雲氣」。後來的《史記·李將軍傳》一文也用了「平旦」這個詞,如:「平旦,李廣乃歸其大軍。」

卯時

日出有曜,

羔裘如膏。

——《詩經·檜風·羔裘》

「日出」是指太陽升出地平線之時。用地支命名,為卯時。這個時段指每天清早的5~7時。此時,旭日東升,光耀大地,給人以勃勃生機之感。

辰時

朝晨發兮鄢郢 ,

食時至兮增泉。

——王逸 《九思·守志》

食時就是古人「朝食」(吃早飯)之時,即每天的7~9時。以地支命名,稱之為辰時。

「食時」一詞,早在《禮記》中就出現了。例如:「故君子仕則不稼,田則不漁,食時不力珍,大夫不坐羊,士不坐犬。」另外,《管子·弟子職》裡也有運用「食時」的句子。如:「至於食時,先生將食。」

巳時

至于衡陽,

是謂隅中。

——《淮南子·天文訓》

臨近中午的時候為隅中,即上午的9~11時,用地支表示為巳時。

《淮南子·天文訓》最早出現「隅中」一詞:「至於桑野,是謂晏食;至于衡陽,是謂隅中;至於昆吾,是謂正中。」

午時

與莊賈約,

旦日日中,

會於軍門。

——《史記·司馬穰苴列傳》

太陽已經運行到中天,即為正午的時辰。日中表示每天的11~13時。這一時段用地支命名,稱作午時。

上古時期,人們把太陽行至正中天空時作為到集市去交易的時間標誌。有例為證:「日中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貨,交易而退,各得其所。」

《列子·湯問》:「一兒曰:『日初出大如車蓋,及日中則如盤盂,此不為遠者小而近者大乎?』」《史記·司馬穰苴列傳》:「與莊賈約,旦日日中,會於軍門」。可見「日中」在古籍中使用相當頻繁。

未時

「諸客奔走市買,

至日昳皆會。」

——《漢書·遊俠傳》

「日昳」,以地支命名,即未時,指每日的13~15時。「昳」,《說文》釋為「日昃也。」「昃,日在西方時,側也。」

這個時間名詞,最初見於《史記·天官書》:「旦至食,為麥;食至日昳,為稷。」又《漢書·遊俠傳》:「諸客奔走市買,至日昳皆會。」「日昳」的意義是,太陽過了中天偏斜向西邊。以中天為界,這時的太陽與隅中之日相對。

申時

日至於悲谷,

是謂晡時。

——《淮南子·天文訓》

古人進餐習慣,吃第二頓飯是在晡時。因此,「晡時」之義即「第二次進餐之時」。這一時段以地支命名為申時,它指每天的15~17時。

「晡」(餺)時」,始見於《淮南子·天文訓》篇:「(日)至於悲谷,是謂晡時。」

《資治通鑑·唐紀》裡有使用「晡時」的例子:「晡時,門壞。無濟於城上請罪,進誠梯而下之。」

酉時

日入而說,

許偃御右廣。

——《春秋左傳正義》

「日入」即為太陽落山,這是夕陽西下的時候。古人用地支稱這一時段為酉時,指每日的17~19時。

古時,人們又將「日出」和「日入」分別作為白天和黑夜到來的標誌。《元史·日曆志》云:「日出為晝,日入為夜。」

當時人們生產勞動、休養生息就是以「日出」、「日入」為基本的簡易時間表的。

戌時

月上柳梢頭,

人約黃昏後。

——歐陽修《生查子》

指太陽落下,天色慾黑而未黑之時,即19~21時。用地支表示為戌時。

人們為什麼要用「黃昏」來表示這一時辰呢?《說文》曰:「黃,地之色也。」又說:「昏,日冥也。」夕陽沉沒,萬物朦朧,天地昏黃,「黃昏」一詞形象地反映出了這一時段典型的自然特色。

亥時

晻晻黃昏後,

寂寂人定初。

——《孔雀東南飛》

這是一晝夜中十二時的最末一個時辰,它指當夜的21~23時,地支命名是亥時。意思是夜已很深,人們停止活動、安歇睡眠的時候。

「人定」最早見於《後漢書·來歙傳》:「臣夜人定後,為何人所賊傷,中臣要害。」

我國古代民歌中第一首長篇敘事詩《孔雀東南飛》就有「晻晻黃昏後,寂寂人定初」的詩句。

相關焦點

  • 為何古人把一天分為十二個時辰?
    比如,為何古人會把一天分成十二個時辰?我們的先祖們是如何在沒有精確測量儀器的情況下,給生活加上了這些有效又奇妙的"標尺"的呢?早在殷商時代,我們的先祖就有了明確的時間意識和時間觀念。此時的時間觀念,正反映著當時的人們對存在或世界統一性的理解。因為對世界的認識有限,殷商時期的人們在生活中大事小事都要佔卜,非常依賴神明。
  • 古人為何將一天分為十二個時辰?
    古人也用燃香來計算時間,稱為「火鍾」。「火鍾」是用紗線纏繞在香上,再在線的末端系上一個銅球,球下放一個銅盤,當香火燒斷紗線時,銅球落在銅盤中就會發出響聲,這便是古代的鬧鐘了。此外,古人還用「水鍾」來計時,「水鍾」也稱滴漏、刻漏,是古人利用滴水的等時性原理,通過反覆實踐,而發明出的計時方法。
  • 《長安十二時辰》中的時辰計時法到底是啥?古人的記時方式不一般
    隨著古裝劇《長安十二時辰》的大火,人們除了對盛唐文化的嚮往之外,也對劇中主要的時間線索——時辰計時法,充滿了興趣。 其實,我們在不少古裝劇中都聽過這個計時法,什麼午時三刻、子時、丑時、打更等等也是耳熟能詳,但是十二時辰計時法究竟是如何計時的,和我們現在的二十四小時計時法又有什麼相同之處呢?
  • 古代人,現代大學生,十二時辰怎麼過?
    古裝懸疑推理劇《長安十二時辰》熱播跌宕的劇情華美的服飾精緻的妝容都引起了網友們的大討論同時也帶火了【十二時辰】這個詞看來古人很養生哦。而如今,對放暑假的大學生們來說,子時正是夜生活的開始,白天太熱太困,晚上才是活動的最好時機,自然捨不得將這麼寶貴的時間「浪費」在睡覺上。我就是長沙gai上最靚的崽。
  • 時辰造句和解釋_時辰的例句有哪些-小孩子點讀
    把一晝夜平分為十二段,每段叫做一個時辰,合現在的兩小時。十二個時辰分別以地支為名稱,從半夜起算,半夜十一點到一點是子時,中午十一點到一點是午時。 [曹禺《王昭君》:「半個時辰前,他陪伴天子酣宴。」] 泛指時刻或時間。 [魏巍《東方》:「這就叫:不是不報,時辰不到。」]
  • 時辰造句和解釋_時辰的例句有哪些 - 小孩子點讀
    十二個時辰分別以地支為名稱,從半夜起算,半夜十一點到一點是子時,中午十一點到一點是午時。[曹禺《王昭君》:「半個時辰前,他陪伴天子酣宴。」]泛指時刻或時間。[魏巍《東方》:「這就叫:不是不報,時辰不到。」]
  • 《長安十二時辰》,沒有鐘錶、手機,古人如何知道時間?
    通過電視劇《長安十二時辰》,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下劇中向人們展現的那些古人計時的智慧。 《長安十二時辰》劇照 擊鼓聲落,畫面出現了日晷上書「大荒落,巳正」,《長安十二時辰》
  • 《中國十二時辰》:讀懂十二時辰,就讀懂了中國人的一生
    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把一晝夜劃分成十二個時段,每一個時段稱為一個時辰。這是我們自有的一套獨特且歷史悠久的時間系統。十二時辰,十二種美,歲月流轉間,儘是詩情畫意。近日,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的《中國十二時辰》一書,挖掘藏在時辰中的生活美學。
  • 每天十二時辰的對照表,快來看看古人是怎麼說時間的吧
    十二時辰對照表 關於十二時辰 十二時辰是中國古代計時單位,古人把把一晝夜平分為十二段,每段叫做一個時辰,每個時辰相當於現在的2小時,十二個時辰以地支為名稱,相傳是根據12生肖中的動物的日常作息時間來命名各個時辰。
  • 十二時辰經絡養生之道(下篇),讀懂才知道該如何養生,益壽延年
    電視劇「長安十二時辰」中的報時官,可算是火了一把,別人在為了生活忙忙碌碌,他依舊淡定的報時。「巳正,大荒落——」、「戌,萬物滅盡——」。十二時辰早在漢代時,古人就將其取了十二個好聽的名字:「夜半、雞鳴、平旦、日出、食時、隅中、日中、日昳、晡時、日入、黃昏、人定」,又用十二地支來表示,以夜半的23:00-1:00子時,1:00-3:00為丑時,3:00-5:00為寅時,依次進行遞推。 而《黃帝內經》又將十二時辰與中醫的十二經脈相結合,每一個時辰對應著一個經脈,達到傳遞養生的效果。
  • 時辰 - 時辰對照表,十二時辰查詢
    十二時辰是古代中國勞動人民根據一日間太陽出沒的自然規律、天色的變化以及自己日常的生產活動、生活習慣而歸納總結、獨創於世的。生活之美,被古人融入十二時辰點點滴滴。日晷就是中國古人利用光影來計時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儀器。不用光影是不是就沒法知道時間了?還有另一種計時器——水鍾。古時的水鍾按時使用原理不同分為洩水壺、受水壺。而劇中應是受水壺的一種,一把銅尺上標刻十二時辰,銅尺前方有木質浮箭,水滴由上至下依次滴落,受水壺水位上升,浮劍上移,校驗銅尺,就能讀出時辰。不要小瞧古人的智慧,沒有水用火也能計時,還能達到與現在鬧鐘一樣定時發聲提醒的效果。
  • 古代的十二時辰,究竟有哪十二個時辰
    說起十二時辰,想必對大家來說那都是再熟悉不過的了;但說起十二時辰中究竟有哪十二個時辰,相信很多人都會一臉懵,今天筆者就帶大家一起來了解一下吧。時辰是古代的計時單位,古人把一晝夜,也就是一天劃分為十二個時辰,每個時辰等於現在的兩個小時,所以現在的一個小時就等於古代的半個時辰。十二個時辰分別以地支為名稱,從半夜算起,依次為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那麼十二個時辰對應到現在,分別都是幾點呢?子時,十二時辰中的第一個時辰,23時至01時。
  • 古代的十二個時辰分別說明了什麼?古人的智慧真是不簡單
    但是,在中國古代,時間記錄是以十二個時辰記錄的,依次以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個地支來記錄十二時辰。根據當前的時間系統,大約是兩個小時對應一個時辰。那麼,古人和現代人記錄時間到底有什麼區別呢?現在的二十四小時,它的作用只是記錄時間。古代人的十二個小時不僅具有記錄時間的功能,而且還具有文化承載的作用,這被當今大多數人所忽略了。下面讓我們看一下這十二個時辰的不同含義。
  • 「十二時辰」簡史
    點擊進入「文藝星青年」>>在引發觀劇熱潮的《長安十二時辰》中,導演在片頭巧妙地利用日晷指示時間,既突出了劇中主題,又渲染了緊張氣氛。大家對這日晷所指示的「十二時辰」有多少了解呢?《長安十二時辰》第一集片頭十二時辰制在我國古代,基於日月運行以及人類的生活習俗和生產活動規律劃分的分段計時制度,是沿用歷史最悠久的古代計時法。
  • 【中航中心】十二時辰
    「鳥道一千裡,猿啼十二時」,古人將每一天劃分為十二個時辰,又為每個時辰命以別致的名稱,或描繪天地精緻,或闡明作息哲理,以言簡意賅的方式提醒人們:「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當今天的人們沉浸在十二時辰拯救長安的英雄故事裡,深圳中航中心也有一群人在十二個時辰裡守望相聚,讓每個時辰都有專屬的活法、獨特的意義。
  • 長安十二時辰,古時候十二時辰分別是現在的什麼時候?
    最近熱播古裝懸疑劇《長安十二時辰》是由曹盾執導,雷佳音、易烊千璽領銜主演。長安十二時辰劇情改編自馬伯庸的同名小說,講述了唐朝上元節前夕,長安城陷入危局,長安死囚張小敬臨危受命,與李必攜手在十二時辰內拯救長安的故事。
  • 十二時辰對照表
    版權歸原創者所有,如有侵權請及時聯繫.2807624830@qq.com歷史故事全知道常常在電視和書中看到古人表達時間和我們現在的說法不太一樣,很多人一直不知道其中意思,今天來給大家講解一下吧。古代將一晝夜分為十二時辰,即: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每一時辰相當於現代的兩個小時。古人根據中國十二生肖中的動物的出沒時間來命名各個時辰。
  • 讀懂十二時辰,就懂了一生!
    在古代,古人將一天分成十二個時辰,每個時辰裡飽含著古人對天時、地利、人事的智慧解讀,指導著子孫後代過好每一刻當下。自漢代以來,古人為每個時辰取了一個美麗的名字,夜半、雞鳴、平旦......讀起來口齒生香。
  • 在十二時辰裡,藏著最詩意的中國
    在《長安十二時辰》熱播的那段日子裡,網上興起了「十二時辰」再創作的風潮……這是我們自有的一套獨特且歷史悠久的時間系統,飽含著古人對天時、地利、人事的感知,亦是我們對時間作出的務實又易懂的獨到解讀。夜半、雞鳴、平旦、日出、食時、隅中、日中、日昳、晡時、日入、黃昏、人定,這十二個時辰起始循環,滲透到了人們日常生活的 方 方 面 面 。「 日出 而作 , 日入而息 」, 是中國古人從時間中感悟到的天人合一的生命節律。
  • 東方的十二個時辰,知多少?
    萬年前,中國步入農耕時代,先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寒來暑往,季節更替中,逐漸形成了完整的時間觀念,比如時(時辰)。表示時間的漢字中,「時」出現最早。許慎《說文解字》曾注釋道:「四時也。從日寺聲。」四時,又為四季,春種,夏耕,秋收,冬藏,萬物生生不息,循環往復時,也作時辰,古代十二時辰=現在24小時,相當於每個時辰等於2小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