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十二時辰,究竟有哪十二個時辰

2020-12-19 歷史大咖說

說起十二時辰,想必對大家來說那都是再熟悉不過的了;但說起十二時辰中究竟有哪十二個時辰,相信很多人都會一臉懵,今天筆者就帶大家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時辰是古代的計時單位,古人把一晝夜,也就是一天劃分為十二個時辰,每個時辰等於現在的兩個小時,所以現在的一個小時就等於古代的半個時辰。十二個時辰分別以地支為名稱,從半夜算起,依次為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那麼十二個時辰對應到現在,分別都是幾點呢?

子時,十二時辰中的第一個時辰,23時至01時。丑時,十二時辰中的第二個時辰,01時至03時。寅時,是夜與日交替之際,03時至05時。卯時,太陽剛剛出來,準備冉冉升起的時候,05時至07時。辰時,是人們吃早飯的時間,07時至09時。巳時,臨近中午的時候,09時至11時。午時,就是中午大太陽的時候,11時至13時。未時,太陽開始偏西,準備日落的時間,13時至15時。申時,15時至17時。酉時,就是傍晚太陽落山的時候,17時至19時。戌時,就是黃昏,太陽已經落山天色將黑未黑的時候,19時至21時。亥時,這時候天色已經黑透,人們基本已經停如此止了活動,準備睡覺了,21時至23時。

古代的人可以說是非常具有智慧的,他們並沒有現代如此發達的科技,沒有精準的計時系統,十二時辰是古代中國勞動人民根據一天當中太陽出沒的自然規律,天色的變化以及日常的生活習慣,經歷漫長的時間總結歸納而獨創於世的,用現在的眼光來看十二時辰都是非常科學的。即便是在科技發達的今天,十二時辰依然被廣泛運用著,尤其是在中醫養生等方面,尤為強調十二時辰的意義。

我國古代還根據動物出沒時間和生活特徵,將十二種動物作為十二生肖,每一種動物對應一個時辰。子鼠,這時候老鼠膽量最大,活動相對最為頻繁,所以子時對應鼠。醜牛,這時候牛吃足了草,倒嚼最細最慢最舒服,所以丑時對應牛。寅虎,這時候老虎嘴活躍最兇猛,所以寅時對應虎。卯兔,太陽還沒有完全出來,月亮的光芒還隱約在空,玉兔是月亮的代稱,所以卯時對應兔。辰龍,傳說這是群龍行雨的時候,所以辰時對應龍。巳蛇,這時候的蛇不會傷人,多隱蔽在草叢之中,所以巳時對應蛇。午馬,陽氣達到極點,陰氣漸漸增加,一般動物都會躺著休息,只有馬還習慣站著,所以午時對應馬。未羊,此時羊撒尿最勤,撒出的尿可治癒自身一種驚瘋病,所以未時對應羊。申猴,此時猴子最喜歡叫喚,聲音也最洪亮,所以申時對應猴。酉雞,此時日落西山,雞開始回窩休息,所以酉時對應雞。戌狗,這時候夜幕降臨,狗需要提高警惕看家護院,並且產生一種特殊的視力和聽力,看得最遠聽得最清,所以戌時對應狗。亥豬,此時豬睡得最香,長肉最快,所以亥時對應豬。

其實古代計時單位出了時辰,還有刻,一盞茶,一炷香,一分,一彈指,一剎那。一時辰有八刻,一刻15分鐘;一刻有三盞茶,一盞茶5分鐘;一盞茶有兩柱香,一炷香2分30秒;一炷香有5分,一分30秒;一分有六彈指,一彈指5秒;一彈指士剎那,一剎那0.5秒。

寫文不易,喜歡的親們小手一抖點個讚加個關注唄。

相關焦點

  • 時辰 - 時辰對照表,十二時辰查詢
    吃貨的十二時辰,北京十二時辰,杭州十二時辰、晉江十二時辰,珠海十二時辰,大理十二時辰,高校十二時辰日晷儀也稱日晷,是觀測日影記時的儀器,主要是根據日影的位置,以指定當時的時辰或刻數,是中國古代較為普遍使用的計時儀器。
  • 長安十二時辰,古時候十二時辰分別是現在的什麼時候?
    最近熱播古裝懸疑劇《長安十二時辰》是由曹盾執導,雷佳音、易烊千璽領銜主演。長安十二時辰劇情改編自馬伯庸的同名小說,講述了唐朝上元節前夕,長安城陷入危局,長安死囚張小敬臨危受命,與李必攜手在十二時辰內拯救長安的故事。
  • 《長安十二時辰》引熱議!小師父十二生肖,帶你了解古代十二時辰
    《長安十二時辰》電視劇改編自馬伯庸同名小說,由易烊千璽、雷佳音主演,已經播出就引發許多討論。古時候的中國人,將一晝夜劃分成十二個時段,每一個時段叫一個時辰,十二時辰相當於24小時,每個時辰等於2小時。子鼠、醜牛、寅虎、卯兔……古人根據中國十二生肖中的動物習性、出沒時間來命名各個時辰。小師父饕餮紋十二生肖,帶你了解古代十二時辰,了解中華民族知識,傳承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
  • 【漲知識】古代除了十二時辰 還有十五、二十四時辰……
    【漲知識】古代除了十二時辰 還有十五、二十四時辰…… 2019-07-26 10:2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中國十二時辰》:讀懂十二時辰,就讀懂了中國人的一生
    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把一晝夜劃分成十二個時段,每一個時段稱為一個時辰。這是我們自有的一套獨特且歷史悠久的時間系統。十二時辰,十二種美,歲月流轉間,儘是詩情畫意。近日,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的《中國十二時辰》一書,挖掘藏在時辰中的生活美學。
  • 廣東十二時辰,哪一刻最讓你心動?
    這個夏天,《長安十二時辰》還原了大唐長安的一天,給我們帶來無數驚喜,也引爆了各地各行業的「十二時辰」狂潮。在南方號發起的「廣東十二時辰」同題作文中,全省近百個南方號發布了「廣東十二時辰」的推文,更多的「十二時辰」呈現在我們面前。
  • 「十二時辰」簡史
    點擊進入「文藝星青年」>>在引發觀劇熱潮的《長安十二時辰》中,導演在片頭巧妙地利用日晷指示時間,既突出了劇中主題,又渲染了緊張氣氛。大家對這日晷所指示的「十二時辰」有多少了解呢?青年君今天給各位梳理中國古代的「時間簡史」,全文約2700字,可能需要花費您60個「彈指」、或1200個「瞬傾」、或24000個「剎那」的時間閱讀。
  • 最近《長安十二時辰》很火,那麼歷史的十二時辰時間是如何算的?
    古代時間十二時辰計算方法源於西周。十二時辰對應時間是古代對於現在一天二十四小時的計時方法。古代的十二時辰有:子[zǐ]時醜[chǒu]時 寅[yín]時 卯[mǎo]時辰[chén]時 午[wǔ]時 未[wèi]時申[shēn]時酉[yǒu]時 戌[xū]時 亥[hài]時古代的十二個時辰表中
  • 古人為何將一天分為十二個時辰?
    「日晷」則是更先進一步的計時儀器,晷盤上刻有24等分的刻度線,太陽照在晷盤中心的晷針上,晷針的影子就能在晷盤上指示出時刻。古人也用燃香來計算時間,稱為「火鍾」。「火鍾」是用紗線纏繞在香上,再在線的末端系上一個銅球,球下放一個銅盤,當香火燒斷紗線時,銅球落在銅盤中就會發出響聲,這便是古代的鬧鐘了。
  • 《長安十二時辰》中的時辰計時法到底是啥?古人的記時方式不一般
    隨著古裝劇《長安十二時辰》的大火,人們除了對盛唐文化的嚮往之外,也對劇中主要的時間線索——時辰計時法,充滿了興趣。 其實,我們在不少古裝劇中都聽過這個計時法,什麼午時三刻、子時、丑時、打更等等也是耳熟能詳,但是十二時辰計時法究竟是如何計時的,和我們現在的二十四小時計時法又有什麼相同之處呢?
  • 文化常識:古代十二時辰計時
    古代勞動人民根據日升月落的規律,將一天的時間劃分為十二段,即十二時辰。十二時辰制大約從西周時期開始施行,漢代為每個時辰賦予了特定的名稱,分別是夜半、雞鳴、平旦、日出、食時、隅中、日中、日昳、晡時、日入、黃昏、人定。
  • 你知道中國古代十二時辰的別名及含義嗎?
    我國古代把一晝夜分為十二段,每段叫做一個時辰,合現在的兩個小時。十二時辰用地支作名稱,又各有別名。從子時開始直至亥時。每一時辰的前一小時為初,後一小時為正。子時為十二時辰的第一個時辰,相當於北京時間的23時至凌晨1時。名夜半,又名子夜、中夜。指夜的中間時段。丑時為十二時辰的第二個時辰,相當於北京時間的凌晨1時至3時。名雞鳴,又名荒雞。
  • 東方的十二個時辰,知多少?
    萬年前,中國步入農耕時代,先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寒來暑往,季節更替中,逐漸形成了完整的時間觀念,比如時(時辰)。表示時間的漢字中,「時」出現最早。許慎《說文解字》曾注釋道:「四時也。從日寺聲。」四時,又為四季,春種,夏耕,秋收,冬藏,萬物生生不息,循環往復時,也作時辰,古代十二時辰=現在24小時,相當於每個時辰等於2小時。
  • 組圖:「十二時辰長安秀」活動現場
    8月25日,在中國傳統節日「七夕節」,在三秦大地,將上演一場全國首創的24小時不間斷大型城市秀活動——十二時辰長安秀。該活動藉助網劇《長安十二時辰》IP原型,基於陝西文化特色和全國市場消費需求,深度融合文旅、脫貧、商業、美食、消費等主題,以文化賦能消費,秀出精彩西安,秀出大美陝西,秀出活力中國。
  • 超美的十二時辰圖
    在古代,漢族勞動人民把一晝夜劃分成十二個時段,每一個時段叫一個時辰。十二時辰是古代漢族勞動人民根據一日間太陽出沒的自然規律、天色的變化以及自己日常的生產活動、生活習慣而歸納總結、獨創於世的。現時每晝夜為二十四小時,當年西方機械鐘錶傳入中國,人們將中西時點,分別稱為「大時」和「小時」。
  • 十二時辰對照表
    每天都有分享。並轉發出去, 讓親戚朋友也看看, 多一個人知道,就多一份健康。古代將一晝夜分為十二時辰,即: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每一時辰相當於現代的兩個小時。古人根據中國十二生肖中的動物的出沒時間來命名各個時辰。
  • 古代的十二個時辰分別說明了什麼?古人的智慧真是不簡單
    但是,在中國古代,時間記錄是以十二個時辰記錄的,依次以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個地支來記錄十二時辰。根據當前的時間系統,大約是兩個小時對應一個時辰。那麼,古人和現代人記錄時間到底有什麼區別呢?現在的二十四小時,它的作用只是記錄時間。古代人的十二個小時不僅具有記錄時間的功能,而且還具有文化承載的作用,這被當今大多數人所忽略了。下面讓我們看一下這十二個時辰的不同含義。
  • 古代的十二時辰,竟還有如此優雅的叫法
    古代人將一晝夜劃分成十二個時段, 每一個時段叫一個時辰, 一個時辰剛好是今天的兩個小時。夜半為十二時辰的第一個時辰。「古歷分日,起於子半」,此時的天空,像嬰兒的眼眸,黑得純粹,人早已歇下,老鼠會悄悄出洞活動。夜半,宜睡眠,忌熬夜。
  • 為何古人把一天分為十二個時辰?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裡,有很多我們習以為常卻又不甚了解的事物。比如,為何古人會把一天分成十二個時辰?我們的先祖們是如何在沒有精確測量儀器的情況下,給生活加上了這些有效又奇妙的"標尺"的呢?早在殷商時代,我們的先祖就有了明確的時間意識和時間觀念。
  • 重溫《長安十二時辰》:古代時間的雅稱
    前段時間的熱播的《長安十二時辰》,司天台報時博士龐靈出場的第一句臺詞便是: 「巳正,大荒落,萬物,熾盛大出,霍然而落,故云荒落。」 司天台在唐代真實存在,劇中龐靈報時所用的說辭也有文獻可考,他所用的文言文,多出自《爾雅·釋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