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時間十二時辰計算方法源於西周。
十二時辰對應時間是古代對於現在一天二十四小時的計時方法。
古代的十二時辰有:
子[zǐ]時醜[chǒu]時 寅[yín]時 卯[mǎo]時
辰[chén]時巳[sì]時 午[wǔ]時 未[wèi]時
申[shēn]時酉[yǒu]時 戌[xū]時 亥[hài]時
古代的十二個時辰表中,一個時辰相當於今天兩個小時。
一天當中古代以子時開始算起。對應時間如下。
子時:23:00—1:00
丑時:1:00—3:00
寅時:3:00—5:00
卯時:5:00—7:00
辰時:7:00—9:00
巳時:9:00—11:00
午時:11:00—13:00
未時:13:00—15:00
申時:15:00—17:00
酉時:17:00—19:00
戌時:19:00—21:00
亥時:21:00—23:00
相對應的十二時辰都有自己的名字。
子時—夜半,丑時—雞鳴,寅時—平旦,卯時—日出,辰時—食時,巳時—隅[yú]中,午時—日中,未時—日昳[dié],申時—晡[bū]時,酉時—日入,戌時—黃昏,亥時—人定
這樣看起來理解可能比較費勁,我把歷史這些表示時間的這些詞語的詩句羅列出來,大家就好理解多了。
楓橋夜泊(作者:張繼-唐)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父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登飛來峰(作者:王安石-北宋)
飛來山上千尋塔,聞說雞鳴見日升。
不畏浮雲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
畜一雞報曉聲清圓而鳴每晚戲書絕句
(作者:陸遊-南宋)
雞鳴平旦未為遲,恰是山房睡覺時。
著屐起尋溪上路,野梅猶有未殘枝。
望木瓜山(作者:李白-唐)
早起見日出,暮見棲鳥還。
客心自酸楚,況對木瓜山。
春晚(作者:崔道融-唐
三月寒食時,日色濃於酒。
落盡牆頭花,鶯聲隔原柳。
粥罷(作者:程珌-宋)
飯已茶三啜,隅中粥一盂。
陶然詠皇化,安用東封書。
遣興勉友人(作者:張詠-北宋)
人生三萬六千日,二萬日中愁苦身。
惟有無心消遣得,有心到了是痴人。
幽事絕句(作者:陸遊-南宋)
客生聞吠犬,草茂有鳴蛙。
日昳方炊飯,秋深始採茶。
五月二十三日雷電大作(作者:汪炎昶-南宋)
午熱蒸崖嶂,晡時驟雨來。
仍年頻見寬,中夏始聞雷。
山撼山疑壓,林昏鳥誤回。
吾寧識天意,吟苦自生衰。
歸園田居(作者:陶淵明-東晉末)
悵恨獨策還,崎嶇歷榛曲。
山澗清且淺,可以濯吾足。
漉我新熟酒,只雞招近局。
日入室中暗,荊薪代明燭。
歡來苦夕短,已復至天旭。
登樂遊原(作者:李商隱-唐)
向晚意不適,驅車登古原。
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
人定(作者:白居易-唐)
人定月朧明,香消枕簟清。
翠屏遮燭影,紅袖下簾聲。
坐久吟方罷,眠初夢未成。
誰家教鸚鵡,故故語相驚。
現在大家應該就覺得古代十二個時辰,其實並不陌生,很多詩句我們中學都學過,只是沒有刻意得注意,或者當時老師講的,我們沒有頓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