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需理論及其應用
(—)了解供需理論
供給與需求這兩個術語是指人們在市場上相互交易時的行為。供給與需求是促使市場經濟運行的力量,它們決定了市場經濟中每種物品的產量以及出售的價格。
1.供給與需求曲線
在一種物品的市場價格和這種物,昆的需求量之間存在著—定的關係。這種價格與購買數量之間的關係可由—條曲線來表示,經濟學上稱其為「需求曲線」。
供給曲線是表示市場價格和生產者所願意供給的物品數量之間的關係。它是從西南方向東北方上升的曲線,即價格的升高會帶來生產量的增加。
在市場上發生作用的力量彼此相等時的那個價格和數量水平,就是市場價格均衡。在這—價格和數量水平上,買者願意購買的數量正好等於賣者願意出售的數量;因此,在這個水平上,不存在價格或數量變動的趨勢(除非某—事件的發生使供給曲線或需求曲線移動)。
在市場經濟中,買者與賣者的行動自然而然地使市場向供給與需求的均衡變動。
2.熟悉彈性及短期和長期均衡
對於供需變化,不同的物品對價格變動的反應程度會不同。經濟學上稱之為供需的價格彈性。如果一種物品的需求對價格變化的反應大。可以說這種物品的需求是富有彈性的;反之如果對價格變化反應不大,則是缺乏彈性。或者說是趨於剛性的。通常,生活必需品傾向於剛性,非必需品及奢侈品傾向子彈性。供給與需求在短期與長期中的狀況是不同的。
3.供需與政府政策
政府可以利用供求關係的市場規律。通過對價格的控制來達到調節市場運作的目的。在自由競爭的市場中,政府會通過價格控制來政變市場的狀況,例如規定價格上限。現在很多政府轉向採用補貼而不是價格管制的方法來實現社會福利,這種補貼不會自接影響市場供給,因而不會引起短缺現象。
(二)熟悉城市住房市場
住房市場是由多種不相同又相關聯的市場和次級市場組合而成。住房市場的特性是在短期內供給非常缺乏彈性。公有福利性住房部分的存在也影響著商品住房的供給市場。影響住房消費需求的因素主要有家庭收入情況、家庭人口構成、傳統的居住文化等。住房需求所存在與一般商品不同點還在於它的投資價值。
外部性經濟問題
(一)掌握外部性經濟的概念
外部效果問題也就是項目經濟的「外涉性」問題,所謂「外涉性」,就是為了自身目標而努力的人和部門,在努力的過程中或由於努力的結果而使社會得到意外的收益,或給他人或其他部門帶來麻煩和損害的現象。這種正的或負的效果一般不會計人前者的費用或效益。所以這種後果是外部性經濟問題。它可以影響某些部門和個人的經濟效益。部門活動的外部性經濟正效果是城市產生、擴展的最主要動力之一。城市的空間聚集優勢表現為各種活動的外部性互補作用。城市各項活動的外部性經濟效果總量在城市地域中向心遞增,而在城市外圍則逐漸減弱,這種空間上的序列變化體現為城市土地的級差效益。收取級差土地使用費或「級差」地租是調節和在全社會分配這種利益的一種手段。
(二)熟悉針對外部性的公共政策
外部性的存在是市場失靈的一個重要表現,它導出了政府干預市場的必要性。當外部性經濟問題引起市場配置資源低效率或失效時,政府可以對某些行為直接進行管制或運用市場規律將外部性經濟內部化。即微觀經濟單位因其產生的外部經濟而向得益者收取相應費用,或者因其產生的外部不經濟而向受害者支付相應補償,從而使經濟意義上的外部性不存在。政府可以通過對那些有負外部性的活動徵稅、收費和補貼那些有正外部性的活動來使外部性經濟內部化。
(三)了解環境經濟學的發展
環境的外部性和市場機制失靈。足城市環境汙染的經濟原因。與環境有關的外部性主要是生產和消費上的外部不經濟,尤其是生產的外部不經濟。由於環境的外部性,致使外部費用不能反映在價格信號上,無法通過其產品的價格槓桿來控制排汙量。因此,經濟學家開始尋求將因環境問題產生的外部不經濟影響內部化的方法,並探索與環境相關的種種經濟學概念和分析方法。建立在福利經濟學理論基礎上,環境經濟學最終成為了經濟學中一個重要的分支。
城市土地經濟問題
城市土地經濟學的研究內容,主要包括四個方面,即城市土地的經濟、土地制度、土地權屬轉移及收益分配中的經濟問題。
(一)熟悉土地的經濟特性
土地具有固定性、差異性、耐久性等自然特性。土地的自然特性,客觀上決定了它的經濟特性。土地的經濟特性,是人們在使用土地時引起的經濟關係,它們主要表現為:稀缺性;邊際效益遞減性;土地利用方式變更的困難性;區位的效益性。
(二)熟悉城市士地使用的模式
B.W?伯吉斯(U.W.Burgess)的同心圓城市理論;H?霍伊特(Homer}toyt)的放射扇形模式:哈裡斯和烏曼(Harris and Ullman)的城市土地利用的多核心模式。多中心的概念並不排斥同心圓模式的存在,城市內的每個副中心或次級中心區域都可能具有同心圓模式的特質。這—三種模型精煉地總結了城市土地利用的空間結構特徵,被視為城市土地使用的經典模型。但這些模型並不能描述所有的城市形式。
(三)熟悉城市土地的產權關係
土地的產權制度決定著土地的使用方式和土地收益的分配形式,並影響土地使用的社會經濟效益。在土地的權屬中,最主要的是土地的所有權和使用權。土地所有制的形成與社會生產關係有關,基本的形式可分為兩種,即土地公有制和土地私行制。一般說來,每個國家的土地所有者都由兩部分組成,一是私人或私營部門,一是國家和公共部門。現代社會中,土地無論是私有還是公有租賃,其權益均受到一定限制,個人不再擁有至高無上的產權支配能力,土地市場也就不可能是一個完全自由的市場。
(四)熟悉土地市場
由於土地資源的稀缺性。土地的供給在一定自勺條件下往往是有限或者是固定的。因此,對於土地市場來說,土地的需求者在決定土地的配置和價格等方面具有更重要的影響力。由於土地供給中很容易出現投機和壟斷價格的情況,所以政府要控制土地的—級市場。根據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實際需要供給土地。政府干預市場的日的在於修正市場的失敗,避免因土地巾場行為中單純追求經濟效益而損害了公共利益或帶來消極的外部效應。提供市場所不能提供的公共物品,遏制市場不公平競爭和由於市場投機性帶來的土地配置失誤。提高土地公有比例、制定城市土地使用規劃和各種稅收政策等是政府干預土地市場的通常手段。
責任編輯:淘淘
2020年城鄉規劃師課程熱賣中!網校結合多年成功輔導經驗,從學員實際需求出發,結合城鄉規劃師考試命題規律、重點、難點,融入先進的教學理念,全新推出2020年城鄉規劃師【超值精品班】 【高效實驗班】。
多個個性化輔導班次,各輔導班次為考生精心設計,滿足不同類型考生需求,考試通過更有保障。2020年城鄉規劃師輔導課程>> 直接購買>>
了解更多輔導內容掃描下方二維碼,即可關注。
備考內容及更多優惠內容請掃描下方二維碼,進群可領免費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