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 一位城市規劃師眼中的「理想城市」

2021-01-11 澎湃新聞
「城市規劃聽上去好高大上?那城市規劃師主要做些什麼呢?」

「霧霾這麼嚴重,是因為城市規劃不好嗎?」

「北京這麼堵,是不是城市規劃師的責任?」

「我們家那一片的房子蓋的這麼醜,是不是你們行業審美的問題?」

「你們覺得哪座城市最美?」…...

從業近十載,李昊在生活中經常會被問到上面的這些問題。問題的答案大多很難用一句話概括,有時甚至只能無奈地一笑置之。但讓李昊察覺的是:首先,城市規劃的確與每個人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其次,城市規劃的從業者們局限在自己陽春白雪的小圈子裡,距離大眾有些遠了。

李昊出生在豫南的一個小村莊,小時候父親在外地參軍,他跟著母親一起在鎮上生活,有時被送回農村由奶奶照顧。四歲時,他隨母親到豫北小城與父親團聚,住進了部隊大院,新鮮的大院生活讓他體驗到了小城市的快樂。十來歲時,全家又搬到了省城,他在少年懵懂的青春期領略了城市日新月異的變化。後來,他又去上海北京求學,接著出國、回國。用他自己的話來說:「從鄉村到城市,從小城市到國際大都市,一路走來,自己似乎經歷了整個「城市化」的進程。

也許正是這段特殊的經歷,再加上從兒時對地理學科的熱愛,李昊最終成為了一名城市規劃師。他的足跡遍布全國大江南北,行走過大大小小上百座城鎮,了解世界的同時用畫筆勾勒出一幅幅城市的藍圖。同時,業餘時間,他將自己的經歷和對城市的理解記錄成文字,《城歸何處》一書就是這樣誕生的。

義大利作家伊塔羅·卡爾維諾曾在《看不見的城市》中說道:「城市不會洩漏自己的過去、只會把它像手紋一樣藏起來,它被寫在街巷的角落、窗格的護欄、樓梯的扶手、避雷的天線和旗杆上,每一道印記都是抓撓、鋸矬、刻鑿、猛擊留下的痕跡。」

城市的記憶是由許許多多的細節組成的,這些細節的背後離不開人的活動、思考和創造,每一座城市都是人類對理性生活的追求。澎湃新聞私家地理專訪《城歸何處》作者李昊,揭秘一位城市規劃師眼中「理想城市」的樣子。

《城歸何處》 李昊 圖

 

《城歸何處》作者李昊  李昊 圖

澎湃新聞

:您有沒有統計過自己大概行走了多少個城市?

李昊:

大概走過200多個城市,其中包括我上學時旅行過的地方。

澎湃新聞:

很多人以為城市規劃只專注在城市,但其實你們也常常去鄉鎮做規劃是嗎?

李昊:

對,大家翻開地圖,只要地圖裡有的地方,規劃都會涉及到。換句話說,只要是屬於這座城市的政府所管轄的範圍,我們都可能會去做規劃,全方位覆蓋。

澎湃新聞:

《城歸何處》一書介紹了很多城市規劃師不為人知的一面,比如城市規劃師沒有大家想像的那麼光鮮亮麗,與建築設計師相比更加接地氣,可以跟我們簡單地介紹一下,城市規劃設計師的日常工作是怎樣的嗎?

李昊:

大家對建築師可能更熟悉一些,因為建築設計從業者的數量要比我們多很多,而且很多偶像劇裡也常常出現建築師的形象,包括一些明星也是建築師的出身,大家會覺得他們特別有藝術範,光鮮亮麗,特別高大上。

其實規劃師的工作內容和建築師很相似,也是坐在電腦前畫圖,只不過很多時候畫的是地圖,也有許多文字的工作。另外不同的是,規劃師給政府做項目更多一些,經常給政府做匯報,而建築設計師主要給開發商、房子的業主做項目。所以,建築師通常走在臺前,顯得更酷一些,而規劃師通常居於幕後,更加默默無聞一些。

只要地圖裡有的地方,城市規劃都會涉及到。  李昊 圖

澎湃新聞:

您在書中還提到很多外界對城市規劃師的誤解,比如一提到「霧霾」,會有人抱怨「是不是城市規劃的問題?」,還有「馬路這麼堵也是你們沒規劃好吧」,還有買房的人來請教你們哪塊地會升值……您在現實生活中也經常遇到類似的事情嗎?

李昊:

就像我在書裡寫的,有時候去參加一些交流會,提到這個職業,大家一開始都覺得挺厲害挺酷的,但其實大多數人對城市規劃並不了解。尤其一旦吐槽到城市的各種問題,大家都會說這是因為城市規劃不好。

在電視劇《人民的名義》裡面,經常可以看到這樣的一幕,書記李達康和其他的領導天天拿著規劃圖在指點江山。那些規劃圖不是市領導畫的,而是背後一群專業做城市研究的規劃師畫出來的。同時,大家還不知道的事是,規劃師就像古代衙門裡的師爺一樣,只能給領導出謀劃策,城市最終建成什麼樣子,這裡面既有政府的想法,更多的是市場的力量。市場的力量就包括開發商、還有方方面面的群體,都會影響城市的樣子。

城市最終建成什麼樣子,這裡面既有政府的想法,更多的是市場的力量。 李昊 圖

澎湃新聞:

城市規劃師一直是您的夢想嗎?為何選擇這個行業的呢?

李昊:

小時候,我就特別喜歡地理,喜歡在地圖上畫來畫去,畫各種城市的什麼樣子。後來發現學地理只是認識世界,世界是什麼樣子,地圖就畫出來是什麼樣子,但城市規劃可以改造世界,可以自己設計未來的藍圖,更具有有創造性。當然很多情況下,我們是「戴著鐐銬跳舞」,但多多少少還是能夠把自己的想法融入到對未來城市發展的建議裡,所以對我來說,這是一個充滿意義的工作。

澎湃新聞:

一座城市的形象離不開它的先天條件,也離不開後天的設計和規劃。您覺得城市規劃可以給城市形象帶來怎樣的變化?

李昊:

其實規劃師能完全發揮自己理想的空間很有限,另一方面哪怕施展了很多自己的想法,城市最終發展也不一定如自己所願,所以說很難具體形容一個規劃師能為城市做出多大的改變。

的確也有一些特別知名的建築師或者規劃師為城市做了一些設計,奠定了城市未來發展的基礎。比如19世紀的巴塞隆納,規劃師伊爾德方索·塞達爾為這座城市創造了一種「方格網」的空間格局,隨後一代一代的巴塞隆納人在此基礎上不斷進行優化,設計出具有創造性的藝術性建築。塞達爾為城市規劃了藍圖,但巴塞隆納發展成今天的樣子,離不開一代一代的管理者、精英、和普通市民的共同努力,他們把對生活的熱愛融入到了城市發展和建設之中。

19世紀,規劃師伊爾德方索·塞達爾為巴塞隆納創造了一種「方格網」的空間格局。 資料圖

巴塞隆納發展成今天的樣子離不開一代一代當地人共同的努力。 李昊 圖

澎湃新聞:

您在書中提到「作為一個熱愛旅行的城市規劃師,旅行為您提供了豐富的現實素材。」想知道作為一個城市規劃師,您在旅行的時候會有什麼特別的習慣嗎?

李昊:

在業餘時間,我非常喜歡旅行,特別是一個人旅行的時候,讓自己完全投入到一個陌生的環境裡,與城市進行一個深度的接觸。

除了普通遊客常去的景點外,我更加喜歡去一些老百姓的居民區、老城區和一些特色的片區。另外,我還特別喜歡去城市規劃展覽館。因為在那裡,你可以了解城市的風土人情和歷史發展。現在國內的許多城市也開設了規劃展覽館,大部分都是免費向公眾開放。我記得北京的城市規劃展覽館裡有一個超大的城市模型,從二樓往下看,可以很直觀地了解北京城是什麼樣子。

其實,每次去不同城市調研,我也把它當成一種特殊的旅行,我和同事會把整個城市的方方面面逛一遍,把它現狀重新梳理一遍。

澎湃新聞:

你們在調研的時候會有固定的路線嗎?

李昊:

我們會把城市的各個區域按照不同的歷史時期進行劃分。比如最早是歷史城區,然後是建國後五十年代大工業時代背景下的城區,接著改革開放之後的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城區,1990年代商品房社區,最後是千禧年之後的新興開發區…….就像查看樹木的年輪一樣,梳理出城市發展的脈絡。另外,我個人還很喜歡選擇一處至高點來俯瞰整個城市,因為從至高點上往下看,能夠看不同時期的城市在空間上留下的印記,這真的很有趣。

視野所及之處,城市發展的片段恰如斷代史的切面。 李昊  圖

不同時代建造的城區就像樹木的年輪一樣,可以梳理出城市發展的脈絡。   李昊  圖

澎湃新聞:

我看到書中提到,您在國外旅行的時候很喜歡做沙發客,為什麼選擇這樣的一種旅行方式?

李昊:

城市最美的風景是人。如果能夠和當地人深度地接觸,能在他家裡住一下,能夠了解到許多我們在媒體或網站上看不到的事。

在布拉格,我遇到一位沙發客主人是一個藝術家。我跟他聊城市的發展和建設後,他介紹我去看看當地的一個社會主義博物館。在蘇聯時期,捷克曾是一個社會主義國家。那個博物館鮮有遊客訪問,但裡面保存了很多那個時期的資料和物品,比如少先隊的紅領巾啊等等,看著很有親切感,想起了中國過去的樣子。

他還建議我坐地鐵一直坐到最後一站。一出站,就像到了北京的回龍觀或天通苑那樣的郊區,能看到特別密集的一片一片的「盒子樓」, 這些都是社會主義時期的產物, 和普通遊客喜歡的充滿歐洲風情的布拉格,或是MV裡拍的布拉格的畫面完全不一樣。

與那些MV裡常出現的畫風完全不一樣布拉格。 李昊  圖

澎湃新聞:

我看到你還有一段很特殊的經歷,在布拉格做沙發客的時候,有人邀請您一起去墓地採蘑菇,可以介紹一下嗎?

李昊:

可能中國人覺得墓地是很恐怖的地方,但對歐洲人來說,墓地就像公園一樣,大家可以自由地進去散步或者沉思。在布拉格的時候,沙發客主人就帶我去墓地逛了逛,那裡有大片大片草坪,裡面長著很多野蘑菇。當地人能分別出來哪些蘑菇可以吃,哪些不可以吃,於是沙發客主人說我們採一些蘑菇回去做菜吃吧!

雖然蘑菇大餐最後因為我不太放心就此作罷,但這種體驗是很有趣的,它啟發我要從不同的視角去看城市。尤其當你接觸的人多了,你會意識到城市是非常豐富多彩的,城市裡的人有不同的喜好、品味和風格,我們要儘可能去滿足不同人的需求,而不是從上帝視角,從自己的偏好出發。所以說,城市規劃師往往更加理性,更需要現實主義。

澎湃新聞:

近幾年,「城市漫步」、「城市旅行」在國內也在興起,我們經常也能聽到「City Walk」這個詞,很受年輕人的喜歡。您如何理解這種潮流呢?

李昊:

其實就是大家對城市的興趣越來越濃,不想按照旅行指南去景點拍個照,走馬觀花,而是想深度地了解城市的歷史文化和風土人情。我覺得這個形式非常好,蠻有意義的。

之前在北京,朋友也邀請我去參加過類似的活動,逛一些北京的胡同老街,同時感受裡面的現代化改造,因為裡面有很多四合院改造成了特色店面,植入了特別多藝術家的設計。相比於全是遊客的南鑼鼓巷,這些地方遊客不是很多,更加小眾,值得去逛一逛。

城市是非常豐富多彩的,城市裡的人有不同的喜好、品味和風格。   李昊  圖

澎湃新聞:

我們看到全球很多大都市熱衷於建造高聳入雲的摩天大廈,使其成為可以打卡的地標性建築。在您的理解中,建造地標性建築對記住一座城市是否存在意義呢?什麼樣的建築才具有地標性建築的價值?

李昊:

我記得前幾年,長沙曾經要建一個全球最高的建築,號稱比杜拜的「杜拜塔」還要高,但後來就被叫停了。可能對於城市形象的塑造來說,地標性建築是有意義的,但它應該與整個城市的風貌保持協調,不是說為了打造地標而打造地標,最好是能夠和城市的文化特色結合在一起,這樣才會更有價值。我印象比較深的是臺北的101大廈,它雖然很高,但在城市中並不突兀,因為它的造型融合了很多傳統的元素,比如竹子的文化。

我覺得地標性建築不在乎它有多高,而在乎是否合適,就像穿衣服一樣,我們不必追求明星款或者特別大的牌子,但一定要選一件符合自己風格的衣服,這樣穿上之後形象才會更好。

臺北的101大廈雖然很高,但在城市中並不突兀,因為它的造型融合了很多傳統的元素。 資料圖

澎湃新聞:

我們常常看到一些排行榜,比如「全球最宜居城市」、「幸福指數最高的城市」等等,這些排行榜大多可能從經濟的角度、自然環境等角度去進行排位,那站在城市規劃師的角度,判斷一座城市規劃的是好是壞,有哪些評判的標準呢?

李昊:

我們經常做城市規劃的評估,裡面涵蓋了交通環境、人口、經濟、產業等幾十個指標,所以評價一個城市規劃或好或壞有很多的維度。但總的來說,以前的評價可能更加側重於經濟的發展、人均收入等方面,但現在對於城市的評價越來越多側重「幸福度指數」、「城市活力」這樣的指標。

去年年底,我們發布了一個關於「中國城市繁榮指數」的白皮書,也評價了不同的城市類型,現在的城市規劃領域越來越認為「人的活力」是評判城市的一個關鍵的要素,就像我們以前設計了很多廣場,如果它沒有人使用,那不管這座城市經濟發展的多好,我們都認為它不是成功的。能夠看到豐富的人類活動的城市,比如步行街、廣場,人來人往,這樣的城市相對比較好。

現在的城市規劃領域越來越認為「人的活力」是評判城市的一個關鍵的要素。 李昊  圖

澎湃新聞:

在中國城市化的進程裡,我們很明顯能感受到有一段時間,大家很喜歡模仿「西方」,比如某個樓盤的風格一定要法式的、英式的,或者某個新城區的建設照搬新加坡、模仿曼哈頓,您如何看待這種模仿呢?

李昊:

實際上,這其中有「自上而下」的規劃,也有「自下而上」的需求。「自上而下」的規劃就是指很多城市的領導人在出思路的時候就是想要模仿和學習西方的東西。雖然很多人覺得這是一種非常廉價的模仿,但其實很多老百姓就喜歡這種東西,有「自下而上」的需求。比如上海松江區有一個「歐洲小鎮」,浙江杭州也有一個「巴黎城」,甚至還有「艾菲爾鐵塔」,雖然這種品味看上去非常粗鄙,但市場就是歡迎這樣的東西。開發商是很精明的,他知道大家想要什麼,然後就造出來什麼。

所以,城市規劃師需要與大眾溝通,幫助大家提升對城市的認知,提升對城市的審美,只有這樣,城市的建設才能走出這種簡單的複製。

杭州市裡的「山寨版」巴黎城內的「艾菲爾鐵塔,周圍被一片菜地包裹。 資料圖

澎湃新聞:

這次疫情會給城市規劃帶來一些什麼新的思路或課題嗎?

李昊:

城市規劃的誕生其實和公共衛生密切相關。100多年前,英國倫敦出現過一次很大的瘟疫,那時候城市都是自由發展的,大家想怎麼建就怎麼建,城市建設特別混亂,沒有統一管理。 而在那之後才城市規劃的理念開始出現。

疫情之後,城市規劃對於公共衛生設施的布局越來越重視,更加綜合地平衡醫療體系在空間上的分布,通過建設綠地、公園、廣場,改善城市的生態環境,提供大家一個充分活動的空間。像成都現在就把城市當作「一個公園」來進行規劃,希望每行走幾分鐘就能看見一個社區綠地,然而把這些綠地聯繫成一個網絡,讓大家在城市生活中就像在公園一樣,提高人的身心健康。相信未來這方面會越來越重視。

疫情之後,城市規劃對於公共衛生設施的布局越來越重視,同時改善城市的生態環境,提供大家一個充分活動的空間。 李昊  圖

澎湃新聞:

您曾經在某個自我介紹中稱自己為「建造夢想中城市的人」,我相信每一個城市規劃師都曾有過這樣的夢想,那如果沒有諸多的現實的限制,暢想一下,您想建造的「夢想中的城市」是什麼樣子呢?

李昊:

就像我在書中提到的理想城市的「10個要素」,我夢想中的理想城市就是規模適中,不要太擁擠,整體經濟發展水平比較繁榮,比較有活力,能夠把過去和現在的文化融合在一起,能夠和自然環境有機結合在一起,生活便利,人性化。

在這樣的城市生活,絕大多數時間我都願意在城市裡漫步,而不是宅在家。但同時,這樣的城市一方面依賴於規劃和建設,另一方面也依賴於較高水平的精細化管理,換句話說哪怕我們規劃和建設出來一個看上去很完美的城市,但如果疏於管理,過不了幾年就會變得亂糟糟的。

好的城市依賴於規劃和建設,也依賴於高水平的管理。 李昊  圖

澎湃新聞:

有沒有自己很喜歡的一位規劃師或某個名人說過的一句話?

李昊:

就是莎士比亞說的那句話:「城市即人」,很多時候,我們看似在設計樓房、設計交通、公園、廣場等等,歸根結底還是為人設計,服務於人的生活,這其實是一個初心。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註冊城市規劃師考試
    註冊城市規劃師考試介紹 根據原人事部、建設部《關於印發「註冊城市規劃師執業資格制度暫行規定」、「註冊城市規劃師執業資格認定辦法」的通知》(人發〔1999〕39號)和《關於印發「註冊城市規劃師執業資格考試實施辦法」的通知》(人發〔2000〕20號)文件精神,從2000年起在全國範圍內組織實施註冊城市規劃師考試
  • 註冊城市規劃師繼續教育辦法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註冊城市規劃師註冊管理機構組織本地區註冊城市規劃師繼續教育工作。提供註冊城市規劃師繼續教育培訓服務的機構原則上為專業學科力量較強的高等院校、科研機構、規劃院所等。 第五條 中國城市規劃協會成立的註冊城市規劃師管理委員會領導全國註冊城市規劃師繼續教育的組織、管理工作;編制及審定繼續教育課程的教學大綱及教學計劃等,組織編寫、審定培訓教材。
  • 2014城市規劃師複習資料:城市社會學的基本知識
    2014城市規劃師複習資料:城市社會學的基本知識  【考生回憶】2020年《城鄉規劃相關知識》真題解析   一、社會學  城市規劃師輔導
  • 聽說,你想當城市規劃師……
    城市規劃師即是「規劃技術類」的從業人員很多人都有一種思維慣性:一定要在事情背後揪出一個宣洩情緒的目標。有這種思維慣性的人往往並不了解事情的原委,也不想真的了解,而只是要找一個目標洩憤。因為這種思維慣性作祟,很多人在對城市建設有所不滿時,聽說你的職業名稱裡有「規劃」二字,就簡單粗暴地覺得怪你怪你都怪你。
  • 2014城市規劃師名詞解釋:城市布局形式和城市用地分析
    城市布局形式  指城市建成區的平面形狀以及內部功能結構和道路系統的結構和形態。  城市布局形式是在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的或為自然發展的結果,或為有規劃的建設的結果。這兩者往往是交替起著作用。研究城市布局形式及其利弊,對制定城市總體規劃有指導意義。
  • 淺析2017註冊城市規劃師發展前景
    我國正處於城市化大規模發展時期,城市建設如火如荼。對於城市規劃設計等建設方面人才需求比較大,中國目前仍以城市建設為主,新一輪的大規模建設,需要進行大量包括城鎮住宅、城市商業、市政基礎在內的建設,也將帶來規劃設計相關人才的大量需求。  作為新興行業的城市規劃,其重要性日益顯見,註冊城市規劃師的需求空間非常巨大。
  • 城市規劃師考試輔導:城市住宅問題
    在美國,專家學者、市政當局提出過形形色色的方案以解決住宅問題,如公共住宅、劃分地帶、建立法規、提供貸款、直接住房津貼、城市重建、各種住房修整方案、劃分城市住宅基地等。這些方案有的付諸實施,並且部分地緩和了住宅問題。戰後以來,隨著城市人口急劇膨脹,不但原有的住宅問題沒有得到解決,新的問題卻不斷產生。國外城市住宅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
  • 城市規劃師資料:城市公園規劃設計
    &所以,公眾能有效地對設計師和領導者兩個主體進行制約,形成合理的公眾參與城市公園規劃設計決策模式。政府、設計者、公眾在城市公園規劃設計中的不同角色定位,三者優勢互補,從而建立起了和諧有機的城市公園規劃設計系統。
  • 「我是小小社區規劃師」——給孩子的城市規劃課
    「小小社區規劃師」實踐課程  - 兒童城市規劃宣傳教育計劃試點產品 -  導 讀「小小社區規劃師」實踐課程是北京兒童城市規劃宣傳教育試點產品之一。  「小小社區規劃師」實踐課程是北京兒童城市規劃宣傳教育試點產品之一。課程以北京市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社區規劃實踐經驗為基礎,引導小學生了解城市和社區知識、開展社區調研、發現空間問題、提出解決方案,培養學生社區空間認知能力和設計思維,提升家園情懷與責任感。
  • 我是城市規劃師|景觀、建築、規劃,從來沒在怕的!
    「趣說規劃——我是城市規劃師」上期推出後,苦於評論區清一水的吃貨評論,絲毫不見活動安排的影子。樓導只好親自出馬。在不清楚第002期受訪人是誰的情況下,為TA安排了一場活動,DIBO團隊協助並拍攝完成了《浙江人在北京——寧波人何苦為難溫州人》。
  • 城市規劃師考點總結:城市社會學概論
    城市社會學概論  了解當代社會學的主要理論流派較成熟的有結構功能主義、衝突理論、交換理論及互動理論。  1.結構功能主義結構功能主義是社會學中歷史最長的重要的理論方法。現代結構功能主義的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國著名社會學家塔爾科特?帕森斯(T.Parsous,1902—1979)。
  • 江蘇吳江20萬年薪招聘城市規劃師 新官走馬上任
    2006年9月,吳江市以市政府名義,向媒體發布了20萬面向全國公開招聘3名城市總規劃師的消息。近日,特聘結果公布,12位報名者中2位成功通過審核,分別擔任吳江市正、副城市總規劃師一職。目前,副總規劃師史綱已經正式上崗,總規劃師因在北大讀博尚未到崗。
  • 一座中城,一個卓越全球城市的理想
    研討會邀約國內外前沿智慧和力量參與,在國際範圍內分享城市更新案例,多維度研討如何煥新上海城市界面,營造未來創新和活力共同迸發的理想生活,與會嘉賓共計百餘人齊聚現場。 來自同濟大學城市規劃系教授兼徐匯區漕河涇街道社區規劃師童明、華建集團華東總院總建築師汪孝安、同濟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副院長兼建築評論家李翔寧和日本著名建築大師隈研吾出現在鏡頭中,以各自的專業和視野,探討上海城市的演進方式和未來城市提升生活濃度的可能。
  • 規劃師的戰爭:1955年的紐約城市改造風波
    1961年,蘭登書屋出版社創始人之一貝內特·瑟夫(Bennett Cerf),給傳奇城市規劃師羅伯特·摩西斯(Robert Moses)寄送了一本簡·雅各布斯(Jane Jacobs)的新書《美國大城市的死與生》(The Death and Life of American Cities)。
  • 會拉大提琴的城市規劃師:同濟大學副校長吳志強當選院士
    災區歸來,他對同學們說得最多的是:「只有到了抗災第一線,你才能深深感到作為建築師、規劃師的責任。建築規劃師不只是造房子,而是要成為人民生命財產安全的守護神。」城市應該充滿智慧「智慧城市」「人工智慧」「大數據」「城市智商」……這是近年來在大小論壇上,吳志強報告中出現的幾個高頻詞。
  • 城市規劃師考試複習筆記(11)
    部門活動的外部性經濟正效果是城市產生、擴展的最主要動力之一。城市的空間聚集優勢表現為各種活動的外部性互補作用。城市各項活動的外部性經濟效果總量在城市地域中向心遞增,而在城市外圍則逐漸減弱,這種空間上的序列變化體現為城市土地的級差效益。收取級差土地使用費或「級差」地租是調節和在全社會分配這種利益的一種手段。
  • 城市規劃師:控制性詳細規劃的編制方法與要求
    2)規劃範圍及周邊用地情況,土地產權與地籍資料;道路交通現狀資料及相關規劃資料;市政工程管線現狀資料及相關規劃資料;公共安全及地下空間利用現狀資料;建築現狀資料;土地經濟等現狀資料;其他相關(城市環境、自然條件、歷史人文、地質災害等)現狀資料。
  • 城市規劃師要學什麼?最全課程體系大公開
    學習了一段時間之後:明確了大概的方向,懂了一些東西,但是感覺要學的東西更多了?  看似在學校學了很多,但真正到了工作崗位才發現,幾乎還是啥也不會,感覺一切還是要重頭學起。成為一個城市規劃師,到底要學什麼呢?
  • 未來城市理想單元什麼樣?徐匯這座「國際鄰裡中心」有答案
    在研討會上,同濟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教授童明、城市微空間復興計劃聯合創始人俞挺以及萬科集團高級副總裁、上海區域事業集團執行長張海也從各自不同角度,探討了對於「未來城市理想單元」的構想。因此,徐匯區也是上海最早設立社區規劃師制度的城區之一,引導專業規劃師、建築師參與城市風貌保護與更新,並將此延續為制度常態。「我們的城市始終在不停地發展,從邊緣到中心,從農村變為繁華的都市,這一過程會產生很多邊界的調動,空間在震蕩中不斷割裂又縫合。」童明的另一身份,是漕河涇街道的社區規劃師。
  • 城市規劃師:城市社會分層
    2020年城鄉規劃師課程熱賣中!網校結合多年成功輔導經驗,從學員實際需求出發,結合城鄉規劃師考試命題規律、重點、難點,融入先進的教學理念,全新推出2020年城鄉規劃師【超值精品班】 【高效實驗班】。  多個個性化輔導班次,各輔導班次為考生精心設計,滿足不同類型考生需求,考試通過更有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