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將本求利,是做生意的常識。每個人都想投更少的錢,掙更多的錢。用專業詞語表達,就是淨資產收益率要高。但這只是一個「果」!只有循果溯因,才能種因得果,心想事成。做到這些,才稱得上「明因果」!
萬般生意三條路
文/高可為
一、老闆應該求何果,種何因
世間所有的學問,都在告訴人們兩個東西:一是叫因果關係,另一個叫關聯要素。因果關係說的是因,關聯要素說的是緣,因緣和合乃為果。事情之所以有結果,是因為原因、條件都具備。
小學《語文》課本收錄一則寓言故事,名字叫《我要的是葫蘆》。故事很簡短,寓意很深刻。大意是這樣的:
有人種了幾棵葫蘆。小葫蘆開了花,掛了果,長勢很好。但不幸的是,有一天發現葉子生了蚜蟲。鄰居勸他,葉子生了蚜蟲,還不趕快治一治?那個人卻說:「什麼?葉子生蟲還要治?我要的是葫蘆,又不是葉子!」沒過幾天,蚜蟲越來越多,葉子枯萎,小葫蘆也都謝了。
我們要的是葫蘆,不能僅盯著葫蘆。種瓜得瓜,種豆得豆。要葫蘆,得種葫蘆種子。這叫因果關係。但也要看管好葉子,不能讓它給蟲子吃了。還要順著葫蘆找到藤,順著藤找到根,在根上澆水施肥。根、藤、葉子,都叫關聯要素。這些東西都照顧到,才能收穫預期的成果。
人,不能按照主觀意願辦事。人,只能按照客觀規律辦事。所謂客觀規律,就是因果關係。循果溯因,是認識論,是認識世界的方法。種因得果,是方法論,是改造世界的方法。這一切,就是所謂「明因果」。不明因果,就會很盲目。盲目就是瞎幹,瞎幹只會失敗!
作為企業家,作為投資者,應該求何果,種何因呢?
毫無疑問,經營者要追求效益,投資者要追求回報。但這只是一個定性的目的,而不是一個定量的指標。無法衡量,無法操作。
說到財務指標,人們首先想到的,往往就是利潤。利潤真的就是投資者或企業家,所應追求的結果嗎?
首先,利潤是一個絕對數的概念。一個項目的利潤是100萬元,另一個項目的利潤是200萬元。兩者的效益沒有可比性,因為投資額不一定相等。
很顯然,老闆所追求的目標,不是要賺錢,而是如何投更少的錢,賺更多的錢。老闆的這一願望,用財務術語表達就是,淨資產收益率要高。這才是老闆所要追求的「果」!
搞懂了「果」,還要知道「因」。它背後的因果關係和關聯要素是什麼呢?搞懂了這些東西,才稱得上是「明因果」!明因果後,搞經營,做投資,才不至於盲目。
其實,關於淨資產收益率背後的驅動因素和關聯要素,財務上有一個專門的分析工具說明它,就叫杜邦方程式。專業書籍說得比較晦澀、繁瑣。我把杜邦方程式的內容和作用概括為:一個核心,三個基本點,兩大作用。
所謂一個核心,就是淨資產收益率(ROE,Return onEquity Capital)。杜邦方程式是圍繞淨資產收益率展開的。
所謂三個基本點,就是銷售淨利率、總資產周轉率和權益乘數。在這三個基本點上著力,可以提高企業淨資產收益率。打個比方,假如淨資產收益率是我們所要的小葫蘆的話,銷售淨利率、總資產周轉率和權益乘數就是小葫蘆前面的三根藤或三個根。
杜邦方程式對我們有什麼用呢?它有兩大作用:一是分析作用,可以幫助我們分析淨資產收益率上升或下降的原因。二是指導作用,為我們提高淨資產收益率指明了努力的方向。
二、哪些因素決定盈利水平高低
企業盈利水平高低,到底由哪些因素決定呢?順著杜邦方程式揭示的方向,我們繼續往下分析。
杜邦方程式告訴我們,淨資產收益率高低,取決於銷售淨利率、總資產周轉率和權益乘數等三個手段的組合運用。而這三個東西又由什麼決定呢?我們可以循果溯因,進一步尋找更具體的盈利驅動因素。
1.銷售淨利率:收入創造利潤的能力
銷售淨利率是淨利潤與銷售收入的比率。不同企業每賣100塊錢的東西,所賺取的淨利潤不一樣,這就是銷售淨利率的差別。它表示收入創造利潤的能力。
銷售淨利率由什麼驅動呢?
我們知道,產品的成本和價格,決定毛利空間的大小。產品的競爭力,決定毛利率的高低。但同等毛利率水平下,為什麼淨利率還是會有差別呢?主要是由管理費用和銷售費用的費效比不同造成的。進一步追問,這兩者的費效比是由什麼決定的呢?是由管理水平和經營水平決定的,具體說則是由管理人員、業務人員的素質、能力,以及客戶的質量造成的。一句話,產品、員工、客戶三大要素決定銷售淨利率的高低。
事實是不是這樣呢?
毫無疑問,不同的產品,對企業利潤率的貢獻不一樣。競爭力強的產品,貢獻就大一些。反之,貢獻就小一些。不同的員工,對企業利潤率的貢獻也不一樣。素質高、能力強的員工,貢獻就大一些。反之,貢獻就小一些。不同的客戶,對企業利潤率的貢獻肯定也不一樣。一些所謂的VIP客戶,貢獻肯定要大一些。這也符合所謂20/80法則。
這裡有一個極端的例子,正好也可以說明這一點。
一個百貨公司的老闆去檢查他的一個新售貨員:「你今天服務了多少客戶?」「一個。」小夥子回答。「只有一個?」老闆說,「你的營業額是多少呢?」售貨員回答:「30萬美元!」
老闆大吃一驚:「你怎麼賣到這麼多錢?」
「首先我賣給他一個魚鉤,然後賣給他魚竿和魚線。接著我問他在哪兒釣魚,他說在海邊,於是我建議他應該有一隻小艇,於是他賣了一條20英尺長的快艇。當他說他的轎車可能無法帶走快艇時,我又帶他到機動車部賣給他一輛福特小卡車。」
老闆驚訝地說:「你賣了這麼多東西給一位只想買一個魚鉤的顧客?」
售貨員回答:「不,他來只是為治他妻子的頭痛而買一瓶阿司匹林的。我告訴他,夫人的頭痛,除了服藥外,似乎更應該注意放鬆。周末快到了,你可以考慮去釣魚。」
是啊!這樣的客戶才是黃金客戶,這樣的售貨員才是金牌售貨員!他一個人創造的價值,得頂多少人創造的價值啊!
搞清楚了銷售淨利率的驅動因素,我們應該採取什麼樣的經營對策呢?
我想,主要就是「三切」、「三集中」。所謂「三切」就是,把不賺錢的產品要切掉,把不創造價值的員工要切掉,把沒有效益的訂單切掉。所謂「三集中」就是,把資源向賺錢的產品集中,把資源向創造價值的員工集中,把資源向帶來效益的客戶集中。這樣的經營對策,貌似很簡單,其實很有效。
2.資產周轉率:資產創造收入的能力
資產周轉率是銷售收入和資產總額的比率。資產周轉率表示資產創造收入的能力。
一個人,手頭有五百萬,他可以做五百萬塊錢的生意。另一個人,手頭只有一百萬,但他非常會經營,也可以做五百萬塊錢的生意。假如是同行,且經營的是同類商品,那麼他們賺的錢就一樣多。這中間的差別,就是資產周轉效率的差別。
盈利水平高低,不僅取決於銷售淨利率,還取決於資產周轉率。利厚固然可以多賺錢,薄利多銷也可以達到同樣的目的。山姆·沃爾頓的「女褲理論」說得好:女褲的進價0.8美元,售價1.2美元。如果降價到1美元,我會少賺一半的錢,但卻能賣出3倍的貨。沃爾瑪始終走薄利多銷的路線。
宏碁電腦創始人施振榮先生,是臺灣著名的企業家。他很早就悟到做生意的訣竅。他這樣講述他早年的故事:
媽媽的雜貨店既賣鹹鴨蛋,也賣小學生寫作業用的練習本。鹹鴨蛋3元1斤,每斤只能賺3角,差不多是10%的利潤。而10元錢的練習本,至少可以賺4元,利潤超過40%。所以,賣鹹鴨蛋,貌似不如賣練習本賺錢。
但事實上呢?鹹鴨蛋利潤雖薄,但最多兩天就周轉一次。練習本利潤雖高,但只有每學期開學前才能賣掉一些,有時甚至半年、一年都賣不掉。它不但佔壓資金,而且要支付利息。所以,賣練習本很難賺到錢,即使賺一點錢,也早被利息吃光了。
施振榮將雜貨鋪中學來的生意經,運用到宏碁電腦上,建立薄利多銷的運營策略,在經營上獲得了極大的成功。退休以後,他也到處向人宣傳他的「鹹鴨蛋經營哲學」。
無論「女褲理論」也好,「鹹鴨蛋哲學」也好,都在說明一個道理:要提高盈利水平,就得加快資產周轉率。
如何加快資產周轉速度呢?
資產周轉率是一個分數。要使這個分數變大,有兩條路:一是使分子變大。在不增加資產的情況下,改進經營,擴大銷售收入。二是使分母變小。在改變經營策略的前提下,努力削減資產數量。
如何削減資產數量呢?經常採用的做法有三條:一是削減和控制應收帳款,二是削減和控制存貨,三是削減和控制固定資產。具體如何削減資產數量,而又不影響生產力,不在本文展開。
3.權益乘數:投資撬動資源的能力
權益乘數又叫權益比率,是總資產和淨資產的比率。因為它反映的是總資產和淨資產的倍數關係,所以叫權益乘數。
淨資產是所有者投入到企業裡的資源,總資產則是企業佔用的社會資源總量,因而權益乘數還表示企業撬動的社會資源的倍數,所以又叫財務槓桿。
財務槓桿是一柄「雙刃劍」。當銷售利潤率為正的時候,放大財務槓桿,可以提高企業淨資產收益率。反之,一旦形勢發生逆轉,也有可能導致同等程度的虧損。所以,權益乘數也是表示企業風險大小的指標。與前兩個指標不同,權益乘數不是越高越好。
一般說來,財務槓桿的使用,要受企業的行業屬性以及它的資產特性的影響。什麼行業、什麼企業,可以放心使用財務槓桿呢?經營性現金流量比較穩定,且易於預測的企業,較之市場高度不確定的企業,能放心地運用更高的財務槓桿。另外,像商業銀行這樣的行業,資產組合多元化,且由易於出售的流動性強的資產構成,也能比其他行業更放心地使用更高的財務槓桿。
在不考慮風險的情況下,如何提高企業權益乘數呢?簡單說,就是多負債。當然,負債借款不一定非得找銀行。具體有以下三個方向,可供企業考慮。第一,能不能向供應商借力。第二,能不能向經銷商借力。第三,能不能向客戶借力。來自銀行的借款,叫銀行信用。來自商業夥伴的借款,叫商業信用。商業信用最大的特點就是,不用支付利息。
市場上,一些比較強勢的公司,通常會向客戶預收貨款、訂金,或向經銷商收取保證金。這些資金積少成多,也能滿足企業運營需要。以娃哈哈為例,他的一級經銷商要預付次年銷售任務的10%作為保證金。有記者給他算了一筆帳,以每家平均支付200萬元計算,8000名一級經銷商,每年支付的保證金總額可達200億元。這些資金,不但可以使用,而且不用支付利息。
確定和保持適當的槓桿,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它要求管理者通曉公司的業務特點、競爭戰略,以及不同槓桿之間的相互依存關係。財務槓桿運用到極致的企業,可以做到完全用別人的資金開展經營。當然,這需要具備很多前提條件,不是每家企業都能做到的。
到底哪些因素決定企業盈利水平的高低呢?上述三大方向、九個支點決定企業盈利水平的高低。
這就是杜邦方程式的基本內容。當然,這裡面也加入了我自己的分析、理解和演繹。
三、杜邦方程式揭示的商業秘密
孟子說,「頌其詩,讀其書」,也要知其人。理論都是人發明的。要了解一個理論,就必須了解這個理論背後的人。
杜邦方程式是誰發明的呢?它不是一個公司,而是一個叫唐納森•布朗的人首先提出的。我在網上檢索了一下他的資料,發現儘管這個名字出現的次數比較多,但關於他的生平事跡大多語焉不詳。這裡,我把他的有關情況匯總整理如下。
法蘭克•唐納森•布朗(Frank Donaldson Brown),生於1885年2月1日,逝於1965年10月2日。他13歲考入維吉尼亞理工大學,17歲獲得電力工程學士學位。他研究生讀的是康奈爾大學,畢業後獲工程學碩士學位。布朗出生在一個貧苦農民家庭,世代以種植菸草為生。因為出眾的才華和出色的工作表現,他娶到了杜邦公司創始人哥哥的孫女。
大學畢業後,他加入美國史普拉格電子公司,從事銷售工作,直到成為這家公司巴爾的摩地區的銷售總監。1909年,他投身杜邦公司,成了一名炸藥銷售員。在杜邦公司工作三年後,被杜邦當時的財務主管拉斯科博(John J. Raskob)看中,轉行做了財務工作。後來,接替拉斯科博成了公司的財務主管。1921年1月1日,在拉斯科博的邀請下,布朗加盟通用汽車並擔任財務副總裁。
1912年,在一篇關於運營效率的分析報告中,布朗提出了杜邦方程式的主體思路。在這份報告中,他提出要分析一項叫做「用自己的錢所贏得的利潤」的比率。這個比率,我們今天叫做淨資產收益率。最關鍵的是,他將這個比率進行了拆解。他認為,拆解後這個比率可以解釋三個問題:企業的這個生意是否賺錢;企業的運營效率如何;企業的債務風險是否可承受。
1920年後,這個方法被杜邦公司正式使用。隨著布朗加盟通用汽車,這一方法也被帶到通用汽車公司,並發揮了極為重要的作用。自此以後,近一個世紀以來,杜邦方程式一直是跨國公司最流行的管理工具之一。
透過布朗的生平,我們不但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他這個人,而且可以更深刻地理解他的理論。他的一生非常富有傳奇色彩。出生農家,卻娶了工業世家的千金。大學學的是工科,幹的工作是銷售,最重要的建樹卻在財務領域。
最流行的財務分析工具,卻是一個銷售人員發明的。這一點恐怕要超出很多人的想像。不過,話說回來,這也並非不可思議。經營的結果是財務,財務的背後是經營,業務與財務是一枚硬幣的兩個側面。業務人員發明一個財務分析工具,這有什麼難以理解的呢?
杜邦方程式告訴我們什麼道理呢?
首先,它可以解答我們的困惑。同樣是投資,為什麼我們的收益率不如別人高呢?因為同樣的投資(淨資產),撬動的社會資源(總資產)不一樣;同樣的社會資源(總資產),創造的收入不一樣;同樣的收入,創造的利潤又不一樣。
其次,它可以為我們指明努力的方向。如何提高自己的淨資產收益率呢?要提高投資收益率,有三種基本手段可以選擇:第一,是多賺,提高銷售利潤率。第二是快跑,提高資產周轉率。第三,是善借,提高權益乘數,借用社會資源。當然,這三者可以也必須組合使用。
問題是,它們之間有沒有矛盾和衝突?這三種手段能同時發揮到極致嗎?是否存在高利潤率、高周轉率同時高財務槓桿的企業?
先說前兩者。銷售利潤率與資產周轉率,往往呈反向變動。銷售利潤率較高,則資產周轉率往往較低。反過來也是如此。這並非偶然。為什麼呢?
為什麼銷售利潤率高,則資產周轉率就會低呢?高利潤率的公司,往往是附加值高的公司。增加產品附加價值,通常需要佔用大量的資產。在銷量不變的情況下,資產總額大幅增加,資產周轉率自然就會降低。反之亦然。
這一特點帶有行業的普遍性。利潤率低的行業,往往要求高的周轉率。比如商貿流通企業,利很薄,「九牛一毛」,賣九頭牛掙一毛錢,必須加快周轉。同樣道理,周轉率低的行業,則要求高的利潤率。比如古董店,「三年不開張,開張吃三年」。為什麼這樣呢?因為不如此,資產收益率就會很低,它就沒法存活。
從某種意義上說,提高利潤率和提高周轉率,分別對應麥可•波特所說的差異化戰略和成本領先戰略。因為兩種不同的經營策略,很難同時兼容,所以兩大比率呈反向變動。
有沒有這樣的企業,銷售利潤率與資產周轉率同時都很高呢?有!但並不多見。比如蘋果公司。但這也只是企業個例,並不代表行業慣例。能同時做到高利潤率、高周轉率,當然很理想,但也未見得就是好事。利潤是臭肉,能招野狗來。你太掙錢,會招來別人的覬覦,成為眾矢之的。
說完前兩個指標,再來說說財務槓桿。財務槓桿有兩方面的含義:一方面,它表示企業利用社會資源的能力。另一方面,它也表示企業風險的大小。
財務槓桿是一柄「雙刃劍」,也是一個「放大器」。它本身具有兩面性。若和前兩種手段疊加組合,會產生放大了的正面效果或負面效果。所以,財務槓桿過低固然不好,過高肯定也不適宜。
有些東西是人事,有些東西是天命。有些東西是可以改變的,有些東西是不可以改變的。投資、做企業的,都希望有高的淨資產收益率。但它怎麼可能沒有限度呢?
試問利潤厚、周轉快,同時風險又低的行業和企業,有嗎?《道德經》裡有句話說得好:「天道無親,常與善人。」老天不會偏袒哪一行,也不會偏袒哪一業。天底下的好事,怎麼可能讓你一人都攤上呢?!
因此,前面問題的答案是,每家企業都必須有一個主導性的經營思路,同時兼顧效益、速度與風險三者的平衡。
海明威說得好:「我們不可能把每條路都走一遍。必須執著於一條道路,才能獲得成功。」萬般生意三條路,走與不走不由你!看著選一條吧!
PS:不能掠人之美!
有一個問題,我一直搞不明白:杜邦方程式明明是唐納森·布朗提出來的,為什麼偏偏叫杜邦方程式呢?
搞不明白的事情只能猜。
一個原因,它可能不是一個人的貢獻。這個方程式,儘管是唐納森·布朗首先提出來的,但杜邦公司對它做了擴展運用,並把它發揚光大。所以叫杜邦方程式。
另一個原因,可能和人性有關。不想讓一個年輕的外姓窮小子專享其美!布朗本是窮苦農家出身,儘管後來躋身杜邦家族,但他在當時是受歧視的。這麼說,不是沒有根據。看德魯克的《旁觀者》,我了解到,不是杜邦家族的人,不娶杜邦家族的女人,是不能擔任杜邦公司高管的!
無論怎麼說,杜邦方程式的的基礎框架,是由唐納森·布朗首先提出來的。上帝的歸上帝,凱撒的歸凱撒,是誰的就是誰的。我們不能掠人之美,要牢記唐納森·布朗的不朽貢獻!
最後,我要說明的是,本文題目來自「知乎」上的一段話:「萬般生意無非三條路」。它是一個叫孔萌的網友說的。我覺得,他這句話把杜邦方程式概括得很好,也很有創意,於是就借用了過來。特此說明。
《孟子•盡心上》:「孔子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故觀於海者難為水,遊於聖人之門者難為言。」你姓不姓高不重要,你長得高不高也不重要,你站得高不高才重要!想與高手論道,可加作者微信shangdaoba01,邀你入「魯中論道企業家群」!
2017-8-5
歡迎轉發朋友圈。公號轉載須經授權。未經許可,不得用於微信外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