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能脫離時代背景的父子情。
常在河邊一起走,父子怎會真無情?
我們都是時代下的父子,不理解這個時代,就沒法互相關愛。
老餘,是企業家。
餘老師,是藝術家。
電影中,老餘和餘老師,成為了一對父子,在智慧型手機普及的時代,7年都沒好好說過一次話。
最後一次對話,老餘還踹了餘老師一腳。
餘老師,作為藝術家的唯一成就,
是改編了Bob Dylan(鮑勃·迪倫)的《Blowing in the wind》(隨風而逝)的中文歌詞,
在河邊,組織一群孩子,先玩老鷹捉小雞,再坐在地上,你一句、我一句的反覆吟唱。
How many roads must a man walk down
男人要走多少的路程
Before they call him a man
才能讓他名聲傳揚
The answer, my friend, is blowing in the wind
我的朋友啊 答案在風中飄揚
老餘,作為企業家的最大失敗。
是他向村長建議自己出錢給村裡修路的時候,村長說,老餘你是好人,不用了,村子馬上就要搬遷了,這一片地,以後就都是水了。
96分鐘的電影,導演,讓老餘,在71分鐘的時候,才放聲大哭。
哭的時候,也沒給特寫,觀眾只能遠遠地聽到老餘,痛苦、絕望、傷心、後悔、自責、惋惜、無奈的哭聲。
比哭聲做背景的,是河水在慢慢流淌。
而,老餘和所有觀眾一樣,在第一分鐘,就知道,餘老師死了。
餘老師,決定自殺的那一刻,
沒有想後果。
自己居然會被追認為烈士。
學生居然為自己種了一棵樹。
父親居然為另一個陌生的亡靈,上香、燒紙、聽經、送葬。
當兒子早就判定自己不能成為父親滿意的兒子,他放棄生命的那一剎那,是衝動和隨機的。
老餘,第二次哭,是從夢裡哭醒的,淚流臉頰。
從此以後,他跟兒子的唯一聯繫,就是夢了。
兒子的學生,不會跟他去北京,作為一種親情存在的證明。
兒子的吉它,也被獻祭於河。
兒子的河邊,將變成水庫的底。
兒子確實來過這個世界,叫過自己爸爸。
兒子在夢裡,只補了一句:對不起。
也許,有些話,天上說,才能真的放下所有枷鎖,不懼隱私的壓力。
備註:
新浪微博@王超導演 作品,《父子情》 River's Edge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