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說XX的兒子高考才200多分,數學才考28分,都收到大學錄取通知書了,如今考大學這麼容易?」
「是啊是啊,我朋友的孩子中考分數好低,離普高最低錄取線都還有100來分的差距,可朋友又不甘心讓孩子去讀中職,後來託人花錢去了一所私立高中,成績依然不咋地。去年參加春季高考就被一所大專院校錄取,都不用參加6月份的全國統一高考。雖說如今考大學很容易,但要考上重點大學,可是比以前難多了!」
隨著高校擴招進一步推廣和落實,高考升學率確確實實逐年呈現上升趨勢,讓很多人都認為考大學越來越容易,相比中考只有一半考生有讀高中的機會,給人的錯覺就是,當下的中考比高考難多了。這也是人們不願意孩子中考後讀中職,寧願上最差高中的原因。因為在如今不愁吃不愁穿的年代,人們對孩子教育的重視度直線上升,都想孩子能接受高等教育,畢竟知識經濟時代,知識就是財富,就是自由選擇生存的方式。中職教育再好,也只是中等教育,就業面很窄,生存方式有很多局限。而只要有機會上高中,上大學也就八九不離十了,再不濟復讀一年,上大學就十拿九穩了。
再說,很多省市都已經將二本三本合併,有些地區的本科錄取線降到了400分以下,讓本來沒有多少希望上專科的考生頓時有了奮鬥的動力和方向,連成績拿不出手的學生都看到了有機會上大專的希望。既然如今考大學很容易,那麼,考個重點大學,是不是也水漲船高變得容易多了呢?事實上並非如此。
雖然考大學變得很容易了,但要考上重點大學,卻變得越來越難了。原因很簡單,隨著每年高考人數節節上升,雖然高校擴招人數也上升,但凡大量擴招的高校,都不是重點大學,而是往日時名不見經傳的亂七八糟大學,很多都是以前的「野雞」學校,趁著高校擴招的東風沾親帶故找正規高校掛靠而已。真正的985、211高校,擴招的人數相比每年新增的高考人數,仍然是「僧多粥少」的局面。重點大學的學位基本保持不變,而參加高考的競爭人數變多,這就把錄取率往下拉了。這就是我們看到的,高中生基本上都能考上大學,而考上重點大學的卻是鳳毛麟角。
我們來看看2019年高考全國部分省市的985大學錄取率。以北京為首,我國聚集大學數量最多的城市,也是985大學最集中的城市,而去年北京高考的985大學錄取率只有4.3%;倒是天津反而排在第一位,985大學錄取率為5.8%;上海第二,5.3%;浙江的高考是出了名的難,只有1.9%;高考大省河南,985錄取率為1.1%;同樣為高考大省的山東,只有1.5%;被外界一致認為生源最好的廣東,只有1.3%。
大數據告訴我們,隨隨便便考個大學很容易,可要想考上985或211大學,真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能考上好大學的學霸們,到底有什麼過人之處呢?有機構做過研究分析,通常情況下,他們都具備了兩個能力。
一、自主學習能力
如果說小學生是被動學習,要家長、老師推動和監督,初中生處於被動與主動之間學習的話,高中生就必須具備自主學習的能力,可事實上,很多人到了高中,還像個沒有斷奶的孩子,仍然要依靠老師、家長施加壓力。
其實,高中生自主學習能力主要體現在晚自習課上,以及課餘的碎片化時間。本來可自由支配的時間就不多,如果自主能力很強的話,就能充分利用晚自習時間,在完成老師布置的作業的同時,將學過的知識點更好地掌握,熟練運用。在遇到問題時能對照教材及時反思補救並總結,這都都是自主學習能力的體現。
二、自律能力
自律能力,其實從小學一年級開始,就應該好好培養的能力,可到了高中階段,真正能做到的學生少之又少,就是集中體現在寥寥無幾的幾個學霸身上而已。
正處三觀未定型的青春期,愛玩、貪玩是高中生的天性。特別當下誘惑太多,比如手機、平板等電子產品,總出現在同學觸手可及的地方,在充滿好奇、刺激的網絡與枯燥的書本知識學習之間,哪個更有誘惑力是顯而易見的。高中生要想要抵制住這些誘惑,確實很難。
但高中生如果想要優秀成績考上重點大學,擁有美好的前程,就必須有很好的自律能力,懂得自我約束管好自己,管理好自己的時間。
同一個班級,相同的老師,有的同學能考上清華、北大,有的同學只湊合著上個混文憑的專科學校,這不是智商的區別,而是學習方法、自主學習能力、自律能力的差距。同學們,如果想考好大學,還是從現在開始,自覺培養以上兩種能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