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報·華聲在線記者 黃婷婷 孟姣燕
小龍蝦、燒烤、臭豆腐、酒吧……提起「不夜城」長沙的夜間消費,如果還只能想到這幾種玩法,那您可能OUT(過時)了。
這座新晉網紅城市,不只有舌尖上的美食,更準備了豐盛的文化大餐,向遊客提供了更為豐富的夜間休閒選項,讓遊客在吃飽喝足的同時,還能打包帶走一份富有文化氣息的「湘味」。
夜間文化產品日漸豐富
8月30日晚10時,長沙城南德思勤書店依然有不少人靜坐閱讀。
「朋友們去冬瓜山吃燒烤,我卻想來書店感受夜讀氛圍。」從益陽來長沙旅遊的陳鑫告訴記者,他對長沙24小時「不打烊」的書店慕名已久,終於「打卡」成功。
這個暑期,有不少遊客,和陳鑫一樣,選擇在長沙來一場「文化之旅」。
樂之書店在夜間6時至9時推出電影沙龍、繪本故事會、讀書會等活動,今年累計為書店帶來216萬元的消費額,佔營業收入比重32%。
長沙音樂廳和梅溪湖大劇院為滿足市民和遊客需求,在暑期推出「八喜·打開藝術之門」系列演出;長沙交響樂團舉辦「長沙之夜」室外交響音樂會;濱江文化園聯合市屬院團推出「我和我的祖國·夏之戀」長沙藝術惠民系列晚會,吸引了8000多名市民和遊客觀看。
白天排起長龍的博物館,到了夜間依然魅力無限。美團門票大數據顯示,上半年長沙地區博物館以及展覽館的夜間遊玩產品消費量,同比增長4倍,其中95後消費佔比超40%。
5月,長沙博物館和簡牘博物館舉行「博物館之夜」活動,讓遊客瞬間穿越回古老的長沙城;長沙梅溪湖璀璨星空藝術館備受年輕消費群體的青睞。
一家24小時的書店、一場音樂現場、一個夜間的博物館……逐漸成為遊客嚮往一座城市的理由。閱讀、電影、音樂、美食、創意設計、藝術、展覽……長沙給遊客提供的夜生活選項越來越豐富。
據長沙市文旅廣電局統計,截至2018年底,長沙市共有文化市場經營單位2249家,實現年營業收入15.9億元、營業利潤總額1.56億元。其中,長沙擁有電影院106家,長沙音樂廳、梅溪湖大劇院等演出場所26家。
夜間消費文化味更濃了
如果在深夜路過海信廣場的文和友老長沙龍蝦館,看到一大堆人為吃小龍蝦在等座位,不要驚訝,這體現的是一座「吃貨」城市對全國「吃貨」們的巨大號召力。
但長沙吸引他們的絕不僅僅是美食。
走進文和友老長沙龍蝦館,錯亂拉扯的電線、簡易搭建的樓梯、富有年代感的美發廳、照相館、檳榔攤……這些精心設計的布景,無一不展現著復古的老長沙市井風貌。對外地遊客來說,在吃小龍蝦滿足口腹之慾的同時,能一併感受老長沙的氛圍。
「每天晚上6時到12時人氣最旺,2018年文和友吸引外地客人達370萬人次。」湖南文和友集團的董事長助理李明月介紹,「我們將把文和友海信廣場旗艦店,擴大改造成一個擁有街邊老字號、照相館、夜間美術館、劇場等多種業態的文旅集聚區。」
長沙的夜市瀰漫著濃厚的文化氛圍。
吃著傳統非遺小吃,看一場膾炙人口的《劉海砍樵》花鼓戲,在湖南雨花非遺夜市體味湖湘文化的精髓,邊吃邊玩,好不自在。
長沙的夜景受到越來越多遊客的追捧。乘船暢遊湘江、瀏陽河,成為遊客了解長沙的熱門之選。龍驤集團開通了橘子洲西至漁人碼頭往返、長沙縣陶公廟至橘子洲西碼頭往返兩條夜遊總航線,將橘子洲、漁人碼頭、「三館一廳」等城市地標串聯起來,深受遊客喜愛。
完善配套設施,滿足夜消費訴求
「長沙的夜生活很豐富。」到了凌晨1時,益陽來長沙旅遊的陳鑫合上書本,走出長沙德思勤書店。他略有些失望地告訴記者,「美中不足的是夜間沒有公交車了。」
今年8月,長沙市文化旅遊廣電局發布《長沙文化旅遊行業夜間經濟發展情況報告》,其中提到,長沙要發展夜間經濟,在配套設施方面還面臨諸多問題。
夜間交通供給不足。長沙地鐵夜間運營結束時間基本在23時,晚於上海(次日1時)和北京(24時)部分線路;公交車方面,長沙目前尚未開通一條24小時運營的公交線路,相比之下,成都已開通了12條。
夜間常態化監管缺失。由於公安、文化、城管、環保、食安等行政執法隊伍作息時間均在白天,夜間的監管缺乏常態化保障,夜間經濟產生的「副產品」,如治安風險、違規經營、光汙染、噪音、垃圾、違章停放等尚未得到有效處置。
《報告》中還提出,隨著90後、00後等年輕消費群體逐漸崛起,個性化、主題化正成為夜間文化消費的主流;與此同時,長沙傳統文化娛樂行業,正處在迭代升級的陣痛。
據統計,過去深受人們歡迎的「長沙歌廳」,由最多的300餘家減少到目前的2家,解放西路酒吧由最多的20餘家減少到9家,琴島、紅太陽兩家演藝場所每晚的觀演人次下降了70%,KTV包廂開房率不到50%。很顯然,一些曾經看上去非常紅火的流行文化,已風光不再。
「啤酒烤串購物唱歌」,已不再能滿足夜間文化消費訴求。摸準人們的消費脈搏,不斷挖掘和展現夜間經濟的文化魅力,或許才是吸引客人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