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日本你會想到什麼?
和服?
刺身?
櫻花?
茶藝?
還是各種日劇呢?
日本對於傳統文化的保護,可以說是非常完善,然而這些傳統文化,絕大多數都來自中國。我們的文化傳入日本之後,在島國生根發芽,並且開出了不一樣的果實。
說穿了,就是「會抄」!
今天我們就總結一下,從古至今日本從我們這裡「抄襲」走了多少東西?
藝伎妝
看過古裝劇《長安十二時辰》的朋友,一定對片中的服化道印象深刻~
有粉絲質疑妝容問題,為什麼把自家演員畫的如此像日本人的藝伎?
官博立即闢謠:我們沒抄襲日本人的東西,反而是日本人千年之前照搬我們的優秀文化!
其實,著名唐朝詩人元稹在自己的詩作《恨妝成》中,早就寫到了那時的中國女性是怎麼化妝的,主要有7個步驟,敷鉛粉、抹胭脂、畫黛眉、貼花鈿、化面靨、描斜紅、點口脂,以及畫龍點睛之筆的梳髮型。
早在唐朝就以白為美,喜好化妝了!
藝伎妝
許多人認為「藝妓」是日本所獨有的,其實,在中國的唐宋時代,士大夫就攜妓吟唱,這些都是極其普遍的現象,日本的藝妓文化也極有可能是從中國古代那些富有才華的妓女演化而來的。
文字
《國家寶藏》中有這麼一句話:「一個民族有多偉大,就得看它的文字。」
文字對於唐朝人來說,實在是太常見了,沒有什麼稀奇的。但是日本當時是一個沒有文字的國家,還只能刻木結繩記事。
直到遣唐使把《論語》、《千字文》等文獻典籍帶回日本之後,他們才有了唯一正式使用的文字:漢字。
日本最早的史書《古事記》(成書於712年),就是漢字和以漢字為音標所寫的日本語夾雜而成。
但是對於普通日本人來說,漢字是很難的,尤其是讀音,於是就出現了「真名」,就是用漢字作為讀音來記錄日語。即「音讀」,也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空耳」。
再後來,日語裡又出現了平假名和片假名,現在的外來語就通常用片假名表達。
相撲
相撲是一種摔跤運動,在秦漢時期叫角牴,到了南北朝到南宋時期叫相撲。日本的相撲和中國吉林省輯安縣出土的3~5世紀古墓壁上的角牴圖極相像,很有可能日本相撲就是從中國傳入的。
而殷商時期,角牴要脫衣扎腰,裸露臂腿。
到了唐代甚至專門修建了一個運動場,用作角牴訓練和表演。
從唐代的相撲圖中可以看出,與現在的日本相撲非常相似。
和服
現在和服已經作為日本的傳統服裝,其實和服是在中國唐朝服飾的基礎上演化而成的。在日本奈良時期,日本多次遣使來到中國,全面學習中國文化,連服飾也要學習,於是,日本就效仿隋唐服飾,創造出了和服。
我國古代人的居坐的方式,就是席地而坐,臀部放於腳跟上,上身挺直,雙手規矩的放於膝上,身體氣質端莊,目不斜視,現在日本人的坐姿即以此為主。
木屐
穿和服一般都是配木屐的,木屐當然也是由中國傳入日本的。木屐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就已經很普遍了,是當時名仕的出行裝備,李白的《夢遊天姥吟留別》就寫:「腳著謝公屐,身登青雲梯。」就是寫謝靈運穿木屐登山的事。
茶藝
中國茶文化是相當發達的,可當今世界,日本的茶道文化甚至有時比我國的茶文化還要著名。茶很早就有了,在唐才開始真正盛行,當時日本多「遣唐使」,茶文化自然也傳入了日本。
幾千年前的長安流行的是蒸青團茶。
喝的時候需要把茶團磨成粉末,加入少量溫水攪拌飲用。完成後大概是這個樣子的。
是不是很像日本的抹茶呢?
刺身
刺身又稱「魚生」,古稱魚膾。早在《禮記·內則》中就有「肉腥細者為膾」的記載,意思就是有的肉煮過後就不鮮了!
到了唐代,又有了很多讚美刺身的詩句。王維的「侍女金盤膾鯉魚」,白居易的「膾切天池鱗」和「朝盤鱠紅鯉」,都是其中的名篇。
現在我們所說的「膾炙人口」,「膾」指的就是刺身。
不過有一點不同,中國的「魚生」都是淡水魚,而被日本「抄襲」過去之後變成了「海水魚」。
榻榻米
追溯榻榻米的來源並非日本,而是中國唐朝時期。不過後來在日本發展才衍生了日式榻榻米。
日式榻榻米有一般涼蓆和美觀舒適的功能,其下還可以收藏儲物。在一般家庭它相當於是一件萬能家具,可以當床,也可以會客。
櫻花
甚至連現在日本的象徵——櫻花,也是由日本使者帶回東瀛的,經過一千多年的種植栽培,成為日本文化的代表符號。
除了以上列舉的這些日本文化,還有不少衣食住行的大小物件!
雖說日本的諸多文化都是來源於中國,但是不得不承認日本「抄襲」得很漂亮,比較完善地把唐文化或者說是漢文化繼承發展下來。
現在人們提起櫻花、和服和藝伎妝只會想到日本,還能有多少人會把這些與我們的盛唐聯繫起來呢?
喜歡潤界本地化,請多多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