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日前發布盲、聾和培智三類特殊教育學校義務教育課程標準,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首次專門為殘疾學生制定一整套系統的學習標準。
特殊教育課程改革是當代國際特殊教育改革的核心問題,也是我國特殊教育教改實驗的一個深層次難點問題。此次特殊教育學校課程標準的研製始於2010年,歷時6年多,經過專題研究、國際比較、文稿起草、徵求意見、開展實驗等,教育部先後召開了6次專門會議,組織專家近850人次對課程標準進行了集中修改完善。
特教學校課程新標準是對我國多年來特殊教育發展和教育教學改革經驗的集中總結,是當前及今後一個時期我國特殊教育教學改革的頂層設計,對於進一步提升特殊教育質量、辦好特殊教育、促進教育公平具有特殊的重要意義。
普通中小學基礎教育的課程改革,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逐步深入和政治經濟體制深化已經進行了多輪次的改革,推出多個課程標準及配套課程資源。與之相比,特殊教育還顯滯後和冷寂。因此,此次新課標的推出,體現了特殊教育課程改革的後發優勢。
具體而言,此次特教課改體現了當代特殊教育的新理念,在課程資源目標建設方面,充分考慮了不同類型殘疾學生的認知能力、學習方式、個性特徵和身心發展特點,針對殘疾學生的特殊需求,開發滿足特殊教育課程與教學改革需求的優質資源。在課程資源內容建設方面,構建了以提升生活質量為核心的開放而適性的課程,既注重現實生活的需求,又注重社會發展的需要。同時,特教課標的出臺有利於規範各地的教材建設,開發一批針對學生特點、符合課程標準,具備通用性、系統性、科學性、實用性相結合的教材,將有助於教師專業能力的進一步提升,有助於探索具有智慧教育屬性的特殊教育數位化課程資源建設之路。
需要指出的是,由於我國殘疾學生的障礙類型不斷分化,障礙程度不斷加重,多重障礙不斷增多的現狀,與特教學校義務教育課程標準相伴而行的,應該是加快特殊教育教學和評價的改革。對比以往的特殊教育課程與教學改革,此次新課標一個重大進步就是,從以往「缺陷補償」向「潛能開發」轉折,進而指向更高層次的「注重潛能開發與功能改善相結合」教學原則,這是本次新課標的一個亮點,也是當代特殊教育發展的訴求。這就要求特教工作者遵循殘疾學生身心特點和學習發展規律,推進差異化教學和個別化教學,提高教育教學的針對性,及時調整教學觀念和教學方式,合理把握教學容量和難度要求,通過多種方式開發潛能,將發展的可能性變為發展的現實性,促進殘疾學生全面發展、更好融入社會。
從「盲人高考」破冰,到特殊教育教師專業標準頒布,再到特殊教育課程標準出臺,一個又一個標誌性事件,讓我們看到「特殊教育提升計劃」的實施,使得我國特殊教育事業得到大力發展。儘管如此,面對融合教育的發展,特殊教育供給側還需要加快改革步伐。目前,越來越多的特殊教育學校學生障礙程度重,障礙類型多,三類學校課標無法全覆蓋,這就需要我們儘快研製多重殘疾、自閉症等學生的課程指南,進一步探索醫教結合的模式和制度,更重要的是培養與之相適應的師資隊伍,這樣才能讓每一個孩子擁有尊嚴、獲得幸福。(作者範裡,系蘇州工業園區仁愛學校校長)
《中國教育報》2016年12月16日第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