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2021
「拉麵經濟」成支柱產業
「拉」出扶貧新路子
2020年,馬乙拉四大部分時間開著自己江蘇號牌的車,留在老家青海化隆。原本打算在1月初的拉麵大賽之後稍事休整,帶孩子去自己開拉麵店的江蘇太倉過寒假,但是疫情打亂了計劃。
馬乙拉四:2020年疫情發生以後,我大部分時間在化隆,拉麵生意由外甥負責。往年生意好,他們人手不夠我就回去,2020年那邊生意也不太好,三個人就夠了。
馬乙拉四的拉麵店停業再開業,生意逐步恢復。受到整體物價影響,一碗麵的價錢從9元漲到10元。他在老家的山路上拿起手機,支付軟體響起店裡收款信息的提示音,頻次也比前一年少。
將近兩千公裡外的江蘇太倉,馬乙拉四和外甥馬成林合開的拉麵店裡,收款的聲音靠一隻藍牙音箱播放出來。12月25日中午休息時,周圍打工的人很快坐滿了小店。
「拉麵經濟」是化隆的支柱產業,也是脫貧的重要動力。2020年,在全國各地開拉麵店的化隆人受到疫情影響,有人要暫時關店,有人到其他城市重新開始,也有人改行去電子廠打工。
化隆縣地方品牌產業培育促進局副局長馬建國介紹,關了一部分拉麵店,但新開的店還是增加了一部分,總體數量基本持平。
縣裡為滯留在老家的拉麵店老闆和員工進行就業培訓,又在疫情緩解後聯繫航空公司提供低價機票,推動他們復工復產。還發放低息貸款,幫助他們解決資金困難。
馬建國:2020年,關於復工復產的貸款放了1.5億元,最低是10萬元,也有20萬、30萬元,基本上10萬至30萬佔80%左右。
「年後打算再開一個店
帶動經濟困難的老鄉」
2020年雖然收入減少,但化隆的拉麵人也要在這特殊的一年出一份力。去年3月開始,馬乙拉四在江蘇太倉的店立起「環衛工人免費用餐」的招牌,收銀臺旁邊掛著錦旗和證書,感謝店主為武漢和本地防疫人員捐款捐物。
外甥馬成林說,雖然自己開店借的錢還沒有還清,但和舅舅商量後,還是決定要一起獻愛心。馬乙拉四記得,這次總共捐出的4000多元,跟十多年前自己剛剛外出打工一整年攢下的收入一樣。
馬乙拉四:當年我一年的工資下來也就4000多元,一個月350元。那時我是貧困戶,就想著以後賺錢了要幫助需要的人。2020年疫情發生後,我們支援武漢,就像支援自己的親兄弟一樣。2021年,我打算年後去外面再開一個店,帶幾個經濟困難的老鄉,把他們吸引到拉麵經濟裡。
也有開拉麵店的化隆人已經把產業做大,在鄰近阿什努的德恒隆鄉新建了養殖場。化隆縣扶貧開發局副局長安曉龍說,他首先捕捉到了商機。
安曉龍:政府引導在離安置點一公裡的地方建立一個集中養殖場,全部養肉牛,隨後我們開始向全縣延伸、擴大。計劃讓全國270個大中城的1.7萬家拉麵館裡都用我們當地的食材,包括當地的菜籽油和牛羊肉。
馬乙拉四希望阿什努鄉也走出這一步。
阿什努鄉鄉長馬明琪說,最近縣上在編制十四五規劃,要讓各鄉按實際情況拿出規劃。「還有一些在精準扶貧脫貧攻堅當中還沒有完善的,我們在下一步的工作中會積極爭取這些項目。」
「我對拉麵很有感情的
想把拉麵事業做大」
過去幾年的扶貧項目已有成效。通往若蘭村的公路兩邊,可以看到退耕還林種下的沙棘樹掛著黃色的果實,太陽能電池板在海拔3000多米的山坡上反射著陽光。
冬至過後,「數九」的第三天,馬乙拉四開車從這條路回若蘭村看望母親,路面乾淨,只有山頂還留著一些殘雪。
搬遷之後,村裡的住戶只剩下原來的四分之一。老人不願跟馬乙拉四進城住樓房。
馬乙拉四:老人說這邊習慣些,從小長大的老人們都在這邊,能一起聊聊天,轉一轉。尤其是母親的腿不好,高層電梯停電的話她不方便爬樓梯。
在馬乙拉四的化隆縣群科新區的新家裡,一月份拉麵大賽「參與獎」的獎狀放在玄關的醒目位置,他的兩個兒子在老家上學。
馬乙拉四兒子:好好上學,當個太空人,去太空,去外面探尋世界奧秘。
往年的周末,兩個孩子在江蘇太倉的拉麵店裡幫過忙,每天早上六點就起床,晚上凌晨1點或者12點睡覺,馬乙拉四覺得孩子太辛苦。
馬乙拉四的外甥馬成林還在重複這樣的生活。「我對拉麵很有感情的,我想把拉麵事業做大。」
時間倒流回2004年,馬乙拉四第一次出門打工時19歲,目標只是希望能吃飽飯。在那之前,他是阿什努鄉的放羊娃,和哥哥一起在山坡上剷出一條路。「這條路是我和我哥哥用鐵鍬挖的,走這邊放羊的話近一點。」
2020年冬天的下午,馬乙拉四又走上這條山路,白色的半個月亮已經爬上半空,夕陽即將退向山的背後。
山坡下,他曾小住的土房子在搬遷後只剩幾道殘破的牆,頭上的山頂,羊群像雲一樣飄過。他不再是當年的放羊娃,甚至有了肚腩,走在自己剷出的路上,也有一些氣喘,「以前沒有這條路的時候,我們從那裡繞一大圈要走20分鐘左右,路修好後5分鐘就到了。」
告別極不平凡的2020年,嶄新的2021年如約而至。數九寒天的風依然凜冽,充滿希望的新一年已經開啟。也許仍有不易,還有坎坷,但我們會一如既往地堅定向前。
中國之聲從2014年元旦起推出大型記錄報導,10位記者每年對10個中國基層地點和個體進行持續追蹤和樣本觀察,記錄時代、社會、國家的進步,展示微觀個體不斷遞增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新年伊始,第八次翻開這10個民生樣本。從廣西的布兵小學到深圳的黃貝嶺城中村,從青海的阿什努鄉到北京的寸草春暉養老院,從杭州的留下街道到上海自貿區……那些我們一直牽掛、惦念的人,他們的這一年過得怎麼樣,有什麼新願望、新期待?中國之聲大型記錄報導《你好,2021》今天播出第一篇。
監製丨李浙
主編丨馬文佳
總臺央廣記者丨白傑戈 葛修遠
總臺央視記者丨劉晏
來源: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國之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