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天,教育有一怪圈,這一怪圈的核心詞就是「搶」。
這個「搶」,一方面是家長和學生搶「熱門校生重點校」,另一方面是學校搶「優秀生或拔尖生」,這個「搶」字背後到底折射出家長、學校的怎樣的心理狀態?
一、「搶」學校,透出的是資源不均衡的焦慮
每個地區重點校就那麼幾個,而優秀的學生或者不是太優秀的學生卻很多,他們都希望通過進入優秀的學校去獲得更為優秀的教育資源,從而能讓自己的孩子得以更好的發展。即使不太優秀的學生家長也是這樣的想法,家長們認為,只有到了優秀的學校,孩子才有可能更好的發展。
「僧多粥少」的矛盾怎麼解決?家長找不到其他路,唯有一個字「搶」,讓孩子練出「搶」的本領。幼兒園提前學小學的內容,同時藝術素養培養一個不拉,目的就是讓孩子在第一個起跑線不能輸掉,只有孩子具備了足夠的能力後,才能「搶」得過別人,才能「搶」得了資源。
然後,上小學了,開始學奧數,開始提前學初中知識,上初中後,提前學高中知識,上高中後提前學大學知識,總之,凡是能提前訓練的,都提前訓練,目的就是一個,家長要讓孩子在每一個階段的起跑線上有足夠的能力先甩別人一程,然後穩妥地拿到稀有的優質教育資源門票。
這個「搶」的過程,家長也許也是受害者,他們本不想,但整個社會都在「搶」,他不「搶」自會有人「搶」,不「搶」就成了對孩子不負責的表現。家長們看不到孩子更長遠的發展是個什麼東西,他們看到的是孩子目前能不能上得了重點學校,因為上不了重點小學,就可能上不了重點初中,上不了重點初中,就可能上不了重點高中,上不了重點高中,就可能上不了重點大學,在這樣的邏輯思維下,加之優質資源的短缺,不得不讓家長對孩子未來的發展之路焦慮。這怪不了家長。
二、「搶」學生,透出的是教育評價的畸形
無論是基礎教育的學校還是高等教育的學校,「搶」生源,首先暴露的是學校對自我定位的不自信,他們很害怕,如果不「搶」,優秀的生源會不來。他們只知道,通過內部質量提升來吸引學生自己來的道路太難走,而且效果不明顯,不如」搶「簡單直接,雖粗暴但可能有效益。
其次,「搶」更多的是反應了學校的無奈。不「搶」,別的學校會「搶」,所以,我也得「搶」,「搶」到了好生源總比差生源好吧。在這樣的邏輯背景下,「生源決定論」甚囂塵上,換句話說,學校辦得好不好完全由生源決定,把學校的管理、教師的付出等功能完全弱化,這其實是一種有悖教育常識的做法。
第三,「搶」,還反映了目前的教育評價的不合理。
各地教育主管部門評價學校的主要依據是成績,所以學校就會無底線的追求分數。而要分數好看,一個優秀生和一個差生,當然優秀生成功的可能性更大,培養所需要的代價更小。所以,只要目前「分數」評價一切的導向不變,各地「搶」生源的鬧劇就不會滅絕。而大學「搶」狀元的做法,大概更多的除了提高錄取線外,就剩下所謂的學校「面子」了。
三、「搶」畢業生,透出的是教育的兩極分化
據《新京報》報導,近日,深圳南山外國語學校(集團)高級中學發布2020屆畢業生擬聘名單。20個錄取者中,有19人畢業自北大、清華,另外1人來自北師大,全部都是碩士以上學歷。
北大、清華等國內名牌大學畢業生流向超級中學、重點中學,已不是個別現象。稍早前,深圳中學公布2019年擬聘用的28名應屆畢業生名單中,有10人來自北大,5人來自清華,28人中有24人為碩士,4人為博士。同樣是一份華麗的名單。
從這些重點中學、超級中學的角度來看,「搶」名校優秀畢業生看上去符合其辦學邏輯,其實,還是有著功利的影子起作用。
中學追求升學率,一方面是從生源上「掐尖」,另一方面就是從師資力量上下工夫,其競爭演變結果,出現爭搶清北畢業生資源也就不足為奇。在他們看來,也許名牌大學畢業生就意味著優質師資力量。
但是,這樣的「強強聯手」,大家看到後,不是高興,而是「瑟瑟發抖」?為何?
原因就在於,這些學校本身就已經足夠強大,既擁有雄厚財力,又在招生中佔盡優勢,師資力量本來也已經非常強大,這樣一直強勢發展下去,人們有理由擔心,其後果將加劇教育資源不均衡、教育兩極分化的現狀。
何時「搶」的風波才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