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不讓我考研。"考研,原生家庭不應該成為你的阻礙

2020-08-30 教育達人666

目前,有很多同學大學畢業後選擇考研究生,我想一個原因是想提高自己的學歷,另一個原因是找工作競爭壓力大,提高學歷以後找工作會變得稍微容易一點。還有一個原因是研究生畢業以後工資待遇會高一些。

可是社會上對於考研或不考研,我們可以分為四種情況。第一種,自己想考,父母也同意考;第二種,自己想考,父母不同意考;第三種,自己不想考,父母同意考;第四種,自己不想考,父母也不同意考。

以上對於考研持否定態度的人,我想寫此文勸一勸。對於自己想考研的同學,尤其是父母不同意的,我想對你說句話,那就是: 考研,原生家庭不應該成為你的阻礙。

圖來自網絡

我認為大學生畢業以後要考研,也可以工一兩年以後考。理由如下: 第一,考上研究生後,你的人脈圈子變了。一般來說,高學歷的人才在社會上還是吃得香些。第二,考上研究生後,你的社會地位也會提高。第三,考上研究生以後,你的經濟能力也會提高。第四,考上研究生以後,對你孩子的未來也會更好。

上面是我想到的考研理由。當我跟先生談起這事的時候,對於讀書他作了一個非常形象的比喻。他說讀多少書就像在你的面前敞開了多少扇門。假設總共有100扇門,你高中畢業,那麼有30扇門可以向你敞開;專科畢業,那麼有50扇門可以向你敞開;本科畢業,那麼有70扇門可以向你敞開;碩士研究生畢業有90扇門可以向你敞開;博士研究生畢業,就有100扇門可以向你敞開。學歷文憑就是你進門的鑰匙。你拿到進門的鑰匙以後,你就可以到房間裡去尋找寶貝。你的學歷越高,你可以進的門越多,你找到的寶貝也就越多。

以上先生的比喻可能並不完全確切,但是它比較真實地反映了這樣一個現實: 一般來說,書讀得越多,擺在我們面前的機會也越多。

既然要多讀書,我們不能滿足於本科畢業,那麼怎樣才能考上研究生呢?從時間上講有兩種安排。第一種,你最多可以專心考三年,在這種情況下你可以不工作,只認真應對研究生考試。第二種,考了三年,如果還考不上,你就必須工作,一邊工作一邊考試,努力提高成績或者有意想不到的機會。

我有一位同事,我們稱他為「八屆」。我這位同事考研開始的一兩年,非常努力,但是因為英語的原因而考不過。後面幾年他也總是去考,在專業那一塊就不要花很多時間了,只是花點時間在英語方面。

有一年他還是報考了,這次,機會終於來了。碰上英語考研考試改革,這一次考試加了聽力,但是聽力成績又不計入英語的總成績,只是考一考。由於增加了聽力,英語這科考試時間多了30分鐘,考生們都不去做聽力題,把多餘的時間都用在其他題目上,結果這一年,在英語這一科上,考生們都得到了實惠。

我的這位同事英語也過了,因此考上了研究生。他邊工作邊考試,考了8年,最後考上了。邊工作邊考試,就算考不上,也可以提高自己,少了很多生存壓力。

從方法上講也有兩種。第一種,儘量考同一所學校,如果第一年考不上,第二年接著考,或者第三年還是考同一所學校,這樣有一個好處,就是你熟悉考試的內容了。如果經常換學校的話,就不利於考試,因為你不熟悉考試內容而使考試失敗。當然,如果你換一所比較容易考的,那還可以。第二種,在複習迎考前要找到所報考學校近三年的考研複習資料,或者去報考學校蹭蹭課。

還有同學會問,好不容易考上了,但考上的不是自己理想的學校或專業,要不要去讀?我覺得如果考上的不是自己理想的學校,但專業還是自己想要讀的,那就去讀。如果考上的專業不是自己想要讀的,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可以不讀,第二年再去考自己想要的專業,如果條件不允許,那就去讀吧,讀了總比不讀好,好歹提高了文憑,現在找的工作很多是專業不對口的。

相關焦點

  • 大學生考研,父母不同意要繼續堅持下去嗎?網友:這是什麼爛爹媽
    其實大學生對於考研之路可能會有很多的阻礙,有的阻礙是自己給自己的,而有的阻礙是父母親人給的,而有些是社會給的。有很多的學生到了大四的時候就會有迷茫的時刻,不知道自己的下一步想幹些什麼。對於一個普通家庭來說,也不只是花錢那麼簡單,而是你在考研的過程中你不但花錢,而且還不掙錢。
  • 《原生家庭》:有毒的家庭應該被看見,有毒的父母就是不愛孩子
    最近這幾年,原生家庭這個詞越來越多的出現在大眾的視野,我們對自己的原生家庭也有了越來越多的關注。我們中國人都信奉家醜不外揚,所以很少會對別人講家庭的事情,尤其是不好的事情。然而不講不意味著不存在,逃避也不意味著擺脫,有太多的家庭有著這樣或那樣的問題,也有太多的孩子受著家庭的傷害。
  • 初為父母可能不完美,原生家庭的傷害應該就此停止了
    家庭是孩子首先接受教育的地方,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因此父母的言傳身教對於孩子來說尤為重要,看似不經意的一句話、一些行為,有可能就影響到了孩子一生。而童年是人生的起點,不要認為這個時期的孩子不需要關愛和重視,童年中的經歷,對一個人的性格和習慣有很大影響,造成的傷痛可能需要一輩子的時間來治癒。
  • 《原生家庭》:孩子,你與父母的關係,決定了你一生的幸福
    最近幾年,&34;這四個字開始被越來越多的人討論,80後、90後開始意識到原生家庭對孩子成長的影響。原生家庭這個觀念的出現,也讓我們再一次意識到原生家庭對於一個人的影響有多大。好多人身陷原生家庭中走不出來,甚至下一代還在延續著這樣的教育方式。
  • 家庭經濟條件很差,真的不適合考研嗎?學姐:當然適合!
    可是如果強行將家庭經濟條件作為衡量自己要不要讀研,這或許並不是一個很理性的思考。當然我們還是要講清楚,家庭經濟條件差,真的不適合讀研的嗎?之所以會有這樣的困擾出現,是因為每年的高校畢業生其實都想著能夠儘快工作,能夠儘快賺錢,能夠儘快給自己的父母減輕經濟負擔,能夠更好的照顧自己的父母,能夠為自己的家庭作出自己的一份力量,於是才有了這樣的思考。
  • 【六問考研】
    原生家庭的差距 為了激勵即將高考的學生,節目組『6問原生家庭』: 你的父母是否接受過大學以上的教育?從小到大,你是否有過出國旅行的經歷?你的父母是否給你請過一對一家教?你的父母是否讓你學習功課外的特長,而且你目前還保持著一定水準?你的父母是否承諾過送你出國留學?
  • 「被父母傷害,我應該報復嗎?」:仇恨原生家庭,是自毀的開始
    尤其是當原生家庭讓你不滿的時候,你會有強烈的逆反心理。 你會憤怒,控訴,甚至攻擊父母,你還會理所當然的認為這是父母逼你這麼做的。 殊不知,仇恨原生家庭,是自毀的開始。
  • 能別總拿 「原生家庭」 說事嗎?父母不背鍋!
    我沒有成就是因為家裡窮,因為父母沒文化、沒見識;我脾氣暴躁是因為父母脾氣不好;我的各種毛病都不是我自身的問題,都是因為我從小長大的家讓我變成了這樣。華麗的一口大鍋死死地蓋在「原生家庭」上,是無數人為自己不如意的人生,找到的完美藉口。所謂「原生家庭」,是與新生家庭相對而言的,指的是自己出生和成長的家庭。
  • 在校學生想考研,父母不支持又沒有經濟能力,怎麼辦?
    高考幾乎所有父母都是支持的,但是考研就不一定了,很多在校生因為自己沒有經濟能力,打算考研的時候,受到了父母的阻攔,所以自己也不知道怎麼辦,今天我們就父母反對你考研的理由來聊一聊,希望對各位有同樣困擾的同學有幫助!
  • 2021年考研人數將上升,二戰考研應該全職考,不應該兼職考
    考研成績陸續公布了,真的是幾家歡樂幾家愁,也許愁的人比歡樂的人多多了。原因很簡單,因為2020年報考人數有341萬,但錄取人數只有70多萬,去掉推免保研人數,能考上的人數應該不到50萬,那麼將近有300萬人落選。這是一個無望的遊戲。
  • 原生家庭為抑鬱症「背鍋」?可惜完美的家庭不存在
    記憶尤為深刻的是,曾經豆瓣小組「父母皆禍害」,成員們把代際間的傷害分為直接肉體傷害、間接人格傷害、家庭狀況造成的情感傷害、試圖控制孩子的人生等,給人一種好像我所有的人生不幸都是父母導致的感覺,從這一刻起,我開始發覺人們尋找原生家庭與自己人格之間關係不再客觀理性,人們更習慣給自己的痛苦找了個「背鍋俠」。那麼原生家庭對人的影響真的有我們想像中那麼大嗎?
  • 作為父母,應該給孩子怎樣的「原生家庭」?家長需要了解
    文/樂樂媽(本文是作者原創,歡迎個人轉載和分享)世界上不存在完美的原生家庭,就像沒有完美的個人。不管你對原生家庭是感謝還是怨恨,它對我們的影響都不可謂不深遠。但是爸爸媽媽的心情總是讓人捉摸不透,你不知道他們什麼時候會爆發,甚至不知道為什麼爆發。倒開水忘了蓋上蓋子,媽媽會說「一點小事都做不好,生你有什麼用」,幫忙收拾了衛生,媽媽會說「誰讓你搞衛生的,害得我把牙膏當洗面奶洗了」。現在的我,外向裡是自卑的,總是小心翼翼的和別人相處,當別人對自己好的時候,甚至都覺得自己不配,永遠都是討好的心理對待別人。
  • 為什麼你總擺脫不了原生家庭的陰影?心理學家一語道破真相
    你真的以為你一味的妥協、忍讓能換來母女間的和諧相處嗎? 恰恰相反,這只是暴風雨之前的醞釀。任何關係中,當一方為了維繫關係而去壓抑情緒時,也是關係趨於惡化的開始。在這個過程中,你會生出許多的「犧牲感」和「付出感」,不自覺地把自己放在一個道德高位上: 我為了讓你開心,都忍到這個份上了。你還想怎麼樣啊?
  • 為什麼考研?值嗎?我給你個答案
    要是不考研的話,我現在應該和大多數大四畢業生一樣,每天睡到自然醒,看一下表到11點了,然後打電話叫外賣,與同學開黑LOL,DOTA戰個痛,沒事黑黑人,扯扯淡,又是一天。   要是不考研的話,混完這四年大學,回到自己父輩工作的地方,混個編制,父母或者單位介紹個對象,然後渾渾噩噩的結婚生子,父母買房買車,在單位對領導阿諛奉承,對下屬頤指氣使,下班後在酒桌上與人稱兄道弟,守著一張辦公桌一輩子。   但我厭惡這種生活,我厭惡自己沒有作為什麼都不能改變的無力感,以及無所適從的茫然。
  • 為媽媽小三身份不暴露,我放棄考研:不溝通的父母,一開口就輸了
    為了不讓媽媽的小三身份曝光,羅豔只能謊稱自己是記者,要採訪趙昌明妻子,藉機給兩人打掩護,也因此錯過了考研。在母親的公司裡,被問起考研情況時,羅豔回答說,自己沒有去考試。對羅豔的態度,魏律師很惱怒,「你是在拿自己前途開玩笑嗎?」
  • 起點並非終點,原生家庭不該為所有的不幸福買單
    先聲明我的觀點:原生家庭非常重要,個體最初對他人、對社會的認知,基本上全部來自原生家庭生活的見聞。包括童年的經歷,家庭的影響,也是個體性格發展的重要因素。「有毒」的原生家庭會給人帶來難以估計且長久的傷害,但對於很多人來說,把自己當前的不幸福不如意完全歸結於原生家庭,是片面的。
  • 《原生家庭》:你與父母的關係,影響著你的一生
    《原生家庭:如何修補自己的性格缺陷》就列舉了「有毒」父母的常見類型,還詳細解讀了這些類型的父母對孩子人生的影響,以及如何自我療愈。 我們探討這些,並不是為了指責父母、抱怨父母,而是想要從根源上解決問題,避免自己的孩子再經歷同樣的痛苦。
  • 孩子,你受的「傷」,原生家庭不「背鍋」
    他不想重蹈母親的覆轍,成為母親那樣的人,可是事實上,很無奈,最終他還是成為自己曾經討厭的那種人。 但他做得很好的一點是,他並沒有過分怨恨責備母親,只是讓他的孩子儘量遠離老人,他自己在孩子面前,儘量不隨意發火,現在他的孩子性格很好,「壞脾氣」沒有被傳承。
  • 考研二戰值不值,聽我跟你說!
    二戰的人越來越多了,尤其是今年疫情的影響,怎麼說呢,我感覺還是很值得的,前提是你要準備好再說!對考研二戰有顧慮的想法其實很正常,畢竟結果的不確定還是比較擔心的。但是試想如果放棄二戰是否後悔,反面思考出發就會有清楚的結果。只要堅定自己想要考研的決心,再大的困難都不是阻礙,安心準備就行!
  • 生活國學解憂鋪 | 原生家庭:這「鍋」我不背
    新生家庭就是夫妻雙方組成的家庭,不包括夫妻雙方的父母。由於童年的傷痛大多來自於原生家庭,於是對原生家庭的討論逐漸蔓延成對父母不滿和怨恨的宣洩,並在社會上成為一種勢態。至此,原生家庭開始背「鍋」。樊勝美,渴求親情,卻狠不下心與「無底洞」一樣的原生家庭決裂,一次次的妥協,讓自己的身心疲憊,無力掙扎;蘇明玉,在母親幹涉自己報考大學時,毅然出走,擺脫原生家庭的桎梏與傷害,獨自舔傷,讓自己強大,最終獲得在原生家庭中的話語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