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紀錄片《人生七年》裡導演跟拍了14名來自不同階層的七歲孩子,跨越49年跟拍和記錄了他們7歲,14歲,21歲……直至56歲的人生軌跡。
到最後導演發現,無論富人還是窮人要想改變命運最容易的一個捷徑只有兩個字--自律。
自律決定人生的高度,不自律的孩子很難自由。
研究表明:0-6歲是孩子形成良好行為的關鍵期,沒有天生就自律大孩子,自律的習慣是需要父母從小培養的。
有機會自我管理才能學會自律,有一個專門做育兒的綜藝節目叫《超級育兒師》其中就有一期是講:一個六歲的孩子媽媽求助節目,幫孩子解決專注力差,沒有時間觀念,自律性還差的事。
經過育兒師半個小時的觀察,就發現了很多的問題,比如:孩子玩得正開心的時候,媽媽不斷地提醒她再玩五分鐘就要去寫作業。
孩子正收拾東西時,媽媽還是不斷地用手指著表一遍遍的告訴「現在幾點了,該做什麼不知道嗎?」孩子看起來挺聽話的,但有可能一到學校就會失去自律能力。
育兒師一針見血的說:孩子自律呢能力差的根源就在媽媽過度的控制欲上,媽媽每時每刻都盯著孩子的結果是會讓孩子覺得:反正有媽媽幫我規劃一切,索性就完全放棄自律了。
自律並不等於放養,自律的自代表自由,律代表限制,自和律都很重要 ,在《妻子的浪漫旅行》裡,嘉賓們被問到:如果時光倒流想回到什麼時候?並且會對當時的自己說些什麼?
吉娜選擇了對10歲的自己說:「小吉娜你今天練琴了嗎?練了幾個小時?手指痛嗎?沒關係,你一定要堅持努力的的練琴,少玩一點沒關係。」之後他解釋說,從3歲開始家人要求她每天必須堅持練琴3小時。
小時候她覺得很辛苦,但是現在她卻很感激他們,正是他們的嚴格才讓自己養成了自律的習慣,還因此遇到了愛的人。
如果按照自律的等級大致可以分為三種類型:
一.內控型:有明確的學習目標和強烈的時間觀念,不會缺少監督就放縱自己的。
二.內控+外控:有一定的自律能力,但是控制力偏弱,需要外力的支持和提醒。
三.外控型:自律性差,容易受到外界環境的影響,學習環境越寬鬆學習動力就越差。
如果不是天生自律性強的,就需要家長適當的引導,幫助孩子自發地培養自律習慣,才是父母給孩子受用一生的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