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現農村的有效治理既是推進鄉村振興的重要基石,也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人民群眾安居樂業、社會穩定有序的重要保障。然而,當前農村治理卻面臨著人居環境差、公共服務跟不上、村務事務管理難等難點痛點,內蒙古赤峰市也不例外。
如何破解赤峰市農村牧區公共基礎設施建設和建立健全管護體制機制的難題,我們或許能在日前入選首批自治區農村牧區公共服務體系十大典型案例的林西縣大營子鄉和平村的治理經驗中獲得啟發。
和平村村域面積大,居民居住分散,管理難度大。加上村裡沒有成熟的產業發展規劃,農民致富增收難,幹群關係一度緊張,是附近有名的上訪村。直到2018年,林西縣就業服務局幹部張兵到和平村擔任駐村第一書記,村裡的發展才出現了轉機。在他的帶領下,和平村摸索出「六個一」、負面清單、網格化與積分制管理相結合的四個工作法。這四個工作法就像四把鑰匙解開了產業發展、脫貧攻堅、鄉村治理、環境整治、移風易俗等難題,和平村村貌大變樣。
僅一年時間,和平村就建成了禾旺扶貧產業園區。建成高標準暖棚517棟、高標準冷棚134棟和蔬菜交易市場1個。辣椒種植面積達350畝,年產260萬噸。通過辣椒種植、園區務工、分揀僱用等增收渠道,村民人均年增收2000元。交易市場場地租金和管理費為村集體經濟年增收6萬元。
「六個一」是其他三個工作法的統領,即一枚黨徽、亮身份,一份承諾、拾初心,一張清單、找差距,一起行動、抓落實,一百積分、強考核,一個核心、促發展。「黨員發揮先鋒模範帶頭作用,要在負面清單、網格化和積分制管理中率先遵守、率先執行、率先示範。」張兵對記者說。
以自然村為網格基本單元,建立14個管理網格,配齊網格員52名,村民組長任網格長。圍繞群眾生產生活需求,設定基層黨建、意識形態、生產服務、衛生防疫等10個職能。
全體村民被劃分為黨員、幹部、網格員,普通戶和貧困戶三個類別,三類積分均為100分,根據參與人居環境整治和產業發展、村級治理的次數和程度打分。
對於積分評定在優秀分值的網格員、普通戶和貧困戶給予「先進共產黨員」「優秀網格員」稱號等精神獎勵,積分評定分值可以同值兌換「愛心超市」獎品;對於履職成績突出的網格員發放一次性績效獎勵;對於積分評定不及格的網格員取消其所有擔任的工作崗位及享受的工作待遇。
有正面的激勵,也要有負面的約束。在和平村的負面清單裡,詳細地標明了哪些底線不能突破、哪些事情不能做。和平村村民趙龍說:「以前我們都知道應該怎麼做,卻不知道哪些不該做,負面清單給我們列出來,方便我們約束自己。」
黨員帶動、獎罰分明、該為與不該為界線明確……各種舉措的實施調動了群眾的生產生活積極性,如今入戶排查、村口值守、清除積雪等事務都井然有序。今年,村民集資整治垃圾堆3處,栽種松樹200株,通過村民義務除雪清掃垃圾,全村節省衛生治理支出1.5萬元。同時,黨員、網格員主動發現問題、矛盾,並擔負調解任務,第一時間將鄰裡矛盾糾紛化解在萌芽狀態,基本實現了「大事不出網、小事不出格」。
社會治理的基礎在基層,薄弱環節在鄉村。和平村的四把鑰匙激活了黨組織活力和群眾內生動力,產業興旺了,幹群關係和諧了,村莊也越來越美了。(記者 張斐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