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康新村互助組成員王淑芹到幫聯戶家中開展互幫互助活動。
內蒙古自治區及林西縣有關領導到富康新村視察。
星火巾幗志願服務隊隊長母曉潔(右一)入戶走訪,徵集住戶的志願服務需求。
建檔立卡貧困戶在老君溝村扶貧車間務工。
富康新村的村民們在閒暇之餘跟著志願者學習東北秧歌。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收官之年,也是脫貧攻堅決戰決勝之年,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林西縣大營子鄉喜報頻傳。一座座村莊美麗如畫,一幢幢新居星羅棋布,一條條道路四通八達,一項項產業生機盎然,一張張面孔笑意盈盈……大營子鄉人民的小康,不再是夢。
三年間,從經濟落後、發展遲緩、班子無力、人心渙散的危機中重整旗鼓、勵精圖治,逐步向繁榮創新、幸福宜居的魅力鄉鎮邁進。
三年來,從搞建設、謀發展,面臨經濟重振、脫貧攻堅、鄉村振興等重點工作的壓力下攻堅克難、跨越趕超,全鄉發展動能保持強勁,鄉村面貌煥然一新,百姓生活持續改善,幸福指數不斷增強。
三年裡,從「基礎設施完善、富民產業強大、生態環境宜居」的總體思路指引下搶抓機遇,奮勇爭先。全鄉通過爭取項目資金1.3億元、招商引資2.1億元,共落地達產項目63個。通過項目拉動經濟收益、增加就業崗位,帶動村集體經濟收益380餘萬元,惠及村民6800餘人,人均年增收3000元。堅持因地制宜發展蔬菜主導產業,建設「環城萬畝設施農業蔬菜產業園區」,讓群眾富在產業鏈上。廣大農民的精神面貌發生了明顯改觀,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顯著提升。
如今,全鄉上下真抓實幹、砥礪奮進,共同書寫了「產業旺鄉、富民強鄉、和諧美鄉、宜居新鄉」的魅力新篇章。2020年先後榮獲「全國『十三五』美麗搬遷安置區」「國家扶貧改革試驗區試驗項目」「巾幗志願陽光站」和「自治區農村牧區公共服務體系十大典型案例」四項殊榮。可以說,在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的有效銜接上,大營子鄉不斷探索新模式,在林西縣率先走出了一條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相結合的創新之路。
美麗搬遷安置區
讓百姓日子越來越紅火
2018年,大營子鄉在全鄉距離縣城最遠、村民居住分布最廣、建檔立卡貧困戶最多、居住條件最差的老君溝村,投入3200餘萬元建成了易地搬遷新居——圓夢新村。該新村總建築面積591畝,安置房145處,惠及9個偏遠自然村,安置建檔立卡貧困戶145戶308人。圓夢新村通過易地搬遷圓了百姓「安居夢」「致富夢」,美麗乾淨的新村環境,帶貧減貧的創新機制,為全國易地扶貧搬遷工作提供了新經驗、新做法。
致富增收「產業美」。為保障產業支撐,圓夢新村配套建設了扶貧產業園區暖棚134棟,發展優勢種植產業。2018年至今,通過暖棚整體出租、招商引資等方式,發展種植辣椒、豆角、硬果番茄等特色產業,引進客商種植中草藥2500畝,積極推行「六小工程」,鼓勵村民自主搞養殖。三年來,發展設施農業為貧困戶增加收益267萬元,村集體經濟收入35萬元,貧困戶人均純收入達到了1.5萬元。
乾淨整潔「環境美」。圓夢新村完善了基礎設施建設,配套建成活動廣場、便民超市、活動室、衛生室等附屬設施,村內道路暢通,水電暖齊全,環境優美,宜居宜業。住上好房子、過上好日子只是物質脫貧,養成好習慣、形成好風氣才能致富奔小康。近年來,通過村兩委號召動員、定期評比、群眾監督的方式,全村上下自覺改善生活陋習,愛護新村環境,培育文明新風,各個角落乾淨整潔,靚了村子、美了家園。
安居樂業「生活美」。圓夢新村產業園增設了扶貧車間,為有勞動能力的貧困戶提供就業保障,增強新村「造血」功能,夯實脫貧攻堅後勁。扶貧車間安排就業人員45人,其中吸納貧困戶15人。「人最怕沒有盼頭。有了國家扶貧的好政策,我們一家子又重新有了生活的希望,自從搬入了圓夢新村,不僅有了新家,而且在家門口就能掙到錢,這兩年,我們老兩口在車間就掙了8萬多,家裡的一切都在變好,我們也越來越有幹勁兒。」老君溝村脫貧戶許景琴說。
扶貧改革試驗區
讓農村養老越來越幸福
富康新村隸屬於大營子鄉二八地村,「易地搬遷+」扶貧模式被列為國家扶貧改革試驗區試驗項目。近年來,大營子鄉緊扣「搬得出、穩得住、有產業、高收入」的總目標,投資3560萬元建設富康新村易地搬遷小區,總安置貧困戶132戶210人。富康新村完善配套設施,投資397萬元同步建設配套高標準暖棚12棟,作為大櫻桃種植示範基地,打造綠色有機品牌。同時強化後續管理,將居家養老服務與社區管理相融合,開創了後扶貧時代「居家為基礎、互助為特色、產業做保障、社會為輔助」的新型農村社會化養老新模式。
搬出窮山溝,過上好日子。大營子鄉積極探索,逐步構建富康新村「居家養老、親情關懷、義工幫扶、鄰裡互助、智能服務」的立體式社區養老服務模式,真正讓百姓搬出窮溝、切斷窮根,迎來富足安康的好日子。「現在的幸福指數老高了。」70歲的村民王義祥告訴記者,一個是暖和了,原來冬天家裡冷,現在有20多度;一個是漂亮了,原來雨天兩腳泥、晴天一身土,現在走上了柏油路,房前屋後種上了果樹、栽上了花,富康新村建得跟公園似的。
培育新產業,託起增收夢。富康新村實施特色種植、發展光伏、家門口就業與庭院經濟等產業扶貧模式,在建成高標準暖棚的基礎上,引進經濟作物南國梨在庭院種植,利用村集體經濟流轉800畝土地,發展油菜花產業,逐步探索油菜帶動鄉村旅遊及產業發展的脫貧道路,解決了貧困戶發展產業單一、增收不穩等問題。「光伏每年收入1600多元,種果樹收入2000元,暖棚打工收入9000多元,我們還有種植油菜花和枸杞子的分紅,這樣的生活太有保障了!」村民楊柏林樂呵呵地算起了經濟帳。
積分制管理,增內生動力。富康新村通過積分制管理激發貧困戶內生動力,富康新村的居民自主參與生產勞動、公益活動、鄰裡互助、衛生保潔等,獲得積分在愛心超市兌換生活用品。村民丁佔元和劉桂蘭夫婦搬到新村後,主動申請照顧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獲得積分獎勵覺得既知足又有面子,村民張金英通過自己的勞動在愛心超市經常兌換米麵糧油。「富康新村以『感恩團結、互助自強』為『村訓』,通過生活互助、養老互助,充分調動了全村居民為新村著想、為他人著想的自覺性與積極性。在這樣的氛圍中,富康新村會有一個更加幸福、光明的前景。」大營子鄉人大主席、富康新村第一書記程志剛介紹。
巾幗志願陽光站
讓志願服務越來越暖心
群眾在哪裡,文明實踐就延伸到哪裡。大營子鄉富康新村「巾幗志願陽光站」作為全國「巾幗志願陽光行動」首批35個試點之一,開展了豐富多彩的巾幗志願服務活動,突出關愛老年群體,做出更優質的服務,總結相關經驗,打造獨具特色的志願服務品牌。
匯聚「她力量」,在志願服務中綻放「她風採」。組建兩支「巾幗志願服務隊伍」。一支是由本村23名有愛心的婦女組成的暖夕陽巾幗志願服務隊,她們本著「就近、就鄰、就親、就友」的原則開展「一對一」或「多對一」志願幫扶工作。另一支是由縣內13名知識女性自發組成的星火巾幗志願服務隊,她們來自於各行各業,利用周末和節假日到富康新村針對老年人開展志願服務活動。「這裡的老人就像我們的親人一樣,他們開心是我們最大的追求,老人們的每一句感謝,我們心中都備受感動。志願服務我們會一直堅持下去,號召更多的姐妹加入到這個溫暖的隊伍中來。」星火巾幗志願服務隊隊長母曉潔說。
激發「她力量」,在關愛老人中實現「她價值」。巾幗志願者們打掃衛生、為老人理髮、陪老人聊天……用點滴行動來驅散老人們的孤獨,用溫暖與奉獻為新村增添濃濃愛意。80歲的李炳善是一位雙目失明的孤寡老人,他每天只能簡單活動,家中的環境衛生成了需要解決的一大難事。得知情況後,巾幗志願者們經常來到家中為老人收拾被褥、疊放衣服、擦桌子、掃地,攙扶老人到門口曬太陽。「孩子們每隔幾天都輪番來看我,幫我收拾屋子和院子,每次她們來都是我最開心的時候。」李炳善激動地講道。多樣化、專業化、接地氣、聚人氣的志願服務,成為了新村一道美麗的風景線。
凝聚「她力量」,在鄉村振興中發揮「她擔當」。走進「美家美院典型示範戶」王守雲的家中,室內家具物品擺放整齊,窗明几淨,室外庭院種樹栽苗,生機盎然。「我都78歲了,做夢都沒想到還能搬到這麼好的房子裡生活,不把屋裡屋外收拾利索了都覺得對不起這麼好的國家政策,我爭取多享幾年福。」王守雲拉著縣婦聯主席李成華的手說道。縣鄉兩級婦聯通過發揮婦女在美麗家園創建工作中的主人翁作用,激發她們的內生動力,通過多次評比,富康新村多個院子已懸掛「美家美院典型示範戶」榮譽門牌,示範戶房前屋後乾淨整潔,院內花香飄溢,美家美院帶動了群眾幸福指數明顯提升。
公共服務新樣本
讓鄉村振興越走越紮實
走入大營子鄉和平村,冬日的暖陽鋪灑著乾淨整潔的村落,一棟棟大棚託起了群眾的「致富夢」,一戶戶家園構成了美麗的「好風景」,全村上下熱火朝天搞建設、齊心協力謀發展,處處洋溢著鄰裡和諧、民風淳樸的氛圍。近幾年,和平村在「組織引領、產業振興、制度創新、激勵機制」等方面想點子、找舉措,堅持黨建引領,優化產業結構,創新發展思路,探索出獨具特色的「六個一」工作法,並以「網格化」管理和「積分制」推動為基礎,以村規民約、負面清單為框架,為全鄉做強產業、有效改善農村人居環境、提高農村公共服務能力和效率探索出了一條新路子。
組織引領助推產業振興「萌新芽」。大營子鄉和平村為建設產業強大、富裕宜居的美麗鄉村,積極探索「六個一」工作法,即一枚黨徽,亮身份;一份承諾,拾初心;一張清單,找差距;一起行動,抓落實;一百積分,強考核;一個核心,促發展。通過堅持「黨支部融在產業鏈、黨員聚在產業鏈、群眾富在產業鏈」理念,按照「園區+企業(合作社)+基地+農戶」的產業發展思路,以全鄉打造環城萬畝設施農業蔬菜產業園區為契機,通過黨建搭臺、支部帶領、黨員帶頭等系列舉措,和平村產業發展越來越強大,集體經濟越來越雄厚,農民生活越來越富裕。
制度創新助推精神文明「綻新花」。和平村積極探索「網格化」管理和「積分制」推動相結合的工作經驗與模式。通過以自然村劃分網格為基礎,建立一網多用、一網多責機制,村「兩委」班子成員包片,村民組長包格,網格員包戶,確保了網格脈絡暢通、運轉有效。同時量化標準,分類施策,以積分獎勵為標準,積極調動全村百姓構建文明美麗村莊。通過「網格化+積分制」的實施,和平村產業發展突飛猛進,應急響應迅速高效,環境整治群策群力,村莊和諧民風轉變,全村上下形成了爭先創優、比學趕超的濃厚氛圍。
激勵機制助推村容整潔「結新果」。和平村逐村逐組召開村民大會,修改村規民約,通過制定負面清單的方式,真正將村規民約宣傳到位、落實到位。在「積分制獎勵」和「負面清單制約」相結合的模式下,美麗鄉村乾淨整潔,村容村貌煥然一新,農村環境衛生由「無人管、管不全」向「全村管、全面管」巨大轉變,和平村村民自覺參與人居環境整治,人人爭做美麗鄉村建設的參與者與踐行者。
「近年來,大營子鄉黨委、政府突出黨建引領,把脫貧攻堅、產業發展、鄉村振興作為重中之重。通過實施國家改革試驗區項目,創新提出扶貧資產優化整合使用方案,推出以互助為特色的農村新型社會化養老模式。通過實施『環城萬畝設施農業蔬菜產業園區』,創建了產業富民新路徑,同時在公共服務體系建設上加大投入力度,在網格化管理、鄉村環境整治、集體經濟市場化運營方面尋求突破,探索了新農村、新時代黨建引領鄉村振興之路。今後,全鄉將以獲評國家、內蒙古自治區的四項殊榮為契機,繼續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通過產業發展、鄉村振興等項目的實施,引領全鄉廣大人民群眾生活水平和幸福指數再上新臺階。」大營子鄉黨委書記鮑豔利介紹說。
「美麗搬遷安置區」讓百姓日子越來越紅火,「扶貧改革試驗區」讓農村老人越來越幸福,「巾幗志願陽光站」讓志願服務越來越暖心,「公共服務新樣板」讓鄉村振興的腳步越走越紮實。如今的大營子鄉走出了一條產業興旺、百姓富裕的發展道路,強村富民奔小康的夢想正在一步步變為現實。在新時代前行的徵程中,厚積薄發,砥礪奮進,大營子鄉正卯足了勁頭,拉開了架勢,全力書寫未來全鄉經濟社會發展、鄉村振興的錦繡篇章!(特約通訊員 李曉軍 通訊員 董大偉 劉金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