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鵑鳥每次遷徙要飛多遠?美媒:從北京飛到非洲

2020-12-27 參考消息

參考消息網11月17日報導 美媒稱,當「飛飛·麥克飛飛遜」(Flappy McFlapperson)和「轟天閃電鳥」(Skybomb Bolt)從北京附近的溼地飛向天空,開始每年的遷徙時,沒人知道這兩隻杜鵑要飛向哪裡。它們和另外三隻杜鵑被安上傳感器,跟蹤他們從中國北方出發。但是,要去哪兒呢?

美國《紐約時報》網站11月17日報導,「這種鳥在飛翔方面並不算出眾,」住在中國首都的英國業餘觀鳥愛好者特裡·湯曾德(Terry Townshend)說。他幫助組織了追蹤這些鳥的北京杜鵑計劃(Beijing Cuckoo Project)。 「遷徙對鳥類來說非常危險,很多鳥在遷徙途中死去。」

通過五個多月的衛星記錄路線,謎題的答案得以揭曉。這個發現令許多專家都深感慚愧。到目前為止,它們的旅程跨越數千英裡,包括十幾個國家和一個大洋,證明這種被稱為「大杜鵑」(common cuckoo)的鳥類能夠進行驚人的長途旅行。

「不可能不激動,」英國塞特福德英國鳥類信託基金會(British Trust for Ornithology)的生態學家克裡斯· 休森(Chris Hewson)說。該基金會幫助運營該追蹤項目。「牽掛著一隻飛越大洋或沙漠的小鳥,是一種特別的感覺。」

但是要追蹤杜鵑鳥,必須先誘捕它。

大杜鵑以自私自利、愛佔便宜聞名。

鳥媽媽會把自己的蛋放到更小的鳥的巢裡,讓別人給自己養孩子。這種鳥以蛆、毛毛蟲和其他類似的軟體昆蟲為食。英國和中國的鳥類團體決定研究在北京附近發現的兩個杜鵑鳥亞種,因為它們在冬天的避寒之地一直是個謎。在該項目的在線調查中,近一半的受訪者猜測它們去了東南亞的某個地方。

「當時我們真的不能確定,」咖啡進口商、北京觀鳥圈內的知名人士、該計劃的志願者於方說。

「我們知道杜鵑在這裡繁殖。但是冬天它們去了哪裡?當時我猜的是印度,」於方說,「我去印度觀鳥的時候,經常能看到它們。我以為它們會在那裡停下。」

今年5月,為了給這些鳥安上跟蹤器,團隊布置了一些柔軟的、幾乎看不見的網,以便安全地捕捉它們。他們還在樹上或灌木上安了一隻雌性杜鵑玩偶,並播放這種鳥充滿誘惑的求偶叫聲的錄音。

它們的反應非常熱烈。

「雄性杜鵑真的抗拒不了這種誘惑。它們從很遠的地方飛來,」湯曾德說。他是很多環境項目的顧問。他說,出人意料的是,雌性杜鵑也來參加這場派對,她們似乎為自己的領地上出現一位明顯的對手而感到嫉妒。

在剔除體重太輕、無法安全攜帶傳感器的鳥後,團隊在五隻鳥的背上安裝了重0.16盎司(約合4.5克)的太陽能跟蹤器——每隻鳥的重量約為3.5盎司——然後將它們放生。衛星可以追蹤這些跟蹤器發出的信號。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這種技術使候鳥研究實現了突破性進展。

「追蹤技術開創了一個新的探索時代,」休森說。

不過,該項目還旨在提高公眾對野生鳥類及其需求的認識,尤其是在中國,不斷擴大的城市、汙染以及巨大的商業利益在威脅這些生物。北京的一些為當地和外國學生設立的學校給這些鳥起了名字。除了「飛飛」和「轟天」之外,還有「希望」、「子規」和「夢之娟」。

等待開始了。隨著炎熱夏季的到來,這些鳥就要開始遷徙了,但並不是所有的鳥都能如願。杜鵑鳥的壽命通常很短。「希望」向北飛到俄羅斯之後,追蹤者跟她失去了聯繫,她可能已經死去或弄丟了自己的跟蹤器。「子規」的信號在北京附近停止,他很可能已經死去。

8月初,「飛飛」開始向南飛。數周之後,「轟天」和「夢之娟」也開始南飛。湯曾德每天查看衛星數據,看看有沒有其他鳥也開始行動。它們的旅程記錄在Twitter上,吸引了越來越多的人。

9月中旬,「轟天」和「飛飛」到了印度。這或多或少排除了它們前往東南亞的可能,它們似乎很可能會往西飛。但是走哪條線呢?

10月底出現了第一個答案。「轟天」勇敢地展翅從印度中部起飛,片刻不停地飛越印度洋北部,顯然是想一口氣飛到非洲。對這樣一隻小鳥來說,這是驚人的賭博。

「『轟天』開始飛越印度洋時,記者的反應是:哇!他真的要飛了,」湯曾德說。雖然「轟天」用蟲子把自己餵肥了,但非洲遠在幾千英裡之外,途中可能無法停歇或進食。

「那真是一個令人興奮的時刻,」湯曾德說,「不過,大家都為他祈禱,希望他能飛越印度洋。」

休森說,杜鵑鳥表面的愚蠢背後是不可改變的邏輯。他曾猜測它們會飛往非洲。它們在雨水給印度留下豐富食物的時候在那裡停留,等待季風突然掉轉方向,以便借著風力往前飛。那個夏天歐洲的杜鵑也飛往非洲避寒。

「轟天」繼續奮力向前飛。他在海面以上約2600英尺(約合792米)的高度飛行,路線驚人地筆直,顯然是根據風向和天氣條件進行過校準。第二天,他飛了一半。第三天過後,非洲的東海岸、食物和休息已經近在眼前。

在飛行的大部分時間,順風幫了他的忙。但是快到陸地時,側風和正面逆風襲來。風力很小,但足以讓一隻已經數日沒有休息的杜鵑鳥筋疲力竭。

10月31日,湯曾德在Twitter上宣布,轟天「到非洲了!」

在遷徙開始64天後,這隻杜鵑大約在日落一小時後到達索馬利亞海岸。他從印度中部開始不停地飛了2300英裡(約合3700公裡)。「真是一隻了不起的鳥!」湯曾德感嘆道。

不過,即使到那時,「轟天」還不罷休。他馬上又飛了190英裡(約合305公裡),到達一個地區,那裡最近的雨水滋生了大量可供食用的毛毛蟲和蛆。不知為何,他總是知道去哪裡追隨雨水。

其他幾隻鳥晚於「轟天」開始自己的長途飛行。「飛飛」採取了一條更為謹慎的路線,從印度飛越阿拉伯海到達阿曼。這樣她在海面上飛行的距離較短,但那也意味著,她是在非洲北部著陸,離食物充足的南部更遠。到周五,「夢之娟」從印度沿岸飛出幾英裡,似乎是打算像「轟天」那樣,飛越印度洋,到達索馬利亞或附近地區。這些鳥似乎很可能會跟隨雨水在非洲慢慢向南遷徙。如果它們能活下來,預計會於明年5月返回北京。

湯曾德和同事們希望明年能夠跟蹤更多杜鵑鳥——如果他們能獲得足夠多的捐款以支付跟蹤器和衛星服務的費用的話。獲得更多信息將會幫助保護那些鳥需要停留的地方。

「這些鳥屬於中國、印度、緬甸、索馬利亞以及它們途徑的所有地方,」湯曾德說,「所以,保護它們是我們共同的責任。」

相關焦點

  • 北京唯一一隻背負著追蹤器的杜鵑鳥 兩年如何飛翔50000公裡
    2018年5月15日訊,「到哪兒了?」「再等等吧,快要從雲南入境了。」這幾天,一隻小小的杜鵑鳥牽動著北京觀鳥志願者的心,他們在翹首盼望著,期待飛飛的歸來。飛飛的遷徙路徑。黑色粗線是飛飛今年的返程路線,灰色粗線是它前兩年的遷徙路線。
  • 候鳥遷徙:誰說是場想飛就飛的「旅行」?
    在古北區(以亞歐大陸為主的動物地理分區)陸地繁殖的589種鳥類中有40%的種類,總共大約50億隻鳥,每年要飛到南方去越冬,這還不包括在本區內遷徙的鳥類。在加拿大繁殖的雀形目鳥類有160種,其中120種進行遷徙,佔75%。圖片來源於pixabay有遷徙行為的鳥類就被稱為候鳥。候鳥可分為夏候鳥和冬候鳥兩種。
  • 天上有『人』在飛……」 一段雁群遷徙視頻刷爆朋友圈
    10月24日,一位網友拍下的一段關於雁群遷徙的視頻刷爆微信朋友圈。據了解,該網友在渾河沿岸散步時,突然聽到天空中傳來聲音,抬頭一看,發現是一群大雁,一邊叫著,一邊不斷變換著隊形。他拍下這段視頻後發到了微信朋友圈,引發眾多網友的熱議。「小時候,在語文書裡讀到類似的文章,這回親眼見到了!」「那麼,它們為什麼在飛行中不斷變換隊形呢?」
  • 杜鵑鳥的叫聲 杜鵑叫起來是布穀布穀的
    杜鵑鳥我想大家肯定不陌生,在我們生活中,它們喜歡吃害蟲 然而對於飼養杜鵑的人來說肯定很喜歡聽他的叫,布穀布穀的很動聽,所以我們也叫它布穀鳥。下面就由愛寵網的小編帶你好好了解下杜鵑鳥,對於喜歡杜鵑鳥的人可以進來看下哦。
  • 大雪|大雪茫茫鳥南飛
    它們,就是從北方長途跋涉遷徙而來的候鳥。每年10月起,這些「遠方的客人」陸續抵達。相比冰天雪地的老家,哪怕在大雪時節,長江以南的樹叢中還有蟲子、漿果和種子,灘涂上還有貝、螺、蛤與軟體動物,水中還有魚、蝦、蟹和幼嫩的水草根莖……豐富的食源與適宜的溫度,讓上海不僅成了東亞-澳大利西亞候鳥遷徙路線上的「補給站」,更讓很多鳥兒貪戀不已,不願離去,在此過冬。
  • 每年收割完小麥之後,布穀鳥就不叫了,它們飛去哪裡了呢?
    讓我們先來看看這個問題的主角-布穀鳥,其實「布穀鳥」是人們根據它們的叫聲,賦予其形象的稱呼,它們的學名叫大杜鵑,隸屬於鵑形目杜鵑科杜鵑屬大杜鵑種,在我國廣為分布,而且在南亞、西亞、東亞、歐洲和非洲的其它國家也常有分布。雖然農村的小夥伴們總能聽到它們的叫聲,但是估計很少有近距離觀察的機會。
  • 你知道那些有遷徙行為的鳥類嗎?知道它們的遷徙有什麼特點嗎?
    如果候鳥在比臺灣更北的地方繁殖,在更南的地方過冬,它們在秋季南下與春季北返經過臺灣時只做短暫的停留,則稱之為「過境鳥」。同一種候鳥在不同的觀察點,可能被歸為不同的類別。例如赤腹鷹在臺灣是過境鳥,在日本則是夏候鳥,而在菲律賓則是當地的冬候鳥。夏候鳥是指春季或夏季在某個地區繁殖、秋季飛到較暖的地區去過冬、第二年春季再飛回原地區的鳥。
  • 《詩經》裡「飛」著30多種鳥 它們在浙江幾乎都有
    (下文涉及相關鳥類分布的,均以寧波為例)三十餘種鳥「飛」在詩裡(白胸苦惡鳥)近些年,觀鳥活動風靡全球。公元2000年以後,在中國大陸,觀鳥愛好者群體也開始迅速壯大。凡觀鳥愛好者,都喜歡給自己見過的鳥類列一個清單,每增加一個新的目擊記錄,則欣欣然頗為自得。
  • 救護中心出診接傷鳥 遷徙候鳥遭遇北京「路障」
    救護中心出診接傷鳥 遷徙候鳥遭遇北京「路障」 這可不是童話故事的開頭,現在的北京隔三差五地就會上演一出「候鳥撞牆記」。秋冬季正是候鳥遷徙的高峰期,作為必經通道的北京每年要飛過10多萬隻候鳥,不過有不少小鳥卻因為遇到城市「路障」不得不在此停留數日養傷。目前本市野生動物救護中心的工作人員天天都要接診受傷的候鳥。    昨天一大早,記者來到位於順義的北京野生動物救護中心,準備隨同工作人員一同救助受傷動物。
  • 鳥飛進家裡是什麼預兆 鳥飛進家裡好不好 夢見鳥飛進家裡
    完全是免費訂閱,請放心關注 導語:鳥是很吉祥的預示,鳥飛機家裡,這說明家裡很安詳和諧,親人間相處的也很好,鳥飛進家裡還預示著即將帶來財運。夢見鳥飛進家裡也是很好的預示,代表做夢人的運勢很好,在不久的將來就會好事將至。做夢是我們每個人都會有的生理現象,夢境往往預示了現實生活,我國很早就有對夢境的解析《周公解夢》。
  • 南湖:葦鶯哺育杜鵑鳥寶寶(組圖)
    大葦鶯(右)叼著食物飛到杜鵑寶寶身邊.  7月22日早晨,在市南湖城市中央生態公園裡,一隻杜鵑幼鳥站在湖畔木棧道的護欄上,不時扇動著翅膀,發出呼喚媽媽來餵食的叫聲。在空中,兩隻成年杜鵑舒展著長長的翅膀,飛行中悠閒地發出「布穀、布穀」的叫聲,絲毫沒有理會小杜鵑的叫聲。
  • 一隻鳥飛到哪都是樹 兩隻鳥飛到哪都是家
    一個人,走到哪裡,都是孤寂的孤單,一家人走到哪裡,都是幸福的港灣……這就像鳥兒一樣,一隻鳥,飛到哪裡,都是樹;兩隻鳥,飛到什麼地方,都是家。人生道路坎坷漫長,但因為你的雙手而溫暖又浪漫,使我踏平坎坷成大道,走向陽光明媚的明天……若是只有一個人,那就像鳥兒一樣,縱使一隻鳥兒不停的在飛翔,可是飛到哪裡,都只是一棵樹……所以,我們就像兩隻鳥,不但成雙成對地翩翩起舞,而且飛到哪裡,都是一個溫暖的家……
  • 一起飛!兩隻鳥飛到哪兒都是家,一隻鳥飛到哪兒都是樹!
    隨著軍隊的改革,一聲令下,移防千裡之外,這對於剛剛在駐地安家的軍屬來說,多少有些犯愁,本就已經千裡追隨而來,剛裝修好房子,穩定下來,卻又要面臨搬遷的處境。甚至有的剛剛在駐地找好工作,有的孩子已經就近入學……一系列的難題擺在眼前!可是怎麼辦?
  • 杜鵑鳥和蜀國國主杜宇的關係,為何杜鵑又叫子規
    杜鵑花的名垂千古,除了因為它本身的美麗以外,還和它的一個同名的朋友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它,就叫杜鵑鳥,也叫布穀鳥,或者是子規。和杜鵑花不同的是,我從來都沒有見過杜鵑鳥。聽說,那是一種害羞的鳥兒,常常棲息在樹木茂密的地方,只見其聲而不見其形。
  • 動物百科知識;鳥有多少種類,那飛行最高最快的鳥,又是哪種
    在鳥類中哪種鳥飛得最高?哪種鳥飛得最快?哪種鳥飛得最遠呢? 一般來說,遷徙的鳥類飛得較高,通過雷達探測和望遠鏡觀察,多數鳥類在遷徙時,高度低於1000米,小鳥巢多由樹枝、纖維、草、羽毛等材料編織而成,有良好的保溫性能,是鳥兒用來繁殖的。
  • 這種鳥會吃成個胖子,飛成個瘦子,一口氣能飛上萬公裡
    燕雀長啥樣,鴻指啥鳥,鵠是啥鳥?掛鳥網對鳥的危害有多嚴重?為何要保護棲息地? 目前,武漢市觀鳥協會在漢口西北湖舉行的一場候鳥攝影展(直至9月20日),這不僅僅是一次攝影美學的欣賞,一幅幅圖片背後,藏著詩文,藏著鳥的生活密碼,藏著武漢生態指數,藏著大自然的心情……專業的觀鳥人員期待與你一一解鎖。
  • 【地理視野】關於候鳥遷徙之痛背後的地理問題,中國候鳥遷徙路線圖...
    前者指在春夏季飛到某一地區築巢安家、生兒育女,幼鳥長大時,正值深秋,它們又陸續飛往南方較暖地區越冬,至次年春季又飛臨這一地區繁殖,對該地區而言,這類鳥稱夏候鳥。如家燕等,夏季遍及我國各省市,冬季遷徙到我國雲南南部、海南島、西沙群島和臺灣等地;又如杜鵑、黃鸝等也屬夏候鳥。後者指冬季在某一地區越冬,次年春季飛往北方繁殖,幼鳥長大後,正值深秋,又飛臨原地區越冬,對該地區而言,這類鳥稱冬候鳥。
  • 鳥肥將北飛 廣東周邊觀鳥地推薦
    每年從寒冷北方飛到溫暖南方、甚至南半球越冬的候鳥,三四月份又將開始返程,往北方進行長距離的遷徙。對於觀鳥愛好者來說,現在又到了觀鳥好時節。    春回大地,北方也將逐步升溫回暖。而每年從寒冷北方飛到溫暖南方、甚至南半球越冬的候鳥,三四月份又將開始返程,往北方進行長距離的遷徙。對於觀鳥愛好者來說,現在又到了觀鳥好時節。
  • 海洋之鳥,最能飛的鳥也最顧家
    這是地球上最能飛的鳥,也是世界上最珍重愛情的生靈。信天翁超過90%的時間都在海上漂泊,但它們卻記得那個幾乎固定不變的家。這麼長壽的鳥,一般6-9歲時就可以生育了。信天翁夫婦通常一年繁殖一次,一次生育一個寶寶。大型的信天翁為了照顧寶寶的成長,選擇兩年繁育一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