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那些有遷徙行為的鳥類嗎?知道它們的遷徙有什麼特點嗎?下面小編帶你了解一下。
很多鳥類具有沿緯度季節遷移的特性,夏天的時候這些鳥在緯度較高的溫帶地區繁殖,冬天的時候則在緯度較低的熱帶地區過冬。夏末秋初的時候這些鳥類由繁殖地往南遷移到渡冬地,而在春天的時候由渡冬地北返回到繁殖地。這些隨著季節變化而南北遷移的鳥類稱之為候鳥。
就特定觀察地點而言,這些南來北往的候鳥可依照它們出現時間的不同予以歸類,以臺灣為例,夏天由南方來到臺灣繁殖的候鳥稱之為「夏候鳥」,冬天由北方來到臺灣度冬的候鳥則稱為「冬候鳥」。如果候鳥在比臺灣更北的地方繁殖,在更南的地方過冬,它們在秋季南下與春季北返經過臺灣時只做短暫的停留,則稱之為「過境鳥」。同一種候鳥在不同的觀察點,可能被歸為不同的類別。例如赤腹鷹在臺灣是過境鳥,在日本則是夏候鳥,而在菲律賓則是當地的冬候鳥。
夏候鳥是指春季或夏季在某個地區繁殖、秋季飛到較暖的地區去過冬、第二年春季再飛回原地區的鳥。如家燕、杜鵑、黃鸝就是我國的夏候鳥。夏候鳥是候鳥的一種。在春夏季飛到某一地區築巢安家、生兒育女,幼鳥長大時,正值深秋,它們又陸續飛往南方較暖地區越冬,至次年春季又飛臨這一地區繁殖,對該地區而言,這類鳥稱夏候鳥。舉個例子,燕類冬季是在四季如夏的南洋群島活動,再於夏季飛來臺灣的濱海砂礫地區、河口沙洲繁殖的現象,這種鳥就稱為「夏候鳥」。夏候鳥與冬候鳥這對名稱是相對的, 單就某一地區而言,名稱可隨地方的改變 而有所改變。
冬候鳥,指冬季在南部較暖地區過冬,次年春季飛往北方繁殖,幼鳥長大後,正值深秋,又飛臨原地區越冬,對該地區而言,這類鳥稱冬候鳥 ,如鴻雁、天鵝、野鴨等,在中國長江中、下遊生活的鳥類都為冬候鳥。冬候鳥是與夏候鳥相對而言的,它們冬季在某個地區生活,春季飛到較遠而且較冷的地區繁殖,秋季又會飛回原地區。如野鴨、燕子、大雁就是中國的冬候鳥。
候鳥在遷徙時經過某地,就被稱為是這個地方的「過境鳥「,候鳥在遷徙時經過某地,就被稱為是這個地方的"過境鳥"(transient)。例如赤腹鷹在日本繁殖,在菲律賓越冬,遷徙時經過臺灣就是臺灣的過境鳥。過境鳥都是旅鳥。旅鳥不一定是過境鳥。所謂的過境鳥,是以鳥類的生活區域劃分的。一般分為:留鳥、旅鳥等。留鳥是長期在某一區域生存,不遷徙的鳥類。旅鳥,是到一定季節就特定的進行大規模遷徙的鳥類。比如燕子,夏季到北方來繁殖,冬季去南方過冬。無論是夏季還是冬季,當燕子飛經黃河、長江流域時,因為燕子並不會長期在該地停留,只是路過而已,這樣的鳥類就叫過境鳥。過境鳥一般都是旅鳥。
鳥類的遷徙往往是結成一定的隊形,沿著一定的路線進行。遷徙的距離有近的,也有遠的,此鳥在北極地區繁殖,卻要飛到南極海岸會越冬。在遷徙時,鳥類一般飛得不太高,只有幾百米左右,僅有少數鳥類可飛越珠穆朗瑪峰。 許多鳥類在遷徙前必須儲備足夠的能量。這是對長距離的飛行的適應。能量的儲備方式主要是沉積脂肪。脂肪不僅為候鳥提供能量,而且脂肪代謝過程中所產生的水分也能為身體所利用。許多鳥類因儲存脂肪而使體重大為增加,甚至成倍增加。由於環境不斷變化,自然也一直處於發展變化之中。即使到了今天,遷徙的行為仍在這些鳥類中形成和消失。在過去的幾十年裡,分布區已擴展到歐洲大陸波羅的海地區,現在在地中海地區這種鳥仍為留鳥,但在新的分布區內變成了一種候鳥。 鳥類遷徙行為具有明顯的節律性。
對於這些遷徙的鳥類你們有什麼看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