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點擊上方"微桐城"↑免費訂閱
文|夜笛千山
你老家在哪裡?桐城老梅樹街!」,在大江南北,在網絡內外,經常有尋宗問祖者這樣的問答。老梅樹街,又稱老梅街,在桐城縣多條古街中,它的歷史並不長,它的街面並不廣,它的人口也並不多,但就是它,成了許許多多身處外地的桐城後人掛在嘴上、想在心裡、多方求證的地方。
元朝時期,老梅街尚是一座小小的荒嶺,南來北往的過客步行至此,力乏腳酸在此歇息,故名「酸腳嶺」。嶺頭一棵古老碩大的臘梅樹,成了過往旅客遮陰擋雨、休息喝茶的華蓋,隨著來此做生意的人越來越多,逐漸形成了小街,以樹為名「臘梅樹街」,後慢慢演變成「老梅樹街」。民國初創,老梅樹街升格為老梅樹街鎮,是桐城13鎮之一,逐步發展成桐城西鄉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抗日戰爭爆發,桐城劃為五個區,老梅街又成為桐城第三區區政府所在地,老梅街進入了更加繁華昌盛的時期。鼎盛時,千商雲集,商貿活躍,店鋪櫛比,集市熱鬧。白天,人聲鼎沸,熙熙攘攘,特別是趕集之日,人山人海。夜晚,燈紅酒綠,黃梅聲悠,是富人尋歡作樂醉生夢死之鄉。古老的街道也得到進一步改建,麻石條地面,兩邊建起雕窗閣樓,柱子落地,整街房屋連成一體,一派徽風。
數百年來,因為戰亂,因為生計,因為其他種種原因,桐城人外遷頻頻,但為何大都留下了「家在老梅街」的口耳相傳?實際上好多人的祖上並不在老梅街,那為何也留下「家在老梅街」的傳說呢?懷著這樣的疑問,一個春日的下午,我又來到了老梅街。三十多年前,當我還是一個初中學生時,曾有幾次跟隨父母星夜挑柴到老梅街趕集賣柴,對老梅街留下了一點街集上人群熙攘的模糊印象。再次來到老梅街,卻是尋找老梅街大名在外的答案。街,還是那條街,記憶,卻找不到那時的記憶了。整條大街上,除了開店做生意的外,沒有幾個行人,街面之破敗蕭條,令人吃驚與感慨,仿佛是歷史凝固在多少年前的某一時刻。老梅街,解放後是老梅鄉,後更名為老梅鎮,都是鄉鎮政府所在地,合併到新渡鎮後,行政搬遷,急劇衰落。歷史變幻,白雲蒼狗,老梅街仿佛回到了「酸腳嶺」的年代。
「家在老梅樹街」?走在河堤上,遙望群山,碧水南去,似乎有了答案。與大街十數米相鄰的便是掛車河,桐城四大河之一,它從群山中奔騰而下,迤邐直通長江。想當年,河面上船排只只,載客運貨,北上南下,從此啟航,老梅街是通江達海的水陸交通樞紐。至今老街之人還在說,以前這兒可是熱鬧的碼頭。只是現在的掛車河,近乎乾涸,不見片帆,正如老街的衰落一樣。也許,當年離鄉背井的桐城遠遷人群,大多集中到這個既是水陸交通的樞紐又是相當繁華的中心告別家鄉出發向外。在老街茶館裡咽下最後一口桐城小花,一步一回頭,上船順水而下,孤帆遠影碧空盡,惟有大河滾滾流。臘梅樹,老梅街,成了故鄉留給腦海的最後印象。正如山西大槐樹一樣,那是遊子代代相傳抹不去的故鄉記憶。不過,遠遠不如大槐樹開發的隆重熱烈,老梅街始終默默無聞,只惦記在遊子的心中。
說起老梅街,還得釋明一個問題,是「老梅樹街」,還是「老母豬街」。有的在外遊子,口耳相傳後成了「桐城老母豬街」,也有桐城有識之士對此考證,因為老梅街曾經是桐城有名的豬集,完全有可能取名「老母豬街」。這次實地考察,到了街頭街尾,問過多名老街之人,他們毫不猶豫,異口同聲,否認了「老母豬街」名稱的傳聞,那只是以訛傳訛。
大街冷落了,街上的人還有熱心的,有位年長者,見我們打聽老梅街的歷史,以為我們是來投資開發的,對我們充滿期待的熱情,他大聲說「你們可要來投資開發啊,再不開發,老街真的完了」。老街人對昔日輝煌的留戀,對未來振興的期盼,只是我們並不是來開發的投資者。在到處開發老街的今天,老梅街倒真有值得開發的獨特之處,街與名要相稱,移植恢復街口的大臘梅樹,街邊遍植臘梅,讓街名名實相符、相得益彰。老梅街既然是移民外地遊子的牽掛,不妨在此建立桐城家譜館,收集所有的桐城家譜,描繪桐城人遷徙的路線圖,傳播桐城人開拓的故事,讓尋宗認祖者葉落知根,讓老梅街成為桐城的家譜文化、尋根祭祖之街。加上老梅街還有不少名人的典故,獨特的土產等等,認真加以規劃,也許老梅街的振興真的有日可待。
「山西有棵大槐樹,桐城有條老梅街」,作為在外遊子的精神家園,尋根祭祖傳承文化之地,老梅街也應該象大槐樹那樣早日濃墨重彩。
老梅街南大門
文|程飛鳴
知道「桐城文派」風行海內外達二百餘年之久的故事嗎?你聽到過黃梅戲《小辭店》的原韻唱腔嗎?你看過《在和平的日子裡》這部中篇小說嗎?你翻閱過《新華字典》第153頁「塥」字嗎?
如果這些你都曾經領略過,那麼你也就領略了桐城有一個老母豬街。
憶往惜,風華正茂讀書時,談論風騷,異地的同班同學都誇桐城文派,而檀傳寶(現北京師範大學教育學院副院長)卻向我(非本人,現老梅中學的一名老師)打聽:桐城可有一個老母豬街?
桐城沒有老母豬街,桐城有一個臘梅樹街!
臘梅樹街現稱老梅街,是一個長長的故事。
老梅街的形成
元朝時期,這裡一片荒野,是一座小小的東高西低的山嶺,來往的過客步行至此,已十分疲勞,力乏腳酸,不得不在此停留休息,故稱「酸腳嶺」。外地有一姓肖者,看中了這塊地方,便在路口撐棚賣茶,後來,做生意的人越來越多,逐漸形成了村落。
清朝乾隆年間,桐城縣行政區劃為5鄉29鎮168保。老梅街隸屬日就鄉(即西鄉)棠梨鋪保,那時老梅街的上街頭(黃龍閘處)有一棵古老的,幾個人合包之圍的臘梅樹,過往的客人就在樹下休息喝茶,當年的「酸腳嶺」便慢慢形成了小街,因有古老粗大的臘梅樹,故稱「老梅樹街」。
民國3年(1914年),推行地方自治,桐城設13鎮,老梅街正式被命名為老梅樹街鎮,成為桐城西鄉的政治、文化、經濟的中心。街道上起黃龍庵,下到小花園,長約2華裡。居民逐漸增多,有「徐、楊、魏、戴、肖」姓佔半街之說。徐楊魏戴四姓為當時街上的四大家族,他們在附近紛紛建立了祠堂,成為旺族;肖姓漸漸衰敗,移居他鄉。
民國21年(1932年),地方大紳程忠儒(錢糧櫃負責人、西鄉大老爺)會同老梅樹街商會會長汪祥書,發動商戶捐款,在花山購買上等麻石條,將土街換成石街,將四周建起了城牆,並建城堡五個,閘門六道:東紫門、南熹門、水西門、北拱門和兩道小門,在下街頭建有打更樓一座,每晚有人打更,以大鑼為號,巡更報時報警,提醒街民「防火防盜,注意安全」,使小街面貌大為改觀,現在麻石條街道仍然保存完好,但城牆、城門、城堡、打更樓已是人們對老梅老街的一個永遠的懷念。
老梅街處於掛車河下遊,河道由北向南,河水經永久、楊板、牛車流向告車河入菜子湖後進長江。不知何年,章姓出了一個「章十保」,此人分管十個保,故人們都稱他叫「章十保」(此人姓名無從考查),為了照顧本族(現新渡村張家祠堂一帶)的農田的灌溉,便將掛車河改道從老梅街後身依山腳而過,並在公雞山對面的河堤上修建一個大閘,名為章祠大閘。現在的章祠大閘便成了新安、新渡、院牆、姚圩一帶農田灌溉的咽喉。因經常遭受洪水襲擊,老梅街的兩頭被洪水衝垮,形成了兩個深塘,人門誤認為這是蛟龍作怪,故將上街頭的塘稱為上蛟宕,下街頭的塘稱為下蛟宕。臘梅樹從此消失,老梅街也只保留了中間一段,與對面的蘆塥、西峰庵隔河相望。掛車河因經改道依街背而過,河水由新安大河流向練潭湖入長江,再也不經告車河進菜子湖入長江了。原河道淤塞成良田,形成了現在的地理形勢。
據《桐城縣誌》載,民國26年(1937年),桐城縣(含現在的樅陽縣)行政區劃為五個區,原日就鄉改為第三區,老梅街是區政府所在地。因此,老梅街進入了歷史上最繁華最昌盛的時期。商貿繁榮,經濟活躍,200米長的街道有南貨店、雜貨店、布店、煙店、鞭店、藥店、理髮店、酒坊、油坊、豆腐坊、機房(紡織廠)、米行、澡堂、金銀加工鋪、鐵匠鋪、銅匠鋪、當鋪,還有豬集市場、牛集市場、柴草市場、蔬菜市場等等。民國33年(1944年),全街126戶,1000餘人,戶戶經商。僅商店就有20餘家,旅社飯店五家,藥店五家,中西醫具全。著名的商號有「江恆豐」、「戴慶豐」、「永源」、「興和盛」、「大松祥」、「同和祥」、「公興」等。小街人聲鼎沸,熙熙攘攘,特別是農曆三、六、九,趕集的人擁擠的水洩不通。真是「生意興隆通四海,財源茂盛達三江」。這一方福地吸引了許多客商,有來自江南涇縣的,有來自江北懷寧、潛山、舒城的,有來自本縣城關、許嘴、白果、練潭等地的。小街小巧玲瓏,街道不足五尺,麻石條地面,房屋是雕窗閣樓,柱子落地,古色古香,整個房屋連成一體,呈現徽派建築群的風格,令人留漣完忘返。到了深夜,旅社、飯店、商店點起了汽燈或保險燈,燈火通明,好似江南的一座「不夜城」,直至深夜12點後才夜閒人靜。
依街的大河,兩岸翠竹青青,花紅柳綠,河面上小船隻只,小排點點,載客運貨,一片繁忙。上通掛鎮,下通許嘴、練潭、樅陽,與陸路上的上廬江、下潛山交叉互補,成為西鄉的交通樞紐。大河、小街相映成趣,勝似江南水鄉。
街道上還成立了商會,會長盡義務,無俸祿,一般由商貿界民主推選名士賢達者擔任。主要任務是解決商貿界的矛盾,制定物價,檢查度量衡,協調方方面面的關係,實是老梅街道的民間的辦事機構。汪祥書、張文澤、汪殿魁、汪煥章、魏會民等先後擔任會長。
富人逍遙之地
在舊社會,老梅樹街素有省城"小安慶"之稱,街上競開有妓院、鴉片館,更有甚者,省城安慶有人在此開了暗窯,悲劇不斷發生,老梅街便成了富人玩樂之所,逍遙之地。
偽區公所所在地民國19年(1930年),老梅街正式設立區公所。地址在上街頭黃龍庵,後遷到現在的老梅小學處。第一任區長朱治成,本縣陶衝人;第二任區長劉鐵生;第三任區長陶肇棠,樅陽人,後升任安慶行暑行政科長;第四任區長徐超武,本縣孔城人;第五任區長溫耀華,穎上縣人,直至解放。
除區公所外,還有國民黨老梅區分部,是專門從事反共的機關;還有錢糧櫃(相當於現在的財政所),辦公人員10餘人,負責全區稅徵工作;還有團防隊10餘人,主要任務是保衛地方平安和保護錢糧櫃的安全。
老梅街上的慘案
第四任偽區長徐超武,死心反共,心狠手辣,在任內帶領偽自衛隊,突襲新四軍,殺害一戰士,並將頭顱掛在河邊大柳樹上示眾,民憤極大。這就是徐超武製造的老梅街慘案。
小菜園名揚天下
老梅街的小菜園出名,其中最有名的有:青菜箭杆白,杆長白嫩,遠銷縣內外,甚稱桐城第一菜;辣椒,肉厚味鮮,被安慶胡玉美醬園看準,每年在此收購幾萬斤,走上國際市場;水芹菜,四季常青,杆粗肉嫩,是餐桌上的精品菜;青洋豆,粒粒飽滿,做出來的普通豆乾如千張。
民國11年(1922年),本地鄉紳程季遠在上街頭黃龍庵創辦了小學,始名「桐城西鄉二鎮區立國民小學」,距今八十五年歷史,是桐城市較早的小學之一,當時是兩班複試建制,學生60餘人。民國17年(1928年),由校長魏澤郊遷建於現在的地址,規模擴充為四班複試制,學生近百人。1930年至1944年間,先後由黃甘霖、章秀生等10餘人任校長,學校易名為「老梅小學」。這所小學的學生不少功成名就,成績斐然。如陶英考入國民黨陸軍大學,彭繼直西南聯大畢業,兩人都是從事軍事研究,後來在美國定居。程頤,北京大學畢業,解放後先後在水利部、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治淮委員會工作,任工程師、總工程師等職務。原縣人大辦公室主任汪茂宏曾在此校就讀和任教過。原七機部的汪茂寬也在此校就讀過。曾任教師、校長的章秀生先生28歲時因成績卓著,被晉升為縣文教科督學,成為教育名流。
民間文化娛樂生活是老梅街的一道獨特的風景線。來老梅樹街唱戲的主要有三家:城關的琚光華戲班,本鎮永久村的張雲寬戲班,潛山的鄭少舟戲班;還有來自外縣外省的馬戲、雜技團等。每年僅在街上演出不少於五十餘場。民國30年(1941)年),琚光華戲班在老梅街連唱21臺,出現了一邊玩大馬戲,一邊唱大戲的奇景。這些經費來源於四個方面:豪紳商家捐款、錢糧櫃的贊助、老百姓的攤派、賭博的抽頭。不收費公演的有:廣西李宗仁部隊176師文工團,唱京劇,自帶發電機;國民黨桐懷潛四管區文工團唱黃梅戲,每年在街上都要唱好幾臺。每逢黃道吉日、喜慶佳節之際,群眾性的娛樂活動更是豐富多彩。正月初七、十三、十五的龍燈、獅子燈、四人五尺高翹等;五月端午的龍舟賽;十月的賑濟會,由商會主持,道士做法場,一連三日三夜,請孤墳野鬼,保佑百姓平安發財.
每年農曆二月十九的「觀音會」、五月十三的「關帝會」、六月初六的「火神會」等廟會,更是人山人海,熱鬧非凡。
請「龍」降雨
民國33年(1944年),百年一遇的乾旱,在商會的統一布署下,古歷六月十九日至二十二日,家家吃素拜佛求雨。另外,二十餘人與幾個和尚一起到山裡請「龍」。捉了四條「山泥鰍」放在竹籠內,高高舉起,一路鑼鼓震天,請回來了「龍」。行至西峰庵處,天上烏雲密布,霎時暴雨瓢潑,約有三篙車雨水(一篙車相當於一寸深)。人們欣喜若狂,認為感動了神靈。
槍「請」嚴鴻六
民國33年(1944年),嚴鴻六(嚴鳳英)剛十五個年頭。陽春三月,插秧之季,嚴雲高戲班正在香鋪演出。國民黨老梅區分部書記毛世來(本縣黃甲人)偶然聽說羅嶺嚴雲高戲班裡的「嚴鴻六」姑娘唱坤角(女扮男裝),感到十分稀奇,一時心血來潮,速派三青團骨幹、區自衛隊隊員楊宗年帶領8人,佩備手槍,趕到香鋪。未等嚴鴻六卸裝,就用槍把她「請」到老梅街,進入琚光華戲班,首場演出《西樓會》,深受觀眾好評。
「鴻六」拜師
嚴鴻六為在老梅站穩腳跟,長久演出,便拜張雲寬為師傅,拜商會會長魏會民為幹父,並與楊宗年結拜為幹兄妹。唱戲是個苦行當,上午休息、練功,下午和晚上演出。嚴鴻六人緣好,說話和氣,刻苦學藝,她識字很少,但大家都感到「鴻六」姑娘前教後唱,聰明過人,扮相俊美,唱腔圓潤。當時演戲報酬極低,只能說是糊嘴度命,正常上半年是糧食,一擔大麥一臺戲;下半年是錢,一塊大洋一臺戲,一塊大洋在當時買到60斤大米。
「鳳英」成名
嚴鳳英在老梅街跟張雲寬學藝一年多,還沒有一個名字。因為她在嚴姓家譜中是「鴻」字輩,出生時正逢祖父六十歲,家人就叫她「鴻六」,人們也就喊她「鴻六」。張雲寬看鴻六活潑可愛,前教後會,聰明過人,就叫她主演《小辭店》中的主角柳鳳英,這年她才真正十五歲,扮演柳鳳英成功,後來,戲班子裡的人都喊她「鳳英」,她便應答,這樣,鳳英就成了鴻六的真正名子了。
嚴鳳英信索《小辭店》原本
在老梅,嚴鳳英在師傅張雲寬的指教下,學會了十幾個劇目,演技大有長進,為後來爐火純青的表演藝術奠定了一定的基礎。後來隨劇團輾轉到城關和安慶。嚴鳳英對師傅非常敬重,解放後,張雲寬多次到嚴鳳英家作客,嚴鳳英端茶倒水,禮貌周全,虛心請教,情同父女。1957年,嚴鳳英親自寫信給張雲寬,看望問候,並請師傅將《小辭店》劇本原詞原譜寄給她,在縣黃梅劇團的協助下,張雲寬如期完成,嚴鳳英寄來50元錢表示感謝。解放初期,幹父魏會民也常到安慶拜會過她,受到熱情寬待,談到老梅的人情世故,嚴鳳英情真意切,感嘆不己。1968年4月8日,,嚴鳳英慘遭『文革』造反派的凌辱迫害,含冤辭世,年僅38歲,噩耗傳到老梅樹街,熟悉嚴鳳英的老人們深深感到惋惜。
第一部反特小說的誕生地
省作協會員操鵬,14歲發表作品,在老梅小學任教,16歲在上海文藝出版社出版了一部反特小說,書名《在和平的日子裡》,這是安慶地區解放後出版的第一部中篇小說,也是安徽省第一部反特小說。這部小說誕生地就是老梅小學。
一部沒寫完的小說
操鵬的第二部中篇小說是《兩條道路》(兩條道路是指社會主義道路和資本主義道路),這部小說只寫了一小部分,操鵬被列為胡風集團人物,1957年被錯劃成右派被捕,年僅17歲。操鵬含冤被捕後,將小說已寫的底稿和提綱交給同校好友程政文老師,並委託程政文先生將小說寫完,不久,程政文也被含冤打成右派,因此,這部小說的底稿和提綱被遺失。這是一部沒寫完的反映在社會主義經濟建設中兩條道路鬥爭的小說。
蘆塥上了《新華字典》
商務印書館總編室主任、1998年版《新華字典》責任編輯胡中文,老梅街人(老梅小學、老梅中學的學生)。他在1998年修訂《新華字典》時,將「塥」字編入(1998年以前的字典沒有編入「塥」字)字典,見《新華字典》第153頁的解釋:〈方〉水邊的沙地。多用於地名,如青草塥、蘆塥,均在安徽省桐城。
蘆塥與老梅街隔河,一聲呼應。
共產黨宣傳革命的活動之地
1930年至解放前夕,主要是宋海山、姚奎甲、葉茂槐、孫芳華等領導的共產黨隊伍在此活動。他們利用群眾趕集之日,散發傳單,宣傳革命。
民國27年(1938年)10月的一個夜晚,新四軍突襲魏曉峰為中隊長的區自衛隊,打死副官一人及其他士兵。
民國30年(1941年),國民黨下令老秤(十六兩為一斤)改市秤(十兩為一斤),引起商貿轟動,民心大亂,農曆七月十七日中午,新四軍利用混亂之機,突襲老梅街,割斷電話線,火燒偽區公所,繳獲槍枝30餘支,打更員因不開閘門遭槍傷。
國民黨隊伍死守之地
在解放前,老梅街是桐城的商貿重鎮,偽區公所所在地,所以說,老梅街是國民黨隊伍死守之地。偽區公所和城堡內住有自衛隊,主要是對付共產黨、日本鬼子,鎮壓老百姓。他們外強中乾,力量很弱。抗戰期間,廣西李宗仁部隊176師的526、527、528團的機槍連就駐在老梅街附近的魏老屋和毛莊,戰鬥力較強,對阻止日本鬼子的侵襲起到了重要作用。
日本鬼子部隊打不進之地
日本鬼子在棋盤嶺經常受到共產黨的襲擊,汽車被炸毀數十輛,損失慘重,在加上李宗仁部隊176師的526、527、528團機槍連的阻擊,日本鬼子不敢冒然侵犯老梅街。當時,老百姓稱「鐵打老梅街」。日本鬼子進不了老梅街,心不死。民國30年(1941年)的一天,在一架轟炸機的掩護下,日本兵約有一連人從青草塥方向進軍老梅街。偽區自衛隊嚇得抱頭逃竄,日本兵用騾子拖著大炮和機關槍,大搖大擺從街上走過,沿途並抓走了幾十個老百姓充當挑夫。當晚在河西程棚(離老梅街約5華裡)過夜。被抓的老百姓中途有不少逃走,發現後被打死數人。
老梅街上的倆驕子
老梅街的居民對地下黨給予了不同形式的支持,大部分商猱戶暗地裡進行了資助,並互通情報,友好往來。上街頭一青年鍾挺於1937年參加了宋海山領導的部隊,後升任團長,解放後曾任九江市市長、革命委員會副主任等職,1997年病故;中街青年佔克雲,1942年參加八路軍,1947年在山東光榮犧牲,時任華東野戰軍八兵團司令部一連指導員。
小花園的傳說
老梅下街頭有一個小花園,傳說三國時曹操曾在此長駐並建了「花園」,故稱「小花園」,曹丕出生在此。後來,曹操被孫權追趕,被迫將孩子帶到懷寧。「小花園」與黃甲的「望曹尖」懷寧的「育兒村」的典故是共本同源。
中堂洞房的傳說
現在的中街有一座普通民房,名為「中堂洞房」。傳說清朝李鴻章與夫人在此房喜結良緣,故稱「中堂洞房」。
(「中堂洞房」在現在門牌61~63#的後身,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房屋編號為143~144#的後身)。
安歌出生地在茶壺爐子隔壁
1989年,著名話劇表演藝術家、張學良的扮演者——金安歌與其他特型演員一起在桐城劇院演出,他自我介紹,祖籍在安慶,故名安歌,至於出生地,是在老梅樹街,茶壺爐子隔壁。他那原汁原味的老梅腔,那惟妙惟肖的表演,頓時博得了觀眾雷鳴般的掌聲。
老梅街行政區劃的沿革
一、唐至清代
唐 桐城縣,轄33裡(行政單位,裡名無考)
宋 嘉定元年(公元1208年),桐城縣轄4鄉9鎮,分別為東、南、西、北4鄉和北峽、永安、鳶山、銅山、掛車、石溪、雙港、孔城、練潭9鎮。
元 桐城轄(東、南、西、北)4鄉,鄉下計轄54裡。
明 洪武六年(1373年),東、南、西、北4鄉改為清淨(東鄉)、大宥(南鄉)、日就(西鄉)、桐積(北鄉);設樅陽、湯家溝、孔城、北峽關、練潭5鎮。
至崇禎時改54裡為47裡。
清 順治年間,行政區劃沿襲明制。
康熙年間(l662——l722年),增加縣市鄉,為5鄉。
乾隆年間(1736——1795年),桐城縣轄5鄉、29鎮、168保。
●縣市(城)鄉轄14保:東城內、南城內、太平坊、學前、東城外、南城外、南陽、院前、西城內、北城內、西宜、陽和、西城外、北城外。
●清淨鄉轄8鎮、37保:鎮為湯家溝、石溪、九兒潭、源子港、橫埠河、周家潭、楊家市、孫家畈,保為老洲頭、鳳保、梅子嶺、後埠潭、六百丈、方家倉、柳子寺、老洲灣、楊樹堂、白雲衝、菜子宕、施家灣、四望寺、白湖、萱城、社城河、殷家溝、馬鞍山、石山、水圩、黃山口、金鰲、薴青山、發洪山、壽龍山、霹靂山、蝦兒港、周青山、橫埠河、周家潭、湯家溝、鴉山、青魚溝、向陽、鸞保、源子潭、望城岡。
●大宥鄉轄9鎮、36保:鎮為上樅陽、下樅陽、石磯頭、官埠橋、會宮、義津橋、破罡、羅家嶺、安鳳嶺。保為高軍澗、新開溝、高黃圩、洪山衝、查林、石塘、花螺、竹、黃荻、掃帚溝、龍潭、姥山、大龍、下樅陽、峽埠、小龍、戴衝、典塘、桃花、上樅陽、青山、黃含、黃泥岡、上破罡、義、羹膾賽、土橋、龍華、松茂嶺、石響、黃華、鳥落洲、下破罡、拔茅、羅塘州。
●日就鄉轄7鎮、40保:日就鄉(即西鄉):轄練潭、青草塥、新安渡、掛車河、陶衝驛、天林莊、金神墩7鎮;太平橋、撩風鋪、張子灘、杉楓、蔣鐵衝、三安鋪、野狐鋪、覺林寺、雙港鋪、花園畈、蒿墩嘴、枝子河、老林鋪、雲天畈、樺林崗、新莊鋪、牛欄鋪、半木山、九重崗、竹城嘴、山西鋪、北城墩、倒流河、資福寺、掛車河、牛鋪潭、天林莊、黃盆嘴、松山、陡崗畈、陶衝驛、槎坡塥、棠梨鋪、西蓮、練潭、金石、黃馬河、張天畈、瓦莊畈、小河沿40保。
●桐積鄉轄5鎮、4l保:鎮為孔城、錢家橋、大關、三十里舖、呂亭;保為龍旺山、麻篤山、石牛頭、官莊山、南掘岡、朱家橋、吉衝嶺、魯山、十五裡坊、甑苤山、下坦衝、掛車山、雙河畈、三楓泊、投子岡、南門畈、大關、樺陽岡、土銅山、寺莊溝、適中鋪、南灣、官山、演武廳、夜插畈、黃公橋、郭家墩、石河沿、白兔河、走馬鎮、蔡家店、錢家橋、古塘、火爐岡、龍河、宋先嘴、孔城、冷水澗、青竹澗、陽和岡。
道光七年(1827年),鎮鄉設置未變,但168保漸次撤併為147保。日就鄉改棠梨鋪為新安渡保【老梅樹街屬新安渡堡】,其餘設置保名不變,仍為40保。
二、民國時期
始襲清末區劃。
民國3年(l914年),推行地方自治,縣設4鄉、13鎮、147保。
●清淨(東)鄉轄3鎮(湯家溝、周家潭、項鎮鋪)24保。
●大宥(南)鄉轄3鎮(樅陽、義津橋、姚王集)、36保。
●日就(西)鄉轄3鎮(老梅樹街【老梅樹街建鎮】、練潭、陶衝驛)、40保。
●桐積(北)鄉轄3鎮(孔城、大關、郭字墩)、37保。
●縣市鄉易名城廂鎮,轄10保。民國19年,縣轄9個自治區,區以數字表示,區公所所在地為:第四區設於老梅樹街【老梅樹街設區公所】,翌年,改自治區為自衛區,推行保甲制。
民國24年,縣由9區並為5區,改編保甲,計編885保,合組149聯保、8344甲。第三區署設於老梅樹街,計編241保,合組48聯保、1963甲。民國25年,貴池縣屬大興圩、九合圩(即武梁洲、王家套)劃歸桐城縣第五區管轄,又將第四區所屬鳥落洲劃入貴池縣境。翌年,全縣析5區為9區,聯保改為鄉。
民國29年,全縣設5區、l58鄉(鎮),區名以數字表示,第一區署設於縣城,第二區署在孔城鎮,第三區署在老梅樹街,第四區署在樅陽鎮,第五區署在湯溝鎮。管轄範圍分別與清乾隆時的縣市鄉、清淨鄉、大宥鄉、日就鄉、桐積鄉大致相同。保的規模、名稱亦與乾隆時168保基本相近。
民國30年,全縣析5區為9區,聯保改為鄉。老梅區轄10個鄉(鎮):蔣鐵、松陶、青草、張雲、雙練、木楊、梅陡、平永、銀峰、老梅鎮。
翌年,縣改設3區5個直屬鄉和桐東辦事處。
●孔城區轄9個鄉(鎮):關麻、黃石、石桐、谷林、金橋、南爐、金曹、陽和、孔城鎮。
●老梅區轄10個鄉(鎮):蔣鐵、松陶、青草、張雲、雙練、木楊、梅陡、平永、銀峰、老梅鎮。
●義津區轄9鄉:羅黃、官黃、高雨、會安、義鞠、錢青、楊灣、巢永、鳳。5個縣直屬鄉(鎮):黃甲、龍眠、南演、石龍、孟俠鎮。
●桐東辦事處轄11個鄉(鎮):白柳、白梅、白石、將軍、周施、忠吳、四水、陳鸞、六老、金社、湯溝鎮。
民國34年,抗日戰爭勝利,淪陷區、半淪陷區收復。民國37年7月,全縣設5區、4鎮、48鄉、742保。
●第一區轄5鄉(鎮):南演(轄l5保)、石龍(轄14保)、黃甲(轄15保)、龍眠(轄13保)、孟俠鎮(轄l3保)。
●第二區轄ll鄉(鎮):關麻(轄23保)、谷林(轄ll保)、石桐(轄l8保)、南爐(轄20保)、陽和(轄12保)、永安(轄ll保)、平天(轄l2保)、永寧(轄ll保)、孔城鎮(轄l5保)。
●第三區轄10鄉(鎮):張峰(轄l3保)、青草(轄l2保)、張雲(轄l5保)、松陶(轄l5保)、蔣鐵(轄8保)、木陽(轄27保)、練雙(轄27保)、金曹(轄l0保)、羅龍(轄12保)、老梅鎮(轄l0保)。
●第四區轄l4鄉(鎮):官埠(轄l0保)、義鞠(轄l5保)、黃羹(轄l4保)、鸞鳳(轄l5保)、楊灣(轄l5保)、巢山(轄l3保)、高雨(轄23保)、會安(轄l5保)、官青(轄ll保)、山(轄l2保)、黃石(轄8保)、羅嶺(轄l4保)、錢橋(轄l5保)、樅陽鎮(轄l3保)。
●第五區轄l2鄉(鎮):後方(轄l2保)、周水(轄l0保)、周施(轄l2保)、忠吳(轄l6保)、金社(轄l3保)、將軍(轄l4保)、白梅(轄l4保)、六老(轄l7保)、白石(轄l5保)、湯溝鎮(轄l2保)。
三、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
1949年10月l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廢除民國時期保甲制,實行區、鄉、村建制。
1952年1月,根據中央關於增劃區鄉、縮小區鄉行政範圍的精神,和政務院發布的《關於人民民主政權建設工作的指示》,進行區劃調整。全縣設16區、174鄉(鎮)和4個街道辦事處。具體為:
●1.城關區:轄勝利、北街、南關、東關4個街道辦事處。
●2.城南區:轄陳智、官橋、九如、法華、石河、南塘、南演、毛河、馬寨、添橋10鄉。
●3.城東區:轄高橋、南口、新橋、古井、爐泊、蔡店、東升、鳳鳴、團墩、雙河10鄉。
●4.呂亭區:轄呂亭、平坦、獅山、南坊、李店、魯谼、黃崗、境主、雙燕、龍眠、榆店、雙溪、農元13鄉。
●5.大關區:轄大關(鎮)、曉園、龍頭、興國、孟河、胡埠、缸窯、歧嶺、篤山、小關、麻山11鄉(鎮)。
●6.新店區:轄新店、陡崗、銅山、甑山、王集、石南、尹河、銅灣、楊河、桃園10鄉。
●7.孔城區:轄孔城(鎮)、桐梓、紅廟、新民、院前、鐵架、範圩、歧山、砂崗、桐溪、雙墩、金螺、廟公13鄉(鎮)。
●8.金神區:轄金神(鎮)、親平、永安、蘇瓦、喜河、九店、元龍、珠城、松桂、蘇梅、蓮塘、童圩、朱橋、雙閘14鄉(鎮)。
●9.範崗區:轄塘橋、金山、花園、天塘、鐵籠、新崗、石龍、澗橋、餘橋、龍河、洪橋、鐵石12鄉。
●10.老梅區:轄老梅(鎮)、永久、雙庵、永鎮、新城、淨庵、龍塘、樟楓、曉棚、清白、香山11鄉(鎮)。
●11.新渡區:轄徐河、雲水、文公、元通、新安、南普、柏年、黃馬、淨德、蛟宕10鄉。
●12.雙港區:轄楊公、金嶺、大橋、鴨子、白果、青城、三橋、雙鋪、南陽、立道、久遠、塍塘12鄉。
●13.練潭區:轄練潭(鎮)、福衝、橫山、沙河、清河、永豐、華潭、大王、梅鳳、石橋、羅嶺11鄉(鎮)。
●14.楊橋區:轄楊橋、青山、石塘、花山、螺山、羅塘、破罡、華龍、黃石、大楓10鄉。
●15.青草區:轄青草鎮、青草、石松、牛欄、自安、青峰、高龍、金樹、相公、民主、伏虎、勝利、陶鎮、童鋪14鄉(鎮)。
●16.黃甲區:轄蔣潭、長嶺、掛鎮、黃鋪、東橋、中義、復興、太安、高牆、高黃、古塘、板橋、大塘13鄉。
1956年1月,根據中央和省關於精簡機構、改進行政區劃,以適應農村社會主義高潮的精神,全縣撤銷了城東、呂亭、新店、範崗、老梅、練潭6區。設城南、大關、孔城、金神、新渡【老梅樹街屬新渡區】、雙港、楊橋、青草、黃甲等9區、72鄉(鎮)和城關區級鎮。
1958年10月,根據中央《關於在農村建立人民公社問題的決議》迅速在全縣範圍內聯鄉辦社,建立了除城關鎮以外的38個人民公社,公社以下原行政村改為生產大隊,推行政、社合一體制。
1959年8月,全縣設6區、1個直屬鄉、48個公社(鎮)。
1960年1月,撤銷區建置,全縣設孔城、大關、石河、金神、掛鎮、青草、雙港、楊橋8個人民公社。原公社(鎮)改設為55個管理區。
1961年12月,依據《農村人民公社工作條例(草案)》規定,對全縣農村人民公社規模進行調整,並恢復區的設置(不設區級行政機構),全縣設9個區、64個人民公社。具體為:
●1.石河區:轄城關、石河、南演、白馬、龍眠、毛河、蔡店、龍河8個人民公社;
●2.孔城區:轄孔鎮、高橋、紅廟、石南、古井、南口、範圩、桐梓、桐山9個人民公社;
●3.大關區:轄大關、卅鋪、龍頭、新店、呂亭、王集、魯谼、甑山8個人民公社;
●4.金神區:轄金神、肖店、天林、楊公、香鋪、朱橋、雙店、塘橋、包圩9個人民公社;
●5.範崗區:轄範崗、掛鎮、曉棚、老梅、龍潭、童鋪、樟楓、土橋、鐵鋪9個人民公社;
●6.黃甲區:轄大塘、唐灣、汪河、黃鋪、中義5個人民公社;
●7.青草區:轄青草、姚土旁、陶衝、沙鋪、三河5個人民公社;
●8.雙港區:轄雙鋪、楊樹、新安、白果、徐河、練潭6個人民公社;
●9.楊橋區:轄羅嶺、楊橋、大楓、花山、羅塘5個人民公社。
【老梅人民公社設在老梅樹街的中街】。
1968年——1979年,人民公社管理委員會改稱人民公社革命委員會
1969年10月,土橋、老梅公社合併為老梅公社。【老梅公社地址為土橋公社的原址】
1979年12月,楊橋區及所屬楊橋、大楓、花山3個公社和羅塘公社的部分地區劃屬安慶市。全縣設8區、3鎮(1個區級鎮【城關鎮】,2個區轄鎮【孔城鎮、青草鎮】)、55個人民公社(含1個縣直屬公社【羅嶺公社】)、1個縣直屬管理區【鱘魚管理區】、469個生產大隊(含1個蔬菜大隊)、6672個生產小隊。
1987年,撤區並鄉,老梅、龍塘公社合併為老梅鄉。【鄉政府地址為老梅公社原址】。
1995年,老梅鄉設老梅鎮。【鎮政府地址為老梅鄉原址】。
2007年,老梅鎮併入新渡鎮。【鎮政府地址為新渡鎮原址,在新安街上的童莊村】。
……
老梅街是一個講不完的故事,老梅街是一出唱不完的戲,老梅街是一部寫不完的小說,老梅街是一個有趣的漢字。
【本文經微桐城編輯節選】
如有任何版權問題
請及時聯繫tcts3869@163.com
微桐城
為桐城吶喊 為品牌揚帆
「深度關注桐城 分享桐城魅力」
訂閱號:wei—tongcheng
服務號:ahpgcm
私人號:pingecm
微博:@品格傳媒
QQ:67781832
我們致力於打造精緻的桐城讀本
人文桐城丨鄉土桐城丨一周看點丨看 桐 城
歡迎您的投稿(tcts3869@163.com)
我們的動力就是您的支持就是點讚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