伽利略有沒有失明?控制錯覺啥意思?

2020-12-17 現代快報多媒體數字報刊平臺

  11月29日,2021年度中央機關及其直屬公務員招考公共科目筆試開考。現代快報記者了解到,本次國家公務員招錄考試,全國共有157.6萬人通過了用人單位的資格審查,平均競爭比約為61:1。伽利略有沒有失明、「控制錯覺」是什麼意思?本次國考筆試,又出現了諸多讓大家印象深刻的考題。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復工復產、脫貧攻堅等今年熱門大事件都出現在試卷裡。

  

  現代快報+/ZAKER南京記者 徐蘇寧/文 徐洋/攝

  此次國考共招2.57萬人,8.1萬考生在江蘇趕考

  據了解,此次國考共計招錄2.57萬人。根據國家公務員局公布的數據,共有157.6萬人通過了用人單位的資格審查,平均競爭比約為61:1。至此,國考報名已經連續10年達到百萬人以上。

  現代快報記者在南京林業大學考點採訪了20人,有15人左右是應屆畢業生。據了解,本次招考錄用計劃進一步向重點人群和重點地區傾斜。從全國來看,安排了1.5萬個計劃用於招錄高校應屆畢業生,促進高校畢業生就業。2021年度國考招錄中,有626個職位的工作地點位於江蘇地區,共招錄1131人。現代快報記者了解到,全省5個考區設45個考點,2700多個考場,在江蘇考試的考生有8.1萬人。

  現代快報記者了解到,筆試閱卷結束後,由中央公務員主管部門研究確定各類職位筆試最低合格分數線,對西部地區和艱苦邊遠地區職位、基層職位和特殊專業職位等,將予以適當傾斜。報考者可於2021年1月登錄考錄專題網站,查詢筆試成績和最低合格分數線。

  遇上南馬考生提前出門,考場防疫舉措嚴上加嚴

  11月29日,2020南京馬拉松暨全國馬拉松錦標賽正式開跑,與國考撞個滿懷。部分道路也進行了交通管制。受此影響,早上8點鐘不到,南京林業大學·新莊地鐵站裡就擠滿了人,地鐵站外也早早地就排起了長龍。

  「考試前我做了攻略,地鐵站一出來就是學校門口,比坐公交方便,也不用擔心因為交通管制而誤了考試。」26歲的考生小馬告訴現代快報記者,開考前幾天,她收到了簡訊通知,提醒考生正確選擇前往考點路線,提前出行,以免因交通問題影響正常考試,非常貼心。

  作為新冠肺炎疫情下迎來的特殊國考,今年考場防疫舉措也是嚴上加嚴。南林大門口搭設了兩道「關卡」。在第一道「關卡」,考生領取《考生入校告知書》。記者注意到,根據告知書上的要求,考生進入校園後須全程佩戴口罩,按照設置的考生專用通道步行至考場。在第二道「關卡」,考生要進行測溫,並持「蘇康碼」、準考證、身份證進入考場。

  一個班有20多人報考,考生備考很認真

  往年的公務員考試,總有一些考生沒有複習,抱著碰運氣的心態來「裸考」,有些人甚至棄考,甘當分母。11月29日,現代快報記者在現場隨機採訪了10來個考生,發現大部分人都做了充分準備。

  「我一直在考公務員和事業單位,從今年年初就開始看書了。」在南京上大學的王同學告訴現代快報記者,備考過程其實很枯燥,學習壓力也不小。「一開始和大學室友一起學習、做題。後來受疫情影響,有一段時間只能在家複習,但學習效率不是很高。」其實她也去找過工作,發現工作不難找,但要找個自己滿意的太難了。「這次疫情讓大家感受到了壓力,想給自己增加就業的機會。我們班30個人,有20幾個人都報了公務員考試。這次的國考以及下個月的江蘇省考,大家幾乎都報了。」王同學說。

  考生小劉告訴現代快報記者,這次她報考的是基層公務員。「今年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基層工作者走上前線,貢獻出自己的力量。我也想加入到他們當中。所以對待這次國考,準備得也更加認真。」

  行測:直播帶貨、復工復產……考卷頻現今年大事件

  每年國考試題都會迅速佔據熱搜榜,今年也不例外。上午11點,行政能力測試考試結束,考生們陸續走出考場,直呼考試時間不夠用。「裂開了。兩個小時做130多道題,劃下來一分鐘不到就要做一題。剩15分鐘時,我的數量關係和推理還沒開始做。」考生李女士告訴現代快報記者,她把更多的時間花在了資料分析上。

  不少考生表示,考試的難度偏大,尤其是需要閱讀的材料體量很大,同時,都明顯感覺到此次國考很注重考察考生對時事政治、科技熱點的掌握情況,試卷的常識判斷部分,幾乎全部都是時事熱點。公考教育專家告訴現代快報記者,本次國考考試試題選材更加貼近時代主題,如網絡直播帶貨、防疫大環境下復工、港珠澳大橋、抗疫精神、人口老齡化、民法典、政務處分法等,今年的大事件都出現在了考卷中。

  問及印象最深的考題,有考生介紹,「當天考試考到了伽利略、愛因斯坦等名人的墓志銘。伽利略那個選項是:他失明了,因為自然界已經沒有剩下什麼他沒有看見過的東西了。我就一直在想,伽利略究竟有沒有失明,一個上午腦子裡都是墓志銘。」

  當天被大家熱議的還有「控制錯覺」的定義判斷。考生徐女士回憶:「根據考題,控制錯覺的意思大概就是,高估自己對事件的控制程度,而忽略了機會、運氣等不可控制因素帶來的影響。」徐女士笑稱,「我感覺這次考試就是大型體驗現場。非常自信地先做了數量分析,覺得可以在規定時間內做完。結果後面剩下20多道題全蒙了C。能不能考好就看運氣了。」

  申論:考生稱想獲得滿意的分數不太容易

  行政能力測試考試結束後,不少考生把寶押在申論上:「強化申論分數,補齊行測短板。」但申論考試結束後,考生們紛紛表示,想要得到一個滿意的分數不太容易。

  「夜色是黑暗的,我們堅信必有曙光」「我們的改革之所以成功,離不開務實的精神和理性的思考」。考生小趙回憶稱,副省級申論考卷要求談談對這兩句話的看法。「經歷過今年的新冠肺炎疫情,我覺得考試的時候非常有話講。疫情暴發、武漢封城、感染人數眾多,我們經歷了一段至暗時刻。最後我們舉全國之力,有效遏制了疫情蔓延的趨勢,看到了曙光。」小趙說。

  現代快報記者了解到,當天地市級的申論則考察了「治」慧,如何提升治理效能。

相關焦點

  • 伽利略有沒有失明?2021年度國考考生笑稱當場體驗「控制錯覺」
    伽利略有沒有失明、「控制錯覺」是什麼意思?本次國考筆試,又出現了諸多讓大家印象深刻的考題。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復工復產、脫貧攻堅、環境治理……今年的熱門大事件也都出現在了試卷裡。現代快報記者在南京林業大學考點採訪了20人,有15人左右是應屆畢業生。據了解,本次招考錄用計劃進一步向重點人群和重點地區傾斜。從全國來看,安排了1.5萬個計劃用於招錄高校應屆畢業生,促進高校畢業生就業。2021年度國考招錄中,有626個職位的工作地點位於江蘇地區,共招錄1131人。
  • 伽利略有沒有失明?2021年度國考開考,考生笑稱當場體驗「控制錯覺」
    伽利略有沒有失明、「控制錯覺」是什麼意思?本次國考筆試,又出現了諸多讓大家印象深刻的考題。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復工復產、脫貧攻堅、環境治理……今年的熱門大事件也都出現在了試卷裡。現代快報記者在南京林業大學考點採訪了20人,有15人左右是應屆畢業生。據了解,本次招考錄用計劃進一步向重點人群和重點地區傾斜。從全國來看,安排了1.5萬個計劃用於招錄高校應屆畢業生,促進高校畢業生就業。2021年度國考招錄中,有626個職位的工作地點位於江蘇地區,共招錄1131人。
  • 伽利略案件得到平反
    羅馬教皇在1979年11月10日承認300年前的案件是冤案,接著1980年10月又重新審定這一件名人案,由不同派別信仰的科學家組成的委員會在羅馬成立,研究伽利略學說和科學對現代學思想的貢獻,這裡有6位諾貝爾獲獎者,其中有楊振寧和丁肇中。
  • 控制錯覺:你實際能控制的遠遠少於你認為的
    哪怕沒有理論依據,不符合邏輯,他們也會堅定相信自己的直覺,並且一往無前,信心堅定的犯錯。其實出現這種現象是因為心理學的一個定理——控制錯覺定理所謂控制錯覺是指人類高估自己的非邏輯和非理性直覺,僅僅在自己的直覺引導下做出非理性的判斷。
  • 伽利略和牛頓的世界-【伽利略變換式】
    看到這幅圖,有沒有勾起點童年的記憶。    言歸正傳,就著上面的圖解,我直接寫下答案,我想你一定能理解的:    x 』 = x – vt  t』 = t    以上這兩個數學表達式我們稱之為伽利略變換式,我知道你此時正在想,x』 到x的變換馬馬虎虎還能算個數學公式,不過也真是夠簡單的,但這個t』 = t 我真是要噴飯了,這算啥意思,就是告訴我們小明的手錶過去了幾分鐘,小紅的手錶也過去了幾分鐘嗎
  • 控制錯覺定律:相信直覺,但別迷信直覺
    所謂「控制錯覺」,是指人類高估自己的非邏輯和非統計直覺,僅僅是在直覺的引導下做出一些非理性的判斷
  • 持續打嗝、吃啥吐啥可能預示著失明、反覆癱瘓?為什麼?
    較真要點:頑固打嗝、嘔吐,皮膚瘙癢、視物模糊、全身疲勞、手腳灼熱感劇痛、尿便障礙、嗜睡、上半身像被捆住一樣(束帶感)…有兩項或以上這些情況出現時,要及時檢查神經系統,看看是不是 「脫髓鞘」 病變,不及時治療或被誤診的話,可能會有失明、癱瘓的風險。
  • 伽利略沒有發明天文學,但是他發明了機械物理學!
    作為第一個將望遠鏡用於天文學研究的人,伽利略觀測到:木星的四顆衛星,這是第一個直接被觀測到的證據,用來證明除地球之外還存在另一組圍繞行星運動的天體。土星的「耳朵」,後來被研究查明是土星的光環,這也是首次發現除地球之外的天體周圍,可能擁有地球都沒有的結構。
  • 米雷:致命的考研錯覺!別跟我說你沒有
    ……太生氣了……哎,柯潔在跟AlphaGo激烈地較量,圍觀圍觀……哦,我再看看最近有啥電影,還不錯,超級想看這個……少年,說好的跟進熱點呢,這下該過去好久了,電影院抓得找人不?往往是這些時候,我們真的高估了自己的自制力,往往很想克制住,但在拿起手機的那刻,所有的信息都在向我們砸過來,擋都擋不住好不好?
  • 伽利略的新發現
    年輕的伽利略發現事實並非如此,他觀察的非常仔細,沒有鐘錶,他就用自己的脈搏來測量事實證明,他的觀察是正確的。他十分激動,回到家裡以後,他找了一些一樣長的繩索,系上同樣重要的重物,讓它們來回擺動,再加以比較。他發現,每次擺動往來所需時間總是想等的。就這樣,他發現了著名的擺錘的等時性定律。
  • 都是控制錯覺惹的禍
    03 控制錯覺——在沒有規律的地方尋找規律那麼,為什麼如此多的玩家覺得自己的騷操作能操縱概率呢?為什麼真的有人,刷上一兩把深淵就換一次頻道;深淵之前還要喊幾個喇叭……其實,這些玩家出現了「控制錯覺」。那麼,為什麼我們會產生「控制錯覺」呢?因為,人類本能地討厭不確定性。著名專欄作家,萬維鋼在《你有你的計劃,世界另有計劃》一書中,把「控制錯覺」稱為廣義迷信。他說:當人們面臨不確定性的時候,就會有迷信思維。
  • 墨菲定律8 —— 控制錯覺定律:相信直覺,但別迷信直覺
    所謂「控制錯覺」,是指人類高估自己的非邏輯和非統計直覺,僅僅是在直覺的引導下做出一些非理性的判斷。這是人類的本能,在漫長的進化過程中,人類一次次面臨窮途末路,必須要相信自己的直覺,而不是把命運交給未知。可以說,「控制錯覺」所帶來的自信,正是人類一步步走上進化鏈的頂端的動力之一。但很多時候,也正是這種本能,讓我們常常會「自信地犯錯」。
  • 伽利略望遠鏡在廣州?
    伽利略望遠鏡在廣州?  天文學年會透露史上第一臺天文望遠鏡可能流落羊城,專家建議尋找  本報訊(記者譚溪瑩 陳實 通訊員 劉怡 王洪光)人類歷史上第一臺天文望遠鏡——伽利略望遠鏡可能在300年前通過廣州傳進中國。
  • 4個伽利略的事實,可能沒有在比薩斜塔進行自由落體實驗
    1.伽利略可能沒有在比薩斜塔上做「鐵球實驗」1971年8月2日美國太空人在月球表面重現伽利略物體自由下落實驗,伽利略著名的「鐵球實驗」,是他在比薩斜塔上用兩個鐵球進行自由落體的著名實驗,該實驗證明物品的下落速度與重量無關,並否定了亞里斯多德的觀點
  • 「伽利略」的終結
    《禁忌魔術》可以當作「伽利略」系列的結局來看的話,這是一次漂亮的回歸,小說給了一個開放式的結局,雖然有一點悲傷,但是充滿了尊重和人性的光輝。因為都是短篇,所以沒有太多的技巧。更加重要的是對於愛和人性的呼喚和理解。整本書裡《猛射》佔了一半,這個短篇特別讓我感動的就是可以看到每個人的成長。
  • 伽利略的發明與發現
    但是,他的有爭議的理論影響了我們如何看待和理解太陽系以及我們在太陽系中的位置,這導致了他與天主教會的嚴重衝突以及對他的成就的長期壓制。伽利略發明了第一座望遠鏡伽利略並沒有發明望遠鏡——它是荷蘭眼鏡製造商發明的—但是他對它做了重大的改進。在了解了荷蘭的發明後,他自己開發了自己的一個發明,自學了如何磨削鏡片。
  • 科學泰鬥伽利略的故事
    伽利略把這架望遠鏡獻給了威尼斯議會,那些議員們果然看到了用肉眼根本看不到的船隻,這讓議員們大為欣喜,他們敏銳地意識到伽利略的這個發明有很重要的國防價值。為了表彰他,議會決定升任伽利略為終生教授。伽利略把望遠鏡伸向了夜晚的星空。這是人類歷史上的一次意義非凡的舉動,套用一個著名的句式,就是:伽利略的一個小動作,卻是人類的一個大動作。
  • 伽利略的故事永不過時
    在數不勝數的經典中,是否還有空間為伽利略寫一本新的傳記?天體物理學家Mario Livio打賭可以。他的《伽利略和科學否定者》旨在將這位文藝復興時期的鼻祖和他的發現置於現代科學和社會背景下,給出令人耳目一新的觀感。他特別指出,伽利略在17世紀因其科學主張而面臨的異端指控,在今天科學否定論者的譴責中也有對應。
  • 在農村挑狗,講究「一黑二黃三花四白」,啥意思?有沒有道理?
    生活在農村,這些年隨著社會的進步,時代的發展,大家的衣食住行都有了顯著的提高,就拿住的來說吧,十年前,大家住的還是低矮的磚瓦房,還有的是土坯房,短短的三五年間就大換樣,幾乎家家住進了三層的大樓房,家用電器應有盡有。還有出行,當年每次去城都要繞上一大圈,並且坑坑窪窪的,晴天塵土飛揚,雨天泥濘難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