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斯拉最近突破1周生產5000輛汽車的產量,圍繞特斯拉是否會顛覆汽車製造業的話題便開始充斥整個網際網路。但是數據上看,周產5000輛,一年也就25萬輛的產能,這點產能在目前車企中並不突出,例如一汽大眾2017年四家工廠共生產整車198萬臺,它就很輕鬆超越了這個數字。也許是按特斯拉的生產線自動化程度高、集合的生產技術比較先進,同時資金投入也相對較少而言。
牛頓說:「我之所以成功,是因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無可否認,現代科技生產力的發展,也是由無數「巨人」堆積起來的更大的」巨人「所推動的。雖然牛頓與胡克之間存在爭議,但牛頓是具有顛覆性發明和成就的巨人,這一點誰也無法否認。特斯拉無疑也是站在傳統車企巨人肩頭上出的風頭,畢竟所有自動化的汽車生產線,都是由曾經服務於其它車企的供應商提供的,管理人員大多也是挖來的,所以其高度無法與牛頓這種偉大的物理學家相提並論。當然馬斯克算是較有前瞻性的人物,他整合了當今全世界最先進的汽車生產資源和技術,有很多大膽的想法。
特斯拉讓我想起了蘋果公司,某些方面兩者有驚人的相似,iPhone在手機行業具有顛覆性成就,有行業標杆之稱的較高地位。然而特斯拉的產能,會如iPhone一般可以顛覆整個汽車製造業嗎?對比兩者的發展歷程和社會生產環境,iPhone手機由此到終、從裡到外都是蘋果公司的成果,而特斯拉只不過是現代汽車生產技術的」組裝者「,它的優勢是從零開始搭建積木,有很多發展的可能,同時也有一絲精益求精、至臻至美的工匠精神,生產的新能源汽車無論概念、質量、外觀都可圈可點。作為沒有太多歷史負擔的新人,特斯拉確實有把工匠精神發揮極致的潛力。
相比iPhone的發展,汽車行業有太多的巨無霸,工匠精神並非特斯拉僅有,而是現代車企必備的、也多數具備的素質,人家的深厚歷史沉澱,不一定沒有顛覆性的潛力。而且,汽車企業的發展,還跟用戶的態度息息相關。智慧型手機的發展速度和效率非常快,現在看起來有如眨眼間的事情,目不暇接之間便已經更新換代。蘋果可以輕鬆搞定硬體、外觀和軟體,但是汽車沒有這麼簡單。新能源車還沒能完全徵服消費者,特斯拉汽車的性能、外觀、身份象徵上的高度、價格,也不可能徵服整個汽車市場。
性價比是特斯拉最大的優勢,因為產能與性價比是直接關聯的,相比iPhone發跡的年代,現在的消費者更趨於理性,這方面對特斯拉來說是非常有利的前景。但是電動車的消費者認可程度和電池技術制約了特斯拉顛覆製造業的可能,先不說特斯拉生產線在電池組裝工序上造成的低效率,電池成本、續航、充電樁的分布範圍,這些全世界存在的問題,就不是特斯拉一個企業可以搞定的事情。
特斯拉在汽車行業有一個高度,但是它不可能站在世人瞻仰的頂峰,就好像操場上有1000位身高175公分的軍人,特斯拉身高180,然而在人群中,這樣的高度差並不突出,況且身高不代表一切,也許在場有50%的軍人戰鬥力比特斯拉強。也就是說特斯拉的產能,在汽車製造業來說,根本談不上顛覆整個行業。
特斯拉有可能成為走得較前的汽車製造業巨頭,但是它沒有牛頓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的這種資格,也沒有賈伯斯引領和顛覆整個手機行業的成就。當然,在新能源汽車、智能汽車大勢所趨的今天,特斯拉無疑是脫穎而出的一位。